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异侠传
马超思忖时,忽有探马报说,蜀将刘竣马汉率领大军包抄葭萌关,马超慨然道:“我愿为刘将军斩此二人,作见面之礼。”
引时忽有一员大将大步而进,原来是从绵竹奉召而来的赵子龙。
孔明一见赵子龙,便含笑道:“关下有蜀将挑战,马超欲斩此二人作见面札,子龙意下如何?”
赵子龙事先已得孔明密示,召他来此,正是欲进一步令马超心悦诚服,便朗声道:“马孟起乃远来之客,岂有让客代我们征战之理。”且摆下酒宴,我去取蜀将人头向马孟起贺喜。”说罢转身而去。
孔明欣然下令,安排酒宴,马超心中疑惑不定,暗道:蜀将刘竣马汉非等闲之将,我欲斩之、亦须花不少力气,少说亦须半日苦战,这赵子龙竟敢自负在酒席安排之间便可成事么?
马超心念未了,酒席也尚未摆好,赵子龙已大步再进,他手中挽着的果然是两颗蜀将人头!
马超这才又惊又佩,向刘备顿首道:“马超拜见主公!今日得遇明主,如拨云见青天。”马超又向赵子龙祝贺,再与张飞握手相见,三员虎将相视大笑,心中绝无芥蒂。从此,马超便对刘备忠心一片,倾心拜服了。
当下马超痛饮三杯,随即一跃而起,慨然说道:“我不明时势,领兵救益州,延误了主公取成都大计。我愿将功补过,与我弟马岱亲赴成都,晓示刘璋识时务,献出成都,免多伤无辜也。”
刘备大喜道:“将军若能说得刘璋降顺,应记入川之头功埃”孔明亦向马超欣然鼓励,嘉勉其志,因为孔明深知,成都城内尚有精兵三万,粮草衣物足用三年,若坚决抵抗,短期决难攻陷。而时机拖延,便给北面的曹操,东面的孙权进攻荆州之良机了。因此成都非迅速攻陷不可,若能和平解决。
则是上上之眩马超英名盖世,有他出面,迅速、和平克服成都,便极有希望了。
当下马超、马岱随刘备军一道,向成都挺进。
在成都,刘璋眼见大小将领,非死即降,十克其九,不由十分悲痛。他已失任何主意,只好下令闭门不出,待探马报说,汉中派来马超、马岱已抵城下,刘璋才敢登上城楼观看。
只见马超在城下大叫道:“请刘璋答话。”刘璋无奈露面,问马超有何话说。
马超伸马鞭一指,道:“我率张鲁兵本欲救荆州.不料大势所趋,张鲁误听杨松谗言,反欲加害于我,我无奈已归投刘皇叔矣!刘皇叔乃仁义之人,公不如开城纳降,免满城百姓受苦。如若不从,我只好先行攻城了。”
刘璋眼见前来救援的马超,反而投降刘备,进攻于他,不由又惊又气,他深知大势已去,顽抗无益,不如降顺,尚可保住生命,于是决计献城出降。
半个月后,刘璋亲拜官印,出城投降。刘备亲自迎接刘璋,又与刘璋握手流泪道:“贤弟,并非刘备不仁不义,委实是大势使然,不得不如此也。”刘璋痛哭无言。
刘备进城后,尚不忍放逐刘璋。孔明道:“既然大势如此,主公不可再犹豫;益州不可容二主,可将刘璋送去荆州。
让其安享晚年。”见刘备仍有犹豫,孔明又续道:“刘璋之所以失基业,乃因性太懦弱,主公不取,亦必落入他人之手,主公既已得之,若执着于妇人之仁,恐怕难长保益州矣。”
刘备这才依从孔明的安排,授刘璋以振威将军的官号。
将他的家室,一道迁往荆州南郡居停。
刘备自居益州牧,任益州的最高行政长官,又封法正为蜀郡太守,一班蜀川降将,皆重加委用。
更封关云长为荡寇军汉寿亭侯、张飞为征远将军新亭侯、赵子龙为镇远将军、黄忠为征西将军、魏延为扬武将军、马超为平西将军。以及孙乾、简雍、糜竺、糜芳、刘封、关平周仓、廖化、马良、马谡(马良幼弟)等一班荆州旧臣,均重加封赏。
一面又开仓赈济百姓,益州百姓军民大悦,人心很快便安定下来了。
刘备念及诸官将大功,打算将成都有名的田宅,封赏给诸有功官将。
孔明是军师身分,赵子龙是刘备的属将,二人对刘备的决定深感不妥,但又不便当面劝谏,便通过雕雪、司马芝二女,以客卿的身分,向刘备进言道:“益州百姓,屡遭兵战之祸,田宅十室九空,将军宜将空余田宅,分还百姓,令人民安居乐业,则民心安定,益州可保长久也。”
刘备一听,微一沉吟,即知此乃孔明和赵子龙之意,他不由欣然笑道:“两位姑娘所言甚是,我当遵而行之!且请回去转告两位姑娘的知己,说我所思有欠妥之处,多谢两位姑娘的知己提醒。”
雕雪、司马芝回去告知孔明和赵子龙,欣喜笑道:“刘皇叔知我等是代表你去劝谏,他竟然立刻便打消原意,欣然接纳,刘皇叔如此听言纳谏,他的基业必可得长久了。”
孔明未及答话,赵子龙已略带迷惑说道:“当日在荆州南郡观天台上,义兄不是判断,主公正受东吴孙权的赤龙气克煞么?为甚主公还能取益州,得成大业呢?”
