柯云路掀起工作革命:心灵太极
减少多余的焦虑、减少精神损耗的第三个方法是什么呢?
叫采取正确的行为。
举个例子,夫妻俩难免闹矛盾,如果两个人都比较轴,有时会吵得很厉害,吵过以后彼此会很伤。这时两个人都堵气坐在屋里,半天情绪过不去。
如果这个人用了我前面讲过的一个方法,说我很烦恼,就听之任之吧。可是烦恼很长时间都过不去。那么,他说我用第二个方法,改变认知吧,可是那时候气到这种程度,认知改变不动。许多人都有这种体验,生气烦恼的时候,你说我改变认知,你哄自己,说他骂我,跟我吵架,正是锻炼我涵养的好机会,或者是锻炼我减少额外支出的好战场,不可能,你想这些话一点用都没有。这种时候谈改变认知,会显得软弱无力,因为你正被一种强烈的焦虑情绪控制着。
要采取有力的行为。
什么行为?拉开家门走出去,走出家门,下楼了,把对方晾家里了。
走出家门时不是挺虎着脸吗?见到保安,见到邻居,人家问你干吗呢,看你脸色不太好?你说,噢,没什么。你得装样子,不能说在家和爱人吵架了。这样,你在和外人打招呼的过程中,在不断的应酬中,在不得不装作很有涵养的过程中,真的就有涵养了,气也就一点点消了。
在座的有些人是结了婚的,还有些人是有朋友的,你们吵架的时候,火头上的时候,就要采取这种行为的方法,那时候用认知改变说服不了自己。你们一定会想,是对方太不讲理了。可是,等你遛完一圈回来之后,冷静下来发现,刚才在家里争吵的事完全没必要。你回家了,说不定还会哄哄对方。
那么,是什么改变你的情绪呢?
是行为。
如果你不采取行为,一直轴在那个情绪里,对你杀伤太大。
可是,我们常常在这样伤害自己,外边的一些信息每天都可能对你进行这种杀伤,虽然没有大吵一架那么历害,但是种种小难受经常在脑袋里难解难分。
这时候,第一,听之任之,没办法,只能听之任之,要不堵车也挺着急的。第二,改变认知, 桑拿天做露天桑拿,是千载难逢的机会。第三,采取行动,不和你一般见识,下楼去散步。吵不起还躲不起吗?一走出去,烦恼的情绪马上发生变化。
行为的方法非常有用。
比如说,你今天对工作特别焦虑,怎么也放不下来,这时候,听之任之不行,改变认知还不行,就要用行为的方法。我今天就起劲儿地跑一段步,投入地打一阵网球,或者找几个朋友好好聊聊天。为什么?中断你的焦虑情绪。
有的人一天总是免不了被一两件事杀伤,精力不好,常常有病。
在焦虑和各种烦恼情绪特别强烈的时候,采取正确的行为是必要的手段。
要善于采取行为,而且当机立断,绝不要让自己过度地支出与消耗。
七、第四个方法:放松的技术
第四个方法,叫放松的技术。
大家都知道,运动员赛前往往非常紧张,教练要在心理医生的配合下,采取一些放松的技术,让运动员尽可能放松下来。这些放松的技术,自己可以学会,可以采用。
古今中外各种放松技术比较多。以后若有再交流的机会,我会专门讲讲放松的技术。
我们前面讲了,许多多余的额外支出,是由焦虑和烦恼构成的。
而去除这些烦恼和焦虑,是不能够用命令和愿望解决的。
我们又讲了四个方法:一是听之任之,顺其自然;二是改变认知;三是正确行为;四是放松技术。用这四个方法来解决各种各样的额外支出、多余的焦虑。
下篇:关于十二种额外支出
现代人的额外支出主要是十二个方面。
其中包括四种普遍倾向、四个多余消耗以及四种综合症。
一、焦虑加焦虑,现代人非常普遍的误区
第一个额外支出,焦虑加焦虑。
