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游三国之英雄与诸侯
枢密使
官名。唐太宗时,始以宦官掌枢密。其后当权之宦官多以“枢密使”的名义干预朝政,甚至废立君主。昭宗时,借朱温之力,尽诛宦官,始改以士人任枢密使。朱温称帝后,力矫此弊,改名“崇政使”,以君主左右最亲信之大臣任此官。后唐复称枢密使,其实权有超过宰相者。宋代沿其制而略有改变,以枢密使为枢密院之长官,与中书省之“同平章事”等合称“宰执”,共同负责军国要政。任此职者或为文官,或为武将,终无定例,往往由“同平章事”兼任。遇有关军事措施,均由枢密使秉承君主意旨决定执行。清代文士对军机大臣亦往往尊称为枢密。
枢密院
官署名。五代后梁建立崇政院,后唐改称枢密院。宋代沿置,主要管理军事机密及边防等事,与中书省并称“二府”同为最高国务机关。辽设北枢密院(相当于兵部)、南枢密院(相当于吏部)及汉人枢密院(掌汉族地区兵马)。元代枢密院主要掌军事机密、边防及宫廷禁卫等事务;战争时设行枢密院,掌一方军政。明清废。
知州
官名。宋代派朝臣为州一级的地方行政长官,以中枢官带“权知军州事”衔,兼掌军事,简称“知州”。原意为暂行主持本军本州事务,明清以知州为州的长官名称。知州有两种:一为直隶州知州,其地位稍低于知府;另一为散州的知州,其地位与知县相同。
知县
官名。唐称佐官代理县令为知县事。宋初用京官知县事,管理一县的行政,有戍兵驻县的,更兼管兵事。因本非县令而管县,故称“知某县事”,简称知县。明代始正式用为一县长官的名称。清代相沿不革。
知府
官名。宋代于升府之处,命朝臣出充长官,称为“知某府事”,简称知府。明代始正式称为知府,辖数州、县,是一府最高的行政长官,级别为四品。清代相沿不革。为从四品官。
知院
宋代枢密院不置枢密使时,则以他官知枢密院事,因称知院,后遂为枢密使之通称。
制军
清代对总督的称呼。原意是因为总督有节制文武各官之权,故有此称,尊称为制宪,别称为制台。
制置使
官名。唐代后期在用兵前后为控制地方秩序而建置。宋代沿置,掌措置边防军,捍卫疆土,多兼“经略使”或“安抚大使”,以统兵官充任。其权任特重者,称为“制置大使”。
制置三司条例司
官署名。宋代行政、军政、财政分掌于中书、枢密院、三司三个机关。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主持变法,特设制置三司条例司,由中书和枢密院长官兼领,掌管新法的制订和颁布,是施行新法的总机构。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并入中书省。
参军
官名。东汉末年,曹操以丞相总揽朝政,其僚属往往用“参丞相军事”的名义办事。此后直至南北朝,凡诸王及将军开府者,皆置参军,为重要幕僚。南朝梁代皇子府中设长史、司马、咨议参军、中录事、中记事、中直兵等“参军”;又有正参军、行参军,以参军为官称者甚多。唐制,诸卫及王府官俱有录事参军事等,外府州也分别置司录及录事参军等,简称参军。宋有司户参军,为地方上的低级官员。元废。
参议
官名。明代在布政使下设左右参议,以分领各道。清初沿置,乾隆时废。又明清于通政使司亦设参议一职,为通政使之佐官。清末新官制中各部于左右丞下亦设左右参议,掌审议有关部务之法令。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的中央及各省均有此名目,由其主官任意委派,均系闲差。
参将
明代镇守边区的统兵官,无定员,位次于总兵、副总兵,分守各路。明清漕运官设置参将,协同督催粮运。清代河道官的江南河标、河营都设置参将,掌管调遣河工、守汛防险等事务。清代京师巡捕五营,各设参将防守巡逻。
参谋
官名,唐、宋节度使及各路统帅所属幕僚之一,掌参议谋画。
参知政事
