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色旅游





界井”(相传人行善作恶或前生后世一照便知),门前还有一棵“神树”(相传为张道陵所栽)。这里群山环抱,树木葱茏,林生雾霭,仙迹飘踪。    
    在这里,至今尚存有一口井,叫“镇妖井”。此井便是施耐庵在《水浒传》开篇第一回,浓墨重彩、绘声绘色描写的伏魔殿的镇妖井。伏魔殿早已不存,但那口井依然,石栏如初,井底深幽,井壁四周长满了青苔杂草。放眼望去,漆黑一团。那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就是由此跑将出来,变成梁山上的一百零八将,搅乱了乾坤。    
    游人站在“遇洪而开”的洞口朝底探望,不禁胆战心寒,生怕像《水浒传》写的那样:“只见一道黑气,从穴里冲将出来,掀塌了半个殿角。那道黑气直冲上半天里,空中散作百十道金光”,弄得“夜眠不稳,昼食忘餐”。当然,游人也知道《水浒传》是小说,是施耐庵的妙笔生花,但他对上清宫整体环境、气势的描写,将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化成牧童的妙笔,倒显得几分真实,因此,游客都要来到井口,看看那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是怎样从洞里冲将出来,变成梁山上的一百零八将扰乱整个乾坤的。    
    走出上清宫,导游指着泸溪河对岸的一片樟树林,告诉我:那就是当年红十军与中央红军会师的地方。我见那片樟树,有些叶片已经泛红,红得就像迎风飞展的红旗。透过密林,我仿佛看到了朱德、彭德怀领导下的红军战斗的身影。    
    


第二部分丹霞碧水虎踞龙盘—龙虎山(3)…(图)

        
    千年古镇上清行    
    告别红军会师地,我踏进上清古镇。从这一刻起,你就是踏进了历史,它就像一本揉皱了的线装书,使你爱不释手,不忍丢弃。    
    古街的路面,几乎铺满了鹅卵石,也许是因为守着泸溪河太近的缘故吧,那鹅卵石用起来是那么铺张。大大小小,光滑溜圆,不扁不长,密密匝匝地排列着,泛着耀眼的光泽。有的居然还排成太极和八卦图样,精巧至极,让人举足不前。    
    古镇上,那些明清时期的老房子比比皆是,临河的吊脚楼更给它增添了无穷的魅力。看见它,你自然就会想起历史。上清古镇,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唐五代曾叫雄石镇,宋时改称上清镇。1000多年来,天师世家在这里繁衍生息,秉承道统,使这里商贾云集,农商兴旺。天师府、上清宫,为它罩上了迷人的色彩。走在街上,你马上会感觉到,古镇上民风古朴,文化渊长。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屐旅于此,并描述“渡溪即上清街,其街甚长”。南宋理学家陆九渊曾为古镇石帖撰跋。    
    这里的民居古色古香,李家弄、柴家巷、姜家弄、关门口,还有那些古码头,都向你倾诉着以往的辉煌。那些高高的马头墙,鹅卵石镶嵌的古道,高大的门第,方砖铺设的厅堂,通光透亮的天井,木雕的窗花,处处透着儒雅和气派。在这条长达1.5公里的千年古街上,留侯家庙、天师府、天源德药栈,更添着古老与沧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道教祖庭天师府,它就坐落在古镇的中央,背靠西华山,面朝琵琶峰,门望泸溪河。天师府是历代张天师居住的地方,始建于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至今仍完好地保留着其历史风貌。整个建筑均照八卦形状设计,历史上有“南国无双地,江西第一家”之誉。府内豫樟成林,古木参天,绿树红墙,琉瓦飞檐,仙乐缥缈,香烟袅袅。    
    这里最娇媚的还是泸溪河,当你借一家吊角楼之窗,向外眺望,你会看到:远山如黛,近水似练,古树婆娑,田畴翻浪,竹筏横渡,村女浣纱,怎不令人心旷神怡。泸溪河自古就有“朝受千人拜,夜收万盏灯”之说。    
    贴士:    
    交通:乘火车到鹰潭。鹰夏线、皖赣线、浙赣线在这里交汇,每天有几十余列客车在这里始发、到站、停靠。    
    龙虎山距鹰潭市很近,车程20分钟,在鹰潭火车站广场上,有开往龙虎山景区的班车。    
    如果有兴趣游览上清古镇和天师府的话,那么可以和龙虎山景区联游,在广场上坐开往大上清宫方向的中巴车,40分钟即到。终点下车后,先游览上清宫,出来后,步行1里多路可游览上清古镇,天师府就建在镇上。游览完后,顺路就可走出镇口,在这里可等候汽车去仙水岩,在那里可乘竹筏游览雷打石、三怪石、九曲洲、龙虎山、仙水岩等十大美景。也可在上清坐竹筏进行泸溪河漂流,等。    
    住宿:鹰潭住宿很方便,宾馆招牌的住宿较多,一般情况标间价格60元左右,条件很好。景区内的住宿价格要比市内高。    
    景点门票:上清宫25元。仙水岩竹筏漂流90元。天师府30元,古镇不收门票。    
    特色菜肴:上清豆腐,是上清镇的特色菜肴,历史悠久,镇上磨坊林立,豆腐畅销四方,据说乾隆皇帝下江南在上清用膳时,就对“黄芽头鱼炖豆腐”赞不绝口。    
    板栗烧鸡也是很有特色的一道菜。这道菜我没有口福品尝到,但这里的板栗我吃到了,个大、香甜还便宜,炒熟的5元一斤。有一句顺口溜说“龙虎山中天师栗,大小神仙争着吃”。    
    