这是现代人非常普遍的误区。
大家每天工作有压力,身体已经比较疲劳,有时候工作的环境、自己的处境不理想,情绪很焦虑。那么,每个人都喜欢轻松愉快的工作,不甘心长期受焦虑和烦恼的困扰,不甘心身体不好,但是不甘心又找不到方法。
大家请注意,任何不甘心既是解决问题的前提,也是徒加烦恼的通道。
因为不甘心焦虑,又找不到办法排解,又增加了一种焦虑,叫焦虑的焦虑。
焦虑的焦虑非常厉害。
比如,你睡不着觉,很难受。可是你心里总在想,我怎么就睡不着,我如果睡不着,明天怎么有精力工作?结果就更难受。这叫恶性循环。
有人对我说,我现在感觉自己状态特别不好,疲劳,焦虑,每天忙得不得了,怎么才能摆脱这种境况?很焦虑。
大家知道,一个现状,当你对它不满的时候,就有了改变它的动力。
另一方面,如果你找不到正确的方法,可能在不满的同时,又添新的焦虑。
比如感觉房间太热,我可以开空凋。这就是一个正确的方法。可是如果没有空调怎么办?这时候对温度的不满就转化为新的焦虑。
所以,焦虑上加焦虑,烦恼加烦恼,是年轻人特别普遍的误区。
为什么?因为着急呀,我们希望发展,希望工作做得好,希望快一点进步,老想摆脱现在的处境。而摆脱当下处境的时候,找不到正确方法,就是焦虑上加焦虑,烦恼上加烦恼。
这是特别重大的误区。
对于这个误区,一定要审视。
有的人明明已经很疲劳了,身体也不好,这是一种苦恼。可是他又有新的苦恼,就是老想使自己不累,想让身体好,又找不到方法,定了无数计划,总是不奏效。新的烦恼又加上去了。
这个额外支出杀伤太厉害了。
在这种时候,首先要知道,焦虑上加焦虑没有用,烦恼上加烦恼没有用。
要么就要找到方法,要么就尽可能听之任之。
千万不要烦上加烦。
二、工作与健康的内心冲突,现代人非常普遍的内心冲突
第二个方面,工作与健康的内心冲突。
这是现代人非常普遍的内心冲突。
朋友们现在还很年轻,但有些人已经觉得体力不行了,干活累。真的,很多人干活很累。有些男孩下班以后,女朋友说一起出去玩玩吧,他都没有多余的精力陪伴,没有心思。
当觉得自己精力不够的时候,多苦恼啊。
这时候,健康和工作的冲突不断发生。
你说减工作吧,不可行。让他牺牲健康接着拼命吧,又不甘心。
要知道,仅仅这个冲突,如果不走出来的话,就每天在杀伤我们。
我真希望大家在交流的过程中对自己回答一下,你有没有健康和工作的冲突?感受强烈不强烈?强烈到什么程度?
有的人上班时经常在犹豫,今天是锻炼一会儿少干一点呢,还是不锻炼多干一点?身体不舒服了,是干还是不干?这是相当普遍的冲突。
这种冲突如果不解决,必然是对自身的杀伤。
记住,所有对现状的不满,不是解决问题,就是杀伤。
而许多人往往不是走向解决问题,而是走向杀伤自己。
三、因疑病恐惧而忧心忡忡,现代人非常普遍的忧心
第三个方面,因为疑病和对生病恐惧而忧心忡忡。
这是现代人非常普遍的忧心。
有个年轻人对我说,他工作很累,有段时间胃疼,就怀疑胃有毛病。过段时间胃好了,腰又疼了,就怀疑腰有毛病,肾有毛病。腰疼还没好,头又疼了,就怀疑脑袋出了问题。这就是疑病。
疑病和对生命的忧心忡忡是现代人非常普遍的一种忧心。
这种忧心,一方面是提醒我们注意身体的一个信号,另一方面也杀伤我们。
当你感觉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是有病了?
