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色旅游





一洞眼,一年四季水流不断,这就是湘江的主要源头之一。    
    六十年代末修造的一条“红旗渠”紧依洞壁而行。我也沿着渠道向谷底走去,当转身回望的时候,一个巨大的桥顶天窗挂在谷顶,据说如果遇到阳光充足的天气,太阳的光线从“天窗”照到桥洞的岩壁上,五光十色。这我可以想像,只可惜现在的时间已到下午。    
    从一号桥洞顺水而下,不出200米,就进入2号桥洞。2号桥洞显得秀气了许多,薄薄的拱顶象一湾细月,轻轻地悬在天空,给人一种释重的感觉。而与2号桥紧数十步之隔的3号桥,却奇险无比,这是一段仅能容一只脚的水渠堤埂,又窄又滑,堤下是深不见底的暗河,虽河水清澈但还是有几分令人胆颤的寒意。这里洞高近百米,而且洞里的岩溶景观十分美丽,大片小片的壮若“龙脊梯田”的台岩,恰似仙境里的田园风光,让人回味无穷。    
    进入4号桥,是一座被称为“凯旋门”状的独特桥洞。走出洞外则是一片开阔的沃野田园。我叹服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兴安的天生桥群景观,目前已引起地质学家及旅游界的关注,县、乡政府也在积极开发这一旅游项目。    
    贴士    
    交通:去兴安,由桂林坐汽车或火车都可到达。公路57公里,路况很好。    
    兴安的景点,在县城内的有,红军碑园和灵渠公园。城内乘车本人之见,以私人三轮摩拖较方便,也便宜,上车1块钱送到目的地,工交车也有,但线路和班次比较少。去界首红军堂需在县城乘开往界首的班车,每20分一班车,票价3元。去猫儿山景区和乐满地度假世界等各景点,县城内都有班车前往。    
    景点门票:红军碑公园12元,灵渠公园30元(含8元船票)。可坐船到大天平坝游览。    
    住宿:兴安住宿绝大多数是招待所,一般标间价格40—50元左右,条件好。    
    地方特产:兴安的银杏果产量居全国榜首,银杏罐头远销欧美和东南亚。    
    


第三部分钟灵毓秀的宝地—灵川(1)

