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异侠传
刘琦引领孔明,登上一间阁楼,尚未坐定,刘琦又向孔明哭拜道:“刘琦继母协逼,命危旦夕,先生竟忍心不救吗?”
孔明神色一变,便欲下楼,却见楼梯已被搬走,孔明心中不由又好笑又好气,暗道,你以为小小的一把楼梯,便困住我孔明吗?但他心中另有计谋,便没发作,只是闷声不语。
刘琦见孔明生气,忙又拜道:“先生有洞天察地之能,必有妙计相教。此地现已上不至天,下不及地,出君之日,入我之耳而已,必不致泄漏也。”
孔明为难说道:“只恐有违“疏不间亲”之古训。”
刘琦哭道:“他们又岂视刘琦为至亲骨肉呢?若先生不救刘琦,刘琦早晚必死无疑,不如便死在先生面前,以免受他们凌辱也。”刘琦说罢,便拔剑欲自刎。
孔明见状,向刘琦手中之剑微弹一指,一楼天机无为真气射出,登时便令刘琦手腕上的太渊穴一麻,握剑不住,掉落楼板上面。刘琦正自惊愕间,孔明已含笑点头道:“我有救公子之计矣。”
刘琦大喜,连忙道:“请先生指教。”
孔明微笑道:“昔日晋国公子申生、重耳,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如今夏口黄祖被江东攻杀,江夏受江东威协,公子可向你父进请,率兵驻守江夏,一来显公子之勇,二来可避家变之祸。”
刘琦一听,不由大喜,连忙向孔明再三拜谢。又命人重新置梯,让孔明下楼,施然而去。
刘琦果然向父亲刘表请求率兵镇守江夏。刘表见儿子肯勇而替自己分忧,十分高兴,便调拨五千兵马,由刘琦统领,赴江夏防守去了。
孔明回去告知刘备,刘备向孔明谢道:“我代刘琦向先生致谢相救之德。”孔明却微微一笑道:“实不相瞒,我此乃救人及自救之策也。”
刘备忙问原因。
孔明道:“曹操日内必攻荆州,新野首当其冲,兵力薄弱,恐难坚守,荆州襄阳又为蔡夫人族中人控制,岂容主公退入?
届时刘琦镇守的江夏之地,便是主公的唯一退路也。”
刘备一听,这才明白,孔明为甚非要刘琦求请再三,才说出避祸之计,目的不但是救刘琦,亦为日后安排了一条绝佳的退路。他不由叹道:“先生用计之精妙,确非刘备所及。”
孔明淡然一笑道:“目下情势,非客气从容之时也。我猜曹操大军,不日必进荆州,一场大恶战,很快便将降临了。”
刘备肃然而惊,也不敢再在襄阳城逗留,连忙向刘表告辞,与孔明一道,会合在城外守候的张飞五百兵马,一路飞奔,驰返新野去了。
此时曹操在许昌,取消了朝廷三公之职,由他以丞相身分兼任,朝政大权,全部由他亲手控制。他又任命了一批文官,其中新封的一位掌管朝延文书学馆的文臣,是一位年仅二十一岁的少年人,名司马懿,竟是与司马芝失散了十多年的兄长“司马儿”同音,但未知两者是否有甚渊源关系?这一点,直到此时,对天下人而言,尚是一个充满神秘的疑迷。
曹操北克袁绍,坐拥九州三十六郡,半壁江山,已归入他的掌控之下,他的心性,亦开始变得骄狂了。他曾令江东孔权送子入朝作人质,被孙权婉拒,心中不由大怒,已萌攻取江东的心思。
他召集文武大臣,商议南进之策,他的得力谋士荀彧道:“丞相欲克江东,中间隔了一个荆州,欲速则不达也,宜从长计议。”
曹操做然道:“既然如此,我便先取荆州,再攻克江东可也。”
苟彧道:“荆州被逼太急,必南联江东孙权,若两者联手,则我军未必可以轻胜也。”
曹操不悦道:“我攻江东不行,先取荆州亦不可,难道要我坐待他们日渐壮大吗?”
