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良皇帝
的轿子。
小三子和小多子,一见到我,急忙凑了过来,扶着我上了轿。而那个大太监,则悠长地喊道:“起轿,皇上前往金銮殿。”
金銮殿啊金銮殿,我来了。
……
正文 第十六章 我是皇帝我怕谁
从乾清宫出发,抵达金銮殿,也不知道需要多少时间。索性就着轿子的摇晃,昏沉沉地睡了过去。直到被外面那个大太监的尖叫喊声吵醒为止。
呼。那家伙的嗓音真大,估摸着就是因为有皇帝经常在轿子里睡着了。才会让惹得这些太监嗓音特别尖锐。
我懒洋洋地从轿子中走出,环顾了一下四周。在我面前的,是一个大型宫殿,宏伟奢华,自不必细表。那开阔的大门廊上,横着一块匾幅,上书中和殿三字。
反正我也迷迷糊糊地,任凭那小太监领着我进去。蓦然,从里面立即窜出来几名手脚伶俐的小太监。告了个罪后,便帮我整理起衣衫来。脸上也涂了一层不知道什么东西。整了好半天后,才有个机会照一下铜镜。
赫然吓了我一跳。铜镜中的我,变了很大一个样子,皮肤较为白皙,关键是眉毛处,被加浓加厚了不少。一副英武模样,颇有不怒而威之感。原来皇帝上朝前,就像明星登台演出前一样,还要化妆出个造型来啊?
我苦笑了一番。便暂时也只好接受,毕竟今天是第一次上朝,尽量隐忍一番吧。以后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都要能省就省,光花这么一个妆,就费了我这么长时间。当我很空闲啊?尤其是,也不知道涂的这些玩意有没有不良化学物质在里面?万一把我整成个麻子怎么办?
这一通下来,外面的天色已经亮堂了起来。那大太监便走到我面前,躬身道:“皇上,该上朝了。大臣们都已经在等候了。”
“那就上吧。”我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
那大太监,便领在我的前面,往这中和殿和金銮殿连接的通道走去。而那小三子和小多子,则一左一右的搀扶住了我。
“皇上上朝了。”那大太监,甫一踏进金銮殿,便往殿后那高台上走去,扯开了嗓音悠扬的喊道。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一片喝声,齐齐响了起来,直在这空旷的金銮殿内,来回荡漾了几次。
我在这齐喝声中,走向了那众人梦寐以求的龙椅。这把象征着天下权势的龙椅。我轻轻在椅子柄上的龙头上微微一婆娑,便一屁股座了上去。目光扫视了一眼下面密密麻麻,两大排匍匐在地的官员们。心中的满足感油然生起。
回头一罢手,威严道:“众爱卿平身。”
“谢皇上。”一阵衣裳摩擦的琐碎声响了起来。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那大太监,又跨上了一步,大声喊了起来。
“启禀皇上。”那太监话音刚落,站在前排的官员中,便有一人出列,躬身弯腰道:“老臣有事启奏。”
我眉头微微一皱,这家伙我不认得。呵呵。其实认得的没有几个人。除了随行泰山的几位大臣,有些面熟外。唯一熟悉的大臣,便是礼部尚书陶迁那老狐狸了。
我从人群中搜索了一下陶迁,却见他站在了第二排,面色一本正经,没有半点波动。
看来,这个冒出来启奏的老家伙,估摸着比陶迁的官位要高。胆敢第一个说话的,难道是宰相?
“准奏。”我装出一副淡然地样子,轻挥了一下手。
“老臣要弹劾礼部尚书陶迁,不仅越权行事,且借以抓捕赵合私党之际,残害无辜同僚。”说着,将手中的折子一递,躬下了身子。
那大太监见状,急忙小碎步奔了下去,将那折子取了过来,交由我手中。
我打开那折子一看,却见一堆工工整整的正楷蝇头小字。字写的不赖嘛。我粗略地扫视了一遍,不外乎列举了一些陶迁违规操作的示例,以及为一些关在天牢里的大臣们求情。
“啪!”我轻巧地合上了折子,淡淡道:“此事朕已经全然知晓了,一切均出自朕的授意,无怪乎陶爱卿。”
“皇上。”那老家伙脸色一变,没有料到我将事情主动抗了下来,急上前一步:“老臣以为,陶大人虽然出自皇上的授意,然却假公济私,大报私仇,铲除异己。天牢中,被关押的无辜各级官员,不下十名。”
好家伙,如此咄咄逼人啊?由此可见,我前面的那家伙,生性是如何的软弱。不过,老子可是有卵蛋的。不会随意让你们摆布吧?
