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色旅游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长虹瀑(也称白龙瀑),此瀑非常奇妙,每隔几秒钟,山崖上“哗”地一声,飞下一条白练,就像仙女泼妆,随即趋于平静,悄悄落下,隔几秒钟再来一次,终年不歇。在它的下面不远处,有水帘瀑,高10米,一条小径帘后穿过,颇有奇趣。再往下有红军洞,洞内能容百余人,在当年反“围剿”斗争中,曾住过红军伤病员,今遗迹仍在。龙潭景区景色优美,除飞瀑外,还有姐妹峰、海螺峰、回音壁、一线天、琴台、人面崖、“定海针”、揽月台等景点。    
    


第二部分大小五井金銮殿(2)…(图)

        
    五指峰在茨坪西南6公里,海拔1586米,是景区内的最高峰。因山峰并列如五指而得名。五指峰山势峻峭,沟深林密,人迹罕至,是一个原始亚热带常绿林区,莽莽苍苍,浓荫蔽日,逶迤数十里。山中一条深谷,谷中藏一河流,名曰花庆河,又名井冈山河,水流湍急,蜿蜒曲折。在河上人工筑坝,建有井冈山水库,巧夺天工,平添一派湖光山色。半山有飞瀑,名老龙瀑,高150多米,是井冈山区落差最大的瀑布。在五指峰下,有天军洞,相传曾是太平天国驻军之地。山上多珍禽益兽,名花异草,是一个天然动植王国。当地出产的石鱼、石鸡、石耳,被誉为“井冈三珍”,是席上名肴。附近有“观景台”,是观赏“五指风光”的最佳地点。五指峰以北有龙庆仙洞,因红军在此开展过游击斗争,人们便叫它“游击洞”,洞内奇景幽密。    
    笔架山在茨坪以南约30公里处,有17个山峰,其中扬眉、望指、观岛三峰并列似笔架,由此得名。山上景观奇秀,有孔雀峰、天烛峰,“群猴听训”、“佛手指天”、“瑶台琼阁”等胜景。特别是山上的“十里杜鹃廊”,更是井冈山的一绝。它以猴头杜鹃为主体,还包括红毛杜鹃、江西杜鹃、井冈杜鹃等20多个名贵品种。春来井冈,杜鹃绽放,香飘满山,沁人心脾,投眼所至,花的海洋。在杜鹃林中还生长着各种形态奇特的古松,出现人们戏称为“群鹃恋松”、“青松嬉鹃”的景象。    
    井冈山人,把井冈山打扮得越来越漂亮。解放初,五百里井冈是一个“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的贫困山区,现在,这里已建有机场,通往井冈山的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中,直通井冈山市区的铁路也在立项开发之中。为了发展的需要,一座新的井冈山新城,正在井冈山北拔地而起,向人们展示着她的雄姿。    
    贴示:    
    交通:井冈山位于江西省和湖南省交界处,距江西的吉安市121公里(公路),距京九铁路井冈山火车站(泰和县)110公里(公路)。    
    乘京九线至吉安下,再转乘汽车,3小时可达井冈山市(茨坪);还可以走京九线至井冈山火车站(泰和县)下,再转乘汽车。实际上,从吉安到井冈山更近些,而且车次多,基本15分钟一班车,早班6点——晚班17:30。江西省南昌、赣州、吉安、遂川等地都有长途汽车直达井冈山市(茨坪)。    
    井冈山市至附近游览点的距离(公里):    
    炎帝陵102红军会师桥50茅坪八角楼35    
    三湾改编旧址80文天祥纪念馆115井冈山火车站110    
    景区内交通:景区内没有直达景点的公交车,自助游建议包车,因为搭乘长途客车到景点,返程时车次很不方便。一般情况,包租的士车80元左右,可游完全程。    
    餐饮:井冈山菜肴属于庐陵菜系,其主要特色是讲究刀工,注重火候,擅长烧、焖、炒,味道鲜香,以酸辣居多,在口感上讲究酥、脆、嫩。原料大都是选用当地的土特产,地方特色十分浓厚。    
    井冈山的著名菜肴有全副銮驾、永新狗肉、家乡炒血鸭、玻璃鱼、炒石鸡、干煸桔丝等等。到井冈山要吃一吃红米饭、南瓜汤。    
    住宿:一般宾馆住宿,价格比较高,自助游者可选择个体旅馆,普通单间价格一般40元,有独立卫生间。    
    气候:井冈山夏季气候凉爽,是避暑的好地方;秋季旅游要适当多带些衣服,早晚较凉。    
    景点门票:黄洋界景区门票为联票,目前票价100元,包括黄洋界、百竹园、红军医院、龙潭自然风景区。    
    


