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1940-1962 作者:师永刚 刘琼雄





  是由于党的巨大力量,
  才围垦成一个新的农场;
  是他们——农场工人们,
  用勤劳的双手,
  给团山湖换上了新装。
  南来的燕子啊!
  也许母燕曾向你说过旧时的形象;
  往日的团山湖——
  湖草丛生,满目荒凉,
  洪水一到,一片汪洋,
  十年前有人三次收款,三饱私囊,
  围垦团山湖只是一个梦想。
  如今的团山湖啊——
  良田万顷,满垄金黄,
  微风吹过一片稻香。
  新修的长堤像铁壁铜墙,
  洪水已再不能称凶逞狂。
  红旗插在社会主义的农场,
  到处是谷满仓、鱼满舱,
  祖国又添了一个“鱼米之乡”。
  南来的燕子啊!
  你可不用惊呆。
  不是晴天里响起了春雷,
  而是拖拉机在隆隆地开;
  不是沟渠里的水能倒流,
  而是抽水机在把积水排。
  为什么草坪上格外喧腾?
  那是饲养员在牧马放牛!
  南来的燕子啊!
  你是这样轻快地飞翔,
  许是欣赏这美丽的景象:
  蜿蜒的八曲河像一条白银管,
  灌溉这片肥沃的土地,
  团山湖与乌山对峙,
  是天生成的一幅屏障。
  这景象是诗情也是画意,
  活跃在这诗画般怀抱里的工人,
  更是些生龙活虎般的健将。
  有的是双手拿惯了锄头,
  有的是才放下笔杆才放下枪。
  他们豪迈地这样说:
  这是一所新的国营农场,
  也是一所露天工厂,
  还是一个培养红透专深人才的学堂。
  ……
  南来的燕子啊!
  你不用再寻旧时代的屋梁,
  无论你飞到哪里,
  再也找不着你从前住过的地方。
  去年这里是荒凉的地方,
  今年变成了高大的厂房,
  欢迎你到新的农场宿舍来拜访。
  但得请你告诉我,
  你可知道你所飞过的地方,
  ……
  新建了多少这样的农场?
  1958年5月,在美国的煽动下,台湾局势紧张起来,接下来几个月,两岸之间不断有大事发生:炮击金门、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中国政府发布《告台湾同胞书》……所有的中国人都关注着台湾。此时正在团山湖农场的雷锋,也呼应祖国热点时事,挥笔写了一首名为《台湾》的诗歌,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宝岛台湾回归的良好愿望:
  我不是个音乐家,我不会歌唱,
  我也不是个作家,我更不会朗诵,
  可是我的心正在燃烧,正在激荡!
  它已长上了翅膀,到处地飞翔,
  越过那起伏的高山峻岭,
  飞过那碧波万里的海洋,
  飞向那遥远的地方——
  台湾,
  自古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是我们最可爱的家乡,
  那里有着无限的珍宝,
  埋藏在那宽大的胸膛。
  一片黑黝黝的森林呀,
  可以盖上那千万座高大的楼房;
  遍地耸立着粗壮的甘蔗,
  制造出许多雪白的方糖;
  那鲜嫩的乌龙茶叶,
  驰名于国际市场;
  那盛产菠萝和香蕉的园林啊!
  吐露着扑鼻的清香;
  那一年两熟的蓬莱米啊!
  做起饭来焦黄喷香;
  煤呀、铁呀更是不可计量……
   台湾人民世世代代、子子孙孙,
  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家乡。
  ……
  这首诗没有公开发表过。
  自1958年春天来到团山湖之后,雷锋一共创作了9首长长短短的诗歌,有描述团山湖收获季节的《南来的燕子啊》,有歌颂领袖、讲述家史和政治学习的《歌颂领袖毛泽东》、《党救了我》、《啄木鸟》、《我的感想》、《以革命的名义》等,还有赞美劳动场景的《人定胜天》、《排渍忙》等。从雷锋的创作可以看出,雷锋一直保持着敏感,虽然他在湖南一隅的农村,却始终不曾落伍过。
  雷锋又是学骑马,又是开拖拉机,又是写散文诗歌,还与农场女工发生一段感情……这段生活是那么的浪漫激情,可是,这段时间又是那么的短暂——雷锋在团山湖一共只待了8个月的时间。
  在雷锋离开团山湖报名去鞍钢的1个多月后,因为要组建人民公社,农场被撤销,如今,人们也就只能从少数几篇留存的雷锋文章中去想像这个农场当时的情景了。
  1958年8月,中国开始了狂热的全民炼钢和“人民公社”运动。这个时候,雷锋刚从团山湖农场转到新成立的五星人民公社不久,他最终改变了自己的道路:选择报名应征鞍山钢铁厂的招工,去支持国家工业建设。为了表达自己的建设热情,他还专门改了一个新名字。11月,火车滚滚几千里,终于把雷锋带到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最前沿。本在农村下乡的雷锋没有投入到“人民公社”运动中,却来到了真正炼钢铁的地方。
  1958年秋天,望城县跟全国各地一样,也响应国家号召,掀起了一股人民公社化运动高潮,雷锋工作的国营团山湖农场被撤消,并入由乌山、友仁、白马三个乡联合成立的五星人民公社,雷锋也随调到五星人民公社当一名通讯员。


