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1940-1962 作者:师永刚 刘琼雄





煌U庑└男吹睦追嫘∈焙虻暮萌撕檬轮钊纾涸谘C徘暗暮梢栋由嫌刑跤殖び终氖迩牛糠旯畏缦掠辏畔滤罅骷保行┩Р桓夜康闭馐保追娑贾鞫绞迩疟呓铀屯В阅暧椎耐В苁且桓鲆桓霰彻湃ィ挥幸淮危追嫒ド涎В飞峡醇晃凰渴鞯睦先嗽谏狡律厦髯趴巢瘢蝗唤挪瓤樟耍さ乖诘兀图泵ι锨胺銎鹫馕焕先耍哟司@每斡嗍奔浒镏先丝巢瘛⒌K辉?951年抗美援朝的捐献活动中,雷锋捐出了自己的两角压岁钱。
  但小学时期的雷锋并不是那么完美,他的学习成绩并不名列前茅。1990年出版的一本名叫《雷锋新论》的书,作者经过考证认为:雷锋上学比较晚,错过了智力开发的黄金时期,学习十分吃力,成绩总是不理想,他在小学的最高分数只得过90分,没有百分的记录,并不是班里学习成绩最拔尖的。教过雷锋的老师回忆说,那时雷锋学习很用功,但有的学生不如雷锋用功,学习成绩却比他好。
  不过,雷锋在读小学时,就已经得到过望城县委的奖励,这应该是他一生中获得的无数奖励中极为珍贵的一次。当时国家提出要在五年或七年内基本扫除文盲,要求农村文盲至少要学会本村本乡的人名、地名、合作社名、工具名等200~300个字。1955年下半年,安庆乡也组织夜校,开展文化“扫盲”活动,雷锋主动请求教语文。为了教会那些大字不识的老乡,雷锋想出了一些招数,例如把农村的俗语编成顺口溜,什么“李二婶插秧,一天二亩”,“钟二叔打谷子,一担二百斤”,诸如此类,效果非常明显。由于他突出的教学成绩,被评为望城的“模范群教”,这是雷锋得到的第一次县级奖励。
  1956年,中国农村正处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大变革时期,国家的政策是“以农业为本”。当时农业合作社刚刚成立,国家号召具有高等小学文化程度的学生直接下到农村去,支援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雷锋所在的安庆乡政府也希望能有一批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因为当时乡里的五个生产队,只有一个人能读报纸——据乡长彭德茂说,“还是个富农的儿子,找一个记工员和队会计都十分困难。”
  在那时的意识里,只有贫农出身又稍懂文化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
  1956年的政治气候,在看似平静的中国农村,其实也已悄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到这一年年底,已经基本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当时有部纪录片中这样描述社会主义的新农村:“每片平原,每座高原,每个旧日的穷乡僻壤,现在都欢腾起来了,千条川万条河汇向大海,五万万农民迈着大步奔向社会主义社会,幸福生活的种子已经深深地埋在全中国的无边无际的大地上。”