第二部分丹霞碧水虎踞龙盘—龙虎山(1)

    龙虎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西省鹰潭市郊西南20公里处。龙虎山是我国道教发源地,称为“中国道教第一山”。龙虎山,丹山碧水,虎踞龙盘,景色奇丽,素有“神仙之都”、“人间福地”的美誉。龙虎山景区另有上清宫、上清古镇,人文古迹众多。    
    红色印记:    
    龙虎山不仅风光优美,还是革命老根据地。1931年1月朱德、彭德怀等老一代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过。上清古镇是当年红十军与中央红军会师之地。    
    游不尽的泸溪河    
    我来龙虎山,正值风和日丽的秋天,整个龙虎山,都沐浴在一片明媚的秋光之中。在龙虎山有上清宫、仙水岩、应天山、马祖岩、上清古镇等处游览,我决定趁着天气好,先去仙水岩,乘着竹筏,在美丽的泸溪河上漂流。    
    泛舟泸溪河,但见河水清澈,碧波荡漾,两岸丹山耸峙,茂林修竹,好似筏在玉上浮,人于画中行,画中有我,我在画中,好一派诗情画意。    
    置身泸溪河,不能不说说这条美丽的河。它发源于福建光泽大源官山,在大王渡与泸溪水汇成泸溪河,流经应天山、上清宫、上清古镇、龙虎山、仙水岩,形成洪五湖,然后与信江汇合,流入鄱阳湖。当年道教祖天师、创始人张道陵,就是沿这条水道,从鄱阳湖溯信江入泸溪河而到云锦山,那时的龙虎山叫云锦山。张道陵被这儿的圣景迷住了,便在这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山因以名“,从此云锦山改名为“龙虎山”。龙虎山因张道陵所创立的道教而远名四海,给这里的丹山碧水罩上了一层迷人的光环。    
    泸溪河过滩如缎,积潭成翠,像一条长长的白练,将龙虎山的风景名胜连为一体。在河上,你可以看到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遗留文物最多的春秋战国崖墓群。一个个山崖墓穴,形态各异,错落有致。有单洞单葬的,有连洞群葬的。据考证,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古越人的墓,距今已有2600年的历史。    
    古越人为何将棺木置于崖上?据说和他们所处的时代有关。春秋战国时期,连年战乱,社会动荡,为了长久安葬死者,不得不将棺木放入人迹罕至的崖壁之上。这些崖墓保存至今,非常珍贵。在墓内发掘到的几百件文物,如十三弦木琴、斜纹纺织机,以及陶器、木器、篾器等,堪称中国崖墓文化的一绝,可将之视为我国“崖墓文化博物馆”    
    当时人们如何将这些棺木置于崖穴之中,至今仍是一个谜。人们猜测是用“绳吊法”吊装的,以后又依此做了实验,确实成功。现在每天下午在龙虎山仙水岩,都有这样的表演,向游人展示下索、起吊、入穴的全过程,令人惊叹不已。    
    沿泸溪河而行,两岸有观不尽的风光。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第一回中,把龙虎山描写得出神入化:“远观磨断乱云痕,近看平吞明月魄”,再看那“千峰竟秀,万壑争流。瀑布斜飞,藤萝倒挂。虎啸时风生谷口,猿啼时月坠山腰。恰似青黛染成千块玉,碧纱笼罩万堆烟”,怎不令人心驰神往。    
    由红色砂砾岩构成的龙虎山,有99峰、24岩、108处自然及人文景观,奇峰秀出,千姿百态。有的像雄狮回首,有的如巨象汲水,特别是诸如出浴待衣的仙女岩、亲密相间的僧尼峰、迎风不摆的水中莲等十大美景,形态逼真,惟妙惟肖,令人赞叹叫绝。这些景致被当地人俗称为“十不得”,它们是:嫣红斑斓的云锦山(云锦披不得)、卧溪泛流的玉梳石(玉梳梳不得)、天师炼丹的丹勺岩(丹勺盛不得)、天下奇绝的仙女岩“仙女献花配不得”、男女相依的僧尼峰(尼姑背和尚走不得)、迎风不摆的水中莲(莲花戴不得)、惟妙惟肖的仙桃石(仙桃吃不得)、旋涡翻滚的道堂岩(道堂坐不得)、溪水萦流的紫团石(紫团绕不得)、奇峰独秀的神鼓石(石鼓敲不得)。这些既形象逼真又“不得”的景观,给人们从视觉到心理,都留下了再创造的想像空间。    
    泸溪河的东岸,坐落着一个小村,人称:“无蚊村”,村的名字叫许家村。村子三面还山,一面临水,掩映在茂林修竹之中。村里居住着四十几户人家,据说是许真君许逊的后裔。这个村子常年见不到一只蚊子,非常奇怪。有的猜测村周围种了许多樟树、桉树、竹柏,一定是它们起了驱蚊的效果。可村里的人却始终相信,是“张天师驱蚊孝母”起的作用。传说有一天,张天师陪母亲游仙水岩,见天色已晚,便夜宿许家村。母亲夜里被蚊子咬醒,责怪儿子连个小小的蚊子都治理不了。张天师便连夜作法,念动真经,顿时蚊子跑光,再也不敢回来。现在到仙水岩游玩的人,都爱到这转一转。    
    在“无蚊村”的对面,隔着泸溪河,就是仙人城,在河上望去,一览无余,尽收眼底。仙人城,又称仙岩,素有“神仙洞府,人间仙境”之誉,是龙虎山著名景点之一。仙人城坐落在千仞绝壁之上,人迹罕至,猱猿难攀,被人们视为仙居之所。现在有588级台阶可以攀缘直上,穿仙风门、仙雨门,过凤凰桥,你就可以直达山顶。山顶有兜率宫,世传道祖老子曾云游此地,结庐炼丹,并传授道教祖天师张道陵以道法玄机。在兜率宫的正殿中,供奉着老子的神像,神像高12。3米,以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老子思想。眺望着远山近景,俯视着玉练般的泸溪河,你会顿生遐想。当年唐代大诗人顾况来游龙虎山,望着仙人城,临河长叹,写下了《安仁港口望仙人城》,诗云:“楼台采翠远分明,闻说仙家在此城。欲上仙城无路上,水边花里有人声。”    
    我是游完泸溪河之后,乘车去仙岩的。    
    泸溪河在崇山峻岭间带你蜿蜒盘旋,你的感觉就像是在云里雾里,两岸奇峰、怪石、茂林、修竹亦真亦幻。身下的河水碧绿似染,时而千流击崖,浪花四溅,时而水流缓缓,游鱼可见,时而面迎千障,时而又峰回路转。    
    