遂用力在椅子龙头上一拍,用力站了起来,沉声喝道:“要弹劾别人,首先得拿出绝对证据来。难道,就想朕凭你自己书写的一本折子?就将朝中重臣砍头么?另外,那些天牢里的官员,自有刑部来认定他们有没有罪。他们有罪没罪,可不是光靠你一张嘴皮子来说的。此事已有决论,无需再议。”
“皇上息怒,老臣知错了。”那老家伙见我发怒,便颤巍巍的退了下去。
“皇上,李太师也是为了皇上的声誉着想。怕皇上万一错杀了忠臣,不免遗臭万年。”一脸无辜的陶迁,却是出列为那老家伙求情道:“皇上切勿因为李太师的用心良苦,而怪罪与他。”
原来那家伙是太师啊?难怪如此嚣张,太师的地位,比太傅还高。怎么这鸟皇帝的几个老师,都是这番光景啊?还有一个太保呢,别也是这德行才好。
“陶爱卿言之有理。”我回到了龙椅上,淡然道:“那朕,这次就不和李太师计较了。”自己下台阶的同时,扔了个人情给陶迁。说到底,他也帮了我不少忙。
此时,陶迁身后一官员,又出列启奏道:“皇上,微臣有事启奏。”
“说吧。”我后背靠在了龙椅之上,懒洋洋地挥了挥手。反正今天第一次上朝,慢慢体验一下也好。
“微臣奏的是,关于黄河沿岸堤防修整一案。”那官员约莫在四十上下,长着一张方正脸,颇有一番善相。
“皇上,微臣以为不妥。”在他身前不远处的一个胖嘟嘟的官员冒了出来:“黄河两岸堤防数千里,若要完全进行修整的话,其花费至少三千万两,等同于国库一年的税收。目前国库并不充裕,若都拿去修整堤防,若周边蛮民骚扰我大吴,又当拿什么抵御?”
我就是生长在黄河流域的人,自然知晓黄河决堤的后果。对于修整黄河堤防,心中也是有些赞同的。不过,又如那家伙所言,拿国库的所有钱去修黄河堤防,万一打起仗来,岂不是要糟糕?
“告诉我,国库目前存银尚剩多少。”妈的,不知道哪个是户部尚书,只好对着正中间说话。
“启奏皇上,国库目前尚余八百万两白银。”仍旧是那个胖嘟嘟的官员,恭敬的回答我道。
“什么,八百万两?”我站起身来,一脸的惊讶。妈的,怎么穷成这德行?我还估摸着有七八千万两存银呢。
头疼啊头疼。历史上那么多早死的皇帝,我估计都是被钱愁死的。
我沉吟了半晌,便猛地下定了决心。沉声道:“黄河必须治理,否则那条怒龙一旦改道,不知道又多少穷苦百姓要遭殃。”
“皇上英明,臣工部尚书徐良,代黄河流域百姓拜些皇上,祝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那个工部的家伙,激动地跪拜在了地上,颤悠悠的连连叩首。
我忙的起身,远远作个虚扶状:“徐爱卿快快起身,朕有你如此忠君爱民的大臣,实在乃朕的福分啊。”顺水推舟,拉拢人心这种事情,我还是乐意做的。
然而徐良,还是接二连三的扣了几次头后,才心甘情愿的爬起身来,一脸的激动神色。
那个胖子官员,嘴巴动了几下,斜眼瞄向了李太师,却没有得到任何反应后,这才作罢。一切我都看在眼里,心中冷哼不已,总有一天,我会肃清朝政的。网罗一批能干的大臣后,我就能安心享乐了。
“徐爱卿,先将你的方案呈上来,朕看看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的。”我微笑道。
大太监闻言,急忙匆匆小跑下去,将徐良的折子取了过来。
我拉开长长的折子细细看了一遍,那徐良果然是人才。若是按照他的方法实行,黄河流域将会减少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洪涝灾害。
只是,此人对经济没有什么概念,我看还有许多不必要的开支可以省去。遂拿起朱砂笔,在那些冗余的费用大笔划去。
待得半个多时辰后,我重新估摸了一番,如此节约了将近六百多万两银子。幸好我在原先的那个世界中,也搞过预算那玩意,所以并不算外行。
