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异侠传
闹凶睿阆蛩锶ǖ溃骸爸鞴∈窆彩怪链耍酥罡鹆镣吮疲是驳酥ダ醋魉悼停鞴渚龆ㄎ夤幢欢嗖豢闪钇涔诘靡猓崾游夤σ病!?br /> 孙权一听,正合他的心意,便间张昭道:“当以何法应之?”
张昭道:“可于殿前放一大鼎,将油放入,烧沸鼎油;更执雄壮武士,执刀环立,从宫门直排至殿也。再传入邓芝。不待他说话,即责以说客之罪,若犯之则投油鼎烹之。看他如何对答。”
孙权深以为然,又见陆逊默默不语,以为他亦赞同,便大笑道:“此计甚妙!可速依法行之。”
于是迅速放置油鼎、武士,然后再召邓芝入见。
陆逊在一旁思忖着:吴蜀如今虽已是唇亡齿寒之局,然而主公对于蜀国似仍存顾忌,若此时反对张昭之议,不仅不能解除主公之虑,反徒招张昭忌恨,不如暂且先看蜀国使者如何应对,我再见机行事吧!
第十章 旋乾转坤
邓芝奉召,即整衣而入,他走至宫门前,但见两行武士,威风凛凛,各执钢刀、大斧、长剑,一直排列到殿上,邓芝从容一笑,在刀枪剑阵中穿行,来到殿前,又见大油鼎,鼎内油沸,两旁武土怒目相向,十分可怕。
张昭喝道:“见了我主,为何不跪拜?”
邓芝傲然说道:“两国通使,须以礼相待,今以刀枪剑阵、沸油之鼎相迎,我岂会拜此无礼之国主。”
邓芝继而大笑道:“不料堂堂吴候,一国之主,意畏我一介寒儒。”
孙权一听,不由动了真火,喝喝:“孤如何惧你?”
邓芝道:“既然不惧,为何怕我说话呢?”
孙权道:“孤知你奉孔明诡计,来说动孤与魏国之盟好!
因此不容你胡说八道。”
孙权见邓芝意志甚坚,不由欣喜道:“如先生之才,蜀国尚有多少人呢?”
邓芝叹道:“邓某微未之才,在蜀国多如沙石,岂敢以绝无仅有而自居。”
孙权终于欣然笑道:“孙亦正欲与蜀讲和,只是恐怕蜀主年轻识浅,未能全始全终。”
邓芝慨然道:“与吴唇齿相依,乃蜀相孔明之意,但孔明在位一日,我敢保证蜀、吴盟好必可保持。”
孙权大喜道:“难得孔明先生识大体顾全大局,孤有他作主,再无疑虑了!尊使返国,请向孔明转达孤诚意。”
邓芝亦欣然道:“大王放心,我返国必向丞相转达吴国的盟和诚意。”
孙权大喜,下令罢酒款待邓芝,席间,孙权忽然问邓芝道:“若日后吴、蜀同心灭魏,共得天下,由二主分治,岂不乐乎?”
邓芝一听,大笑道:“自古天无二日,世无二主。灭魏之后,也未知天命所归于谁!但为人君者,各修政德;为臣者,各尽其忠;如此天下自可保太平,我愿亦足矣。”
孙权欣然笑道:“先生之意,果然甚诚!不似曹丕之奸诡!孤再无思虑,即派使者入蜀,拜见蜀主,以结吴蜀长久盟好。”
第二天,孙权果然派出使者,入蜀拜见蜀主刘禅、丞相孔明,转达孙权修好结盟之意。
孔明大喜,即安排好好款待东吴使者。东吴使者是大臣张温。他见后主刘禅年幼无知,席间不晓答对,但悉向他敬酒作礼,心中不由有点轻视,面露冷笑。
张温的轻蔑神色,虽然一闪即逝,但岂能瞒过孔明的锐目?孔明心中微哼,即目视在席间作陪的萧候仪。
萧候仪会意,即一跃而出,以丞相府侍从的身份,向刘禅朗声道:“主上!容小人于席间献艺以博吴使一乐么?”
刘禅不懂答对,道:“一切但问丞相裁决。”
孔明微微一笑,道:“萧兄弟乃我的亲随,并非朝中之人,可以侍从身份献艺一乐,未知尊使意下如何?”
张温听说是孔明的亲随,虽不敢轻慢,但亦并不以为意,随口说道:“但凭孔明先生作主吧。”
孔明向萧候仪微一点头。
萧候仪即大声道:“亲兵听令!将我的青龙偃月刀捧出。”众亲兵领令,疾奔而出。
张温一听,神色不由一凛,暗道:闻说当今之世,只有关羽善使青龙偃月刀,但关羽已去世多时,蜀国怎会有此骁将,能施展青龙偃月刀?莫非其中有诈么?
