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色旅游
饮食:长汀的豆腐汤很好吃,1块钱一碗,便宜。肉丸和蛋青鱼丸也很有特色,长汀的何田鸡很有名,值得一尝。
到长汀如有兴趣,可到冠豸山一游。冠豸山山奇、水秀、谷幽、潭深,风光秀美。
第一部分宋城悠悠情—赣州(1)
赣州以其众多的宋代文物古迹而成为全国著名的宋城,这里有逶迤蜿蜒的宋代城墙,有千古闻名的八镜台,有万众仰慕的郁孤台,有称为“江南第一石窟”的通天岩。赣州是一本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书。
红色印记:
赣州是革命老区,红军长征出发地于都、瑞金就在它的辖区内,红色历史的浸染,使古老的赣州更显风采。
千年古韵空悠悠
我从红军长征的出发地长汀、瑞金、于都西行,不久便到了赣州,置身赣州,一种古韵悠情便马上向你袭来。徜徉在这座我国惟一保存完好的宋城街头,你会有时光倒流之感。赣州地处千里赣江的源头,是革命的老区,也是粤、闽、湘、赣四省边界中心。赣州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这里青山环抱,绿水长流,人文荟萃,历史凝重。
初到赣州,我便被它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吸引。我的第一个愿望,就是立刻登上宋代的古城墙。赣州古城墙建于北宋,以后历代加以修缮,现保存3664米。古城墙沿章江、贡江而筑,逶迤蜿蜒,登上城墙,顿感蓝天辽阔,江水滔滔,渔帆点点,百舸争游。章江、贡江在八镜台下合流为一,形成一个钳势,汇为赣江,使城墙为水环抱,气势非凡。
赣州古城墙始建于唐末,当时是土城。北宋嘉祐年间,孔子的第46代孙孔宗瀚,在赣州任知州,看到用泥土建成的城墙很多被洪水冲毁,便开始用砖修筑城墙。明代洪武年间,皇帝朱元璋曾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下令各地州府、县衙筑城墙,广泛筑城的热潮逐渐兴起。但赣州的城墙,早已在那里巍然屹立了多少年。现在全国各地保留下来的城墙都是明时以后兴建的,惟独赣州的城墙建于北宋,更显着它的珍惜。后来经过南宋、元、明、清、民国,历时900多年,不断修缮、加固,使赣州城形成了一道周长13华里,高大雄伟的城墙。城墙设有护城河、墙垛、城楼、警铺、马面、炮城等。城池开有西津门、镇南门、百胜门、建春门、涌金门5座城门。清朝咸丰年间,为了防止太平军攻城,又在赣州城的主要津门要道兴建了东门、小南门、大南门、西津门、八境台5座炮城。至今西津门和八镜台的炮城依然保存完好。特别是八镜台下的八镜炮城,更有吞云吐雾的气势。炮城呈半月形,上下三层。一二层各有10个炮门,顶层有10个瞭望孔,面对城下滚滚奔流的章、贡两江,居高临下,一览无余,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因赣州城城池坚固,又有江水相助,易守难攻,遂有“铁城赣州”之称。太平军两次攻城,都未攻破。
我徜徉在赣州的宋城墙上,心想,有多少历史的故事,曾演义在它的脚下。
赣州的宋城墙还有一点尤为珍贵,在城墙上,保留有数以万计的带有文字的城砖。这种砖被称为“铭文砖”,上面载有不同时代的不同内容。最早的一种铭文砖,记有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字样。我想,历史就是这样写成的。
当你沿着城墙走下去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历史。
双台联珠缀古城
抬眼望去,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郁孤台,凌角飞檐,傲然耸立。郁孤台位于赣州城区西北部,古城墙自台下逶迤而过,因坐落于贺兰山(又名文笔山,俗称田螺岭)顶,以山势高峻、郁然孤峙得名。郁孤台距今有1200多年的历史。
郁孤台文化积远,为历代众多文人墨客登临题咏,北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苏东坡被朝廷贬谪到岭南惠州,行过赣州,游览了郁孤台。身临“掰开章贡江流去,分得崆峒山色来”之景,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挥毫写下了《过虔州登郁孤台》:
