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异侠传
此时曹操的旧将张辽、徐晃等人,已封列候,各自守关隘,加上年事已高,出征已不再调用。武将便以曹氏宗族的年轻一辈曹真等为首,而文臣中,则以司马懿、华歆、贾诩等人为主。
贾诩是曹操丞相府的旧臣。甚有见地,在曹丕登基称帝的事上,亦出过力气,立了功劳,因此曹丕对贾诩亦很信任。
此时贾诩出班奏道:“陛下,刘备虽亡,必已托孤于诸葛亮,诸葛亮感激刘备的知遇之恩,必竭心尽力,扶持新主刘禅,陛下不可仓卒征伐。”
曹丕一听,想起征吴之败,败在陆逊之手,而诸葛亮比陆逊更胜一筹,他因此不由一阵犹豫。
丈臣班中的司马懿见状,不由皱一皱眉。也不知为甚。
自曹操去世后,司马懿便一反常态,时时力主曹丕积极进取,扫平天下似乎成了司马懿的最大目标。此时他见贾诩劝阻曹丕出兵,便忍不住一步跨出,大声道:“劝陛下莫用兵者,皆懦怯之徒!不乘此时进兵攻蜀,便待何时?”
曹丕见是司马懿,喜道:“卿有何高见?”
司马懿道:“臣有五路奇兵之计,管教蜀国必一举扫平。”
曹丕忙道:“哪五路奇兵?卿快说其详。”
司马懿道:“诸葛亮确有用兵之才,因此若只用魏国之兵,尚难取胜。但五路奇兵齐发,令诸葛亮首尾不能相顾,蜀国便易克矣。”
他一顿,又朗声道:“今可派人待重金赴辽东,说服鲜卑国王金必龙,令其出兵攻打蜀国西部;又派人赴南蛮,重礼贿赂南蛮王孟获,令其出兵攻打蜀国的南部;第三路则是东吴之兵,可派人约盟东吴,与其约定共取蜀川,令东吴出兵攻蜀国东部;再令蜀国降将孟达,出兵攻打汉中,第五路则由魏国大军,直取阳平关攻入西川……五路奇兵,一举攻蜀,即诸葛亮便有通天本领,亦难抵挡矣。”
曹丕一听,大喜道:“此计妙极!朕决而行之!当下即颁下旨意,派使者四人,分赴辽东鲜卑国、南蛮、东吴,及上庸关的蜀国降将孟达四地,调动四路人马。一面又令曹真为大都督,率十万大军,从中原西征,直击蜀国的阳平关。在蜀川成都,蜀帝刘禅自继位以来,凡事并无主见,一应朝政大事,皆听从丞相孔明的裁决。刘禅自己则待在宫中享清福。”
此时刘禅在宫中,忽接报急,说魏国将发动五路大军攻蜀。刘禅不由大吃一惊,慌忙令内侍请丞相孔明人朝商议对策。不料内侍去了半日,才回报说:“丞相染病在府,拒见任何人。”
刘禅不由更慌。第二天,他无奈又派谏议大夫杜琼、黄门侍郎董元二人,赴丞相府,准备直入孔明的卧榻,告知紧急军情,但二人不久回报,说丞相府由亲兵亲将把守,说奉了丞相令旨,任何人不得擅进,因此亦无功而回。
刘禅大惊,只好又入内宫,将此事告知皇太后。皇太后吃惊道:“丞相为何如此怠慢?先帝托孤于他,岂能袖手旁观?我当亲赴丞相府责之。”
谏议大夫杜琼忙道:“丞相素来处事慎重,且料事如神,或有妙计思量,太后请勿轻往臣府,且侍主上先去,丞相若再轻怠,太后再召丞相入太庙斥之不迟。”
太后同意了,刘禅只好亲赴丞相府,他车驾来到相府门前,守门兵将慌忙跪迎。刘禅道:“丞相在何处?”门将道:“小人不知,但接丞相令旨,教挡住百官求见,不得入内。皇上大驾亲至,恭请进内。”
刘禅走下车驾,步行入府。他单独一人,走进第三重门,却见一人倚在池边,正用心钓鱼。
刘禅不敢惊扰,悄悄接近,在那人身后伫立了好一会。
见那人依然用心垂钓,浑忘了一切似的,才忍不住轻声道:“丞相感到安乐么?”