事情一般是这样的:如果工作压力大,最初出现的身体不适大多是疑病,那是一种心理反应,是一种精神防御机制,不一定真有病。怎么证明呢?就是一旦给自己减压之后,这些不舒服的感觉消失了,你也不怀疑自己生病了。
人在压力下,各种怀疑都会出现的。
对那个疑病的年轻人,我首先给他解决三个问题。
第一点,关于焦虑的焦虑。
我对那个年轻人说,你工作累压力大,因此很焦虑,你又产生了急于改变这种焦虑的焦虑,这没有必要。在找不到正确的方法前,你根本无法改变现状,只能焦虑着。找到了正确的方法,自然就改变了,你也就没有再焦虑的必要了。
他一听,这一点焦虑的焦虑当时就去掉了。
第二点,关于健康和工作的冲突。
我当时给他一句话,我们要减少额外支出,如果现在工作和健康有冲突,就要从减少额外支出出发。
我还帮助他具体分析了哪些是可以减掉的额外支出。
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第三点,关于疑病。
我说,你这是疑病,你怀疑自己有肿瘤,检查过吗?他还真去医院检查了,没查出什么问题,可是他不太相信医院的检查结果。我告诉他,不是医院没有检查出病来,而是你本来就没有病。没有病却怀疑自己有病,这叫疑病。
有一种神经症叫疑病症,疑病严重到一定程度,就是疑病症了。有些四五十岁、三四十岁的人,生活压力比较大,一天到晚跑医院,医院告诉他检查结果阴性,他不相信。再去检查,永远在检查,就是不相信自己没病。
我们可能没到疑病症这么严重,但轻微的疑病倾向是存在的。
压力所致。
所以,大家记住,当我们感觉身体有轻度不适的时候,你要明白,这是工作压力所致。要及时减少额外支出,减少压力,这样做的结果是你的症状消失了,就不必疑病了。
如果压力减轻了,症状还在,甚至加重了,不妨去医院检查检查,有病治病,没病去疑。
疑病是特别杀伤人的。
这是普遍的忧心,工作压力大的人容易这样。
四、没有充分兴趣的被迫工作,现代人非常普遍的难受
第四个方面,对工作缺乏足够的兴趣。
这是现代人非常普遍的难受。
不知道在座的朋友中有没有,很可能有,并不热爱自己的工作,可是为了生存,为了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为了挣钱,为了在北京留下来,做一份并不喜欢的工作。
这种难受,在现代人是非常普遍的。
这种难受也杀伤人。
人的兴趣有两种,一种叫做手段的兴趣。我对这份工作虽然没有兴趣,但是我对挣钱有兴趣。我之所以做这份工作,因为这份工作会使别人对我的评价好。这时工作是手段,是手段的兴趣。
还有一种,是目的的兴趣。我很喜欢自己的工作,虽然挣钱不多,可是我干得挺有兴致,吃苦受累也不怕,很高兴。这叫目的的兴趣。
可是,手段的兴趣和目的的兴趣之间是可以过渡的。
比如你不喜欢喝矿泉水,爱喝碳酸饮料,但是你了解到矿泉水对身体有好处,你开始喝矿泉水。这时候,你喝它的兴趣是手段的兴趣,因为它对身体有好处。可是你喝多了,慢慢习惯了,逐渐变得喜欢喝了,觉得比碳酸饮料还好喝。这时候,可能给我碳酸饮料我都不喝了。为什么?手段的兴趣已经变成目的的兴趣了。
做工作也一样。有目的的兴趣,工作可以挣钱,可以发展,可以得到社会比较好的评价,这个工作虽然我不喜欢,但是我也去做。这是手段的兴趣。
但是做多了以后,就有点目的的兴趣了。哎,这个工作也挺有意思。
为什么要讲这个问题呢?
当你对工作的兴趣不是百分百的时候,就有额外支出。
如何使你的工作既具有手段的兴趣,又具有目的兴趣,减少额外支出,是一种智慧。
大家不要觉得我在这里说空话,因为讲游戏工作法、兴趣工作法,这类话似乎讲得很滥了。你如果能使自己工作中的非兴趣成分转化为兴趣的成分,你就少累一点。
千万不要觉得兴趣不兴趣不重要。
凡是工作兴趣差一点,不是百分百的兴趣,就一定有额外支出。
写文章也是这样,写一篇我感兴趣的文章我就不费劲,因为有激情。写一篇我不感兴趣的命题作文就比较累。这样的感觉每天都能体会到。
那么,你们做工作,做一个栏目,兴趣是大是小?你做一个项目,兴趣是大是小?大家一定在有些领域兴趣比较高,在有些领域兴趣比较差,还在有些领域兴趣基本上没有。这时候,一定要想办法,比如改变认知,把非兴趣的成分变成兴趣。
不知道朋友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