八境见图画,郁孤如旧游。
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
日丽崆峒晓,风酣章贡秋。
丹青未变叶,鳞甲欲生洲。
岚气昏城树,滩声入市楼。
烟云侵岭路,草木半炎洲。
故国千峰处,高台十日留。
他年三宿处,准拟系以舟。
南宋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时,文天祥在赣州任知州。他频频登临郁孤台,忧国忧民之情涌上心头,遂吟成《郁孤台》一诗:
城廓春声阔,楼台昼影迟。
并天浮雪界,盖海出云旗。
风雨十年梦,江湖万里思。
倚栏时北顾,空翠湿朝曦。
郁孤台闻名遐迩,万众仰慕,其因皆出于南宋爱国大词人辛弃疾题咏郁孤台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词,而流芳千古。辛弃疾于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在赣州就任江西提点刑狱。同年写下这首词: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
我登临郁孤台,正值深秋,没有听到高鸣的鹧鸪声,却看到了赣江上飞起的白鹭。向北望去,已不是破碎的河山,而是一腔的感慨。
台的北面是辛弃疾的一尊塑像,辛弃疾身披战袍,昂首北望,神情凝重。
多少文人墨客凭着这首词来到郁孤台,而又凭台感慨留下墨宝。宋代的“江西诗派”开创者黄庭坚,“江湖诗派”刘克庄、戴复古,宫廷诗人康与之,明代诗人刘崧、李梦阳、谢榛,哲学家王阳明,戏剧大师汤显祖,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祯、朱彝尊等,都有诗文。
下得楼台,我穿过南门,踱过贺兰山壁,迈上了古城墙。当我的脚步,踩着沉重的历史,继续沿城徜徉的时候,我一眼便望见了八镜台。郁孤台和八镜台,俨然两颗明亮的珠子,被古城墙穿在一起。我的目光,被八镜台深深地吸引。
第一部分宋城悠悠情—赣州(2)
八镜台位于赣州市城北的章水和贡水合流处,它临江而立,巍峨壮观,独具魅力。你若有幸登临台上,看江流,观大地,亲眼目睹章、贡两水合流形成滔滔的赣江之水奔涌北去,你会心潮澎湃,忘情自我。
八镜台,是赣州古城的象征。台高3层,仿古建筑,全台高28。5米,总面积574平方米。飞檐斗拱,画梁雕柱,巍峨壮丽。原台为石楼,为北宋嘉佑年间孔宗瀚所建,台建成后,孔宗瀚绘图请苏东坡题诗。当时苏东坡还未到过赣州,凭着图画浮想联翩,发挥才智,作了《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序》、《八境图后序》。前者一首诗写一景,描绘了虔州八景,形成一组旅游胜境,开了描摹八景的先河,广为后人效仿,诸如燕山八景、羊城八景、泸城八景、香港八景、台湾八景等,不失为中国旅游文化的一个里程碑。八镜台下,就是八镜炮城,炮城之下是龟角尾新公园。园内绿草、苍树、红花,和着沙滩闪亮,碧水荡漾,楼亭对峙,清新幽雅,风景如画。
过了八镜台,沿城墙继续前行,不出300米,便是涌金门。涌金门,名字响亮,楼门壮观,她是四座城门中最雄伟的一座。宽阔的门墙,厚厚的城砖,飞檐翘壁,高耸云天。我见过杭州的涌金门,两者似有异曲同工之处。
涌金门从宋以来,一直是个繁华的码头。从北边过来的客货,在溯赣江而上行了数日之后,往往是最先选择在第一码头——涌金门上岸。所以,涌金门商贾如织,货物如云,交易两旺,财源广茂,真应了“涌金门”三个金漆的大字。
和涌金门紧紧相连的,便是米市大街,赣南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盛产大米,“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又使她成了一个繁华的商埠。为方便流通,粮商们首先抢占了离码头最近的商业区构筑米市,这米市街便自然形成。从米市街前行,不远,便是南市街,这里保存着很多明清时代的老房子,值得一看。