张温转念之际,四名亲兵,已抬出一柄大刀。张温一看,认得果然是青龙偃月刀,心中不由又一凛,暗道:此刀据闻重八十二斤,只有关羽的神力,才可舞动自如,而此人仅乃孔明的亲兵,竟有如此神力使此宝刀么?
萧候仪奉了孔明暗令,也不客气,决定施展他以自创猴拳九式结合而创的青龙偃月刀法,令东吴使者张温慑服,同时亦令义兄关羽的威名重振。
只见他的青龙偃月刀法,施展舞动起来,十分威猛,在威猛中又带闪电般的灵捷。一式“捕风捉影”快如电奔,一式“水中捞月”于无声处胜惊雷;一式“穿云裂石”,却又有如刀劈华山,刀风啸啸,触体生寒。
张温是文官出身,被刀风袭上身来,竟一阵刺痛……他心中大骇,暗道:刀风已如此厉害,若一刀劈来,我便有千百颗脑袋也挥落了!放眼吴国诸将,根本无人可与此人匹敌,不料蜀国又出了一位神将关羽……张温对蜀国无人的轻慢,不由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充满慑怯敬畏。
张温十分恭敬的向后主刘禅拜退,又向孔明拜别。孔明亲自关张温上船,返回东吴。
张温见了孙权,向他说起席间所见,心有余悸的说:“此人仅是孔明的亲兵,却有当年关羽之神勇……不,他比关羽有过之而无不及呢。”
孙权素来甚畏关羽,一听便骇然说道:“此人到底是谁?
竟会使关羽的青龙偃月刀?”
老将徐盛恰好在场,他微一思忖,即骇然说道:“我知此人是谁……他便是当日随关羽单刀赴会的勇士萧候仪。”接着,他将当日萧候仪在陆口,以绝顶神功,震慑东吴诸将的事,呈报孙权。
孙权神色一变,惊而叹道:“蜀国竟有此将材……幸而孤依陆逊之意,与蜀国消除;日怨结盟好,否则孤将寝食难安埃”自此,吴、蜀便结盟和好。而且在孔明和孙权、陆逊等人的全力维持下,两国的盟约亦较为牢固。
而蜀国在刘备新丧,刘禅年幼,军心民心未定,又遭逢魏国司马懿策划的五路奇兵攻蜀。在此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孔明精妙的战略战术决策,终可将这一场大危机化解了。蜀国动荡的政局,也终于初步稳定下来。
不过,吴、蜀通好,结下攻守同盟,吴国又不肯出兵攻蜀,不出陆逊所料,果然大大的激怒了曹丕。
曹丕召集文武大臣,怒道:“孔明匹夫,安居成都,平朕五路奇兵,此皆东吴不肯出兵攻蜀之故!如今吴、蜀又修好结盟,必有北图中原之意,朕决定先伐东吴……”此时魏国文武大臣中,曹仁和贾诩均已先后去世,能征善战的宿将亦已年迈,魏国可用于征战统军的人才并不太多。
侍中辛毗便出奏道:“陛下,中原之地,土广民稀,用兵未必有利。当前治国之计,宜养兵屯田十年,足食足兵,然后出征,吴、蜀一举可破。”
曹丕近来的性子变得十分躁急,极欲尽快在他手上扫平天下,以成名副其实的天子帝皇。因此他一听辛毗所奏,便怒斥道:“你胡说八道!如今吴、蜀结盟,早晚必攻中原,若等待十年,中原早已不属朕之国土!”司马懿见曹丕躁急之状,心中不由微哼一声,暗道:“曹丕帝命十分短促,我若不趁他在生之年,确立我的地位,曹丕一死,我将寝食难安矣……他心中转念,出班奏道:“陛下既然欲伐吴,吴有长江天险,非船莫渡,陛下御驾亲征,可备大小战船,从水路直取江东。”
曹丕见司马懿热心支持他亲征伐吴,十分高兴,当下即颁下令旨,调动大军三十万,战船数百艘。又令曹真为前部先锋,率一班老将张辽、张郃、文聘、徐晃,先行出发。曹丕亲作中军,令许褚为中军护卫,曹休为后军,刘华、蒋济为军中参谋,随前锋出动。
曹丕对司马懿越来越信任,此次出征,竟下旨封司马懿为尚书仆射,成为丞相,镇守洛阳都城,凡大小朝政,均由司马懿裁决。司马懿在魏国的地位、权力,又大大进一步。
曹丕此次征代东吴,是从河南的蔡颖入淮河,直取东吴江苏的广陵郡,因此以水军为主,陆军为副,东吴若被魏军攻取广陵,江东广大地域,便面临大军压境的不利形势。司马懿所献直取广陵之计,的确十分狠辣。