第二部分丹霞碧水虎踞龙盘—龙虎山(2)

    洞仙之地上清宫    
    中午,我去了上清宫。上清宫在上清古镇的东面,有一华里之距。它坐北朝南,左拥象山,面对泸溪,显出一派风水宝地之状。它是历代天师供祀神仙之所,历代高道都曾在此修身养性,故有“仙灵都会”、“百神受职之所”的美称。    
    上清宫原为道教祖师张道陵结庐炼丹时的“天师草堂”。汉献帝时第4代天师张盛承启祖教自四川迁回龙虎山,改“天师草堂”为“传坛”;唐会昌年间,皇帝赐银两在“传坛”旧址建“真仙观”。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真宗敕改“上清观”。上清来便成为龙虎山的代名词。宋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徽宗升“上清观”为“上清正一宫”,简称上清宫、大上清宫。据《上清正一宫碑》载:“时宫中学道者常数千百人”,上清成了“昼夜常明羽人国”。    
    道教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时早已成了国教。明朝,太祖朱元璋请张天师发告天文书,作为他“承天命”的依据。    
    由于历代封建王朝的重视,上清宫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上清宫已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宫殿,据记载,几乎和皇宫一样,仅仅比皇宫低一尺。那时上清宫所建殿宇就有几十栋:三清殿、玉皇殿、紫微殿、天皇殿、后士殿、斗姆宫、雷祖殿、北斗殿、伏魔殿、文昌殿、四圣殿、真风殿、留侯殿、鼓楼、福地门、龙虎门、棂星门、下马亭等等,等等,不胜枚举。附近还建有道院三十六座,以及各种附属建筑。当时巍峨的宫殿和星罗棋布的道院布满山间。    
    上清宫整个建筑以三清殿和玉皇殿为中心,分八门四方,规模不可想像。后绝大部分被毁,到解放时,只存大上清宫门楼、钟楼、午朝门、下马亭、仁靖真人碑和东隐院等。现在这些建筑已经得到了很好的修筑,楼宇轩昂、林荫夹道,风景超然。    
    东隐院是上清宫目前残存惟一的道院,在宫内东侧,它建于南宋年间,后因元世祖忽必烈对该院道士张留孙分外器重,东隐院得到修缮,名声也随之大振。这一建筑风格古朴,淡雅大方。院后有一口“善恶分界井”(相传人行善作恶或前生后世一照便知),门前还有一棵“神树”(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