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色旅游





嬷跹烧摺!毕笊降纳衿妫紫仁切紊癖纤啤!   ?br />     难怪人们常常这样形容它:“象鼻分明饮玉河,西风一汲水应波。青山自是绕奇景,白日相看不厌多”。象山以其栩栩如生的形象,令世人叹为观止。    
    说起它的形象,最妙的还在于它的惟妙惟肖的细腻之处。在象山山腰,有一岩洞,名曰“象眼岩”;是一个南北两侧互相贯通的山洞,原是一段古地下河道,因位置恰巧在象眼处而得名。就是这一副象眼,而使得象的形象栩栩如生。    
    说起象的奇,还有一处,是象鼻和象腿之间的“水月洞”,又名朝阳洞。江水穿洞而过,山洞如明月浮水。宋代蓟北处士《水月洞》有诗赞曰:“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随着人透过“水月洞”对大自然的观赏,此时的巨象也被赋予了生命。与其说人在观月,不如说像在赏景。象山的水月与隔江的穿山月岩相对,一悬于天,一浮于水,形成“漓江双月”的奇特景观。    
    象山以其奇特的自然景观,孕育出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象山西南麓坐落一寺,名曰“云峰寺”;为了纪念方信儒和范成大,明代建成“范方祠”。这一祠不大,两层.三进、五开门,弧形山墙,朱红包住梁和窗棂,碧绿色琉璃瓦。这两位宋代的诗人学者曾先后在桂林做官。范成大于1173年出任静江(桂林)知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史,任职两年,其间他游遍桂林的山水、奇洞,写下了广西第一部风物志《桂梅虞衡志》,并感叹:“余尝评往山之奇,当为天下第一”。方信德于宋嘉定七年(121年)曾在此定居,并建一书斋“云崖轩”。    
    在象山上,还有一洞,宋代在洞中建“朝阳亭”,清代改称“得月楼”,早已荒废。洞内有张孝祥《朝阳亭诗并序》、范成大《复水月洞铭》、陆游诗稿手札等摩崖石刻50余件,题刻多且珍贵。而且,这里自古还是战略要塞,兵家必争之地。太平军在攻打桂林城时,就曾将大炮架在象鼻山上。    
    


第四部分山水风采依旧—桂林(2)…(图)