  当年的《人民画报》隆重刊登了女拖拉机手王梅芬的故事。两年前,张庆村16岁的王梅芬高小毕业,家境贫寒的她回到家乡种地,后来被培养成为优秀的女拖拉机手。在国家的宣传下,农村成为有志青年大显身手的广阔天地。
  湖南也有冯健这样下乡养猪的模范人物,省报《新湖南报》曾在头版发表《向冯健同志学习》的文章。冯健是个要求进步的女青年,高小毕业后回到农村养猪,被评为省里的养猪模范。正是她的事迹引起了雷锋的注意。
  初踏社会的雷锋即顺应政治潮流成为当时千千万万回到农村的年轻人中的一个。与六七十年代的“上山下乡”不同,在50年代中期,做农民是挺扬眉吐气的。
  雷锋主动要求下乡当一个知识农民,这个行为使他在当地备受注目,从此他一直都是望城这个小县里思想积极、领先潮流的人,他对工作一腔热情,做事积极主动,始终在同辈人中显得非常突出,性格又机灵可爱,这些条件使得他获得了许多同龄人所没有的、能够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
  1956年7~9月,雷锋在生产队当了近三个月的秋征助理员,搞征收公粮工作。在那个人才紧俏的年代,雷锋很快就被当初送他去读书的彭德茂乡长调到乡政府做了一名全天候的通讯员。通讯员的工作就是送信、传话、接待客人、泡茶、打扫卫生……当地农民找乡长,也都需要通过雷锋传达。
  但是,雷锋在乡政府待的时间并不长,也就两个月的时间。一个偶然的机会,雷锋的命运有了一次重大的转变。
  由于县委机关的一名通讯员参军去了,需要增补一人来顶替他的工作。当时的县委组织部干事黄菊芳就到各个乡去物色人员,但一直都没有找到合适的。
  这年8月,黄菊芳来到雷锋工作的安庆乡政府。在等待彭德茂乡长时,她发现一旁桌子边的几个青年正在造《秋征花名册》,气氛很活跃。笑容可掬、机灵的雷锋引起了黄菊芳的注意,于是两人聊了起来。在谈到家庭情况时,雷锋的笑容消失了,显得非常伤心。雷锋告诉黄菊芳,他为自己的苦难家史写过一本小册子,可以给她看。
  那是一本用红纸折的共八页的夹页子,长约六寸,宽约三寸多,封面上用毛笔中楷直书“苦难的家史,我的理想”作为目录。“苦难的家史”写的是“旧社会”怎样夺去了他家四条人命,以及他所受到的苦难;“我的理想”部分则写自己在解放后得到毛主席、共产党给予他的关怀,孤儿过上了好日子,免费上了学,立志要向黄继光、董存瑞、刘胡兰、赵一曼学习,愿意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锻炼、工作,以报答毛主席和共产党的恩情。
  这本小册子打动了黄菊芳。第二天一大早雷锋又来找她,表达了自己很想早点参加革命工作的愿望,请求黄菊芳为他做推荐。黄菊芳回到县委后,就找书记张兴玉汇报了这个小伙子的情况,她觉得如果雷锋不合适做通讯员的话,还可以介绍他到县印刷厂去当工人。
  张兴玉决定试用这个被黄菊芳极力举荐的小伙子。1956年11月,雷锋生命中的又一个重要机遇出现了。
  几天后,雷锋就身着蓝衣青裤,穿了一双力士鞋,挑着一个小木箱和一床破旧被子,到县里去报到,成为一个中国行政级别最低的公务员。
  算起来,雷锋在农村待的时间并不长,只有几个月的时间。


