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做到位
以事业的态度来对待你工作中的每一件事,并把它当成使命,你就能发掘出自己特有的能力,即使是烦闷、枯燥的工作,你也能从中感受到价值,在完成使命的同时,你的工作也会真正变成一项事业。
第四部分追求品质零缺陷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企业必须建立顾客利益至上的思想,完全满足客户的需求和期望,这就要求任何公司产品的质量都不允许出现半点瑕疵,对产品的品质追求“零缺陷”。因为“差不多就好”,对产品质量进行妥协,都可能对顾客造成百分之百的损失,而这对公司信誉造成的损失更是巨大的。
“差不多就好”是我们在工作中经常抱有的一种心态,而“零缺陷”则意味着我们每一次都要满足工作过程的最高要求。“零缺陷”是克劳士比最先提出的思想,他要求员工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零缺陷”的思想是一种新的科学思维方式,是一种积极心态,是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惟一途径,也是一个人提高个人能力和公司整体素质,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司整体功能,弘扬公司企业文化的契机。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只有追求产品的“零缺陷”,才能被大众所接受。
日常生活中,我们购买电视机、电冰箱等商品时所用的挑剔眼光,就是“零缺陷”的眼光、就是“零缺陷”的标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用“零缺陷”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工作,检查我们的工作呢?只有将“零缺陷”的思想与我们所倡导的精细的工作作风有机地融合起来,才能走出“差不多就行”、“马马虎虎”的思想和工作误区。
实际上,“零缺陷”表达的是一种决不向任何不符合最高要求的做法妥协的决心。它要求人们努力工作,把工作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做,达到“零缺陷”的境界。推行“零缺陷”管理思想是欧美企业界当前的一项日常工作,他们追求的产品质量标准都是“零缺陷”,而不是“差不多就好”。
为了实现“零缺陷”,组织或个人必须符合顾客要求,预防缺陷产生,保证交付一次合格;因为“零缺陷”是预防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检验过程是在过程结束后,缺陷已经产生,而把坏的从好的里面挑出。检验只能反映事情的发生,是事后把关,不能产生质量。而预防则可防止某些缺陷发生,只有预防,才能产生质量。尽管预防要发生一些费用,但整体上仍是较便宜的经营之道。
只有通过事前的预防措施的细致周到,发动员工对照顾客需求找出存在的差距,使员工建立一种“不害怕任何错误、不接受任何错误、不放过任何错误”的零缺陷心态,自动自发地找差距、挖隐患、挑毛病、揭问题、查原因、找根源,层层把关、步步提高,把问题一次性地解决在企业内部,不给客户制造任何麻烦、不留任何隐患,高起点才会有高成果、高效率和高效益。
要建立预防性的管理模式,就必须按照公司制定的标准,规范管理行为,使公司的质量体系得到有效的运行。克劳士比有这样的名言:“通过预防缺陷可以使你致富。”
在企业的生产环节中,采取预防性措施,对质量进行管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控制,二是操作。所谓的控制主要是指管理、计划、经营、设计等企业内部的各个环节。所谓操作是指一种产品在制造过程中的各个工序或流程。
应当讲控制是管理阶层和设计的工作,操作是工人工作的各个环节。在一个企业里,必须将控制和操作两个方面的工作做好,才能够制造出“零缺陷”的产品。
第四部分永远超过老板的期望
在工作中,如果你完成的每一项工作都达到了老板的要求,那么很好,你可以称得上是一名称职的员工,你不会失业,或许还可以得到晋升,但你永远无法给老板留下深刻的印象,永远无法成为老板的重点培养对象,也永远无法在公司中达到你事业的顶点。只有超过老板对你的期望,你才能让他的眼睛一亮,才能让他在遇到一些高难度工作的时候想起你,给你一个锻炼的机会。
当你和一批新员工一同跨入公司时,老板对每个人的期望都是一样,这时有些人达不到老板的要求,大部分人能刚达到老板的要求,只有极少数人能超过老板的要求。那些不能达到要求的人将很快被淘汰,大部分人将继续自己平淡的工作,而那极少数人将会被单独叫进老板的办公室,老板会在正常工作之外给他们分配一些挑战性的工作,随着老板对他们的期望越来越高,给他们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多,他们也能在这种环境中迅速成长。
一家外贸公司的老板要到美国办事,且要在一个国际性的商务会议上发表演说。他身边的几名要员忙得头晕眼花,甲负责演讲稿的草拟,乙负责拟订一份与美国公司的谈判方案,丙负责后勤工作。
在该老板出国的那天早晨,各部门主管也来送行,有人问其中一个甲:“你负责的文件打好了没有?”
