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异侠传
唇袷翊ㄏ蘸兀旄忠扒Ю铮撕焊咦婢菀缘锰煜轮莸匾病!?br /> 诸葛亮目注刘备一眼,见他眼神一亮,才又再道:“益州之主刘漳,愚昧懦弱,本来国富民安,却不知珍惜,残虐百姓,久而必乱。因此益州智能之士,皆盼明主降临也。将军又是否有进取之意?若坐拥荆、益两州,利用天险西面联合诸戎小国,南抚安彝、越之族,外结好孙权,内修明政,则根基可成,待天下势变,一面从荆州北攻,一面从益州东伐,天下百姓必归心迎附,如此则将军大业可成,汉室可兴也。”
刘备仔细聆听,连声道:“先生高见!先生高见。”
诸葛亮此时也不再犹豫,取出他西行蜀川审察绘成的地图,摊在案上,向刘备道:“此西川五十四州大势图也,将军欲闯大业,须审时度势,北面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即已得天时之利;南面孙权有长江之险,即得地利;将军图大业之略,当取天下贤能之士相助,即占人和之利。可先取荆州为家,再取西川为拓展基地,求鼎足之势,再北取中原。”
刘备听罢,不由霍地站了起来,向诸葛亮拱手谢道:“先生之言,如天下纶音,久渴之露也!刘备今日,才终于茅塞顿开,拨乌云见青天啊!不过……”刘备忽然略带犹豫,微一顿,又道:“荆州刘表,益州刘漳,均汉室宗亲,我又怎忍心下手攻取呢?”
诸葛亮呵呵一笑,道:“我夜观大象,荆州刘表将不久人世,益州刘漳亦摇摇欲坠,天命所归,恐将军推辞不了。”
刘备不由仰天长叹道:“苍天有眼,今日得见此高人,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真万古不世奇人也。”刘备一顿,又向诸葛亮深深一拜,道:“望先生不弃刘备,出山相助,刘备当唯先生之命而听也。”
诸葛亮闻言,沉吟不语。心想:师父所料,我虽多番回避,仍难脱身入红尘之运也!莫非我当真乃三分天机大势格局中人吗?既然如此,想必避无可避,夫复何言?
第十五章 卧龙出山
刘备见诸葛亮长久不语,以为他必定拒绝出山相助,不由心中一酸,双膝下跪,泪流满道:“若先生拒我刘备,则是天亡我刘备及汉室子民也。”
诸葛亮见刘备果然十分真诚,又自知天命难违,便伸出双手,扶起刘备,慨然道:“天命难违,将军真诚,我又岂忍拒绝?诸葛亮无奈只身入尘世走一遭吧。”
刘备大喜,以手加额道:“此乃天助我也!”
刘备正欲再说,此时诸葛亮忽然微笑道:“将军两弟,已等得不耐烦,在外面跳脚顿足矣。”
诸葛亮话音未落,张飞已气冲冲的一头闯了进来,大叫道:“张飞和二哥在外面枯候半日,连水也没得喝一口,哥哥却和此人谈论不休。”
刘备一见张飞,忙道:“贤弟!快和二弟进来参拜先生。”
张飞无奈,只好唤关公进来,一同向诸葛亮参拜。诸葛亮也不客气,坦然而受。张飞虽然向诸葛亮参拜,心中却老大不服气,狠狠的暗道:这白面书生,生受我和二哥大将之拜……哼,你有真材实学犹可,否则迟早被我张飞将你一矛戮杀!诸葛亮察言观色,已知张飞心思,却谈笑自若,浑然不觉。
一会后,雕雪和司马芝亦进来。诸葛亮将自己出山之意向两女说了,又吩咐两女同刘备参拜。然后略作收拾,便与刘备、关公、张飞等一道,同返新野。
返回新野,诸葛亮、雕雪、司马芝三人,在刘备府中站脚未暖,一位英伟将军,已大笑而进,原来是赵子龙,他快步走到诸葛亮身前,与诸葛亮四手相握,欣然笑直:“子龙拜见义兄!义兄所料,丝毫不差,如今你我同投一主,可永久相聚也。”
刘备此时亦欣喜万分,轻抚诸葛亮和赵子龙的肩背,叹道:“卧龙、子龙,今日才终于同伴我刘备身侧也。”诸葛亮向赵子龙含笑点头,赵子龙会意,转身向刘备参拜道:“未将赵子龙参见主公。”此时,赵子龙才正式归入刘备的旄下,以部属的礼节,向刘备参拜。
刘备十分兴奋,眼带泪花,好一会说不出话来。他知雕雪是诸葛亮的师妹,司马芝是赵子龙的密友师妹,便欲拜两女为女将军。但两女均坚予拒绝,不约而同向刘备道:“我等跟随师兄行事便了,也不求甚名衔。”刘备见不可勉强,这才作罢。
