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2003年第2期





缒空派掭狠阂谎谟栈笥刖芫涞男睦沓逋弧!?br />   吻是恋人最常规的语言。 
  第一个亲吻是陌生中的期待,那时候灵魂便驻守在唇边,那湿润的接触第一个浸透的是灵魂,它有一种飞升离去,或麻木与甜美的纠缠。第一个吻永远是流逝的,但是最强烈的记忆,它的方式姿态、力量、时长、压力,它是迫不及待的。往往第一个吻是更深的诱惑,在回味中把欲望延续。接下来便是迷乱的接吻,或者递送到情欲的高潮,或者由无数个吻组成一种习惯,于是吻成为一种姿态。吻流于形式便是一种表演性的。 
  吻真正的性质应该是心灵,或者说是灵魂的舞蹈。 
  吻是永远不会疲倦的,人困倦了,吻保持着最灵敏的锐利,在器官的传导、交流上,它总是在寻找中,那是一个欲望之口。把自我的欲望发送,在一个对方的吻中投射,把欲望转移,欲望在对象化中满足。(飞吻是把自己手势对象化后,移情于一个象征体,表示吻并没离开客体。) 
  正因为吻不是一次性满足,于是吻、拒绝、再吻,分离、期待、重吻。这变成了一个欲望释放的循环过程。可见一个吻不是目的,它是逗引下一个目的到达,吻最具意味的是吻永远变成了一个悬念。 
  吻是欲望一个永恒的悬念。 
  吻永远是重叠的方式,所以没有单边的吻,它是在二者之间的接触与撞击,是一个关系的使者,吻因而又成了欲望的天使。送达与隔断如同一页书的两个面,相互连着而互相看不见,因为转折使它们隔断,有了隔断的期待,二者才可能有更紧密更具情韵的连接。 
  吻是关系的代词,所有的恋人都在殚精竭虑地寻找二人之吻的界面。界面是一个光明的开关,打开它便照亮心灵,打开它电源对流,欲望便这样接通了。 
  爱情在每一个人那里是一种叙事策略,并非绝对源于感性及情绪的莽撞,T夫人就是如此。她精心策划着自己的爱情,把它作为一种艺术,巧妙地延长如何兴奋地保持一种激情。爱情只是一个触点,人们要把爱情想方设法拉长,所有细小的动作在爱情的旗帜下具有了意义,一次嘟哝、婉委拒绝、挽手拥抱、接吻、责骂、絮叨,反反复复地颠来倒去那些没意义的动作和语言,爱情让人发昏,是一架永不疲倦的机器。它在运转的过程中虽然摇摇晃晃极不顺畅,正是这种欲断欲续的情爱关系使得爱情的过程意味无穷。 
  爱情也许就是一次无意义写作。如果把叙述引入一个对象一个目的,我们的叙述永远只是一个动宾结构的句子便可以了。叙述的目的往往是对象悬置起来,使结果成为悬而未绝的谜,然后是回环曲折地为这个谜去努力。对象是明确的,它和你保持一种欲即欲离,他常常不可捉摸,无法控制,找到对方却无法探究其本源。正因为我摸不透你所以才有摸透你的过程。爱情等效于写作是说我们每个恋人都在写作,而每个写作者都在无始无终地表述那种吞吞吐吐的爱情,于是情人永远是在做那种迂回曲折的叙事游戏。在《没有明天》里把这种情爱节奏变成为数字的模式,也许是它暗含了三段论的逻辑语言,这三幕,三个阶段;它是爱情的一个基本音符,诱惑——拒绝——拥有。由此而发展为爱情的普遍模式。 
   