甲睁着那惺松睡眼说道:“今早只有4个小时睡眠,我熬不住睡去了。反正我负责的文件是以英文撰写的,老板看不懂英文,在飞机上不可能复读一遍。待他上飞机后,我回公司去把文件打好,再以电讯传去就可以了。”
谁知转眼之间,老板驾到。第一件事就问这位主管:“你负责预备的那份文件和数据呢?”这位主管按他的想法回答了老板。老板闻言,脸色大变:“怎么会这样?我已计划好利用在飞机上的时间,与同行的外籍顾问研究一下自己的报告和数据,别白白浪费坐飞机的时间呢!”
天!甲的脸色一片惨白。
到了美国后,老板与要员一同讨论了乙的谈判方案,整个方案即全面又有针对性,即包括了对方的背景调查,也包括了谈判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和策略,还包括如何选择谈判地点等很多细致的因素。乙的这份方案大大超过了老板和众人的期望,谁都没见到过这么完备而又有针对性的方案。后来的谈判虽然艰苦,但因为对各项问题都有细致的准备,所以这家公司最终赢得了谈判。
出差结束,回到国内后,乙得到了重用,而甲却受到了老板的冷落。作为一名优秀的员工,不管是在时间,还是质量上,任何时候都要超过上司的期望,提前准确地把事情做好,因为你也许不一定明白自己的拖延会给公司带来多大的麻烦和损失。成功的人士都会谨记工作期限,并清晰地明白,在所有老板的心目中,最理想的任务完成日期是:昨天。
真正优秀的人总比常人多走一步路,及格是远远不够的。有一位公司经理已经70多岁了,还经常来往于世界多个国家,处理各项事务,而且乐此不疲。他总是告诉年轻人说,他还可以做得更好,正是这种精神成就了他的事业。
一名杰出的员工应该与这位经理一样,不但要求自己满意、别人满意,而且要超过别人对自己的期望,并随着企业和自身的发展把内心得标准提的越来越高,不断求取新知识,不断成长,不断改进。因为一个总能在“昨天”完成工作的员工,一个总能把工作做得比老板预想的更好的员工,将会征服任何一个时代的所有老板。
第四部分每天都要提高1%
马克三年前在一家合资企业担任网络通讯设备销售总监,因为三年来一直忙于日常事务,在“干杯”声中一晃三年就过去了。三年后的今天,他的一名下属学历比他高,能力比他强,经验也在数年的商海中获得了积累,销售业绩惊人,在公司最近的绩效考评中名列第一,将马克取而代之,留给马克的除了美好回忆和一个“将军肚”外,惟有一声叹息。
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欧美一些未来学家曾预言:“当人类跨入21世纪时,每周的工作时间将压缩到36小时,人们将会有更多的时间休闲娱乐。”
但当历史真的迈入21世纪时,人们却惊讶地发现,相当多的人每周工作时间在无限延伸,而那些不想工作,只重娱乐的人都被“剥夺”了工作的权利,被市场无情地淘汰和抛弃了。未来学家们的美好预言被残酷的事实无情地击了个粉碎!假如你不提高自己,可能就会被别人超越。
“每天提高1%。”这是一位经理人时刻告诫自己的一句话。只有每天不断的进步与突破,你才能摘取成功的桂冠。一个人要有伟大的成就,必须天天有一些小成就,因为大成就就是由小成就不断累积的结果。假如你每天都没有进步,没有成就,那么在心理上你可能永远都不会认同自己,没法获得必盛的信心。
音乐大师们每天都必须拿出时间进行练习,为了保持现有水平,他们便不得不付出大量的时间,一位古典音乐家坦言:“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二天不练,妻子知道。三天不练,听众知道。”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每天提高1%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比如制作某种小型器具,你一小时能生产100个,把效率提高1%后,每小时就能生产101个。开动机器,说干就干!你不需要对生产方法进行根本性变革,也无需有超人般的生产速度,只需稍微加把劲。当你实现这一目标后,你会发现几乎任何事情要提高1%的效率都不难做到,而这少许的努力将产生不菲的回报。
把效率提高1%需要你更有效地利用时间,那么怎样安排更科学合理呢?