        
    游完象山,我去了伏波山,伏波山位于市区东北,孤峰突起,东临漓江,有遏波伏澜之势,因唐代曾在山上修建汉朝伏波将军马援祠而得名。伏波山很小,方圆不足1平方公里,却奇秀一绝。园内由多级山地庭园组成,有还珠洞、千佛岩、珊瑚岩、试剑石、听涛阁、半山亭、千人锅及大铁钟等景点,集山、水、洞、石。亭、园、文物于一身,成为独特的桂林山水的缩影。置身其中,你会有一种身处自然天地宽的感觉。    
    进入公园,映入眼帘的是“伏波胜景”。那黄琉璃瓦盖的古牌坊上,闪着“伏波晚掉”四个大字,令人顿生诗情画意。当你拾阶而上,似乎进到一个院落,你马上感到,花木扶疏,曲折有致,步移景换,妙趣横生。在廊前,矗有一亭,亭内存放着一口“千人锅”,直径1米,高约l米,重约l吨,它与还珠洞入口处左侧的古钟同为定粤寺的法器。是清代定南王孔有德的女儿,为悼其父所铸。孔有德是明朝的一名叛将,曾协助清朝平定两广有功。    
    在向前便到了还珠洞,还珠洞位于伏波山的腹地,洞内高4~6米,宽6~8米,总长120余米,面积600余平方米。该洞名为“还珠”,有一个传说,讲述当年伏波将军马援率军南征交趾国,得胜班师回朝,用船运载买来的薏苡,以备回中原做药,有人诬告他运的是从合浦搜刮来的珍珠,于是他就当众把薏苡倒入了伏波潭,以示自己的心迹。    
    还珠洞中,有大量唐代佛教徒塑的佛像,洞中的镇洞之宝,当属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刻于石壁上的自画像,像高1.2米,其身着古衣冠,右手伸二指,若有所向,迈开右脚,作行走之势,神态自若,风度潇洒。像的上方有宋高宗的御笔:“襄阳米芾,得名能书,六朝翰墨,渔猎无余,骨与气劲,妙逐神俱,风姿奕然,纵览起予。”米芾的墨宝流传后世甚少,因此这幅自画像更显得弥足珍贵。这使我想起米芾的画,善以“点”墨见长,我想,这桂林山水在米芾的笔下,会是什么样子呢?    
    下了伏波山,我又去了芦笛岩。到了桂林,芦笛岩不可不看。其实,现在全国发现的溶洞不胜枚举,芦笛岩已绝非惟一,也绝非最大,但我听说岩内尚存有从唐代起的历代文人墨客壁书77则,很值得一看。    
    芦笛岩位于桂林市郊7公里处的光明山中,因洞口过去长满可制成笛子的芦荻草而得名。岩洞内最高处18米,最宽处93米;游览路线长500米。洞是由地下水长年冲刷、溶蚀而成,洞中有石幔、石枝、石花、石瀑等;有一些石头中空,敲击时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又称石琴、石鼓、石钟;回乳石中所含方解石微粒反光,在洞内装饰灯光的照耀下,便会形成“钻石山”、“高峡飞瀑”等奇观。芦笛岩内共分为“石幔层林”、“天柱云山”、“水晶宫”以及“曲径画廊”4个洞天,有“狮岭朝霞”、“高峡飞瀑”、“原始森林”、“远望山城”、“盘龙宝塔”筹多处景观。走进芦笛岩,就仿佛入了仙境,令你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明眸善睐漓江水    
    游桂林,必游漓江,那是不言自明的。特别是如果你运气好,赶上一个雨天,细雨蒙蒙,泛舟江上,或者是雨雾初霁,群山叠翠,你都会感到,仿佛人在画中游,画随人意动。你可以乘着船,一直向阳朔,一路风光,美不胜收。真可谓:桂林美,漓江水。    
    从桂林到阳朔,84公里,大约3个多小时的航程,乘着游轮,尽可饱览两岸风光。漓江像一条青绸绿带,盘绕在千峰万壑之间,奇峰夹峙,碧水萦回,青山浮动,风光旖旎,犹如一条百里画廊。这里有奇境一般的田园风光,主要景点有象鼻山、斗鸡山、净瓶卧江、奇峰林立、父子岩、龙门古榕、大圩古镇、磨盘山等。有奇峰突起,瑰丽多彩的长幅画卷。    
    主要景点有望夫石、草坪帷幕、冠岩幽府、半边渡、鲤鱼挂壁、童子拜观音、八仙过江、九马画山、青峰倒影、兴坪佳景等。其中,“九马画山”最令人难忘。    
    船过了大磉滩,你就会看到“九马画山”。其海拔山势不高,却很峻峭,西面临漓江,石壁如削,宽200余米,壁上彩纹交错;细看壁缝和彩纹,能依稀辨出群马形象,如奔似卧,如嬉似坐,神态各异,妙趣横生,故名“九马画山”。画山马匹为天然石纹壁缝交错构成,似是而非,变化无穷,引人入胜。船过母鸡山,刚拐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画山石壁上那匹大白马,只见它威武雄壮,四蹄飞扬,昂首长嘶,似要挣脱缰绳,跃入长空。谁看了,都会畏然惊叹。    
    


第四部分山水风采依旧—桂林(3)…(图)