自此,刘备视诸葛亮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终日纵论天下大势。这倒把关公、张飞二人冷落了。关公知刘备心思,倒沉得住气,但张飞却恨得暗中咬牙,心道这白面书生到底有甚本事,竟将我哥哥迷得如痴如醉!张飞在背后暗暗发狠,誓要揪住诸葛亮的痛脚,然后狠狠出一口恶气。
刘备见张飞对诸葛亮神态傲慢无礼,十分吃惊,便连连向诸葛亮道歉,求他勿怪张飞鲁莽之极,诸葛亮却微笑道:“张飞乃忠勇之将,一旦信服,便永不变心,我甚喜欢,何怪之有?”刘备一听,这才稍稍放心。
诸葛亮到新野半个月后,便接到消息,说曹操在冀州玄武湖加紧训练水军,诸葛亮微笑一沉吟,便断然说道:“曹操训练水军,必有进取江南之意,不可轻忽。”
刘备于是连忙派人北上南下,密切留意曹军和江东孙权的态势。
此时,孙权自继承兄长孙策,坐镇江东,不觉已数年,在这段期间,孙权招贤纳士,敬礼其厚。先后有大将吕蒙、徐威、丁奉、潘漳等人投奔;另有一位少年人陆逊,亦投到孙权的旄下,孙权有大批文臣武将匡扶,已在江东站稳脚跟了。
不久,孙权即接曹操的“朝廷诏命”,要他送一子人朝奉圣驾。孙权便与张昭、周瑜等心腹大臣,在内堂商议。孙权对母亲吴太夫人十分敬孝,重大事均会同她禀告,此事又关于孙氏的血脉,因此特地在内堂议事,方便聆听母亲吴太夫人的主意。而亲手开创江东基业的孙策,他曾向孙权的临终嘱咐道:“外事不决,可问周瑜;内事不明,可问张昭。”因此孙权凡遇大事,便非要两人在场不可了。
周瑜少年时跟随孙策,助孙策江东创业,被孙策视之如弟,十分信任。孙策死时,吩咐孙权,须视周瑜如兄,因此孙权除吴太夫人,最尊敬的人,便是周瑜了。周瑜此时正值三十二岁的英年,雄姿英伟,气字轩昂,极有大将之风。他亦精于谋略,可心胸不宽,偏于狭隘,军中大小事均十分小心,不肯依靠部属,凡事不善用人,劳心劳力,操累过甚。这种性格上的弱点,最终使他的事业蒙上阴影了。
此时周瑜知曹操逼送人质的讯息后,略一沉吟,便决然说道:“此事不可答允。”但张昭却十分担心道:“曹操要我送人质入朝,是春秋战国时,大国牵制其他诸候之法也。若不送去,曹操必以此为藉口,出兵南犯江东,则江东势危矣。”
孙权时年二十六岁,其子孙和则年仅五岁,孙权又怎舍得将他送去许昌作人质,孙权因此目注周瑜,道:“公谨以为不可。为什么?”
周瑜道:“将军承父兄基业,拥六郡之众,兵精粮足,文武兼备,上下一心,共抗外侮。为甚稍遇压迫,便将亲子送去作人质也?人质一去,便不得不与曹操联和;曹有调令,将军便不得不从,江东从此受制于人,再无独立自主之权了!因此人质决不可送,再静观其变,若曹来犯,则以良策抵御。”
吴大大人此时亦接口道:“公瑾之言甚是,可依此而行也。”
孙权见母亲吴太夫人与周瑜意见一致,便不再犹豫,决然道:“我决不送人质,另派人向曹操解释我子年幼,不宜远途跋涉,希望以此灭缓曹操对江东的敌意。”
于是第二天,孙权便派人赴许昌,拜会曹操去了。
另一方面,周瑜深知曹操早晚必图取荆州和江东,因而力主加紧训练水军,以便利用长江天险地利,抵抗曹军的侵犯。江东集中全力,建造了大小战船七千余艘,水军兵力达三十万。孙权又拜周瑜为统军主帅大部督,总领江东水陆兵马。
不久,孙权以报父亲孙坚被刘表部将黄祖杀害之仇为藉口,由周瑜、甘宁统军十万,进攻荆州夏口的黄祖,黄祖不敌,被周瑜、甘宁擒杀,江东大军,攻占了夏口,屯兵柴桑,威协荆州。
这一切,很快便被密切监视江东动静的新野刘备获悉了,刘备接报,连忙派人请诸葛亮前来商议。
刘备和诸葛亮正商议间,刘表已派人前来相请刘备到荆州议事。诸葛亮道:“此事必是刘表因夏口被江东军攻陷,威胁荆州,故派人相请,以便作抵抗江东之计。我与主公同去,相机而行吧。”
刘备便留关公留守新野,此时赵子龙已奉诸葛亮之令,赴樊城镇守,司马芝亦随军而去,因此刘备令张飞带五百兵马,跟随保护,同赴荆州。
在路上,刘备问诸葛亮——孔明道:“发生了襄阳之事,我见刘表,未免彼此有点尴尬,该如何应会?”
