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异侠传
天水郡即祈山所在,孔明在稳定了安定、武都、天水三郡后,即统率大军,出祈山,直指中原。
魏明帝曹睿接报,十分惊骇。他急召群臣商议,命老将曹真率军西上,抗击蜀军。
但曹真统率的魏兵,与蜀军进行打三仗,皆惨败告终。
曹真大骇,派人入洛阳,向曹睿求救。
直到此时,曹睿在无奈之下,才任司马懿为平西都督,统掌各路兵马,西上抗击蜀军。自此,蜀、魏之战,便演变为孔明与司马懿的正面大拼斗了。
孔明第一次北伐,在攻陷武都(即南安、甘肃陇西县)、天水(甘肃甘谷县)、安定(甘肃镇原县)三郡后,己打通了通向咸阳的平坦通道,天水郡距咸阳不过是五百里,大军急进一日一夜,便可抵达,而只要攻陷咸阳,便可直指中原西部重镇潼关,出潼关八百里,便即魏国都洛阳。
因此,若蜀国国力雄厚,兵多粮足,保证军需粮草物资的供应,孔明的北伐,当真有成功的可能。
但蜀军说有后顾之忧,其一是后方山路崎岖,粮草供应须靠唯一的平坦通道,若此运输线被断,则蜀军必不战自败。
其二是蜀军国力远逊于魏国,兵力亦只及魏国的三分之一,为保护运输线的安全,蜀军不得不分兵把守,因此实际用于进攻前线的,仅得十万八万兵力,蜀军根本不能作持久之战。
因此战线拖得越长。对蜀军便越不利:只要偶有疏忽。蜀军的处境便十分凶险。
对这一战略态势,孔明自然是十分清楚。他因此才不敢冒险,采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用兵战略。
不过,另一方面,新任魏军统帅的司马懿,亦洞悉蜀军的弱点,他因此而制定了抗击蜀军战略——西守南攻,从西面抵御蜀军的进攻,从南面向蜀军的运输线突袭进攻,矛头直指蜀军的咽喉命脉,令蜀军不得不化攻为守。司马懿高明之处在于他与孔明均采同一战略——以攻为守,不单纯防御,而以主动出击来逼敌防守。
如此一来,蜀、魏双方,便必定陷入艰苦的持久战,而双方的国力悬殊,魏国可以支撑长久之战,蜀国却连数月的消耗也支持不了。
因此蜀、魏之战,从双方的战略态势而言,其实胜负已早决定了,唯一可以转化成败的因素,是战争中的战术运用,用兵智谋,这亦是孔明唯一可以发挥的优势。可惜的是,孔明碰上的是司马懿这一位十分强劲的对手,他的智谋、战术运用优势,便显得十分有限了。
或许,这便是天机大势的演变,从三分大势向一统之局演化玄力作用,才冒出司马懿这一位强劲的孔明对手吧!
此时,司马懿统率二十万大军,以老将张郃为先锋,更令其子司马昭随军作战,以吸收战阵经验,一路西进,挺进到距天水郡五十里,即下令大军停驻,不再西行。
先锋张郃不解,前来帅帐,问司马懿道:“此地西进五十但里,即孔明屯驻的天水郡,都督为甚不一鼓作气,直击天水,若夺回天水郡,则可令我军士气大振也。”
司马懿一听,即呵呵笑道:“若然如此,则正中孔明之计矣!孔明善于用兵,他怎会不在天水郡大道上设伏,引我军进人,然后发动攻击?蜀军以逸待劳,我军必败无疑呀。”
张郃吃了一惊,他亦深知孔明用兵如神,司马懿所判断的确切中孔明的意图。他慌道:“如此都督将以何计破敌?”
司马懿对着军略图,仔细审察一番,才决然说道:“我决以西守南攻之策,以破蜀军。”
张郃道:“如何西守南攻?”
司马懿道:“孔明目下屯军天水,必出祈山从西面进攻中原。因此我已令西线守军,坚守湄城、箕谷,不可出战,以免中孔明奸计。此乃西守也。”
张郃道:“南攻呢?”