    灵川,像半扇硕大的贝壳,包裹着桂林,它的奇山秀水,有如桂林一样,旖旎迷人,人文古迹源远流长,异彩纷呈。灵川县位于广西东北部,地处湘桂走廊南端。全县南北长83公里,东西宽68公里,东、西、北三面分别与历史文化名城桂林接壤,自古为“领中原风气之先”、“楚越往来之要冲”。    
    红色印记:    
    在灵川的九屋镇才喜界,有一处红军岩,是红军留下的足迹,现在人们还依然保留着它。    
    藏在深山的明珠——长岗岭    
    长岗岭的路,真难行。不知是否因它的路难行,这么有名的一个古村落,依然长睡在深山之中。一进灵川,人们就跟我说,去瞧瞧长岗岭吧,那儿的古民居和古墓最有名。我去了长岗岭。长岗岭地处海洋山伸向兴安古岩关支脉的中断,桂林东北面第二大屏障三月岭之背面,古称瑶山岭。抗清复明的将军们的后裔,刘、莫、陈三姓家族,分别于明天顺、嘉靖,清康熙年进入深山古林建立基业,至今已达500余年。    
    该村背依雄狮山,左靠挂膀山,右依天鹅山,前有毛界岭、大观音山,四面环绕,如同屏障。其中古村坐落的水源山,古树参天,青藤盘绕,夏日里繁叶遮天,秋季则层林尽染,走在这里恍若进入原始森林一般,让人神清气爽。山脚下,是一弯山泉,涓涓泉水终年不竭,泉前有小池,池中鱼群逐波逐澜。明珠山,林密叶茂,四季常青,风景宜人。村旁小溪九曲环绕,数座小拱桥、石板桥映衬青流。    
    村中民居建筑,门楼高耸,厅堂宽敞明亮,各类木雕镂花窗格,雕有名花异草,奇禽怪兽。更有待客花厅,盆架盆景。闯入眼帘的,首先是“为守府”,斗拱建筑,围抱粗柱,龙头横梁,雄伟壮观。柱脚石雕瑰丽大方,难得一见。这所建于清嘉靖年间的房子,至今已有170多年历史。“莫氏宗祠”、“五福堂”造型高雅,内设宽敞戏台。    
    早年的长岗岭村,是兴安、灵川一带的富豪村,素有“小南京”的美誉。几百年的物事轮回,虽然使它有了些残败,但仍有大多保留完好的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陈家大院的九进建筑、莫家老大院11进建筑、莫家新大院10进建筑,这些大院大多属清朝的建筑,其建筑规模高大宏伟,宽敞明亮,窗雕、格扇玲珑剔透,天井和巷道一律由青石板铺就。数百米长的暗沟,成人能在其间走动,因而几百年下来,全村数十个天井和巷道从未有过堵塞,可见其村落规划的科学和完整性。    
    村旁墓场,连片成群,掩映在银杏林中,分别有祖林墓群、蜘蛛地墓群、桂榜山下“犀牛望月”墓群。墓群中碑坊、石雕、镂像,集锦于明清两代,令人拍手叫绝。长岗岭村的古墓,以其群墓、大型、豪华、完整,而引人关注。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古墓葬七十多座,座座建筑优美,全部为青石板造就,墓葬的石雕有各种各样的龙、凤、狮,羚羊、麒麟,有八仙过海等人物故事,有诗词也有赞联,有祭文更有家史;有大字有小字,也有楷书和行书,更有篆书。字字精美绝伦,件件都体现着其历史的艺术价值。    
    悠悠古道三月岭    
    虽说进长岗岭的路不好走,可这儿历史上却有着一条悠悠古道。经长岗岭村进入的“三月岭古道”,历来为全洲、灌阳、湘南商旅经大圩的漓江过梧洲到广州的必经之路,也是由东面进入桂林的“兵家必争”之地。    
    三月岭古道,位于长岗岭村东南五华里处,保存下来的区段全长5华里,是明清时期灵渠交通瓶颈的陆路辅助通道。民国十八年《灵川县志》载,三月岭“高数百丈,磅礴迥互,径路陡曲,横障区南北,为兴、灵、临、三界要道,舆马难行,非三息不能上”。百年青松屹立于古道两旁,小桥流水不断,龙虎斗层层叠瀑,怪石嶙峋,古树古藤绕满山岗;东零峡谷,九曲十八弯,石崖如壁,陡立难攀,龙须草泻满山谷。    
    在古道的岭子口,有凉亭一座,名曰“太白亭”。相传,很久以前,太白金星到此捉月,故得名。三月岭中途有担金石两个,大小如一,分立道路两旁。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位仙人挑着一担黄金,从兴安一脚踩到长岗岭的下角冲,漆盖碰在长岗岭对面的寺岭上。另一脚就踩到三月岭,准备将金子送给在三月岭上歇息的一位穷商。仙人在三月岭化成一位老者,对穷商说,“你猜猜我挑的这一担是什么?猜对了就送给你。”穷商用手掂掂这担东西,觉得很沉,于是就信口胡乱说了一句“我猜肯定是石头,不然哪会那么重。”说完,这担金子马上就变成了石头,仙人也化作一团烟云,飘然而去。如今,长岗岭的下角冲石板上,还留有一只特大的仙人脚印,在长岗岭对面的寺岭上的石璧间,留下一只漆盖印,所以,寺岭上又叫漆头岭。过去,在三月岭,还常有软脚鬼出没,一位老和尚路经于此,立阿弥陀佛一个,以镇软脚鬼,不让软脚鬼缠住过往商客,如今碑记仍残留于此。    
    在山顶上,还有一座凉亭,名曰“五里亭”,是清末年间长岗岭村一位富豪为母所命出资建造,并捐出良田数亩,每年请人在这里烧茶,免费供过往行人饮用。还出资修路,栽种树木。百余年后的今天,悠悠古道伴着苍劲挺拔的青松,更显它历史的渊源。    
    


第三部分钟灵毓秀的宝地—灵川(2)