诸葛亮——孔明微笑道:“当先发制人,抢先向刘表请罪,令其释疑。他若要主公率兵攻打江东,则绝不可答允,可说先回归新野整顿兵马。”刘备点头称是。
抵达襄阳城外,刘备令张飞屯兵城外,以作策应,他和孔明,率二十亲兵,直驰城中,来到刘表的府衙,刘备先向刘表请前次襄阳不辞而别之罪,刘表此时正为江东大军压境而惊惶,他唯一可依靠的,便只有刘备了,于是连忙双手扶起刘备,道:“我已知贤递遇险之事了!当时便欲斩蔡瑁人头,以向贤弟谢罪,因众人苦求,替他求情,才暂免他一死,望贤弟见谅。”
刘备依诸葛亮的安排,忙道:“这恐怕并非蔡将军所主使,是他的下属所为罢了,兄长不必放在心上。”
刘表一听,果然神色一宽,才道:“贤弟想必已知,江东孙权,已将夏口攻占,江夏一带亦行将不保。因亲请贤弟前来商议,共谋报仇之计。”
刘备见刘表有向江东动兵之意,便忙道:“黄祖生性凶暴,不善用人,才有此祸。若因此而向江东动武,曹操从北面攻来,又将如何应付呢?”
刘表一听,心中惶急,便向刘备道:“我老了,身子又多病,无力理事,贤弟可代我执掌荆州要务,我去世,贤弟便接掌荆州为主也。”
刘备不由道:“兄长为甚有此议论?小弟怎敢承担此重任呢?”刘备一顿,见孔明向他以目示意,便又道:“此事请兄长待小弟细思良策,再作打算。”刘表知刘备犹豫,便只好让他先行告退。
回到驿馆,孔明悄声对刘备道:“刘表欲以荆州托付于你,此乃主公坐拥荆州之良机也,为甚推却呢?”
刘备叹了口气,道:“我虽有此意,但刘表在我危难时,收留我于荆州,对我有恩,我又怎可在危难时落井下石,夺他的基业呢?此举怕被天下所耻笑也。”
孔明一听,不由叹道:“主公所想,虽非良策,但亦足见主公真乃仁厚之主也!既然如此,容再商议别策。”
两人正说话间,亲兵来报,说刘表的大公子刘琦求见。
刘备连忙迎入。刘琦站脚未定,见四下无人,便忙向刘备哭着拜道:“叔公呵,继母蔡夫人不能相容,早晚必加害小侄,但望叔父可怜,救我生命。”
刘备不欲再惹祸上身,忙道:“这是贤侄的家事,怎可问我呢?”刘备见孔明在一旁微笑,便道:“孔明以为如何?”
孔明道:“此乃家事,我不敢闻亦不便置评。”
刘备见状,便不再追问,示意刘琦稍安毋躁。在送刘琦出去时,刘备才对刘琦悄声道:“我知孔明必有妙计救你,明日你可请客,我自有安排。”
刘琦半信半疑,无奈只好先行告辞回去。
第二天,刘备推说肚腹作痛,委托孔明代他回拜刘琦。
孔明微笑点头,不假思索答应了。孔明来到刘琦的府上,进去见刘琦。刘琦见孔明到访,连忙迎入后堂,献茶毕,刘琦立刻低声道:“刘琦生命,受继母相协,求先生救我。”
孔明一听,便立刻道:“孔明乃寄客之身,怎敢妄议贵府骨肉之亲?公子切勿再提此事。”
刘琦无法,又邀孔明入书房饮酒。饮了半杯,刘琦又忙道:“继母委实难容刘琦存世,先生一言便可救我性命呀。”
孔明道:“此事的确非我所敢妄议也。”说罢,孔明站起,便欲告辞而去。
刘琦忽然道:“先生欲返,不敢相留,但刘琦有一部古书,难明其奥,请先生指教。”孔明不好推却,便答应往观古书。
刘琦引领孔明,登上一间阁楼,尚未坐定,刘琦又向孔明哭拜道:“刘琦继母协逼,命危旦夕,先生竟忍心不救吗?”
孔明神色一变,便欲下楼,却见楼梯已被搬走,孔明?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