司马懿道:“此地南面百里,即扼守汉中的边关重镇阳平,阳平关东面有一大道,地名叫街亭,乃蜀军的粮草军需的运输线。我若攻取街亭,则蜀军粮道立受致命威胁,孔明便不得不从天水南退,入汉中救援矣!待他退兵时,我再沿途突击,令蜀军首尾不能相顾,我军可获大胜。”
张郃不由叹服道:“都督用兵,不下于诸葛孔明,必可一击而破蜀军矣。”
司马懿却肃然说道:“不然,孔明非等闲之辈,将军先锋南攻,一路不可轻进,须传令诸将,循山沿途,先作查探,如无伏兵,方可前进,稍有轻忽,必中孔明之计。”
张郃凛然遵命西去,率五万大军,一路向南面的阳平关街亭大道挺进。
司马懿率军出关西上的消息,迅速传入孔明的中军天水大营。
孔明闻报,大吃一惊,向诸将道:“司马懿极善用兵,比之曹操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督军西上,必不作正面抵抗,而南攻我粮草运输咽喉之道街亭!若街亭失守,我军粮道被断,必不战而自溃!须有一得力之将赴街亭镇守,谁敢当此重任?”
此时,帐下一员将领应声而出,道:“未将愿往。”此人正是参军马谡。他是孔明好友马良之弟,自幼熟读兵书,孔明对他极为信任。
但孔明此时却不太放心,因街亭对蜀军太重要,关乎全军的粮道咽喉命脉,绝对大意不得。孔明肃然道:“街亭乃我军粮之道,咽喉命脉,万不容有失!你虽然深通谋略,但当地既无城廓,又无险阻可守,要保住十分困难,只恐你力有不逮也。”
马谡傲然说道:“我自幼熟读兵书,深知兵法,区区街亭,还保守不住吗。”
孔明未及答话,赵子龙曾与司马懿有数面之会,他出言告诫马谡道:“司马懿非等闲之辈,先锋张郃又是魏国名将,马参军不可轻敌。”
马谡高叫道:“休道司马懿、张郃,即便曹睿亲至,有何足俱!若有闪失,愿以我人头作抵。”
孔明肃然道:“马参军!军中无戏言哪。”
马谡慨然道:“我愿立生死军令状,以明我志。”
孔明无奈答应了。马谡毫不犹豫,即写下军令状,呈给孔明,表示以生命保住街亭。
孔明见马谡意志甚坚,若不用他,恐不利于兵将效力之心,便无奈下令道:“马参军既已立下军令状,万勿视作儿戏,须知军法不容情也!我调二万五千兵马,再派一员大将作你副手,前去街亭镇守。”
孔明又令王平道:“我素知你平生谨慎,故派你相助马参军镇守街亭。但凡下寨,必当要道,以防敌军迂回偷袭,又须侦悉地物地形,才定进止。切记!切记!若保街亭不失,则为北伐中原第一功也。”
马谡、王平二人,领令率二万五千大军,南下阳平关,防守街亭去了。
孔明仍不太放心,又令魏延、高翔两将,率五千兵马,分驻街亭东面、侧翼,必要时以作救应。魏延、高翔二将,亦领令率军去了。孔明这才稍微心安,即又令赵子龙、萧侯仪二将道:“如今魏军由司马懿统率,我进军路线,不得不作更动矣!你二人各率一军出箕谷,以作疑兵;但遇魏军,能战则战,目的乃迷惑其军心足矣。我亲自统率中军,出斜谷直取湄城,若得湄地,则汉室旧都长安可破也。”
赵子龙、萧侯仪各率五千兵马,突出箕谷,向北挺进,迷惑魏军。孔明则令姜维为先锋,出斜谷直插湄城。
另一面,马谡、王平二人,统率二万五千大军,一路南进,很湄便赶到阳平街亭要冲之地。
马谡登高视察地势,他向王平笑道:“丞相今回大多疑了!我看如此荒僻山地,魏军怎敢来攻呢?”
王平心性谨慎,忙道:“虽然如此,但亦不可大意,宜于要冲道口,扎下营垒,作长久保守之计。”
马谡不以为然,道:“大道之中岂能扎寨?此山便位于道旁,四面壁立,山上树木极多,此乃天赐之险要地也!我军可在此山屯驻。”
王平忙道:“马参军不可!我以为若干交通要道,筑营垒以守,敌军便有十万,亦难逾越。若驻军山上,魏军突临,四面包围,孤山岂能久守?”
马谡大笑道:“此乃妇人之见!兵书有道,占据高处,俯视低处,势如破竹,若魏军敢来,我令他片甲不回。”
王平道:“我随丞相多年,用兵扎寨之法,丞相悉心教导。
我以为此山乃绝地也,万一魏军断我军取水之道,我军将不战自溃。”
马谡不悦道:“你莫胡说八道!知否孙子兵法有云:置诸死地而后生?若魏军断我军水道,我军将士必拼死战斗,以一当百,魏军必败!我熟读兵书,连丞相亦时常向我询问大计,你不过一介武夫,敢妄议我破敌之法吗?”
