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习惯





恼麓我欢ㄒ⒁狻C康蔽蚁敕潘梢幌拢宰约核怠懊魈煸倥Π伞保蛘呤墙蛔∮栈笙敕畔鹿魏屯撬姹阃娴氖焙颍院@锞突嵬蝗幻俺稣飧隼硐耄揖眩梦抑劳嬉士啥埂C康庇腥嗽谖叶咚担潦槊挥杏茫故窃绲阕嘶硎芮啻旱姆杩裆睿易芑岣嫠咦约海矣凶约旱拿蜗耄荒芄幻挥心勘甑刈非笠皇钡目炖帧U庋勘旰屠硐胍恢背晌已暗亩Α⒊っ木印⒖炖值脑慈5崩硐胫罩粘晌质凳保倚睦镎媸欠浅S淇欤浅G崴桑芯踝约旱母冻鍪怯惺栈竦摹!   ?br />     在理想的实现过程中,自我肯定和自我激励往往能成为人前进的动力。如果对自己实现理想没有信心,或者是漫不经心地对待,就很容易产生遗憾。一位在高二就参加过高考的学生撰文回忆道:    
    从高一升到高二,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理科。因为数理化是我的强项,而且,我从小到大的愿望就是考进清华园,做一名为科学献身的科研工作者。我对自己严格要求,不敢有半点放松,所以成绩十分稳定,从入学到高二即将结束,我一直保持着年级第一名的领先优势。按照学校惯例,高二的成绩优异生可以报名参加高考,一是试试自己的水平,二是增长自己的应试经验。如果成绩考得特别好,可以提前毕业,去上大学。我想我的目标是清华,考清华的难度很大,没有高三的综合训练是不可能的,但是高二试试也好,也知道高考是怎么回事。我就随意地报了名,也没有办理任何调档手续。    
    报了名之后,我没有把高考太当回事,毕竟才高二嘛。我参加了他们高三年级的模拟考试,结果年级十八名,不好不坏,显然考不上清华。我便更失去了动力,高考前的几个月毅然我行我素,没有专门抽出时间做模拟试卷,总觉得高考是高三时候的事。就连考试的前一周,我还看文学书呢。七号考试,六号下午我才从老家回到学校,坐观高三的学生紧张地备考。    
    高考三天很快过去,开始对答案估分。当我把五门课的分数估计出来的时候,我一下子愣住了,居然有635分(满分750分)!根据往年经验,清华在河南的投档线大概是630分到650分,也就是说,如果我当初办理了高考所有的必要手续,这半年来好好复习,认真准备,那么可能会高二考上清华!然而,我没有办理手续,我没有认真准备,我亲手放弃了一次提前考入清华的机会!我好笨!我没有自信,没有充分地估计到自己的实力,忘记了自己的优势,忘记了我没有压力下可能会超常发挥,忘记了“初生牛犊不怕虎”,忘记了考试是有偶然因素的,忘记了……    
    出成绩那一天,电话亭那里围了一圈人,大家都在电话查询。我挤过去,心激动得怦怦直跳,输入了准考证号,听到了我的总分——751分(河南实行的标准分,满分900分)。周围是一片“哇”的叫好声,而我的心却是凉到了冰点。751分对于一个高二的学生确实不少,但是还是到不了清华的录取线,这和考零分有什么区别?后来我知道,清华那年的录取线大概是标准分780分,原始分640分,而我的原始分是630分,也就是说,只要我认真对待这次高考,好好复习一下,考到640分以上是完全可能的!我后悔莫及,我高二的清华梦破碎了。    
    其实,很多事情看着很难,实际上只要肯去做,也是能做成的:    
    高中二年级,我当值班班长。那时班里有个制度,轮流当班长,每人两个星期。而轮到我时,适逢元旦,班里在筹划一个晚会。大家报了节目,但我觉得节目单有些单调了,于是有了一个想法,想写一个剧本。    
    说实话,就我的水平,这个想法是有些过分的,而且就两个星期,我的同学包括我的朋友都以怀疑的眼光看着我。而我自己事实上也没有太大的信心,但是当时已经放出话来,所以我也就硬着头皮去做了。但是既然去做,我还是用了心的,那个星期我脑子里完全就是这个剧本,吃饭睡觉都在想,同学偶尔的一个动作,偶尔的一句话,我都想引用。那时的基础说起来弱得可怜,只看过几幕的《雷雨》,关于戏剧的常识一无所知。但是我还想努力地去写,第一次感到创作的痛苦,没有激情的地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常常感到一种无奈的憋气。但是终于,虽然很幼稚,我还是完成了。接着匆匆地排练,比写作时更痛苦,不懂舞台规范,很多东西又没写明白,大家无所适从。还好同学都比较支持,大家边排边改,竟然就这样排了出来,最后演出时,大家都很激动。虽然很幼稚的几幕,但却是自己的原创。到现在想起来,这也是我最骄傲的事情之一。这件事让我领悟到的是,有很多事看起来很难,做起来也很难,但是只要你敢做,也还是能做成的。    
    三、要求和原则    
    1.正确地认识自己    
    有效的正强化来源于正确的自我肯定,正确的自我肯定又来源于正确的自我认识,即较为客观、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基本情况,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人无完人,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    