官名。唐初实际任宰相者偶用此名。宋代以资历较浅之官与宰相同议朝政,称为“参知政事”,掌副相之职。元丰改制时废。南宋恢复。元代行中书省亦设参知政事,为行省之副长官。明代各行省于承宣布政司、左、右布政使之下设左、右参政,地位与前不同。
参赞大臣
官名。清代新疆伊犁将军下设参赞,又在塔尔巴哈台、乌什等处各设参赞大臣,等级略次于将军。又临时出征的统帅下面,也往往设参赞大臣,以赞襄军务。
录事
官名。晋代骠骑将军及诸大将军不开府办事,属官有录事,掌总录文簿。其后刺史掌军而开府者亦置之,职任甚为重要。隋以后为州郡官,掌纠正各曹职事。宋代各州置录事参军,府置司录参军。元废。
录事参军
官名。晋代置,亦称录事参军事,为王府、公府及大将军府等机关的属官,掌管各曹文书,纠查府事。其后刺史掌军开府者亦置。北魏至隋,州郡亦设录事参军。唐宋时废时置,元废。
录尚书事
东汉以后,中央行政均归“尚书”处理,特别在南北朝时代,凡掌握重权的大臣必带“录尚书事”的名号。“录”是总领的意思,因此当时人称之为“录公”,录尚书事独揽大权,无所不管。北魏多以诸王领此官。北周时废。
经略使
官名。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在沿边重要之州设经略使,和都督同时并置,是边防军事长官。后多由节度使兼任。宋代置于沿边各路,常兼安抚使,称“经略安抚使”,掌管一路(宋之大行政区称“路”)之军事、行政事务。明及清初凡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职位高于总督。
转运使
官名。始置于唐代,初称“水陆发运使”,管理洛阳、长安间的粮米运输事务。后设“江淮转运使”,掌江南各道的水陆转运;“诸道转运使”,掌全国谷物财货的转输和出纳,由宰相及盐铁使等官兼领。宋初为集中财权、改置专职的“都转运使”、“转运使”,掌一路或数路财赋,有检察地方官吏的权力。其后职掌扩大,兼理边防、治安、钱粮、巡察等事务,成为府州以上的行政长官。辽、金亦于诸路设转运使,金代另于京城设“都转运使”,以掌管钱谷的征收、转运和仓库出纳。元、明、清有“都转盐运使”,是专管盐务的长官。
驿丞
明清之制,各州县设有驿站之地,均设驿丞。掌管驿站中仪仗,车马,迎送之事,不入品。
供奉
在皇帝左右供职者的称呼。唐初有“侍御史内供奉”,“殿中侍御史内供奉”等名。唐玄宗时设“翰林供奉”,专备宫中应制而设。宋代“东、西头供奉官”为武官阶官,“内东、西头供奉官”为内侍(宦官)阶官,仅用以表示品级,无实际职掌。清代称“南书房行走”为“内廷供奉”。
供事
清代中枢机关低级职员的一种。大体上指不属于各正式编制的人员。服务至一定年限可以正式补用为低级官吏。
九画
帮办
清代后期,中央及地方临时机构中主管官的副职,资格比会办略次。
勃极烈
金初官号。乌古迺(公元1021—1072年)时开始设官,官长皆称“勃极烈”,即女真语治理众人之意。最高总管称“都勃极烈”,类似汉制中的冢宰。其次是“■版勃极烈”;以下是“国伦勃极烈”,有时左右并置,等于国相。此外还有胡鲁(统领官)移赉(第三位)、阿买(治理城邑的官)、乙室(迎迓官)、扎失哈(守官署的官)、昃(阴阳官)、迭(倅贰官)等勃极烈。金熙宗时废,清代改译“贝勒”,但已成为爵位的名称,与金代不同。
按察使
官名。唐初仿汉刺史制设立,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分置十道按察使,成为常设官员。开元二十年改称“采访使”,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改称“观察处置使”,实为各州刺史的上级,权力仅次于节度使。宋代初以转运使兼领,后乃别设提点刑狱。金承安四年(公元1199年)改提刑使为“按察使”,主管一路的司法刑狱和官吏的考核之事。元代改称“肃政廉访使”。明初复用原名,为各省提刑按察使司的长官,主管一省的司法,又设按察分司,分道巡察。中叶后各地多设巡抚,按察使成为巡抚的属官。清代亦设按察使,隶属于各省总督、巡抚,为正三品官,清末改称“提法使”。