曹操的同宗爱将夏侯惇道:“主公勿烦,未将愿率十万大军,先取荆州新野、樊城,获进攻荆州的前锋阵地,再乘势克取荆州。”
此时曾助刘备打败曹仁,攻取樊城,后因母亲被曹操挟待,被迫投曹的谋士徐庶,忍不住插口道:“听说新野由刘备镇守,新近又得诸葛亮出山相助,不可轻敌也。”
曹操这时第一次听到“诸葛亮”三字,他不知此人是谁,若他知道此人便是少年时曾助他打败神勇吕布的少侠孔明,只怕曹操便要三思而后行了,此时曹操却傲然道:“这诸葛亮何许我也?敢阻我百万大军。”
徐庶道:“诸葛亮人称卧龙先生,有经天纬地之才,鬼神莫测之计,是当世奇人,不可轻觑也。”
曹操微哼一声道:“然则此人比你徐庶又如何?”
徐庶道:“我与之相比,犹如萤火之光,相形于明月之辉也。”
曹操心中一阵疑惑,怀疑徐庶不忘旧主刘备,故意夸大,以吓阻他向荆州进军,因此不由重重的哼了一声,神色甚为不悦。
夏侯惇见状,连忙大叫道:“此乃书生之见,何足虑也!
我视区区白面书生诸葛亮如草莽而已,我发誓要活捉诸葛亮,生擒刘备,以献丞相。”
曹操大喜道:“壮哉!我心已决,今拨十万大军,由夏侯将军统率,先行攻取荆州前锋新野!不得异议,怠慢军心,违令者斩。”
夏侯惇领令,即日点拨兵马,十万大军开出许昌,直捣荆州前锋新野,其势浩大,令人震慑。
此时刘备在新野,待孔明如师如友,十分敬重,每日均和孔明坐在一起,不舍稍离。
关公、张飞往日与刘备一起食同桌、寝同席,如今却因孔明之故,被刘备冷落,两人心中均十分嫉恨,关公尚能沉得住气,未致于当面顶撞,但张飞却忍不住向刘备抱怨恨道:“哥哥何太迷于孔明也,谅这孔明,年少无知,白面书生而已,有甚真才实学?哥哥何必侍他如此重礼呢?”此时关公在旁,亦点头附和张飞。
刘备不由吃一惊,忙道:“你两人知道什么?我得孔明,犹旱鱼得生水也!你等千万莫怠慢了先生。”
关公、张飞见刘备生气,不敢再辩,只好悻悻然退了出去。
这天,有人送来一条牛来,刘备恐诸葛亮畏寒,便自己亲自动手,为他织一顶御寒的毛牛帽。
孔明从练兵场回来,见状不由微叹口气,肃然道:“我求主公但坚持雄心大志足矣,不必以此妇人之惠相待孔明。”
刘备心中一震,忙掷帽于地,道:“是!我知先生心意了。”
孔明又启发道:“如今曹操进攻在即,主公以为,可与曹操一战吗?”
刘备道:“我军不及曹军多矣。”
孔明道:“主公之兵,不外数千人而已,若曹军杀到,如何抵敌?”
刘备肃然而惊道:“先生所见甚是,我亦正为此担忧呢。”
孔明见刘备已心生警惕,这才道:“主公可速召募新野城中百姓为民兵,我亲自教习,可助退强敌。”
刘备依言,出榜召募兵勇,新野百姓因知曹操有血屠徐州的残暴,为保家园生命,均纷分应征入伍,很快便聚集了三千人,编成民兵队伍,由孔明亲自教演作战阵法要略。
另一方面,孔明又以军师的身分,派出多批探子,深入曹军的内陆腹地,以及新野前沿阵地,严密监视曹操军营的一切动静。
孔明又严整军津,授以行兵布阵等上佳兵法,并按此日夜督训刘备的主力,经如此整顿,刘备军中军心坚稳,土气大振,也初见气候。
这一天,孔明趁练兵的间隙,特地将镇守樊城的赵子龙召到新野,并且邀集众将士,共同商讨防御大计,刘备虽然是主帅,但孔明以军师的身分召集众人,因此刘备特地虚位以让。只见孔明登上帅座,刘备坐于一旁相候。刘备的下首,是关公、张飞、赵子龙、周仓、刘封诸将。由于这是重大的战前集会,因此雕雪以内宾的身分,留在军师府内堂,司马芝则暂代赵子龙军务,留守樊城,因此两女均没有列席。
孔明自隆中卧龙岗出山,抵新野后忙于军机政务,直到此时,才第一次正式与刘备、关公、张飞三人正面相聚,亦即才有机会仔细审察刘、关、张三人的命相形格。
第十六章 白免龙脉
刘备的形格,早在数年前,庞德公就已向孔明谈论过了,他知庞德公早年已替刘氏堪点了一座龙脉,以葬其父祖,又知他的生辰八字,心中已有定见。此时再向刘备仔细一看,但见他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可目顾双耳,面如冠玉,唇若抹脂,相格果然俊逸不凡。