    2.把握好“度”    
    把握好“度”是运用好“正强化”方法的一大原则,要做到对自己的优、缺点既不放大,也不缩小。放大自己的缺点,容易对自己的进步认识不足,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停滞不前;放大自己的优点,则容易对自身的情况缺乏清醒的认识,滋长骄傲自满的心理,也会阻碍自己的发展。    
    四、操作方法    
    用“正强化”法培养行为习惯,要注意以下几个“技术要点”:    
    1.选择适宜的正强化物    
    当你表现出适宜或良好的行为,要不失时机地给予自己奖励和肯定,这些奖励和肯定就是刺激你再次表现好行为的正强化物。当然,每个人的喜好是不同的,因此要先了解什么样的正强化物会对你有激励作用,以便在适当的时候选择合适的正强化物。    
    下面列举出一些常见的正强化物调查表,你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程度排序。当然,如果你还有其他特殊的正强化物,也可以再加上。    
    消费性强化物:指糖果、饼干、饮料、水果、巧克力等一次性消费物品。    
    活动性强化物:指看电视、看电影、做手工、踢球、去公园、野餐、旅游、逛街等属于休闲性质的活动。    
    操弄性强化物:指布娃娃、变形金刚、玩具汽车、玩具手枪、图画、卡片、气球等自己爱反复玩弄的物品。    
    拥有性强化物:指在一段时间内孩子可以拥有享受的物品,比如小狗、小猫、录音机、录音磁带、光盘、电脑、钢琴、小提琴、漂亮的衣服、笔记本、纪念品、文具盒等。    
    社会性强化物:属于精神层面的奖赏,比如:拥抱、抚摸、微笑、奖状、注视、亲子逗乐嬉戏、讲故事、口头夸奖(聪明、能干、好孩子)等。    
    这里要注意的是,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行为养成后,有形的强化物要逐渐减少,社会性强化物应该逐渐增加。    
    2.对准要强化的适宜行为    
    当自己呈现好的行为时,不要急于给自己奖励即强化物,而要想清楚是什么样的好行为能让自己得到这一奖励。如果在情况不甚清楚的时候就随意给自己奖励,那么强化物就会失去它的强化意义。    
    正强化物必须紧随着好行为出现之后,间隔越长,效果越差。给予正强化物要适可而止,以免产生“饱餍”或者损害身心健康。多种正强化物最好配合使用,花样变换灵活。    
    3.把计划告诉父母,以取得他们的积极配合    
    父母是最能帮助我们养成良好习惯的人,如果你把自己的计划告诉他们,他们会很乐意帮助你实施计划。    
    首先,你可以把自己的习惯养成目标和希望得到的强化物告诉父母。    
    比如要养成做作业不拖拉的习惯,可以规定自己在七点钟之前完成作业就可以玩15分钟的电脑游戏,如果一个星期都做到了,星期日就可以玩半个小时。如果连续一个月都做到了,可以去游乐场玩一次。    
    然后,请父母掌握强化物。    
    青少年的自制能力不够强,可以考虑请父母掌握强化物。同时,要求父母给自己呈现正强化物的时候,不是给了东西就完事,还要口头叙述是什么行为得到了他们的赏识。还要注意一点,就是请父母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少用评价式的赞美。因为评价式的赞美往往比较极端,比如当你画了一幅好看的画,父母如果评价说:“画得真好,以后肯定是一个小画家!”这样的赞美会让我们养成对高期望评价的依赖,不利于培养我们的自主性。此时,父母如果能具体描述我们在主题、构图、色彩、创新等方面的长处,这种客观的赞美能让我们明白自己到底好在哪里,自己在哪一方面还要发扬光大,有利于获得正面且客观的自我认识。    
    对于我们来说,描述事实远胜于空洞的赞美。    
    比如上文中,丁先生强化的行为就很具体,即鼓励女儿“不耻多问”,连遍数都清清楚楚,女儿得到的指导就很明确。而丁红的妈妈说孩子“反应慢”是犯了家教的忌讳,既消极否定,又粗枝大叶,怎样为“慢”?缺乏建设性的意见。    
    4.正强化不宜长用    
    “正强化”对简单行为的形成初期比较见效,对于复杂行为或者行为相对稳固以后,强化物会逐渐丧失其强化好行为的功能,此时宜选用其他方法。    
    



    更多免费txt电子书,欢迎您到txtsk下载  
    声明:本电子书仅供读者预览;请在下载24小时内删除,不得用作商业用途;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