雷锋在武汉和北京的两个瞬间


  1958年11月中旬,从湖南长沙出发,经武汉、北京,最后到达辽宁鞍山,连续几天的火车之行,是雷锋生命中最漫长的一次旅程,喜爱照相的他为这次旅程留下了两张珍贵的照片。
  雷锋是和望城的一批年轻人千里迢迢前往新单位“鞍钢”报到的。可以想象,对于所有加入这次旅程的年轻人来说,那是一次意气风发的旅行,因为在当时,东北是全中国最先进
  的地区,他们要去的目的地“鞍钢”则是全中国工业最发达的地方,而他们即将走上的岗位——钢铁工人,正是新中国的年轻人最向往、最崇拜、最时髦的职业。
  这一年,雷锋刚满18岁,也到了一个“好男儿志在四方”的年纪。
  与雷锋一起同行的女伴杨必华回忆,出发那天,雷锋穿的是半旧蓝布夹克衫,没有戴帽子,一头浓黑短发盖住了前额,像留了“刘海儿”似的,行李是一个半旧的蓝布行李包和一个沉甸甸的棕皮箱子。杨必华和雷锋早在团山湖的一次篮球比赛中就互相认识,由于缺少能打球的女社员,小个子雷锋被特别允许作为替补队员上场,和杨必华所在的中学女篮队比赛。
  1958年11月12日,是这些未来的钢铁工人们启程的日子,六十多人被编成了三个小组,来自县委机关的雷锋被指定为第三组组长,张建文、望城中学毕业生杨必华、易秀珍和农村姑娘张月棋等人都是雷锋这个组里的成员。雷锋的工作是分发自己小组成员的车票和旅途生活费、清点人数。
  路上,雷锋带了几本书,其中一本是当时最流行的前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另一本则是《不朽的战士》,是他家乡的革命烈士郭亮的传记。
  在旅途中,雷锋给杨必华熟练地背诵了一段郭亮被害前写给妻子的遗书。细心的杨必华发现,雷锋的箱子里还有一把“幸福牌”口琴,雷锋那时刚刚开始在学口琴。关于雷锋玩乐器的记载并不多,在50年代能拥有一把口琴的人也不多,它应该还是一种奢侈“玩具”吧。
  第二天上午8点多,火车到达武昌站。因为要换车,可以在武汉逗留七八个小时,在征得招工小组领导的同意后,大家各自结队去市区观光游览。雷锋就和杨必华、易秀珍等人去看武汉长江大桥。
  雷锋看到的武汉长江大桥,此时刚开通使用满一年。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国第一座横跨长江的铁路公路两用大桥,是国家建设的重要成果,它使得中国人数千年盼望长江“天堑变通途”的梦想成为现实,因此成为当时国人引以为傲的、到武汉必游的参观点。
  后来雷锋曾把这张照片寄给了那位与他临别赠言“分别同学,相会英雄”的女友秦中华。几十年来,秦中华一直收藏着这张照片。而雷锋在临别留言中称他和秦中华两人之间的关系为“革命的朋友,伟大的友谊”。互相赠送照片,互相赠言勉励,是上世纪50年代整个国家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影响下的一种交往方式。
  去鞍钢的火车在北京转车,有几个小时的逗留时间。这是雷锋平生第一次来到北京,他选择了去天安门广场,这几乎是当时所有中国人一辈子都渴望去的地方。
  张建文是和雷锋一起去天安门广场的同伴之一,他回忆道:“雷锋在走到金水桥前时,问我,毛主席住在天安门城楼上吗?……雷锋在金水桥上坐了很长时间都不动,这引起了执勤战士的注意,他严肃地走到雷锋跟前,告诉他金水桥上不准久待,请他离开。雷锋很不情愿地站起来,转身又问这个战士,你见过毛主席吗?那个战士回答:‘我在这儿执勤快一年了,也没有见过毛主席。’雷锋继续问他,‘毛主席是不是住在天安门城楼上?’战士说,毛主席住在中南海,天天日理万机。要见毛主席,得要做出大成绩,是英雄、模范。”
  这些话也许触动了雷锋。他跟其他来到天安门的人一样,先在天安门广场上照了一张手拿编织提篮的全身像。拍完的时候,雷锋突然看见一个青年在广场上骑着摩托车照相,就跑过去借来又照了一张。这张照片显得很宝贵,因为那时很少见到能在天安门骑摩托拍照的。
  依依不舍地离开天安门广场的时候,雷锋还对张建文说他要以冯健姐姐为榜样,争取再来北京,登上天安门城楼和毛主席一起照张相。张建文后来又回到望城县,在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工作,直到退休。
  雷锋去世后,人们从他公开的日记中发现,北京天安门和毛泽东多次进入了他的梦境。
  事实上,如果雷锋不是意外去世,他很有可能亲眼见到毛主席。1962年6月上旬,雷锋所在的沈阳军区政治部批准雷锋作为沈阳军区代表参加10月1日的国庆观礼。遗憾的是,雷锋在8月15日因公殉职。
  仅差45天,雷锋就可以见到他几次梦中见到的毛主席,而他不仅没有见到毛主席,甚至连这个消息都还不知道。