        
    面对这群马石壁,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描述说:“其山横漓江南岸,江自北来,至是西折,山受啮,半部归削崖,有纹层络。绿树沿映,石俱黄、红、青、白,杂彩交错成章,上有九头马,山之名‘画’,以色非以形也。”这里最像的,当属大白马。其实很多东西,美就美在似是而非之中。民间传说,古时天庭神马下凡,因眷恋漓江青山绿水,流连忘返,隐身山壁而成此景。美妙的神话,寄托着人们美丽的幻想,善于憧憬的民族,才能创造出瑰丽的生活。古往今来,多少游人泛舟漓江,为之倾倒,陶醉,从中体会到了美的韵味。正如清代李守仁诗所赞:“淋漓大笔出天工,万古丹青一洗空。我泛轻舟山下过,也应添在画图中。”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看马郎,看马郎,问你神马几多双?看出七匹中榜眼,能看九匹状元郎。”走到这,谁不想将那九匹如数数出。我数了半天,怎么也数不清,我这辈子,是当不了状元郎了。    
    再往下游走,有一处与此对应的景观,叫九马归槽。漓江水在此处峰回路转,一座近一里长的大山横亘于前,这座山的西南方向,有块绝壁,如刀削斧劈,临江而立,因山壁为白色,这座山名曰白面山。白面山石壁宽大,超过九马画山的壁宽,石壁上的花纹黑、棕、灰相间,细细琢磨,可隐约辨出马匹形象来。据说,这里是九马画山那几匹马卧槽休息的地方,所以当地人把这壁上的群马称为“九马归槽”。    
    船从画山顺流而下,不远便到了黄布滩。它因黄色石壁倒影江中如黄布铺江而得名。这儿江面辽阔,水平浪静,翠竹掩映,奇峰高耸。景物倒影江中,清晰透明。“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对此作了形象的描绘。    
    当你饱览秀色还未尽兴之余,船已到阳朔。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向下还用说吗?我就这样,从一处仙境,又进入了一处圣境。    
    我草草安排住处后,骑上租来的自行车,便开始了我的阳朔之旅。说实话,我对阳朔的印象都是听人说来的,记得一次一个朋友来阳朔旅游,回京后向我眉飞色舞地尽情描绘了一番,之后请我吃她从阳朔带回去的沙田柚。我吃了,那叫难吃,又苦又酸,弄得朋友目瞪口呆,处境尴尬。我想,那决不是正宗的沙田柚。这次我一定要吃上一次沙田那个地方产的,正宗的沙田柚。陪我一起的小导游,听了我的话笑了,说,沙田柚不是沙田那个地方产的柚,是阳朔的土质好的沙地里长的柚,叫沙田柚。我恍然大悟。她又说,今年真正意义上的沙田柚,你又要吃不上了,我问,为什么?她说我早来了半个月,沙田柚还未成熟,现在市场上卖的,都是蜜柚。她似乎看出了我极度的失望,说,你可以到我家去吃,只是没成熟的柚子不好吃。我自嘲没有口福。    
    我一路前行,要去的地方是月亮山和千年古蓉树。其实,游阳朔无须准确的景点,沿途的美丽风光,都会令你看不够,要不然,阳朔的旅游车怎么都是敞开式的呢。在阳朔,最便捷且随意的旅行工具就是自行车,从某种意义上讲更能让我对阳朔产生深刻的记忆。    
    到了月亮山,我没有去爬,因为在底下看它,更有月亮的特征。千年古榕树让我一饱眼福,它树身粗壮,枝叶茂密,树冠硕大,一棵古树,远远看去,如同一片森林,很是壮观。传说这儿也是刘三姐对歌的地方。多少年来,刘三姐的名字和阳朔紧连在一起,使本来就风光无限的阳朔更有了灵气。要寻刘三姐的踪迹,你可去福利镇。福利镇是阳朔县的一个古镇,水陆交通便利,陆路距阳朔县城仅8公里,漓江穿镇而过。这里峰峦叠嶂,景色宜人,水乡风味十足,名扬海内外的电影《刘三姐》的许多外景皆拍摄于此。福利码头对岸村庄叫渡头村,村前青山倒影,漓水萦绕,村后翠竹成林。这里便是刘三姐的家。    
    


第四部分山水风采依旧—桂林(4)

    在阳朔,我看了一场由张艺谋导演的大型歌舞《印象刘三姐》。舞台就搭在了漓江上,声势浩大,观众云集。据说每晚一场,场场爆满。阳朔人对此赞叹不已,看来他们很是厚爱自己的家乡,厚爱自己所创造的民族文化。浓郁的文化氛围,让美丽的阳朔更加亮丽。    
    在阳朔的月亮山下,我有幸见到了“月亮妈妈”,她是一位活跃在阳朔导游队伍里的年长导游员,家住月亮山附近,被游客尊称为“月亮妈妈”。我看过她被北京电视台邀请做的那台节目,据说她为了当好导游,苦练了11种国家的语言,这对一位老人实属不易。我们彼此骑车,迎面相遇,几句问候便成了熟人,她从挎包里掏出好几本阳朔的旅游介绍和图片让我看。我想,美丽的阳朔能走向世界,或多或少有她这样的导游的贡献在里边。    
    游阳朔,一定要游遇龙河,遇龙河是指白沙遇龙桥至大榕树旁工农桥江段,长约8公里,长年碧波清澈,河水潺潺。美丽的遇龙河,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东海有一条蛟龙,巡游到此,看到如此美景,顿觉东海失色,便潜藏下来不走了。这条蛟龙晚上浮出水面,贪婪地观赏着美好的风光,后来忍不住白天也出来偷看,被人发现,遇龙河因此得名。    
    在遇龙河上漂流,是莫大的享受。遇龙河两岸,青山俊秀,仪态万方,绿草如茵,翠竹葱郁,树木繁茂。遇龙河的水,清澈透明,水草摇弋,鱼翔浅底。远处,青山脚下,村落点点,田畴平展,翻着金黄的稻浪;沿途的河滨上,有村女浣衣、嬉戏;河中的渔翁轻撑着竹筏,雪白的鸭群,在河面上游荡。这一副美景,真令人心旷神怡。    
    回到住地,夜幕已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