原来垂钓之人竟是孔明,孔明一听,慌忙将手中鱼竿一抛,伏地拜迎道:“主上亲临,臣接驾稍迟,罪该万死……主上请进府内。”
刘禅却不动,他伸手扶起孔明,迷惑说道:“相父!你可知道?曹丕令五路兵马,攻蜀来了……相父,这如何是好?”孔明就近目注刘禅一眼,但见他命宫山林依旧一片灰暗,毫无起色,而灰暗之气却一直延伸,至主兆六十五岁的彼鹅位,孔明心中不由微叹口气,暗道:刘禅年值十七登帝位,其寿可延续四十八年;但先主下葬白龙龙脉至今已达半年,刘禅这位长子却毫无承纳龙气之兆,显然他绝非复兴汉室的天命人选矣……而次子刘永、三子刘理,亦非复兴汉室的天命中人,莫非那白龙龙脉的龙气旺发,只能应验于先生的孙儿一辈身上么?
他接而又暗道:先生的儿辈天命如此,先生复兴汉室的遗志,看来只可容托于他的孙儿辈了……而我亦唯有竭力延续三分天机势的势格,以保那复兴汉室的天命之人诞生……孔明心念电转,便再无犹豫,呵呵笑道:“主上放心,五路来兵,臣怎会不知?臣非观鱼,实静思破敌之策。”
刘禅道:“相父计将如何?”
孔明从容笑笑道:“五路来兵,其势淘淘,实乃表面之象,魏国欲令我首尾不能相顾而生乱地罢了!羌王金必能、蛮王孟获、反将孟达、魏将曹真,此四路我已有破敌之策。但第五路吴国之军,我虽有退敌之计,可惜仍缺一能言善辩子才,未得其人,故须详加思虑。”
刘禅仍带疑虑,忙道:“五路奇兵来犯,蜀国兵力薄弱,相父有何妙计退敌呢?”
孔明微微一笑,道:“先帝以陛下忖托于臣,臣怎敢丝毫怠慢?朝中诸官,多不晓兵法之妙,贵于神速而不为敌之所测,因此不可轻泄。”
孔明说罢,即亲自扶持刘禅入内堂,君臣二人单独相对。
孔明这才将他的破敌之计,向刘禅详释一番。
关于鲜卑国和金必能率兵攻打西平关,孔明早就派密使到马超军营,令马超镇守,而且马超的祖辈属西川人,极得西羌鲜卑人的敬畏,因此,由马超镇守,西面的一路奇兵,可不战而退。
第二路是南蛮王孟获所统的十万南蛮大军,孟获已兵犯南面蜀国四郡,孔明接报,即调魏延率军前去反击,但教他只疑兵布阵,左出右入,右入左出,令蛮兵心疑,不敢放胆进攻,这一路亦已保不败之地。
第三路是叛将孟达之军,出兵欲攻汉中。孔明知李严与孟达有生死之交,便立刻派李严东赴白帝城镇守,孟达见守边之将是李严,即推病收兵,不再进攻汉中。
第四路是曹真率领的魂军,为数十万,最难对付。孔明调派魏军最畏惧的虎威大将军赵子龙,亲赴阳平关镇守。赵子龙的神威,就连当日的曹操亦十分怯惧,更何况是曹操的子侄辈曹真?孔明又授计赵子龙,在阳平关多布旗号,坚守不出。曹真果然不敢贸然轻进,等待其他四路的动静,再作打算。因此魏军被挡在阳平关前,不敢进攻。
孔明将他的部署,告知刘禅。刘禅不由惊叹道:“相父用兵,果然神鬼莫测碍…但未知东吴一路,相父如何克破?”
孔明沉吟道:“东吴有陆逊为帅,此人深通兵略,不可轻视。但陆逊用兵谨慎,他此时必在等待;若四路兵马取胜,他必出兵;但四路不成功,他便必按兵不动。但五路兵马中,以东吴一路最为重要,我须先行瓦解,以稳定东面。但派赴东吴的使者十分关键,我此时又决不可能抽身前去,因此一时之间,尚未有决断。”
刘禅一听,才完全放心,他心性又很坦白,便向孔明笑道:“太后亦十分担心,打算见相父问清楚呢!但相父已伏下万全之策,朕已如梦初醒,不再忧虑啦。”
孔明见刘禅毫无心机,暗道:他毕竟是十七岁的少年人。
也不忍令他太难做,便又安慰几句,更与他一同饮了几杯酒。
让他安心而去。
孔明送刘禅出府。府外朝中百官仍在守候,环立于门外,但见后主面有喜色,心中皆不明其故,却准也不敢询问。
因为百官多感惊惶,谁也没有主意。
孔明送走刘禅的车驾,返回府外,但见百官神色犹豫不定,皆有惊惶之心,其中却有一人,正欣然而笑,似已窥破其中的奥秘,原来此人是朝中的吏部尚书邓芝。孔明送走百官,却暗中令人留住邓芝。
孔明邀邓芝入相府,直抵他书房密室,请邓芝坐下,才道:“当今之势,魏、蜀、吴三国鼎立,若求一统山河,当必征伐哪两国呢?”