第二部分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1)

    婺源地处赣东,风光美丽,被称为中国最美的乡村。这里是理学家朱熹的故里,也是詹天佑的家乡;是著名的茶乡,也是我国四大名砚之一龙尾砚的产地。婺源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景色优美,人杰地灵。    
    红色印记    
    这里是革命的老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在婺源大鄣山风景区,有一处红军棚旧址,是当年红军在这里坚持革命斗争的遗迹。    
    千载茶香育英才    
    婺源常被人们称作是中国最美的乡村,我一直在心里憧憬着它。    
    在十月的秋色浸染江南的季节里,我来到了婺源。婺源被称为赣、浙、皖三省交界地的“绿色明珠”。由远及近的舒缓起伏的山丘,在秋色的映衬下,更显着它的秀丽,婺源就在它的怀抱中。千百年来凝重的历史文化和着自然的美丽,让每一个走进婺源的人,如同走进一种梦境,走进一个“世外桃源”。    
    到了婺源,我先去了大樟山,这是一处风景区,在婺源县城西北。这里有一处红军棚,是当年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在这一带坚持游击战争遗留下来的革命遗迹。我想,在那血雨腥风的年代,红军是凭着怎样的意志,在这万山丛中与敌人周旋。在这么美的地方,曾经发生过那么残酷的斗争。在婺源的日子里,这个想法始终萦绕在我的脑际。    
    悠久的历史,使婺源积淀下了厚重的文化底蕴,滋润着这片土地。在我看来,厚重的历史文化是婺源美的根基,古往今来,这里人才辈出,名流济济,有南宋名臣、文学家朱熹;明代篆刻家何震;清代经学家汪永;清代学者汪绂,他曾有33部书被收入《四库全书》;近代首屈一指的“铁路之父”詹天佑等等。婺源时至今日孕育的人才俊杰中,教授、专家、学者比比皆是,一门四教授,三代九英才,科学家三兄弟,父子教授,翁婿教授,同胞教授,在婺源传为佳话。他们就是从这里走出家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而成为婺源的骄傲。    
    婺源自古文风盛兴,崇尚文化。当年朱熹回到家乡扫墓,在九老芙蓉山上种下24株衫树,因朱熹谥号“文公”,人们就把当时这座九老芙蓉山称为文公山,在山上建积庆亭,并立碑刻:“枯枝败叶不得挪动”。可见人们对这位教育家的敬仰,对文化的崇拜。800多年过去了,古树依然生气盎然。望着这些高耸云端的古杉群,追思之情油然而升。    
    朱熹,婺源松岩里人,自幼聪明好学,善思考。18岁时参加乡贡考中进士。他平生立志树立理学,其学术成果,是在南宋以前的中国史上所没有的,世界史上也是罕见的,为此,他被誉为中国中世纪最伟大的学者,西方研究者甚至把他比肩于希腊的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他极为重视文化教育,热心创办学校和书院,并到各处去讲学。在从事教育50余载的时间里,他自编教材,著书立说,他所著《四书集注》被明清两代定为士子必读的教科书。一生中他写下了颇丰的学术著作,收入《四库全书》的就多达40余部。朱熹的博览和精密分析的学风深刻影响着后世学者。朱熹生前对自己的家乡不胜厚爱和怀念,曾两次回婺源故里扫墓、讲学,并赋诗以寄托无限乡思:“沉沉新秋夜,凉月满荆扉。露泫凝余彩,川明澄素晖。中林竹树映,疏星河汉稀。此夕情无限,故园何日归?”《对月思故乡》。    
    站在紫阳镇的詹天佑桥上,望着星江河蜿蜒而去,心潮难平。    
    万里屐行,我曾几次穿行在巍峨壮观的钱塘江大桥上,也曾在京张铁路线上来往过,每每行进其间,都会脱口而出,说出一个人的名字:詹天佑。    
    詹天佑,是我国最早的铁路工程师,为我国的铁路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津榆、沪嘉、锦州、萍醴、新易、潮汕、粤汉、京张等铁路都渗透着他的心血,在修建津榆、京张铁路时,他曾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奇迹,震惊了世界。    
    在婺源,我所感受到的,处处是悠久文化的浸染,它的茶文化,更是悠悠茶香,沁人心脾。    
    婺源素有“茶乡”之誉,确是如此,走进婺源,延绵的山丘上是一望无际的茶田,如果你在春季的采茶时节,来到婺源,漫山遍野的茶树,郁郁葱葱,烟雨葱茏之中,茶园、茶农、田间小路,和谐相融在其间,那会是怎样的一幅盛景!一路走来,清澈蜿蜒的河水不时在身边静静地流过,流向远方的田野。是特殊的山与水,赋予了婺源茶不凡的品质。我似乎嗅到了阵阵茶香。    
    婺源有悠久的产茶历史,早在唐代这里就是著名的产茶区,陆羽在其所著的《茶经》中就有“歙洲茶生婺源山谷”的记载,婺源的绿茶,唐时已载入《茶经》,宋时称其绝品,明清入贡。素以“颜色碧而天然,口味香而浓郁,水叶清而润厚”享誉中外。“珍眉”茶,曾被摩洛哥国王作为馈赐大臣们的礼茶。    
    婺源因是茶乡,又是朱熹故里,故由宋代至清,儒学盛行,文风昌盛,随之茶道茶俗也别具风格。婺源乡村,家家种茶人人饮茶,上山伐木下田耕作,都要带上一个茶筒,家中来客,不问亲疏先泡茶、敬茶,村间设立凉亭,礼待过往行人。旧志载,婺源清代有茶亭188所,且都有儒雅的亭名,如:茗香亭、甘泽亭、延芳亭、毓秀亭等等。有这样一个传说,五代年间,有一方姓老妪,长年在浙岭上烧茶来方便过往行旅,且分文不取。她死后葬于岭上,路人缅怀方婆,便拾石堆冢,不知不觉堆砌成一座名垂青史的“堆婆冢”。后明代许仕叔,作《题浙岭堆婆石》诗赞赋:“乃知一饮一滴水,恩至久远不可磨”。方婆的传说,让古老的茶乡又多了一层厚厚的浓韵。    
    


