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色旅游
“绿水丹山相映趣,若非亲到不知奇”,到处充满诗情画意的丹霞山,让每一个到访过的人无不为它迷人的风光所折服。有人曾这样概括丹霞山,说它有:“险、奇、秀、广、古”五大特点。它险得令人胆寒,让你却步,使你魂飞魄散;它奇得叫人惊目,令人神思遐想;它秀得使人嘬舌,不免芳心涌动;它广得令你自感天地间的狭小;它古得让你难以释怀。丹霞山气象万千,神韵天然,处处奇观,令人留连忘返。
丹霞山的美丽景色,数千年来吸引众多文人墨客到此赋诗题字,留下了诸多灿烂夺目的摩崖石刻和碑刻,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仅丹霞山长老峰一带的摩崖、刻石、碑刻就有几十处。凡是岩壁较为平整之处,不论悬崖,还是峭壁,都可见摩岩石刻。别传寺山门附近的摩岩石刻,最具代表性,面积大,字体大,笔锋遒劲。较大规模的单块摩崖石刻为“丹霞”,面积有15平方米,此外,如“法海慈航”、“到此生隐心”、“禅林第一”、“红尘不到”等石刻,规模都在20平方米以上。
可以说,丹霞山以它不凡的风采,不仅展现了它的美丽,也展现了它的文化。真是:“纵是诗人与画家,也难写尽此丹霞”。
贴士:
交通:火车到韶关,在韶关的汽车客运站坐开往仁化或汝城方向的汽车,在丹霞山景区下车即到,45公里,车程1小时,票价12元,早6点到下午7点均有车前往。建议:如果是在下午的时间返回韶关的话,最好搭乘上6点左右的班车,这样从时间上比较保险。
住宿:韶关住宿很方便,火车站附近的住宿也很多,一般宾馆招待所标间一般价格40~60元,洗浴、卫生均好;也可住在景区大门附近的宾馆和私人客栈,我问过私人客栈的价格除节假日一般双人间70元左右,条件不错,但宾馆价格就高多了,几百元不等。
门票:景区内门票为联票一般时间65元,大门票8元,节假日票价略高。景区索道上行40元,下行30元,景区内有班车免费负责接送游客到索道站或山脚下,班车每15分钟一趟。特别提示:在景区内搭乘班车返回大门时,一定赶在班车下班前,否则你就要步行了,路途长,步行是很累的。但假若运气好,也可能会碰到私人三轮摩托,付上3元钱便会送你到大门。景区门票2天内有效,如第一天没游览完,第二天可接着进大门景区内游览。
第三部分凝聚千年文化—兴安(1)…(图)
水墨丹青的漓江,千载悠悠的湘江,共同发源于地处湘桂走廊的兴安县。兴安南距桂林57公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境内有连接了湘、漓两江,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灵渠,它是秦始皇开凿的世界上第一条人工运河,它与长城一样古老,与都江堰、郑国渠齐名;有漓江的发源地、华南第一峰——猫儿山;还有4座天生桥连于一体的世界奇观。
红色印记
红军长征途中著名的“血战湘江”之地,就在兴安。这里有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碑园占地120亩,气势恢宏,园内的红军群雕堪称全国之首,园内还建有红军突破湘江纪念馆;这里有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高山——猫儿山老山界的红军亭;有坐落在湘江畔的湘江战役红军指挥部旧址界首三官堂;有保留完好的华江瑶乡红军标语楼。
悠悠之水话灵渠
到了兴安,已是下午,我立刻驱车去了红军突破湘江烈士碑园。天色低沉、阴郁,正映衬了我的心。红军在湘江之畔最惨烈的一幕,令人不堪回首。红军战士在这里牺牲了一半。站在高大的红军塑像面前,缅怀先烈,心潮难平。
兴安因灵渠而历史悠久。灵渠又因秦始皇的功绩而名扬中外,它是秦始皇开凿的世界上第一条等高线运河,也为世界上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来到兴安不能不拜谒灵渠。