王平无奈,只好退而求其次道:“马参军若坚持山上驻扎、我亦无法。不过,请参军分出一半兵力,由我率领,在此山西面扎一营寨,以成犄角之势,便于接应。”
马谡不以为然,正欲一口拒绝。
就在此时,山下奔上一群当地百姓,说山北面魏军大队兵马,已奔驰而来。
马谡却又有点心慌,便对王平道:“你既不听我将令,我拨五千兵马于你,到别处扎寨。但我破了魏军,在丞相面前,你可莫与我争功。”
王平也不理会,率领五千兵马,便紧急下山,到西面扎寨去了。王平扎好营寨,便立刻派人去向孔明汇报马谡在山上扎营防守之事。
此时,司马懿统率的大军,尚在街亭的百里之外。司马懿深知孔明的厉害。也不敢轻进,派其子司马昭亲去探路,再作打算。
司马昭很快赶回,向司马懿道:“父帅,街亭果然有蜀军把守。”
司马懿一听,不由叹了口气,道:“我早知孔明用兵如神,他怎会忽视如此咽喉命脉之地呢?我自愧不如孔明也!”
司马昭笑道:“父帅为何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依儿之见,要攻取街亭亦不难。”
司马懿道:“街亭地势险要,一夫当关,万人莫敌,你怎敢发此妄论?”
司马昭微笑道:“父师,儿亲眼所见,要冲道上,并无蜀军驻守,反而大军皆屯驻于道旁的孤山之上,破之不难呀。”
司马懿一听,不由大喜道:“若蜀军当真驻扎山上,乃天助我破敌碍…但亦切勿粗心大意,我当亲往街亭视察。”
司马懿不辞劳苦,换了便服,率一百亲兵,亲自深入街亭,实地视察。
他抵达街亭时,已是月上中大时分,但见月色如水,山野大地一片银白。
第十七章 空城幻术
司马懿四周巡视一番,只见山上蜀军营寨木立,布局亦甚有章法;山下大道却空元一人,十分宁静。司马懿不由一阵欣喜。他也不再久留,立刻赶返军营去了。
马谡在山上亦不敢松懈,亲自巡视审察。他居高临下,发现山下有百余魏军,似乎是前来探路的样子,很快便向北面退走了。
马谡不由傲然大笑,向身边的亲兵道:“魏军探子回去报知司马懿,正合我意!他若敢率大军到来,我于山上一挥令旗,大军杀下,魏军必溃逃如丧家之犬也。”
亲兵奉迎道:“马参军用兵神妙,足可与丞相并驾齐驱也。”
马谡更感得意,大笑不止。
司马懿当晚深夜,驰返军营,立刻便召集诸将前来帅帐,部署向街亭进军,他对诸将说:“孔明派去守街亭之将,乃马良之弟马谡,此人夸夸其谈,空论兵法,并无实战经验,徒具虚名!孔明一生英明,只怕被此人败坏了。”
说罢,司马懿即毫不犹豫,发出军令。他命令张郃为先锋,首先率军插入马谡与王平相连的通道,堵住王平接应的去路,命令申耽、申仪率一万大军,潜上山腰,断绝山上蜀军取水之道。
第二天一早,张郃率兵直插到马谡的山背,堵住王平出来接应的通道。申耽、申仪二将,亦早已潜上蜀军驻扎的孤山,阻断了水道。
司马懿自己亲率大军,一拥而进,将孤山四面围住,却并没立刻进攻。
马谡在山上观察,但见魏兵漫山遍野,旌旗蔽日,布阵十分严整。蜀军兵将见了,人人心惊。马谡欲趁魏军立脚未定,向山下冲击。不料他连挥令旗,蜀军怯于山下魏军势大,准也不敢往下冲。
马谡大怒,斩了两名带兵偏将,蜀军勉强向山下冲去,冲到山脚,见魏军严阵以待,毫不动摇,蜀军惊骇,又退回山上去了。
马谡这才开始惊觉,因军处绝地,又面对雄壮敌军,他在山上扎营,犹如将先机送给敌人了。他已知大势不妙,但此时他已无法可施,只好下令严守山上,以待王平军前来救应。
王平见魏军已抢占要道,又将孤山上的马谡军四面围困,他虽知败局已定,但仍拼死率军前来救应。不料中途便被插入的张郃军截住,双方激战起来。王平只得五千兵马,又立脚未定,难抵魏军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