魏国大军从蔡颖入淮河,直取江东广陵的军情,报入吴都武昌。
孙权大吃一惊,江东是吴国的根本,受魏军进击,的确非同小可。孙权立刻召集文武大臣商议。大臣顾雍道:“主上既已与蜀国结盟,可立刻报知孔明,请他从汉中出兵,攻取中原,则魏军必大为惊慌,迅速退军。同时选派大将,率大军屯于南徐,以抗击魏军。”
孙权一听,即道:“孤即派人飞报孔明……但镇守南徐之将,却非用陆逊不可!否则难挡曹丕亲征之凶猛势头埃”孙权情急之下,自然立刻便想起他心目中最信任的良将陆逊来了。
但顾雍道:“陆将军镇守荆州,不可轻动。”
孙权道:“孤岂不知?但可惜眼下无人担此重任。”
孙权的话,却将一位东吴老将激怒,他从武班中一步跨出,高声道:“主公!放着我等老将在,怎说朝中无大将?臣虽非上乘良将,但却敢统一军,抵当魏兵!若曹丕敢渡江南犯,我必生擒!他若不敢渡江,我亦必杀其大半,令魏国不敢窥伺东吴。”
孙权见徐盛动气,知自己无意中使出的激将法起作用,不由大喜道:“徐将军愿守江东,孤无忧矣。”
当下孙权即下旨,封徐盛为安东大将军,总督建业、南徐兵马。
徐盛领了军令,即点拔十万大军,北上南徐,布置防线,准备迎击魏军的渡江进攻。
徐盛正忙于部署防卫,孙权之侄(孙策的养子)孙韶,却挺身而出,向徐盛请战道:“大王委重任于将军,将军为何不及早调军,开赴江北,于淮南之地迎击魏军?若被曹丕渡江。
只怕江东难于稳守。”
当时的形势,魏军由曹真统率的前锋,已沿淮河东下,逼近广陵,广陵的淮河南岸三十里,便即徐盛镇守的南徐,淮河两岸均是平原地带,易于兵马运动,均可作迎击的战常但若被魏军渡过淮河,东吴军便失了淮河天险之利,要击退魏军便比较困难了。因此孙韶主张主动出击,抢个有利地形,比起徐盛的稳守的南徐的部署,虽稍微冒险,但取胜的机会亦大于徐盛的部署。
不过徐盛却毕竟上了年纪,用兵变得十分谨慎。他一听,便断然说道:“魏军势大,更有曹真、张辽、张郃等名将为先锋,不可渡江迎敌,固此举太危险!我军只可待其渡江际,再用计破之。”徐盛的计谋,显然取自战国时代的兵渡其半而击之的屡例,自然亦有其稳当之处。因此徐盛与孙韶之汁,各有所长,若是两者能结合,吴军取胜的机会便大增了。”
可惜徐盛兴孙韶两将,却各持己见,互不相让,因此若非孙权的及时处理,吴军一开始便陷入内部不和的险恶局面。
孙韶见徐盛不肯渡江迎敌,他血气方刚,又恃自己乃王族的身份,强硬的坚持道:“将军既不肯渡江迎敌,我自率所部三千兵马,渡江迎击魏军便了,我军熟悉广陵地势,必可大破曹丕之军。”
徐盛依然坚决不同意,孙韶却坚持要渡江迎敌。徐盛不由大怒,喝孙韶道:“你如此不听我军令,岂能统服诸将?来人!将他推出去斩了。”
武士不容孙韶辩说,推孙韶出辕门,便欲动刑,孙权却恰于此时赶到,他先喝退刀斧手,释放孙韶。孙韶向孙权哭诉道:“侄儿长驻广陵,十分熟悉广陵地势,欲抢先渡江迎敌,不料却被徐将军所阻!若被魏军渡过淮河,直入长江,则江东危矣。”
孙权令孙韶随他进帐。徐盛见状,便向孙权道:“孙韶傲慢无礼,不遵军令,当斩!大王为甚赦免?”
孙权为舒缓两将的火气,含笑道:“徐将军于南徐部署防守,十分稳当;孙将军主动出击,抢占有利地势,亦有进取之勇。这样吧,孤为你二人作主,将两计合而为一,一面派孙韶渡江进击,以灭魏军的锐气;一面徐将军于南徐部署迎敌,待魏军半渡即行痛击,未知徐将军以为如何呢?”
孙权不愧为征战数十年的君主,他比之曹操的用兵,当然稍有不如,但却远胜于曹丕。他此时力主的攻守相辅相成之计,的确不失为取胜之道。
徐盛也不得不承认,孙权迎敌战术,十分得当。他终于同意,由孙韶率五千?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