孔明微一沉吟,道:“据我所知,东吴孙氏的赤龙煞气,部分已落在庞师弟的身上,他因此而有落凤坡之难,如今赤龙煞气已消其半,威力大减,主公的白兔龙气虽然稍弱,但亦足以抵御,因此终可大业初成也。”
雕雪见孔明兴致勃勃,便趁机问道:“如今刘皇叔已取益州,又据有荆州五郡,西面全境,连成一体,大有北取曹操,东克孙权,一统天下之势,孔明师哥以为,刘皇叔是否有天子平定天下之运势呢?”
孔明一听,微笑道:“目下三王鼎立之天机大势仍在演行,并未最终确立,其中尚有奥妙变数,我又怎可推论断言三王鼎立之后,天下一统的天机演进?一切尚言之过早也。”
雕雪又问道:“为甚到目下之势,三王鼎立尚未最终确立呢?”
孔明微一沉吟,即断然说道:“北面曹操,东面孙权,其王者之势早已确定,等闲不可撼摇矣。但如今主公初克益州,局势未定,民心未稳,须艰苦经营,才能稳固。而益州北面乃张鲁的汉中之地,与曹操为邻,曹操必窥伺汉中,若汉中落入曹操手中,则益州便有大军压境之危矣。再者东吴对荆州必欲得之而后快,绝不会放过任何一分谋夺的机会,若荆州落人东吴之手,则益州东部立刻便将落入东吴大军环伺之下。
危机重重。主公有此三大隐患,他的王者大业因此远未确定。而三王鼎立大机大势缺一不可,又怎可判断为最终确立呢?”
赵子龙接口道:“那义兄以为,我等该如何自处?”
孔明慨然的道:“我师庞德公当日已有判断,我等四人,均乃三王鼎立天机奇格中人,既然如此,那我等便唯有顺此大势而动,先行导引三王鼎立天机大势确立吧。”
孔明深知若欲令三王鼎立的天机大势能够确立,须先匡扶刘备成其王者基业。为此,他作了一番精密的部署。
首先是尽量稳定荆州的局势,而关键人物是镇守荆州的关云长。为了稳住关云长镇守荆州的决心,孔明破例劝刘备重赏关云长。
刘备十分赞同孔明的见解,当即从益州的库房中,拨出黄金五百斤,白银一千斤,钱币五千万,蜀锦一千匹,派人送去荆州,赠与关云长。
同时,孔明又不辞劳苦,亲自制定治国律例,他定下的律例刑法甚严,比起刘璋治蜀川时严厉。
新任蜀郡太守的法正,向孔明进言道:“昔日汉高祖与民约法仅三章,百姓皆感其德政,终可平定天下。军师为甚不加效法,以慰民心呢?”
孔明肃然道:“阁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也。当日秦以暴虐之法治国,天怒人怨,因此高祖以宽仁之法,以慰抚民心。
如今益州旧王刘璋懦弱,德政固然缺乏,刑律又十分松懈,以至群臣之道尽失,臣属宠之以位,位高权重则有反心,事事示之以恩惠,恩惠稍减,则生怠慢之心,是故君不能制臣,臣不能服于君,上下皆弱,混乱不堪,弱势已成,积重难返,日久必败也。因此我才以恩威并施,以法治国,革新积弱之政,令上下守法,进退有度,有功者赏,有罪者罚,政通人和,人和国兴也。”
法正仔细聆听,不由倾心拜服。从此之后,法正对孔明十分敬佩,他就算不服任何人,孔明的训诫,他却绝不敢怠慢。
孔明在益州处政,不觉又过去一月时光。这天,孔明正与刘备议论天下大势,府外报说,荆州关云长派他的义子关平前来拜谢封赐,刘备召关平进见。关平先向刘备、孔明行拜见之礼,又代关云长向刘备拜谢赏赐。忽然从内中取出一封书函,道:“义父闻马超武艺惊人,又打算人川与他比试高低,着我向伯父禀告。”
刘备拆阅书函,不由大惊道:“二弟与马孟起,皆当世虎将,若要比试,只恐刀枪无眼,两人必势不两立也。”
孔明微笑道:“不必担忧,我自有释慰云长之法。”
刘备知关羽对孔明十分敬重,见他成竹在胸,这才稍感放心。当下孔明即疾书一函,交给关平,道:“你回去向云长呈上,他自会明白。”
关平接孔明书函,即日起程,返回荆州。他去拜见关羽,先说了益州局势已经初定。关羽却立刻追问道:“我欲与马超比试之事,平儿已向我兄长禀告了吗?”