工人雷锋


  雷锋到鞍钢,从农村进入了工厂。鞍钢是产业工人集中的地方,那不是手工业,而是大工业,这种环境对造就雷锋起了很大的作用。
  ——江泽民
  一份雷锋本人填写的《工人登记表》中,可以看到雷锋的入厂时间为1958年11月15日。
  雷锋终于来到了祖国的大东北。那个时候的东北,可以说就像是“共和国的长子”一样,这个地区为全国各地的建设输送了大批粮食、原材料、机械设备和技术人才。新中国的第一辆汽车、第一架战斗机、第一台机床都是东北生产的。当时东北的工业规模之大,范围之广,体系之完备,门类之齐全,发展水平之高,都是其他地区无法相比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产业有钢铁、煤炭、造船、木材、机械、军工等等。
  五六十年代正处于国家建设的高潮时期,和东北的这种社会经济地位相适应的,还有东北人群体的社会心理,民众士气高涨,有着憋足了劲要大干一场的劲头。
  从雷锋身上,能清晰地看到他忠心地默默地执行着国家号召的所有指示,例如1959年正是农业合作化高潮时期,雷锋所在焦化厂与辽阳县安平公社姑嫂城大队(现弓长岭区安平乡姑嫂城村)相邻,当雷锋发现当地农民种地缺少粪肥,不管天寒地冻,每天早晨四五点钟就起床,到街上拾粪。生产队后来知道是焦化厂配煤工段工人雷锋送来的粪,就拿着表扬信,敲锣打鼓地给焦化厂送来感谢信。
  一支队伍,敲锣打鼓,举着锦旗,这是中国特色的表彰好人好事、先进人物、汇报成绩的形式,向社会群众通报,让后进者学习,让先进者得到鼓励。雷锋的一生,就是在这种“先进”与“后进”二维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在焦化厂短短的四个半月的时间里,雷锋被评为先进生产者一次,节约能手三次,红旗手二次,还出席了共青团鞍山市委召开的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成为鞍钢的知名人物。
  雷锋被分配到了鞍钢化工总厂洗煤车间当推土机手,这也是因为他在团山湖就已经会开拖拉机的缘故。当时车间有两种型号的推土机,一种是较小的德特54推土机,一种是斯大林80重型推土机(即C…80号推土机),都是当时比较先进的。雷锋不要领导照顾,非要开大车,说这样能多干活。但事实上因为个子太矮的关系,在斯大林80驾驶室里,他坐着时看不见推土铲子,只能猫着腰站着开推土机。
  刚上班的时候,师傅李长义见他个子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