第二部分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2)

    古砚徽雕美名传    
    文有所载,物有所依。婺源的龙尾砚,是其深远文化的一束奇葩。    
    婺源的龙尾砚久赋盛名,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因产于婺源的龙尾山而得名。有记载说,唐开元年间,猎人叶氏逐兽至此,见满目叠石如城,莹洁可爱,便雇匠人开采琢砚,从那时起此山又称为砚山。这里的石料依天然纹理分为金星、金晕、眉纹、罗纹等类,均是龙尾砚的上等石料,南唐时期,曾专设九品砚务官职,为朝廷生产龙尾砚。那时,砚山“官办”龙尾砚的采制曾鼎盛一时。到了北宋时期,著名诗人和书法家黄庭坚,奉朝命来到婺源砚山取砚,当看到龙尾山一带,逶迤的自然风光和金星灿烂的龙尾砚时,欣然命笔,写下了长达52行的诗作《砚山行》,不仅生动细腻地描述了当时龙尾砚的采石和制作情景,而且对它的品质倍加赞赏,称:“不轻不躁禀天然,重实温润如君子。日辉灿灿飞金星,碧云色夺端洲紫。遂令天下文章翁,走吏迢迢来涧底。”这使得本来就轰轰烈烈的砚山和龙尾砚更加名扬天下。    
    婺源是内在美与外在美交相辉映的地方。这里有许多古色古香的建筑,如古祠堂、古桥、古塔、古道,虽年代久远,但大多保存完好,至今有许多令人心仪之地,如此多的建筑,独特的风格,考究的用料,精湛的技艺,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瑰宝,更是婺源文化美的结晶。众多高大的徽派民居建筑给我的记忆最深刻,粉墙青瓦,随着岁月的流逝又变成黛色,显得那样的朴素淡雅,飞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