邓芝毫不犹豫,断然说道:“丞相大人,下官以为,主上初登帝位,局势未稳,魏国虽然是汉贼,但势力强大,非一时三刻所能摇动,因此宜先稳定局势,再徐图征讨。而蜀、吴处境相同,实力唇齿相依,唇亡则齿寒之势,因此宜与吴盟好,将先帝与吴下仇怨瓦解冰消,彼此相助,方才是保国以图北伐进取的长久之计。丞相以为如何?”
孔明一听,不由欣然大笑,道:“我欲得此人才很久了。
今日终于遇上。”孔明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邓芝已深知孔明之意,却故意含笑道:“未知丞相欲差此人办何事呢?”
孔明欣然道:“我正欲派使者往东吴说盟,一直未得合适人眩邓大人既洞悉时局,必不辱所命,赴吴之行,非你莫属。”
邓芝见孔明如此信任,心中感动,但仍谦称:“下官恐难当此重任。”
孔明却决然说道:“邓大人不必推辞,目下乃蜀国先死存亡之际,不容我辈中人谦虚了。”
邓芝亦肃然说道:“是!丞相大人既有钧旨,下官当遵从便是。”
第二天一早,邓芝即动身前赴东吴。
东吴此时已将都城从柴桑迁到武昌,即湖北鄂城。陆逊破蜀退魏,功高盖世,孙权对陆逊十分信任,拜他为辅国将军江陵候,更兼领荆州牧成为荆州最高行政长官,东吴的军权由陆逊执掌。
就在此时,忽报魏国有使者来拜。孙权对魏国进攻荆州,心中仍耿耿于怀,但魏国派来的使者,他又不敢不见。无奈只好召魏国的使者入朝。
魏国使者向孙权奏道:“蜀国派人求救于魏,魏国一时失察,发兵攻吴,已知错矣。今魏国却出四路奇兵,趁蜀国局势未稳,进而击之。请吴国派兵相应。若陷蜀国,可将蜀土各分其半,决不食言。”
孙权犹豫不决,问计于张昭,张昭亦不敢作主,反而向孙权道:“陆将军甚有见地,何不召他商议?”
孙权便急召陆逊,告知魏国之意。又道:“曹丕奸诈,言而无信,出兵攻蜀之约,孤是否答应呢?”
陆逊微思忖,即断然说道:“曹丕雄踞中原,急切间难于摇动,主公若不答应,必与曹丕结仇也。但臣知蜀国丞相孔明,非等闲人物,当今之世,魏、吴两国尚无人可与之匹敌也,因此我军亦不可轻举妄动。宜静观其变,密切留意四路兵马情形,若四路兵胜,则蜀国必危,孔明首尾不能相救,我军即可发兵,直捣成都。若四路兵败,我军只宜按兵不动。”
孙权立刻依从陆逊之策,向魏国使者道:“贵使请先行回覆魏主,吴国因军需未办妥,急切问尚不能起兵。待军需齐备,即出兵相应。”
魏国使者知此乃吴国缓兵拖延之计,但又无可奈何,只好先行回报去了。
不久,蜀国便有探子回报,说鲜卑国金必能的大军,见马超守蜀川西闰关,不战而退。南蛮孟获,被魏延施孔明所授疑兵之计,杀退回南蛮,上庸关盂达,出兵攻打汉中,中途却称病不起,退回上庸关。而由魏国大将军曹真所率的十万大军,进攻阳平关,被守关之将赵子龙神威慑震,交锋不及数日,便吓退回中原去了!
孙权接报,即召陆逊入朝,以手抚陆逊之背,向朝臣笑道:“若非陆将军洞悉先机,孤又险上魏国曹丕恶当,与蜀国结怨了!孤有陆将军辅国,可高枕无忧了?”
吴国君臣正议论问,忽报蜀国派邓芝作使,前来拜见吴主孙权。
孙权一听,惊疑参半,即问陆逊道:“陆将军以为如何?”
陆逊沉吟道:“当今势局,吴、蜀皆元气大伤,魏国独大,蜀亡则吴亦不长,反之吴亡蜀亦将不保,实乃唇亡齿寒之局埃我料孔明必深明此大势,他遣使前来,乃欲修吴、蜀盟好。主公宜善加相待,见机而行可也。”
孙权因荆州之战,与刘备结下深仇大恨,此时尚未释怀,暗道:吴、蜀之仇,难道蜀国便不思报么?若其大局稳定,出兵复仇,我又将如何?因此虽然认为陆逊之析甚有见地,但仍显得犹豫不决。
吴国老臣张昭,对陆逊治国之才,深得孙权信任,甚至已超越凌驾自己,心中不由有点妒恨。他暗道:我在此怎又让陆逊一人独大……他心中转念,便向孙权道:“主公!蜀国遣使至此,乃诸葛亮退兵之计,故遣邓芝来作说客,主公虽决定吴国按兵?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