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异侠传
民的唯一人选;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我重任在身,只好处处小心提防,宁可我负天下人,而不可天下人负我。”
陈宫见曹操一派大义凛然的模样,也不知他是真是假,只好沉默不语,但心中到底为吕伯屠一家被杀的事愧疚不已。
两人夜行数里,走到一处客店,进去投宿,喂饱马后,曹操便对陈宫道:“我心烦意乱,遇事必过于敏感,这守夜值更人事,便有劳你担任了。”说解即先去安睡。
陈宫负责守夜,到了半夜,陈宫心想:“我以为曹操是仁义之人,不料是豺狼心性,若留他在饥上,必为后患。”便拔出佩剑,欲杀曹操。
不料就在此时,陈宫突见,在曹操的周身上下,浮起一团紫气,形似盘龙、把他的身躯浑身罩住,十分怪异。
陈宫不由又惊又奇,暗道:“曹操真如他自己所称,可至六十六大贵之命,且是领袖群雄、匡扶汉室的唯一人选吗?
不然为什么几番凶危,均死里逃生?陈宫心中思忖,便杀不下手了,无奈自叹道:“我为汉室朝廷弃官救他至此,若此时杀他,岂非有负于汉室朝廷吗?罢了,他虽不仁,我不能不义,道不同不相为谋,我与他分开便是了。”
陈宫主意已定,便悄悄离开客店,牵出马来,乘夜投奔他的故乡东郡去了。
曹操一觉睡醒,不见了陈宫,知他已悄然离去,心中暗道:陈宫恨我错杀多人,必认为我心术不仁,不肯再跟随于我,他又可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道理呢?解了,就随他去吧,此地也不可久留,还是尽快离开为妙。
曹操于是连忙一跃而起,摸出客店,乘马连夜奔驰,赶往他生父所在的陈留县。
曹操驰抵陈留,见了他父亲曹嵩,曹操把朝廷危急之势告诉了父亲。曹嵩才知儿子有领袖群雄、匡扶汉室的雄心壮志,心中又惊又感欣慰,他忙问曹操道:“阿瞒。今你被朝廷通缉,天下难以容身,你有何打算?”
曹操道:“目下唯有破釜沉舟,挺身一战也。请父亲献出家财,召募义兵,以图壮举。”
曹嵩道:“我的资产不多,恐怕难成大事,但我有一友,乃此地孝廉,姓卫名弘,此人家财百万,且仗义疏财,若得他相助,大事成矣。”
曹操大喜,于是摆下酒宴,邀请卫弘赴会。席间,曹操向卫弘道:“如今汉室将倾,天下危在旦夕矣。董卓欺君害民,天下切齿,只需有一人振臂而呼,讨伐国贼必成燎原之势也。
曹操欲作此振臂人,可惜力量微弱,未足成事,卫公是否愿意助我一臂之力?”
卫弘一听,竟不假思索,便立刻道:“董卓之祸,我早有所闻,若能为国除此恶贼,卫某万死不辞。”曹操不由大喜。
很快,曹操便向天下发了一檄文,以曹家世袭的都亭候身分,加上曹操自己的“典军校尉”朝廷职位,力陈董卓祸国殃民,号召天下英雄义士群起而攻之。另一方面,又在卫弘庄中竖起忠义大旗,向四乡各县召募义兵。短短数月之间,投奔者已不下数百。
当中包括在山西平阳的乐进,在山东山阳巨鹿的李典等人,均颇有名望,曹操并且任乐进、李典二人为帐前幕僚。
过了两日,有一位叫夏侯淳的壮汉,带着一千往丁前来投奔。细问之下,曹操得知原来是他祖父夏侯海的兄弟之孙,亦即曹操的同宗兄弟,夏候淳武艺精湛,十四岁即学武拜师,学得一身本领。后来有人辱骂他的师父,夏侯淳将此人杀了,与同族兄弟夏侯渊一齐率庄丁前来投效曹操。曹操不由大喜过望。
喜事接踵而来,不出二日,又有同姓兄弟曹洪、曹仁二人,率一千兵勇前来投奔。二人武艺精通,更晓兵数千,声势大壮,卫弘又尽出家财,置办盔甲器械施旗粮草马匹,一支曹家军队很快便装备起来了。
此时,曹操才忽然忆起天机隐侠——庞德公给他的临别赠言:“海纳百川之成其海,只要公子心胸如海,又何愁百川不来归附哉?”曹操心中不由十分感慨,暗道:我当日错杀吕伯屠一家,虽为势所逼,但亦是心胸不够阔,疑心太重之故,才白白失去陈宫这一位人才……可惜,可惜……心中感慨叹息不已。也因此在一段时间内,曹操极力抑制自己的多疑心性,虚怀待人,广纳人才,为他的大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九章 方天画戟