--将起床时间提前1%。你想寻求一种能提高个人办事能力的简便有效方法吗?那么就请你每天提前一个小时起床上班。提前的这一个小时不会使你感到困倦,相反只能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少浪费1%的时间。尽力避开浪费时间的活动,比如参加那些专业协会,社区联防队,志愿者团体等,你一定要肯定其确有价值而且自己感兴趣才行。不要去参加那种自始至终你都是一个盲目的跟从者的会议,即使你在该组织中担任领导职务,那样只会浪费你和别人的时间。
——让思考速度提高1%。像其它任何事情一样,思考也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它可以被传授,被学会,可被实践和发展。
--多获取1%的能量。在实施全套提升体能计划之前,工作中注意以下两点:午饭不要过饱。否则会使你恹恹欲睡。应试着“少食多餐”。
--较高的工作效率只能保持一、二小时,这是集中精力工作的最佳时间长度。研究表明,全神贯注于某种活动90-120分钟后,精力便难以继续集中。这时你需要休息一会儿,以便于体内进行生化反应,恢复体能。
--在工作时不要饮酒。酒精会使你睡眼惺忪,影响思维能力。工作午餐时,可以要一杯柠檬汽水或冰茶,而非葡萄酒或鸡尾酒。
每天提高1%的威力是无穷的,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力,坚持到“第28天”以后,你进步的程度会让自己都感到惊讶。
一个人,如果每天都能提高1%,就没有什么能阻挡他抵达成功,成功与失败的距离其实并不遥远,很多时候,它们之间的区别就在于你是否每天都在提高你自己,假如今天的你与昨天的你相比没有进步的话,那么你就会被竞争无情地淘汰。
第四部分及时补位,善于跑位
其实我们无论做什么,都是在为将来做准备,用锻炼自己成长的积极心态,对待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树立起补位意识,每做一件事,就多一点个人资源,而这些资源就是你的个人财富,是你安身立命的资本。
树立补位意识
在一次项目完工的剪彩仪式,有一家房地产公司邀请了总公司五位领导前来剪彩,当五位领导被请上台后,项目经理发现台下还有一位相当级别的老领导也来了,于是硬把这位领导拉上台,让他也一道剪彩。下面的员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眼看就要出洋相了。
说时迟,那时快,公司办公室主任迅速地从大衣口袋里拿出一把剪子递了上去,一字排开,六位领导喜气洋洋地剪完了彩。所有的人皆大欢喜。一位老员工在小惊之后,顿生敬佩之情,随即问办公室主任:“你怎么知道还会叫一个人上去?”
“如果老总再叫一个,我这边口袋还装着一把呢。”
“你小子,还真行。”
人在职场,我们不但要把自己的工做到位,而且还要善于补位,想他人所未想,你才能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你才能把“泥饭碗”变为“金饭碗”, 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