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异侠传
不到片刻,萧侯仪军,便突进到魏军包围圈的核心,与核心中浑身浴血死战的赵子龙军,已相距不到百丈。
萧侯仪素来视赵子龙如兄长,他见赵子龙血染战袍,不由大叫道:“子龙哥哥!你可无恙么?……我来救你出阵。”
他情切之下,竟如他幼年时的称谓呼唤赵子龙,令人备感亲切。
行将力竭的赵子龙不由心头一热,他虽然已知萧侯仪正率军前来救应,但料不到他竟神勇如斯,连当年的关云长亦有所不及,片刻之间便突入重围!他精神一振,向身仍在浴血死战的蜀军厉声道:“萧将军生力军已至,我等趁机反击,为战死的兄弟报仇。”蜀军精神大振,拼死奋战,紧随赵子龙,向外冲杀。
很快,赵子龙军便与萧侯仪军会合,两人联手杀人东面,救出了被围的四千蜀军,此时,在魏军的内围中,蜀军兵力又集中了近万人,加上赵子龙和萧侯仪两大虎将,俩人联手,天下无敌。蜀军的士气大振,魏军兵力虽多,却已被赵子龙和萧侯仪的神威吓得胆战心惊,已成强弩之末。
赵子龙与萧侯仪两马当先,向魏军发起反击,其势有如久蓄洪流,一旦释放,力如万钧,加上在魏军外围佯攻的邓芝军,令魏军不知蜀军的兵力虚实,更令魏军军心动遥在赵子龙、萧侯仪军的反击之下,魏军很快便全线崩溃,人人争相逃命,在山顶指挥此役的魏军主帅夏侯琳,吓得面无血色,早已抢先逃返武都城去了。
凤鸣山一役,赵子龙、萧侯仪、邓芝的先锋大军,以一万兵力,战胜六万魏军,更歼灭魏军数万人,逃返武都城的魏军,仅得三万人,这一役惊天地泣鬼神,令天下震动。
第十六章 天机传人
魏军主帅夏侯琳,兵力被歼过半,辖下将领亦几乎被赵子龙和萧侯仪斩掉大半,他几乎陷入无兵可使,无将可用的地步。
夏侯琳问计于程武,程武叹道:“蜀军竟有再世关羽,加上赵子龙的神威,我还有何计可施?如今唯有一面坚守武都,一面派人向主上求救了。”
夏侯琳无计退敌,只好下令坚守不出,一面又派快马,飞赴洛阳,向明帝曹睿求援。
赵子龙、萧侯仪率前锋大军,乘胜逼近武都城下,第三天便向武都发起进攻。但魏军坚守不出,武都城墙高地势险峻,蜀军强攻不下,反而折损了近千兵马。
赵子龙本欲再攻,但在萧侯仪和邓芝的力劝下,终于同意停止进攻,先行休整,再作行动。
此时,孔明的十万大军,已出阳平关,向中原挺进。孔明将大军分作三部,一部留驻阳平关,以保住粮道。一部则分驻左右,成犄角之势,驻守两阳、石城。他自己则亲率中军,直插武都。很快,孔明的大军,便挺进到武都城郊,与赵子龙军会合。
赵子龙、萧侯仪、邓芝等先锋将领,赴中军大营参拜孔明。向孔明汇报凤鸣山之役,及武都久攻不下的战况。
孔明听罢,即亲自抵临武都城下,视察一番。返回营寨,即对赵子龙、萧侯仪两将道:“武都城高壕深,易守难攻,不宜在此与魏军僵持。”
赵子龙道:“魏军统帅夏侯琳在城中镇守,下令坚守不出,因此一时之间难于攻破,但只须再困此城半月,敌军军心必涣散,届时可一举攻破也。”
邓芝亦道:“夏侯琳是魏国驸马,若擒得此人,必令中原震动,胜斩魏军百将,岂可轻易放弃呢?”
孔明道:“不然,你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若我军在此久攻不下,魏军却分军突出,进攻汉中,断我军退路,则大势危矣……因此宜先放开武都,从两翼入手,围点打援,先歼灭魏军后援,则武都城自可不攻而破。”
邓芝道:“丞相此计虽妙,但武都由夏侯琳镇守,地位重要,只有夏侯琳召兵相救,他哪会分兵援外围?”