关平忙道:“儿已禀告,军师有回函呈上父亲。”
关羽拆函,只见孔明写道:“听闻云长欲与马孟起比试高下,此心甚壮。但依我之见,马孟起虽然武艺出众,不过是汉高祖时大将英布、彭越一类人物罢了,其只堪与翼德并列,怎及得上美髯公之绝伦超群呢?云长受任镇守荆州重责,若贸然入川,万一荆州失守,则云长罪大也。草草不恭,尚祈明察。”
关羽阅罢,良久不语,关平见状,不由吃惊道:“军师回函,令父亲不悦吗?”
关羽将孔明的书函递给关平,道:“你可阅视,便知是否令我不快。”
关平细阅孔明的书函,心中稍安,但仍不放心道:“军师以荆州重任责之,父亲并无反感吗?”
关羽一听,伸手一捋其美髯,笑道:“不然,我欲入川,不过是欲与孟起分个高下。孔明料事如神,他的判断岂会有差?既然如此,我还入川作甚?孔明果然明白我的心意埃”孔明洞悉天机,他对天下大势的判断亦十分准确。
刘备夺取益州后不到半年,曹操便断然决定,先攻取张鲁的汉中,然后再东征孙权。在此强敌窥伺之下,孙权欲谋夺荆州的意图,才不得不暂时收敛,改而与刘备暂时再度结盟,以抗衡曹操的强势。
而“北抗曹操,东连孙权”,自始至终是孔明奉行的战略大计,因此孔明为稳住侧翼的安全,亲自安排将荆州的江夏、长沙二郡归还孙权,而争取到孙权承认荆州的南郡、零陵、武陵划归刘备统辖,如此一来,便消除了侧翼孙权的威胁,可以集中全力抗衡北面的曹操。
在许昌的曹操,自返谯郡祭祖,目睹祖宗灵异惊兆,曹操的心境变得越来越亢奋了,他时常在梦中回味祖宗向他的示训,醒来却老大不服气,暗道:假若我曹操亦无王者之命,环顾那当今世上谁配拥有!嘿嘿,我倒要与这见鬼的血煞狠狠斗上一斗。”
曹操心念电转,他欲尽快扫平天下,在他有生之年,开创王者之业的雄心,竞随着他年纪的老迈而越来越炽烈了。
此时,曹操身边甚为得力的谋臣荀彧、郭嘉等人,或因反对曹操篡夺朝政、或因长年风霜,积劳成病,先后死去,能够为曹操出谋划策的人己所余无几,其中一位是贾诩;另一位是曹操的家臣,丞相府主薄司马懿。
曹操先与贾诩商议,贾诩并不善征战之谋略,因此无奈道:“丞相欲行征伐,须召夏侯惇、曹仁两将军回来,商量此事。”
曹操依言派人召夏侯惇、曹仁二将回许都,二人未及赶回,曹操偶然与丞相府主簿司马懿谈及此事,他打算扫平刘备和孙权及天下割地为据的诸侯。
司马懿一听便微笑道:“丞相,吴与蜀两地,急切间未可克取,宜先取汉中张鲁,乘胜再克西蜀,然后集中全力,攻取江东,则天下可一举而平也。”
曹操一听,不由大喜道:“仲达所论,竞与我不谋而合!
好极了,我便升任你为行军司马,随我西征汉中,参议军政大事吧。”
司马懿大喜,此时他年值三十岁,在曹操的丞相府中、一直郁郁不得志,他自己也意料不到,他的一番议论,竞大讨曹操的欢心,从此便可表现他的非凡才华了!他对曹操不由十分感激,连忙向他拜谢。
直到此时,司马懿尚不知自己的身世来历,也只知自己小时便与父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