  11 
   
  缓慢的程度和记忆力的密度直接成正比,而速度的大小则刚好和忘却的快慢成正比。 
  这是日常生活常识推导出来的一个基本程式。 
  一个人具有某种行为方式,语言或者行动,他如果加强了记忆的密度,缓慢的程序便弱下来,反之亦然。那就是说一个运动加速的过程中,速度越快记忆就会减少,相互到了极致,便可能处于一种停顿。这很容易理解,高速记忆时动作会不由自主地从缓慢到停顿,注意力特别集中时也是记忆力高速运动时。 
  换一个角度说,一个人极力遗忘某种东西,而且不再去记忆了,那他的行为或语言也是不由自主地加快了,和遗忘告别的快慢正好不自主地产生了速度的快慢,而且是比例成正,在双向比较中又是相反的。如果被遗忘的东西在一个行为或语言突然被记忆恢复,那么速度便慢下来,或处在停顿。这样便符合人类本能习惯的一个基本程式。 
  这儿要说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呢。 
  现代技术是竭力延长人体各个方面的能力,可以理解为一个加速原理,因为他是千万倍扩大了人体器官的能量,这符合人类欲望想象化的延伸,人们总是愿意自己的能量在无限制化的扩大,以交通为例:马车代步,自行车代马车,汽车代自行车,如此有火车,飞机,直至超音、超光的飞行。人们享受的是什么?是速度的刺激。视觉在望远镜和显微镜里延伸,声音在无线和有线里延伸,包括刺激方式。人类甚至喜好幻觉与混乱,从性欲快乐里去找毒品快感。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告别,一定意义上说是实现了一个加速原理。这个代价是沉重的巨大的,也是昂贵的。一定意义上是人类在加倍消耗自身,例如能源和环境问题。从生物学上说,人也在生理上加速刺激而毁灭自身,激素,化学,体能的极致消耗。因为这一切我们对速度产生了怀疑:加速原理是人类福音还是毁灭自己?在这样的背景下,昆德拉发出了怀念缓慢,于是便有了复古主义理想,这样对18世纪的追忆推崇也是极其自然的。这就是缓慢的全部用意所在。这当然是缓慢的一个主题性揭示。除此之外,缓慢和加速它是一个时间运动的词汇,它又是一个形而上的问题,由此而引发对世界本体论的思索。这将是我们后面谈到的。 
   
  12 
   
  T夫人是一个缓慢的象征。 
  在昆德拉的辞典里,缓慢=古典的情爱。扩大而言它还是一个古典的美学原则。例如女人的浑圆肥软。动作舒缓是一种慵懒优雅的美感。 
  想象一下,做爱也是缓慢的节奏。密室里到处都是垫子,他们在那里长久缓慢地缠绵着,尽量延长那种兴奋。 
  在这里还可以区别现代与传统的关于权力和荣誉的概念。戴侬的小说产生在18世纪,是古典是传统,他本人便极力地隐藏下来,把自己盖在影影绰绰的神秘之下,他的取悦在小部分他所尊敬的人那里。而现代查尔斯王子的声誉却吞噬了他的自由,现代传媒中电视、摄像、杂志、报纸使公众人物失去私生活,权力和名誉都是用各种快捷的方式传播的。这也许包括现代性爱。不然艾滋病如何传遍全球,在每一个偏僻的角落里都被这种加速原理所吞没。 
  13 
   
  生活永远是悖论。 
  这个悖论不仅指万事万物的相生相克。最重要的是人,是人的生存本相。除了这种客观境遇矛盾外,它还指人的内心与欲望。如果说上帝挑选人是神的旨意(这是宿命论的说法,根本不存在),还不如说人的挑选一是因机遇,二是自我被我挑选。前者说世界与人有一个造神的神话,这个造神是机遇的选择,人无法决定。后者说,我被自己造神,你相信自我的力量,你能征服世界完成一次自我创造。无论怎样,造神毕竟是极少人的事情,尽管现在的传媒能创造出无数的神:明星、政治掮客、商贾巨子、科学等一切领域里的名人。他依然是上帝挑选的少数人。 
  每个人都会过平凡的生活,但都不甘心平庸,在一种卑微底层中痛苦,于是每个人都千方百计地为造神努力,这迫使许许多多人违背自己的本性,使用一些非常手段,目的只有一个:每一个人都想成为被上帝挑中的神。 
  平凡与出名成了现代生活中一对尖锐的矛盾。 
  无论是否成功,但每个人都会制造一种成功的幻觉,这就不论他用什么手段去达到,关键是每一个行为方式总要影响到别人和他的环境,形成一种矛盾。成则王侯败则寇的古训现代人不敢苟同,他只要寻找到自己的感觉,于是生活中便出现无数的滑稽事件,上演了许多悲剧与喜剧。 
  热爱基辛格的女记者,作为摄影师情人的圣洁女郎转而又爱上老校友政客贝克先生。这两个女人都不甘平凡,极力采取一些非正常途径而成为上帝挑选的人,不过她们的行为也许不光彩,采用的是攀附名人的方法而成功。 
   