孔明暗道:据师父所判,刘备乃白兔龙脉之子,其形格贵于双耳,今观其双耳过肩,果然如此;又独具白兔之性,胆色虽稍微偏弱,但善听人言,心性谦和,极得人缘,亦即可稳占人和之势也。
孔明又目注关公,见他身长九尺,须长二尺,面如深红之枣,唇如丹珠之色眼如丹风,眉如卧蚕,仪表威严不凡,果然不愧为美髯公之相格。
孔明暗道:此乃忠义之相,必可助所忠之人成大业,可惜他重武而轻文,恃勇而生骄,日后必难得善终,此亦因其眉如卧虫形格所致,乃至断头之厄也。
孔明再细观张飞,但见他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如狮如虎,势如奔马,勇猛露于形外,令人望而生畏。
孔明心中不由微叹口气,暗道:“张飞果然是性极刚烈之人,如狮似虎其人固然敬重贤能,但必傲慢下人,此乃令他遭劫之祸根也。
孔明仔细审察刘、关、张三人,他心中已有判断,知三人均是成大业之人,可惜并无福寿之相。
他心中惋惜,不由又向他的义弟赵子龙目注一眼,但见赵子龙目如朗星,闪灼有光,口如重关,不寡言笑,动如脱兔,静如处子。
孔明心中不由欣然而笑,暗道:子龙他本命福寿双全,更已得到五凤朝阳龙脉之阴佑,凡事无往而不利。刘备军中,智勇义福四全之将,唯子龙一人而已。但有此一将,便足可抵百万雄兵也!孔明与赵子龙的关系非比寻常,此点刘备军中无人不悉;但孔明对赵子龙却一视同仁,有时甚至特别严厉,这一点却使军中人人敬佩。
接着,孔明便转入正题,论述目下的军机大势,以及调兵遣将之法。
张飞对孔明,心中一直老大不服气,虽然孔明抵新野后,练兵有法,但未经实战,心中依然轻视傲慢,此时他不由冲口而出道:“先生一介书生,为何却悉练兵布阵、征战之法?”
孔明一听,便知张飞心中所思,他微微一笑,道:“此乃时势使然,不得不学也,翼德有话不妨直言,我决不怪将军。”
张飞也不客气,立刻大声道:“飞闻先生十年未出隆中,如何可知目下的什么天机大势、调兵遣将、征战之法呢?”
孔明心道:此时何不趁机向关、张、赵等大将启导,令他们日后更善于审时度势,以克敌制胜?于是便欣然论析道:“调兵遣将、征战之法,须审之三,一日天,二日地,三日人。
天者,即天机天运大势,如日月清明,五星合度,慧荧之星不现,则风调雨顺,利于用兵;地者,即地势之险易形殊也,或石门幽洞,羊肠险要,或峻岭重严,洪流千里;人者,即审辨用人立法也,须求主明将贤,三军有法,士卒用命,调度得体,则可克敌制胜,辨察三势,更善将者,必所向无敌,所击必克也。”
张飞直听得半明半暗,他正再欲发话,赵子龙却忽然接口道:“先生以为,如何方为善将之法呢?”因在军中,赵子龙以军师之礼呼诸葛亮为先生,而不以私下的义兄称谓。
孔明见赵子龙发问,心中欣喜,但神色不变,依然肃然说道:“善将者,必示之兵伍以进退,陈之以德义而自重,导之以是非而知动静,令之以赏罚而守信。因天之时,就地之势,依人之利,乃善将之道,故能战必胜、攻必克,守必保,敌必取也,若退而不能止,进而不能禁,善恶不分,赏罚不明,言不守信,则贤良退伏,诌谀进用,则战必败也。子龙须慎而处之。”
赵子龙深知孔明之能,他微一思忖,便亦肃然道:“是,子龙明白。”他答了一句,便不再多言了。
关公此时亦忍不住插口道:“闻先生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之论,关某欲闻其详。”
孔明一听,微笑道:“此乃目下进取之依托大势,亦即天地人三者关系,能澈悟者,即可成大业,因此不可不察也。例如:军兵之道,贵在知人,人和则军心坚稳,则每战必克;若人和不济,则将士猜疑,忠谋不纳,逍小暗议,军心涣散,则虽有天时、地利,亦战必溃败,更何奢谈成大业平天下?是故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
关公一听,微一点头,不再发话。
张飞见状,却暗道:这孔明口若悬河,虽然说得头头是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