当日,董卓于朝中按剑逼朝中大臣废立汉帝,司隶校尉袁绍曾毅然挺身而出表示反对,几乎被董卓杀害,袁绍一怒之上,于宫门挂印弃官而去,袁绍返回故乡河南的汝阳,之后又前去他袁家势力最大的地域——冀州,出任董卓为收买他而封的渤海守之职。
袁绍在勃海,秘密招兵买马,很快便建立起一支数万人的军队,成为袁绍与天下英雄争锋竞逐的本钱。他的胞弟袁术,原本任朝廷的虎贲中郎将,见其兄出逃,亦逃亡到河南的南阳地区,招兵聚众,经过一番励精图治的整顿,终于成了当地的土霸王。
袁绍心中极恨董卓,因此接到曹操所发的讨伐董卓檄文,便聚集旗下文武将官,统带大军三万,离开渤海大营,前来与曹操会合。
袁绍大军抵达陈留(在河南汗封地区陈留县),曹操当日便与袁绍会面。两人曾于朝廷共事,又一同1宫诛杀宦官,志趣相投,谈笑甚欢。而且两人均受董卓逼害,对董卓同仇敌忾,因此二人很快便商妥,共发讨伐董卓檄文,号召天下各州郡地方统帅,出兵会盟,共同讨伐董卓。很快,讨伐董卓的檄文,便向各州郡发下去了。
这一篇讨伐董卓的檄文大意道:“今绍、操等以大义告示天下:董卓欺骗天地,拭君灭国,淫乱宫廷,残害生灵,恶如豺狼,罪行滔天!我等奉天子密诏,大集义兵,誓志扫清华夏,剿除群凶。望各地响应,各举义兵,共讨国贼,扶持王室,拯救黎民,安抚百姓。檄文到日,请即奉行兴兵。”
讨伐董卓的檄文,说得大义凛然,令人振奋。各地州郡豪杰纷纷响应。
第一路诸侯,是袁绍之弟,南阳大守(河南南阳地区)袁术,统兵二万,前来会合。
第二路诸侯是冀州刺史(河北南部、山西东南部地区)韩馥,带兵一万,前来会盟。
第三路是颖州刺史(河南南部、安稳北部)孔由。统兵一万,开赴陈留。
第四路是充州刺史(北部、山东西南部)刘岱,统兵一万五千,前来响应。
第五路是河内太守(即河南腹地)王匡统兵一万,响应讨伐董卓。
第六路是曹操军所在地的陈留太守张邈,派兵加入曹操的军队。
第七路是东郡太守(今河南淮阳地区)乔瑁,兵力有一万。
第八路是山阳太守(山东省金乡县一带地区)袁遗,带兵一万,前来会盟。
第九路是济北郡相(相当于太守,今山东济水以北地区)鲍信,领兵一万,前来会盟。
第十路是北海太守(山东省昌乐县一带)孔融,统兵一万五千,向陈留开发。
第十一路是广陵太守(江苏省江都县地区)张超,统兵一万,前来会盟。
第十二路是徐州刺史(山东省郯城县一带)陶廉,统兵一万会盟。
第十三路是西凉太守(甘肃省西北部敦煌、酒泉一带,亦即董卓的起家之地)马腾,统一万五千西凉兵前来助阵。
第十四路是北平太守(河北、北京一带)公孙瓒,统兵一万五千,南下会盟。
第十五路是上党太守(山西省东南部衷治县一带)张扬,统兵一万,西行会盟。
第十六路是长沙太守(湖南长沙地区)孙坚,率兵一万五千,前来助阵。
上述十六路大军,皆应召而来,向陈留、洛阳一带进发,前来会盟。加上袁绍、曹操的二路,共计十八路诸侯,总兵力达三十万,前来陈留会盟,讨伐董卓,声势十分浩大,而上述十八路诸侯,也就是日后逐鹿中原的十八路英雄好汉了,因此详列于前,往下自有详细叙述。
十六路诸侯豪杰,分东、南、西、北四路,向洛阳都城方向进发,其中北平太守公孙瓒,曾与刘备同拜学于卢植处,和刘备情同兄弟。公孙瓒喜穿一身白战袍,骑白色骏马,北平又属“辽西”,因此当时人称公孙瓒为“辽西白马将军”。他统兵一万五千人,一路南下,路经德州平原(今山东省陵县)地域时,忽遇上一位故人。
公孙瓒在白马上远远望见,在桑树林中,闪出一面黄旗,却仅得数骑,驰奔而出。公孙瓒仔细一看,原来来人竟是昔日的同窗好友刘备,刘备身边还有两名英伟大汉,三五随从。
那二名英伟大汉,自然便是关羽和张飞,但公孙瓒离开涿县已久,根本不认识关、张二人。
公孙瓒见是刘备,十分高兴,连忙问道:“贤弟为何在此出现?”刘备长叹一声道:“小弟逃难,在此地隐身。闻公孙兄大军至此,特来迎候。”
公孙瓒伸手一指关羽、张飞二人,道:“这两位壮士是什么人?”