  14 
   
  骄傲。骄傲,有可能是周围的人群捧着他,也可能是因为周围的人冷落他,还有可能仅源于个人莫名其妙的骄傲心理,因而骄傲产生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 
  有一种智力和体能上强悍的人,本能上有一种超出同类的心理,恐怕导致一种自恋。应该说每个正常的人都有些自恋,有一种自命不凡,往往是自悲的人有不同程度上的疾病,或者由于环境挤压的因素而产生。 
  本能的莫名其妙的骄傲心理,乃发于自信。如果从心理学意义讲人类具有一种先天性侵犯行为,好勇斗狠,那么在动物中也许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如弱等动物往往表现在躲闪与逃避,而凶猛动物都会具有进攻性。这就是说,生命本身一定有那些骄傲的基因,如果是弱者,那一定是他的骄傲基因受损或被压抑。我们只要看弱者对待更弱者便会明白了。有了这种本能,骄傲也就会随机而发。 
  各种机遇都能使人成名,善于把握各种机遇的人都可能有他特别方面的才能,杰出人才都会浮出在各种平凡人之上,显示出与众不同,这就形成了众星捧月的一种情势,一般的本能骄傲这时被强化了,这就形成了骄傲气质,各类名人,各种名星,拥有某些方面特殊权力的人,还有所谓的人上人都会有一种盛气凌人的骄傲。这种骄傲往往是一叶障目,只看到自己的优长,而忽略了每一个人都会有缺陷的道理,因而特别骄傲的人会有他致命的弱点。 
  大众。就整体而言大众像海洋一般,日常生活的大众是平凡的,忙碌而庸俗的,所谓甘于平庸是大众一个无可奈何的托词,没有人甘于平庸,只是个人与环境都没有使他非凡起来的条件。一般说来在平庸中生活会更平庸,甚至于麻木,被沦为生活的仆人。他会对那些非凡的人冷漠,因为平庸看不到杰出,因为平庸妒忌伟大,他会自动抵制那种骄傲的人。反过来骄傲的人因为这种冷落会更骄傲,有一种不愿为伍的感觉。例如打麻将成为中国一种习俗,极为平庸,有识者均不愿为伍,这形成了两类尖锐的矛盾。其中有两类情形,一类是明白杰出但不以为然,一类是识见的局限看不到伟大之处,这就产生了骄傲者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心理。这种骄傲具有对世俗的反抗,也有的是不甘平庸。这种骄傲有一种前倾的目的性,具有某种活力。 
  一般说因勇敢而骄傲,因怯懦而悲观。这也是人类的一种心理现象的基本方式。 
  捷克的科学家却是因怯懦而骄傲。违反常规使事情具有某种荒唐性,这是一种幽默与嘲讽。问题是这类人和现象在现代社会中还不是少数,是以我们把他看成一种社会病。 
  昆虫学会,一个看不到任何学术意义的会议,竟成为捷克科学家个人的委屈表演和贝克寻求政治舆论演讲的一个机会,还有文森特和另一个青年的反驳,这几个人全在谈论与学术无关的话题。这儿只要理解到是对学术会议与各类人物的讽刺就够了。 
  不同角色无处不在地寻求表演,为什么。简单说每个人都在表现一份他自己的骄傲。 
   
  15 
   
  第26章正好在小说的中间,插入了昆德拉夫妇关于小说创作的一些基本意图。薇拉从噩梦中醒来,而梦正好与昆德拉小说有关,他认为妻子是疯狂想象的受害者。(可以理解为她读了丈夫手稿,或谈到的一些构思,妻子在梦中延续了这些想象。而昆德拉在自嘲,说自己写的是垃圾,愚蠢的东西。) 
  薇拉所说的话是转自丈夫的,其一昆德拉一直认为自己的创作是严肃认真的,他的玩笑,不过是幽默,反讽。其二他自己确实想写一些游戏之作,用以自娱。其三,昆德拉的反讽幽默之作不被人理解,招至了仇恨。其四他有意识地进行一种创作转向,包括对象、环境、主题、手法诸方面的。其五昆德拉创作的小说曾使自己陷入一些困境,现在他有些厌倦了。 
  薇拉说,我警告你,严肃些会让你更安全。再不严肃就会让你赤条条地被狼吃掉。你也知道那些狼正等着你。妻子说的严肃些,是不再使用幽默反讽,不再有那么多政治社会批判,或者说作品里不要树敌太多。 
  《缓慢》实际仍保持锋利的社会政治批判。一提到捷克的政治和被占领,一提到左派,昆德拉的笔便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