灵渠在兴安县城边,全长37公里,建于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是一条与四川都江堰齐名的运河。它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人们现在还在使用着它。据史料记载,从秦至清,灵渠每天通过的船只有三、四十艘。灵渠由铧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泻水天平和陡门组成,它设计科学,结构精巧。铧嘴将湘江水三七分流,其中三分向南流入漓江,七分向北汇入湘江,这一伟大的工程沟通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成为了秦代以来中原与岭南的交通枢纽。众多文人墨客到灵渠游览、题咏,明代解缙作《兴安渠》诗云:“石渠南北引湘漓,分水塘深下作堤。若是秦人多二纪,锦帆直是到天涯。”
悠悠灵渠水,静静流淌了几千年,滋润了一方水土,富庶了一方百姓,也积淀了兴安的文化底蕴。
现在的灵渠已不单有使用价值,更具观赏价值,自然风光与人的伟大创造的完美结合,令人惊叹不已。我独自徜徉在灵渠去感受它那不凡的魅力。
灵渠景区包括分水塘、铧嘴、大天平、小天平、南北二渠、三将军墓、秦堤、飞来石、四贤祠等。
分水塘是一水潭,灵渠就从这里引湘入漓。这里一坝分两段,北坝长380米,叫大天平,约拦十分之七的江水入北渠,接入湘江;南坝长120米,叫小天平,约拦十分之三的江水入南渠注入漓江。古时,灵渠曾建有三十六道陡门(即船闸),以提升渠道水位,保证上行船只通过。
我沿灵渠寻找着那些景物,也寻找着它们的过去。灵渠静静地流着,水清见底,碧绿的水草随流浮动,两岸绿荫倒映在水里。
在这儿我结识了一位兴安师范的美术老师,她在绘画之余又迷恋上了摄影。她的学院就在灵渠岸边,听说我在灵渠,马上来找我。她特别钟爱灵渠,每天都要来感受一番它的神韵,她的一幅“灵渠冬雪”曾获得国家级摄影赛一等奖。她说她要努力把灵渠拍得更好,因为她太爱灵渠了。我们漫步在灵渠岸边,感受着灵渠、谈论着灵渠。
在秦堤上,有老人在亭下悠然地下棋,他们好像也在享受着灵渠,感受着灵渠。秦堤,通常是指从分水塘到栗家桥的一段河堤,长约一里。沿堤有泄水天平,堤上花木葱郁,堤下绿水常流,风景幽然。
飞来石在秦堤中部。为一方孤石,高4余米,周长20多米。石上有宋以来题刻十余对。
三将军墓在兴安城边栗家桥附近。传说秦始皇先后派张、刘二将军来修渠,都因逾期未成而被杀了。后又派李将军来修,李将军如期把渠修成,他认为这是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建成的,羞于独占功劳,就自杀了。人们把三人合葬一起,称三将军墓。
四贤祠亦名灵济庙,建于元代,祠中祭祀着对修建灵渠有重大贡献的四个人,即秦代的史禄、汉代的马援、唐代的李渤和鱼孟威。
第三部分凝聚千年文化—兴安(2)…(图)
世外桃源——水源头村
第二天,天刚亮,我乘上头班车,去了界首镇,那里是红军突破湘江的地方。在江边,红军突破湘江的指挥所依然还在。我到时,红日刚刚升起,湘江之水被染得血红。我又想起了那些死难的红军烈士们,心情无比沉重。
在湘江岸边回来,我去了水源头村。水源头村在兴安的白石乡,是一个坐落于群山环抱之中的古老小村落。
水源头村也称秦家大院,村里人都为秦姓。据说,在明朝的洪武年间,山东一名被贬的秦姓官员携带家眷,千里跋涉迁到桂北地区,后来,秦姓的一支看中了白石水源头四周的山形地势,于是搬迁到此,繁衍生息。
我在县旅游局的推荐下,乘县城里的班车到了白石乡,下车后路人告诉我,水源头村还有两公里的路。两公里对于一个旅行者来说,已不算难事了。我顺着一条山边小路,边走边欣赏着山里早晨的景色。山是那样的青,村野是那样的静,走在已然被露水打湿的小路上,都显得那样有韵味,使我一路心情舒畅。
不知不觉,我来到了水源头村。小山村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一条长流不息的小河,穿村而过。据说这就是那条汇流矮岩的地下水,成为湘江之源的小河,小村便以此成为了“水源头”村。村后是层峦叠嶂的后龙山,常年郁郁葱葱,北面是一座形似骆驼的书房山,南面就是这个小村的大路了。天然的地形地貌,使小山村如处画中。