从涌金门南走,不一会便到建春门。建春门下有一座浮桥,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它建于南宋乾道年间,知军洪迈率众在贡江上架设。浮桥全长约400米,桥面宽5米。以3只木舟为一组,连在一起,舟上架梁,梁上铺木。整座浮桥用了100余只木舟。赣州人还在努力地保留着它,而且还在使用。桥设计得很精巧,可以分段拆卸以便船只航行。这一景观,全国罕见。建春门正在整修,很快它就会面貌一新地显露于世。
从古城墙上下来,我便去了灶儿巷。走到和平路中段,你就会远远发现一块高大的大理石牌坊,上面赫然书着“灶儿巷”三个遒劲的大字,只有千年古巷,才能有这等豪迈的气派。古老的灶儿巷,靠近贡江,紧邻建春门,是古代赣州城的繁华之地。这里有书院、会馆、寺院、客栈、还有店铺、作坊和民宅。街道是用一颗颗鹅卵石铺就的,带有各种花纹图案,平整别致,走在上面,怡心自得。这一古巷,宁静幽深,置身其中,恍如隔世。打量着那些老房子,你会浮想联翩。细细地浏览,那些老字号,老招牌,那些斑斑驳驳的墙壁,和雕饰的窗棱,还有那在幽深的院子里闪动的人影,都会深深地吸引住你的目光。
走出灶儿巷,身边是躁动的街市,我不想乘车,只想随便走一走。不知是什么力量,在冥冥之中牵动着我,我竟不知不觉来到了文庙。好大的一所文庙。文庙,即古代的县学,文人读书和祭拜孔子的地方。这所文庙建于清朝乾隆元年。文庙建筑宏伟高大,层层向上,在阳光的照射下,金碧辉煌。站在庙前广场上,放眼望去,那深红色的围墙,和高耸的庙宇的飞檐,都透着一股文墨之气,闪烁着古人尊孔重教的光芒。
拾阶而上,入围墙便是前院,穿过“大成门”便是后院,在向里走,就是文庙的主建筑——宽敞宏大的大成殿。殿中供奉着孔子的塑像,高大、慈祥,上方写有“万世师表”四个镀金大字,令人肃仰。
殿前有香炉一只,上刻“文庙”字样;殿右鼓一面,殿左钟一座,上刻“大明永乐四年丙戍春刘渊然命工铸造铜钟一口”,足见,此钟已近600年了。这一鼓一钟,是对世人的警醒。大成殿的围墙上,镶着字牌,名曰:“孔子论语碑林”。第一篇便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在文庙方向,向东望去,只见一座参天碧塔,这就是慈云塔。千年古塔,弥足珍贵,它已经在那儿屹立了近980个春秋。慈云塔位于文庙一侧,原名瞻云塔,因是慈云寺的附属建筑,故名慈云塔。塔身为青砖砌筑,身外有回廊,9级6面,高39米。内空,有悬梯可上。我去时这座塔刚刚修整完毕,暂时还不能上去。这座塔建于北宋天圣年间,能在塔身上找到铭文砖。文庙和慈云塔,即“赣州八景”之一的“雁塔文峰”。站在这儿,你尽可以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古人,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啊。
第一部分月色下的夜话亭
月色下的夜话亭
奔波了一天,着实有些累了,晚上早早吃饭,想歇一歇。我按照习惯,捋一捋思绪,发现有一处景点被遗忘了,不去太遗憾,那就是“廉泉夜话亭”。当晚正值月明之夜,我便前往。“廉泉夜话亭”在赣州一中校内,还算好找。
说起“廉泉”,从宋代起就有这么一段美好的传说:有一次天降暴雨,夹杂着雷电,这里忽然涌出泉水,从早到晚长流不短。因当时赣州的官员廉洁为民,老百姓便当这是天降神旨,把这处泉称为“廉泉”。苏东坡赞美廉泉曰:“君看此廉泉,五色烂摩尼。”烂摩尼,即灿如珠宝。可见此泉非同一般。后来,因出于北宋时期两位人物的一段夜间佳话,在此建了一“夜话亭”。这两人,一个是大名鼎鼎、诗词歌赋的全才之人苏东坡,另一个是隐居赣州通天岩的博学多识、行高超凡的一代名士阳孝本。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苏东坡被贬广东路过赣州,慕名去通天岩拜访隐居的阳孝本,两人一见如故,偕游赣州的名胜古迹,相依廉泉彻夜长谈。后人为纪念这段佳话,建亭于此。当晚月色皎好,我趁着皎洁迷人的月色,观赏着这一泉一亭的胜景。
第二天,我一早便去了通天岩。通天岩在赣州城西北郊,距城区约12公里,有公交车直达。通天岩素有“丹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