刘备道:“乃小弟之结义兄弟关羽、张飞也。”
公孙瓒喜道:“闻说贤弟破黄巾贼时,有义弟二人,出力不少,便是这两位壮士么?”
刘备道:“的确如此。”
公孙瓒十分欣赏,问道:“他二人现居什么职位?”
刘备道:“乃布衣草民之身。”
公孙瓒叹道:“如此真可谓埋没英雄也!如今董卓作乱,天下诸侯皆前去讨伐,贤弟何不带同关、张二位壮士,一同前去;为匡扶汉室出力,亦可趁此机会建功立业,你以为如何?”
刘备忙道:“天下英雄有此壮举,刘备岂敢落后?愿一同前去。”公孙瓒大喜。
此时张飞在刘备身后,恨恨的对关羽道:“当日若允许我一枪刺杀董卓老贼,又何来今日之祸乱也。”
关羽忙悄声劝解道:“此一时彼一时也,事已至此,抱怨无益,还是放开心怀,跟随兄长一道前去杀贼吧。”张飞这才不再发狠。
当下刘备率关羽、张飞二人,投入公孙瓒的辽西大军,一同开赴陈留,曹操派人迎候。
此时各路诸侯陆续赶到,各自安营下寨,三十万大军,分布了近三百余里地方。各路大军的首脑,均前来曹操的大营相会。曹操下令宰牛杀猪,盛宴款待各路诸侯,趁机商议进军讨伐董卓之策。
河内太守王匡首先进言道:“我等既以匡扶汉室为大义,彼此同心,何不推立盟主,以定约束机制,再行进兵讨贼呢?”
众诸侯一听,皆同声附和,但谁当盟主,各路诸侯却各有心计,谁也不愿抢先表态。
曹操见状,心中不由一凛,暗道:眼见各路诸侯表面前来加盟,但心中却各怀算计,若彼此异心,讨伐董卓大事岂非未战先溃败吗?那天机隐侠虽然暗示我曹操是领袖群雄、匡扶汉室的人选,但我兵力只得五千,各路诸侯以我兵力最弱,他们又岂会服我调遣?按目下情势,唯有抢先推出一位强者,先慑服群雄了。
曹操心中转念,便决然的进言道:“依曹操之见,袁绍乃四世公之后,兵强马壮,乃各路诸侯之首,理当出任盟主,以领袖群雄也。”
袁绍一听曹操提议,心中不由暗喜,但口中却连声道:“袁绍不敢当!不敢当。”
各路诸侯均知袁绍统带三万大军前来,加上他胞弟袁术的二万大军,兵力强大,就算心有不甘,亦不敢公开反对,自招祸端,于是均异口齐声道:“盟主之位,果然非袁绍公莫属。”
袁绍这才按剑而起,慨然道:“既蒙天下各路英雄错爱,袁绍便勉为其难,暂摄盟主之位吧。”
第二天,袁绍下令筑高台三层,遍列五方旗帜,正中竖起一面金斧帅旗,帅旗下面是一张大师椅,案前摆列兵符将樱各路诸侯请袁绍上台会盟。于是袁绍整衣佩剑,慨然登台,率领众诸侯焚香拜告天地,宣读盟会之文。
盟文道:汉室不幸,朝政失主,贼臣董卓,趁机作乱,祸加天子,残虐百姓。我们担忧社稷沦亡,因此纠集义兵,共赴国难。凡会盟者,齐心合力,以尽臣责,决无异志。有违此盟,当即命丧,绝子绝孙。皇天后土,祖宗英灵,共鉴我们心迹。
读罢盟文,袁绍即率领群雄,滴血于酒,各人饮血酒作誓。此时众诸侯慷慨激昂,热泪盈眶,十分振奋。
饮血酒誓盟已毕,众诸侯依同心合力扶持盟主之意,扶袁绍下坛,竖上帅旗帅帐,端然而坐。下面各排两行酒宴,众诸侯依本身朝廷所封的原官职爵位排列而坐。酒宴开始,众诸侯轮番痛饮。
酒宴后,便是盟主行令的时间,曹操进言道:“今日既然已推立盟主,应听从盟主差遣,共同匡扶国家,切勿以力量强弱而推搪抗令。”
袁绍于是以盟主的身分发话道:“袁绍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