孔明微微一笑,他摊开军略图,向诸将解释道:“武都城西连天水郡,而北接安定郡,两地皆武都的两犄之势,不容有失,若两地失守,则武都可不攻自破也!因此对武都宜攻而不破,集中主力先陷天水、安定两城,若武都出兵援救两城,则我正好中途设伏歼之;若武都魏军不救两城,两城被破,则武都亦难坚守。”
众将听孔明详细阐述用兵之法,深感孔明知己知彼,洞悉敌我双方的态势,因此制定的策略,十分严密,令敌人根本寻不到破绽。
孔明见众将已无疑惑,即令魏延、萧侯仪两将,依计率军行动。又令亲兵数人,换上魏军兵服,出去执行秘密任务。
再令赵子龙在武都城四周燃点柴草,令烟雾腾升,造成进攻武都的假象,以迷惑魏军,各将领令,分头行动去了。孔明自己留在武都城郊中军大营,指挥调度各路兵马。
镇守武都北面安定郡的魏将,是太守崔谅。他听闻蜀军大破夏侯琳大军,将夏侯琳围困,不由十分惊骇。安定郡城的守军兵力只有四千人,崔谅不但不敢去救援武都,他就连保住安定城也毫无信心。
就在此时,忽报武都城夏侯琳派人来到,崔谅不敢怠慢,连忙召见,来人自称是夏侯琳的亲兵,奉都督之命,杀出重围,前来求救,令崔谅火速率军援救武都。
崔谅正感兵微将寡,难于守住安定城,欲拒绝派兵援救武都,他的幕僚却进言道:“将军!不可不救武都埃”崔谅道:“为何不可不救?”
幕僚道:“将军试想,夏侯琳乃国之驸马,他若被蜀军破城擒捉,主上必怪罪将军不去援救,届时安定城保住,将军的人头却保不住了。”
崔谅一听,惊然而悟,心道:城破尚可求饶,但武都城夏侯琳若有失,则自家人头必定难保!他无奈之下,只好点起四千兵马,城中仅留文官防守,南驰救援武都夏侯琳。
他率军走到半路,但见武都城下,火光冲天,不由大惊,慌忙催三军火速南驰,援救武都。
就在此时,蜀军分三面突然杀到,前有魏延,后有萧侯仪,侧面有蜀将王平,三路夹攻,崔谅怎能抵挡,只好仓惶回奔安定城。甫抵安定城下,便见城门突开,蜀军杀了出来,崔谅见安定城已被蜀军趁虚攻破,只好转身而逃。走不到半里,萧侯仪、魏延两将已杀到,三面将崔谅困祝崔谅知不能抵抗,只好下马向蜀军投降。萧侯仪依孔明密计,亦不为难崔谅,亲自护送,解返中军大营,孔明见崔谅带到,亲自离座接迎,崔谅似被孔明的诚意打动员,向他下拜降服。
孔明也似乎信以为真,殷殷相待,赐酒压惊,席间,孔明含笑问崔谅道:“武都郡太守杨陵,与你有交情么?”
崔谅一听,立刻道:“杨太守与我交情甚深,亦言听计从。”
孔明微笑道:“那请你入武都,劝说杨陵擒夏侯琳献降,你办得到么?”
崔谅一听,竟一口答应道:“可以!但丞相须令兵马退后,方便入城行事。”
孔明欣然依从,即时传令,三军退后二十里。
崔谅单人匹马,进入武都,见到武都太守杨陵,即将孔明之计向杨陵道出,杨陵道:“我等如何应付?”崔凉道:“可将计就计,先禀告都督夏侯琳,再告知孔明,说愿献城。待蜀军入城,即全部击杀,再趁势出击,孔明军必败。”
崔谅大喜,先行出城,向孔明报述,道:“杨陵愿献城,擒捉夏侯琳。但杨陵手下武士不多,难于行事。”
孔明微笑道:“如此容易之极,我可令原安定降兵百人,内伏我大将,随崔太守入城,先伏于夏侯琳府四周;再约杨陵于夜半时分,献城打开城门,我即亲率大军杀入,里应外合,必建奇功。”
崔谅心道:若不答应,必惹孔明生疑,不如先行答应,待诱孔明入城,再一并击杀,则大事成矣!于是一口答应。
孔明又嘱道:“我差大将与你同去,为恐夏侯琳生疑,可推说是救援武都兵马。到半夜举火为号,我必亲入城中,大事一举可成。”
崔谅见孔明中计,心中大喜,毫不犹豫,即率他的原安定降兵百人,向武都进发。
到抵武都城下,让崔谅率军进入。一面密令伏百余刀斧手在他府中,待诱得蜀将进入,便关城门,先杀蜀将,再诱孔明入城斩杀。
杨陵此时亦已抵城门,亲自迎接崔谅,以便接应。