小村树木繁茂,以银杏居多;我还从没见过有这么多银杏树的村庄,它们棵棵粗壮高大,直入云霄。听村长讲,这里盛产银杏果(当地人叫白果),村子四周就有800多株超过百年的古老银杏,村口的一棵七杆一蔸的银杏,树龄已超过了800多年,村里人叫它“七仙女”,多形象的比喻,它使这古老的山村又增添一份古老的韵味。我来时,村里的银杏树有的已经开始泛黄了,望着这些浓荫蔽日的银杏,我直惋惜自己来早了,如果是深秋季节来,满村的银杏一片金黄,在秋风中飒飒抖动,整个水源头就成了一个滴翠流金的村庄。
村里的民居大都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它们排列紧凑,错落有秩。明清时期的建筑,我在其他地方虽见过不少,但这里的民居更有它自己的特点,檐牙高啄,门关雕花,墙壁全由数吨重的青石方墩为基,砌上三、四尺后,再用青砖砌到屋顶。房屋都是高大宽敞的双层楼房,窗户镶嵌着琉璃瓦烧制的窗花,墙山头上画有花卉,古色古香,韵味浓郁。房间走廊和房外走巷是青石板铺路,特别是明清时期在建筑上沿用的三雕(砖雕、石雕、木雕)艺术,在这里也体现颇多,天井上石刻的花地漏、雕有龙凤的地基石、板壁上镂刻的禽兽花草等。房屋建筑在防盗意识上也有独到设计,整座房屋不论房间多少,它的大门、后门、旁门、侧门都能一应照顾。
有古村落、古民居的地方,也一定有它古老的故事和文化在里边。村口的门牌楼上有一块硕大的红漆金字古匾“武魁”,据说是嘉庆十三年(1808年),家族祖上中恩科武魁,而受皇恩封赐的。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尚武村落。在他们的民居建造中,屋里屋外的那些青石板地面,常为当年的青年人练功之用;而且大多在建造房子时,也都要设计上一个习武场,至今村里仍然保存着一个当年用来练功用的380斤重的大石墩。据说,在武魁匾的右边,还有一块“文魁”匾,可惜文革时期被毁坏了。小村的前面曾有一个叫“围子园”的旧址,当年这里为科考中举的人竖满了甲石,至今仍有残石留存。
走在这样的村落里,你会为它独具匠心的建筑感叹,你为会它青山绿水赋予的环境感叹,你更为它那份祥和与宁静感叹。现在村里每年都要迎接远道而来的学者、学生,到这里来考察、写生、作画,我想都是缘于我这样的感叹吧。
第三部分凝聚千年文化—兴安(3)…(图)
未被打扰的世界奇观
由水源头村出来,乡政府的车专门送我去了白石乡天生桥,我只能这么称呼它,因为它至今还未有名字。陪我一起去的乡干部对我说,这是一个世界级的地质奇观——一个在1000米距离内连“架”四桥又极其雄伟壮观的大型天生桥群。专家已经来考证过多次。
这座天生桥,位于兴安县白石乡南面3公里处,在湘江源头岩溶峰、丛洼地段中,属典型的岩溶地貌景观。天生桥是因地下河水长期侵蚀岩层,导致河流上层及两岸溶蚀、塌陷、独留中心一段横跨两边岩墙的岩体或石块而成,是地下水精工雕刻而成的地质“艺术品”。在不少丹霞或岩溶风景区中,都可见到“天生桥”景观,但多为单体。
我看桥心切,下了车就直奔桥下而去,当我来到它面前的时候,我被惊呆了,简直没有什么语言能去形容它。据说这里的桥,就其密度而言,已经超过了号称“亚洲之最”的重庆武隆的天生三桥,它们洞连洞,洞生洞,桥连桥,桥生桥,形成了一连串的天然溶洞景观。这里的桥高有100米,低的也在40米,跨度在30米至60米。桥之大与宏伟世界罕有。
站在一号桥的位置,从桥顶往谷底望去,深达100多米的峡谷两侧,如斧劈刀削,谷底潺潺的溪水,从桥下轻缓流过。到达谷底时,一座巨大的天然桥拱从头顶横跨而过,稳稳架在对面山岩的绝壁上,可谓非神力莫属。走至龙王桥下,只见一巨石拔地而起,俨然佛祖端坐一般。大佛的脚下,是一洞眼,一年四季水流不断,这就是湘江的主要源头之一。
六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