公务员雷锋


  雷锋的公务员经历,对他日后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县委机关大院内,能接触到领导又能接触到老百姓,使他比一般的同龄人要见多识广,他拥有更多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例如他比一般的年轻人更早接触到《毛泽东选集》;还可以在县委书记的介绍下,与见过毛主席的劳动模范冯健建立了友谊;他甚至在18岁时成为当地第一个拖拉机手,这是一个让当时所有年轻人都羡慕的工作。而因为年纪小,县委机关安排他干的都是打扫卫生和跑腿等琐碎的工作,使雷锋慢慢懂得了“螺丝钉”的道理,认真地做好每一件小事情,并做出成绩来。
  雷锋是在1956年11月17日正式调到县机关当公务员的。当时望城县委机关在高塘岭,一片荒山上,没有高楼,没有公路,没有像样的工厂,树木也没长起来。当时经常在县委机关的人只有三十几人,来了一个新同事,大家很快就都知道了。
  当时的宣传部干事李仲凡回忆道:“雷锋的个子不高,一脸孩子气,很引人注目。他由乡下来到县城,而且进了县委机关,第一次遇到这么大的场面,陌生、新鲜,也很好奇,他到每个房子的门口都望望,把电话机、油印机、自行车等很少见到的东西仔细地看了个够,不时跟大家问问……很快就跟大家都搞熟了。”
  雷锋总是闲不住,手不停脚不停地忙个没完,眼里处处都是活。当人们让他少干点活的时候,雷锋说干这些小事累不着,现在干的这些活比起在地主家干的,已经少很多了。“现在我是为自己干事,就应该多干点。”
  虽然都是做杂活,但为地主家做和为公家做,在雷锋的眼里是截然不同的。在阳光灿烂的新中国,雷锋的热情如火山般地爆发出来,县委机关这样一个工作空间,让他看到了更广阔的前景。
  县委的领导班子晚上开会,有时开到深夜,雷锋就坐在隔壁房间看书,陪到深夜。散了会,他负责把会议室收拾干净,把门窗关好,才肯去休息。
  在县委机关,雷锋做得最多的其实还是交通员的工作,就是送信、传达文件。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望城县,除了长沙至宁乡有石沙子公路,再也没有什么像样的路了,贯通区、乡之间的唯有羊肠小道,交通工具除了县里机关屈指可数的两辆自行车外,全靠步行。那时县、区、乡之间的上传下达,主要靠县委交通班的人步行传递,可见工作之辛苦。
  从1956年6月11日开始,中国开始实行新的工资制度,直接使用货币发放工资,这次工资改革建立的工资体系一直持续到现在。按照当时新的工资标准,国家主席的工资为579。5元,机关普通勤杂工则可以领到23元。16岁的雷锋一开始工作拿的工资就是23元(后来长到28元),与其他同龄人相比,收入算是不错的。
  机灵能干的雷锋来到县委机关工作还不到三个月,就在1957年2月8日加入了共青团。望城县机关正在开办干部业余文化补习学校,雷锋很好学,恳求插入初中班学习。于是,他白天工作,晚上读书。雷锋对当时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很感兴趣,这是一篇歌颂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的文章,雷锋甚至能够全文背出,还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有时因工作需要随领导下乡,雷锋就坚持出差前“领课”,回来就“补课”。他最终完成了初中学业,这个学历是他的最终学历。
  1957年,从治理黄河的三门峡工程到北京的密云水库,全中国各地都开始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10月25日,望城也做出了治理沩水的决定。沩水河是湘江的一条支流,贯穿望城县全境,河道曲折,堤长险多,水灾频仍,俗语“沩水河有鬼,落雨就涨水”。为了治理沩水,望城成立了专门指挥部,集中干部民工近两万人同时上堤。
  开始,县委考虑到雷锋年纪小,留在机关比较合适,但雷锋一连几次递交申请书,要求参加。在他的强烈要求下,指挥部安排他去做赵阳城总指挥的通讯员。
  在堤上做通讯员,递送文件没有自行车,只能靠走路。绕来绕去,大半天时间加起来得走七八十里路,十分辛苦。湖南地区的冬季天气阴冷,遇上雨天,道路泥泞容易摔跤,衣服更是经常湿透。晚上,雷锋还常常主动要求留在指挥部守夜。尽管如此艰苦,雷锋还要利用在堤上穿行送信的时间,主动检查工程质量,找出了一些影响大堤安全的隐患,以致被称为“编外质检员”,受到指挥部的表扬。
  在望城的治沩工程结束后的第二年,即1958年的春天,望城决定在围垦起来的团山湖开办一个国营农场,让荒芜沉睡的湖地变成米粮仓。这个决定得到上级的支持,还分配了一台拖拉机指标,并批准成立拖拉机站。那时中国还不能制造拖拉机,主要靠进口,所以指标异常珍贵;但是有了宝贵的指标,还得再筹钱购买。
  县里财政紧张,团委就号召机关干部和团员捐款。雷锋把自己积蓄一年多的20元钱捐了出来,这笔钱本来是想给自己买一床新被子的。
  这是一次改变雷锋命运的捐款。望城县委经过集体研究,鉴于雷锋对购买拖拉机所做的贡献以及他一贯的表现,决定选派他去团山湖国营农场学习驾驶拖拉机。
  雷锋听到这个消息,兴奋异常。原计划冯健也将和雷锋一起去学驾驶,两人都是欢喜雀跃。因为拖拉机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中国,是农业机械化的象征,而拖拉机手则是让人非常羡慕的工种,甚至是神圣的职业。
  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雷锋期待的与冯健“姐弟”俩一起去团山湖的愿望落空了,农业社需要冯健留下来。过了不久,县委又决定保送冯健去大学读书。
  刚到团山湖的雷锋听到这个消息,又高兴,又羡慕,向县委领导请求,希望能和冯健一起去上学,因为团山湖将要变成人民公社,他不能再留在那里开拖拉机。不过,保送名额已经确定了,雷锋的这个愿望没有实现。
  成为拖拉机手,让雷锋的命运开始了又一个转折。


文艺青年雷锋


  在美丽浪漫的团山湖,“下乡知青”雷锋度过了他一生中最浪漫的时光。
  他学会了骑马,并骑着它沿湖边去送信;
  他成为县里第一个拖拉机手;
  他在县里的报纸上第一次发表了散文;
  他开始写小说、诗歌,渴望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