崔谅率军入城,杨陵下来迎接。就在此时,蜀军中暗伏的大将萧侯仪,闪电而起,一剑斩掉杨陵,崔谅知计败,慌忙抢奔入城。但萧侯仪的剑快如闪电,剑光一吐,崔谅背心被穿透,立刻倒地而死。
萧侯仪令随行混入的蜀兵,把守城门,他独自一人,跃上城楼,以闪电之势,将城楼上敢于抵抗的魏兵斩杀,其余魏兵吓得四散奔逃。萧侯仪也不追杀,在城楼上施展千里传音神功,仰大长啸,声传十里之外。
啸声刚响一会,赵子龙一马当先,率五千精骑,飞驰而进。冲入城内,往来驰骋,但有敢于反抗的魏军兵将,即被赵子龙一枪刺死。
萧侯仪亦率一百蜀军,直闯城中的都督府,打算生擒魏军都督夏侯琳。
不料夏侯琳惊悉蜀军入城,根本不敢抵抗,抢先逃命,从城西门驰奔天水郡去了。
孔明亲率大军,随后亦至,迅速平定武都城内的战事。
在一夜之间,即兵不血刃,一举攻陷久攻不下的中原边关重镇武都城。
赵子龙十分佩服孔明的妙计,他特地拜见孔明,向他询教。
孔明道:“崔谅欺我军力弱少,根本无心降我。我便将计就计,利用崔谅急于将功补过的心理弱点,故意让他有机可乘,以为我中其计。利用他将武都城门诱开。我则伏下子龙和候仪二路奇兵,侯仪就在城门斩崔谅、杨陵二人,再夺城门,让子龙你率伏兵攻人。我料夏侯琳未历战阵,胆小如鼠必不敢抵抗,因此兵行险着,一举攻取武都城也。”
赵子龙不由叹道:“义兄用兵,已达出神入化的境界了。
我军今有备而来,又有又兄督师,必可一举平定中原,复兴汉室大业。”
孔明却微叹口气,意味深长的说:“子龙弟,你我皆天机运势中人,岂能违逆天机大势的演行呢?……我之所以力主北伐,不过是实行以攻为守、力保蜀川的战略罢了!而也不会如你想像般,真能一举平定中原、恢复汉室大业矣!”
孔明意犹未尽,正想再解释什么。
魏延已疾奔而进,向孔明请战道:“丞相神机妙算,一举攻陷武都、安定两郡!天水郡如今已成孤城,为甚不趁此良机进击呢?”
赵子龙见魏延打断了孔明的思绪,心中不悦,冷哼一声,正欲出言斥责。孔明却向魏延含笑点头道:“魏将军既有请战之心,我便令吴懿代你守武都,派你率军攻取天水郡。”
魏延见孔明肯依从其计,又有建功机会,不由大喜,即拜谢而去。
赵子龙道:“义兄既力主稳扎稳打,魏延又急功冒进,为甚派他去攻打天水郡呢?”
孔明道:“魏延虽然躁急,但其战意甚旺,不可令其淡化也。而且我下一目标,亦正是天水郡,只要攻下天水郡,与武都、安定二郡成犄角之势,我军便立于不败之地了。”
于是孔明不再犹豫,令魏延率军向天水郡挺进。
不料魏延却被天水郡的一位年轻将领杀败。魏延回来向孔明禀告。孔明吃了一惊,暗道:天水郡为甚竟有这般能人?他派人找来当地的土人,细询之下,才知这年轻将领,原来是天水郡人,姓姜名维,表字伯约,极富智勇、胆略。
孔明猛地忆起,他早年曾与雕雪一道,在陇西之地,替一位姓姜的当地人堪察了一处龙脉之地,莫非姜维即姜姓人的后裔吗?
于是孔明亲自抵临战场,当面考察姜维,他终于断定,姜维必定是当年姜姓龙脉的子孙。他便设计,令天水郡中的夏侯琳,对姜维生疑,姜维被逼得走投无路之际,孔明又亲自现身,向姜维晓以大义,再表露身份。
姜维得知,孔明便是他的先父遗训,要他设法投效的那位诸葛先生,终于下马,向孔明拜服。
孔明在姜维的相助下,迅速攻占了天水郡,但却被夏侯琳逃到大漠去了。
魏延有点抱怨,怪孔明行动迟缓,放走了夏侯琳。
孔明却大笑道:“我放夏侯琳,如放一鸭,今得姜维,如得一凤,二者岂能相比。”
魏延见孔明对姜维十分重用;心中不悦,但这是孔明的主意,他不敢公然反对。不过,自此魏延即对姜维暗生忌恨。
为日后的反叛埋下祸根。
孔明统率的蜀军,连陷魏国边关三郡,蜀军威震天下,附近州县,纷纷投顺蜀国。
天水郡即祈山所在,孔明在稳定了安定、武都、天水三郡后,即统率大军,出祈山,直指中原。
魏明帝曹睿接报,十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