    一眼望不尽江头洲    
    在灵川县的九屋,有一处红军岩,是当年红军长征留下的足迹,于是我由桂林乘车一路寻来。为了获得去九屋的准确路线,我来到灵川县旅游局,他们知道我的来意后,很热情地为我介绍有关资料,并为我画了一张前行的路线图。我拿着这张草图,如获至宝,要知道,出门在外,可靠的信息有多么重要。    
    第二天,我起了一个大早,坐上早班车直往九屋镇。半小时的车程,我很早便到了,镇里的人勤快,起得也早,到镇上的时候,这儿已是人来人往很热闹了。我因有任务在身,不停地向路人打听“红军岩”的地址,一位老人告诉我说“红军岩,有,在才喜界,”说着用手向远处的山上指了指,接着又说,“很远呢,没有路,现在没人上去过。”老人的话,让我满腔的热情凉了半截,看来单枪匹马,又无路可行,无论如何是上不去了,我失望了。老人见我为难的样子,立刻说,“你可以到我们江头村,看一看古村呀,很好看,就在前面不远,才一里的路。”我喜出望外,既然寻访红军的足迹未成,看一看他们曾经走过的一方水土,也算不虚此行。我谢过老人,直奔前面的村落。    
    这个江头村,我一看便目瞪口呆了,这哪里是一个小村落,简直就是一个世外桃源。    
    这个江头村其实叫江头洲村,地处甘棠江上游的护龙河西面,属九屋镇所辖,距县城19公里。这是一个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全村不足千口人,户数不足200家。94%的人为周姓。这个世外桃源般的小村,竟还裹藏着深远的历史。    
    走进古老的村落,我的目光首先被迎面那幢高大的房屋所吸引。这是一座宗祠,门匾上书“爱莲祠”,这个祠名深深地吸引住我,细问才得知,这就是《爱莲说》的作者,北宋著名哲学、文学、理学家周敦颐的家祠。周敦颐的后裔为了纪念自己的先祖,在此立了周氏宗祠。    
    周敦颐出身于书香门第,他15岁时父亲去世,后跟随母亲投奔京城的舅父,幼年的周敦颐深得舅父的教诲。入仕后,曾任数地官职,他为官清正,两袖清风,曾著有名篇《爱莲说》以此自喻,自勉,并教育和激励后辈,影响深远。他另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他所主张的“静”的修养方法,为后来的理学家所推崇,曾被朱熹誉为上接孟轲,下系儒家传统理学的开山鼻祖。后辈为缅怀先祖的功德,也为勤勉后代,在清光绪8年至14年间,建造了这座气势庄严的“爱莲祠”,并将《爱莲说》的思想融入其中。    
    漫步在“爱莲祠”的里里外外,让我感到一篇《爱莲说》,形成了一代家风,影响了周家世世代代,这一传就是几百年!“爱莲祠”的沧桑和着它那厚重的历史文化,让人产生敬仰之情。    
    据说周姓定居江头洲村,始于明代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至今已有630多年的历史。明、清以来的几百年间,江头洲村人以先辈的高尚品行勉励自己,使得民风古朴,人才辈出,仕宦风流,远近载誉。    
    我踏着鹅卵石铺成的小路,沿着青砖高墙,穿行在纵横交错的街巷中,也不时进入宅第看一看,长不过200米的“进士街”,就有7座大宅院相连,大门上方依次高悬写有“进士”、“太史第”、“父子翰林”、“解元”、“知洲”、“知同”、“德高望重”、“慈善可风”、“知县”、“奉政大夫”等大字的10块匾额。让人深切感受到中国古代科举文化的浓重气息。周氏族谱记载,明清以来,全村出仕168人,其中五品以上高官35人,内含一品4人,二品4人,三品2人,四品7人,五品18人;六品13人,七品36人。受朝廷诰受,七品以上者57人,殿试中榜进士8人,会试中榜贡生9人,乡试中榜举人28人,秀才上百人,人邑县学87人,府学47人,五贡生34人,国子监生36人,庶吉士10人。像江头洲村这样的村落,出仕之多,地位之高,成就之大,口碑之好,不仅在广西,而且在全国也是少有的。我为这么一个只有百多户人家的小村庄,能造就出那么多的人才而赞叹不已。    
    江头洲村坐落在青山绿水、良田沃野之间,环抱于远山近岭之腹。北有泉水长流的黄家坡,南有传说神奇的九仙山,西有松柏蓊郁的五指界,东面是宽阔平坦的万亩田畴,护龙河、东江河、龙颈河蜿蜒穿过。田畴尽头,奇峰荟翠。正东的笔架山、玉印山形象酷似,东南的仙人山和东北的将军山,宛若两名卫士,日夜守护着江头洲这座小村落。护龙河紧贴小村的东面,萦回而过,水源则是来自村北7公里之外的龙爪山麓,虽然它只有4、5米宽,但清澈的河水为它增添了秀色,两岸河堤石砌而成,数座古桥映着倒影,沿岸巨树,掩映成荫,更有村民在岸边洗衣、歇息和孩童戏水的身影,此番景象,既像是“小桥流水人家”,又像是“世外桃源”,好一个人杰地灵的江头洲村,让你不由得不驻足流连。    
    


第三部分钟灵毓秀的宝地—灵川(3)

    江头洲村不仅以渊源的文化、仕宦风范和美丽的自然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