如此一来,整个黄河改道,整笔费用大约在两千三百万两左右。按照预算的通用规则,至少还能强行扣去百分之二十。如此,最终花费应该在一千九百多万两左右。
我将折子重新打回给了徐良,淡然道:“徐爱卿按照朕的意思,重新再拟订一个预算。”
徐良匆匆扫视了一眼,越看越是敬佩,从心底对我恭敬道:“皇上真乃治世之良才,按照皇上的精简预算,竟然能够省下一千多万两银子。”
“钱,需要花在刀口上。”我淡然道:“徐爱卿以后碰到类似的事情,必须以最精简的方案呈上来,否则朕就治你的罪。有什么对财政不懂的地方,可以和朕来商讨,或者去户部请教。同僚之间,应当多交流交流。”
“皇上英明。”这下,轮到群臣一起叩首,赞了我一句。
“皇上,微臣有话要说。”那胖子官员,好像就是户部尚书的那家伙,又出列道:“皇上,就算预算经过精简,也需要高达一千九百万两的银子。然而以国库剩余金额,根本不足以支付如此巨大的开销。”
“嗯,说的有理。”我点头道:“先估摸一下,下次税收,能大概收取多少税银?”
“去年冬税,国库入银为一千六百万两余。然而今年秋季,我朝多数地方旱涝成灾,税银应当比去年少,估计能到一千三百万两,就算不错了。这笔税银,大约会在两月初,进入国库。”那胖子官,倒也不是个吃白食的,对自己管辖范围内的事情,倒也如数家珍,不像他表面上那般庸才模样。
我思索了半晌,便沉声道:“这样吧,朕有个提议。徐爱卿的黄河整修一案,立即着手前期工作,户部先拨款两百万两给工部,作为头期资金。”
“呃,微臣愚钝,不明白皇上的意思。”
这句话,是徐良和那胖子官,两人一起站起来说的。俱是一脸莫名其妙的样子。
汗。我忘记了,古代人做事情,一般都要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才会开始。哪有什么启动资金,前期资金的概念?也怪不得那户部尚书会极力反对此事,要他一下子将几千万两银子全掏出来,确实令他无奈了。
“徐良,朕问你。黄河修整堤岸,所需时日几时?”我暗忖道,有必要给他们洗洗脑筋了,一个个都别食古不化才好。
“整个工程约四年零三个月。”徐良立即回答道,显然对这个数字,十分清楚。
“那好,朕如今给你两千万两银子,你会不会在前三个月,都花费出去?”我又继续问道。
“这?自然是不会的。”徐良不明白我的意思,有点茫然。
“那朕一下子把银子都给你干什么?”我大笑了起来:“以两三个月为期,分批将银两给你。即可以减轻户部的经济负担,亦可以使不至于因为丢失了银子,而人头落地。多余的银子,朕还可以拿去干别的,岂不是妙哉。”
“皇上英明。”那胖子户部尚书,微微有些激动,恭敬道:“若按照此方案执行,微臣愿意代表户部大力支持黄河修整一案。”
难怪那小子要激动了,按照整个工期计算,他只要每个月拨给工部几十万两银子,就能支持起如此大的工程。又有哪位大臣,不想在历史上留个好名声呢。
众位大臣待明白过来我的意思后,迅即交头接耳起来,均仍不住点头称是起来。汉人做事,求个稳字,哪里接触过这种先进的方案。
当然,也有人提出一些问题。那就是万一户部的银两供给不及时,那不是耽误了工程进度?然而却被我一一反驳了回去。这种资金周转的简单方式,在我原先的那个时代已经极为普遍。
“朕还有一个提议。”我挥手止住了他们的讨论声,待得下面鸦雀无声后,我才道:“发行国债。”
“发行国债?”
一大帮子的官员,在听到了我的新名词后,均露出了迷茫的神色,面面相觑,根本不明白是什么东西。
“简单一点来说,就是向富裕的百姓借钱。”我语出惊人道。
“什么?向老百姓借钱?”初次接触这个新概念的群臣们,如同一锅麻辣火锅一般,沸腾了起来。
“皇上,此事万万不可,传了出去,有失国体。”
“皇上三思,向百姓借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