指挥
官名。明清沿元制于京城设五城兵马司,置指挥、副指挥,掌坊巷有关治安之事,又明代各卫的指挥使亦简称指挥。
封人
官名。《周礼》列为地官司徒的属官。掌分封诸侯之事。春秋时各国也设有此官,掌典守封疆等事。
封疆大吏
清代总督、巡抚总揽一省或数省的军政大权,犹如古代分封疆土的诸侯,一般称封疆大吏。
柱国
官名。战国时楚国设置,为统率武装部队之官,或称“上柱国”,其地位略次于“令尹”。两汉废。北魏、西魏时设“柱国大将军”,以统率府兵,每柱国下统两个大将军。北周时增置“上柱国大将军”,隋代有“上柱国”、“柱国”,以封勋臣。唐以后作为勋官的称号;“上柱国”为十二转(即第一级),正二品,至清始废。
相国
官名。春秋时齐景公设左、右相,相成为齐国卿大夫的世袭官职。以后其他诸侯国也有设置,或称“相国”,或称“相邦”,或称“丞相”。只有楚国不设相,以令尹为其国的最高执政官。秦有相国。汉初先置丞相,后改为相国,各诸侯王国亦设过相国,后改称为相。东汉不设相,以大司徒任宰相之职。东汉末,献帝时始改司徒为丞相。唐以后,多用以作实际任宰相之职者的尊称。明、清两代则用以对内阁大学士的尊称。
春坊
官署名。隋置门下、典书二坊,唐改为左右春坊,为太子官属。历代相沿,春坊官有庶子、中允、赞善等,明清仅备为翰林院编修、检讨之升转,因而编修、检讨升为春坊官者称开坊。
春官
《周礼》六官之一,称宗伯为春官,掌典礼。唐武则天时曾一度改礼部为春官,旋复旧称。后世也以春官为礼部之通称。又唐宋至明清主管天文历法之官有春官正、夏官正等。
南省
官署名。唐代尚书省设在皇城正中,位居宫城之南。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中,尚书省的位置在其他两省之南,故通称“南省”。
南衙
唐代皇宫在长安城北面,中央的省、台、寺、监各官署都设在宫城之南,故称南衙或南司。后来宦官权势渐重,其所处之北司遂与南衙对抗。因而史书上常以南衙、北司对举。又北宋时习惯称开封府的官署为南衙。
南书房
北京故宫“乾清宫”的西南,本是清康熙读书之处。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始选翰林等官入内当值,称为“南书房行走”。其职除应制撰诗文外,还秉承皇帝旨意,拟进诏旨。“南书房”一度成为当时发布政令的所在地。自“军机处”成立后,即不再参预机务,仅专司文辞书画等事,一般又称为“南斋”。
南面官
辽代统治汉人的行政机构系统,与北面官相对而言。辽太宗耶律德光时,因汉族人口日增,原有的职官过于简单,因分设两个官僚机构,“以国制待契丹,以汉制待汉人”。世宗耶律阮时,南面官系统逐渐完备,京城设三省、六部、台、院、寺、监;京外设节度、观察、防御、团练等使,都是模仿唐代制度。机构虽然庞大,但职简权轻,远不能与北面官之权力相比拟。
南大王院
辽代官署名,属于“北面官”系统。设有“南院大王”,“知南院大王事”等官,分掌契丹部族军民之政。
勋官
隋唐至明赠给文武官员的称号。北周时本以奖励作战有功的战士,后渐及朝官。至唐定制,勋官自上柱国至武骑尉,凡十二转,受勋者即称勋官。沿袭至明为文勋十级,武勋十二级,由吏部稽勋司掌其事。清废。
贵人
皇帝妃嫔封号之一。东汉光武帝时始置,其位仅次于皇后。至清仍沿用,但位在妃、嫔之下,地位大不相同。
贵妃
皇帝妃嫔封号之一。南朝宋武帝刘裕始设,地位次于皇后,自隋至清多沿置。
贵嫔
皇帝妃嫔封号之一。魏文帝曹丕始置,位次于皇后。后世多沿置。
昭仪
皇帝妃嫔封号之一。汉元帝时始置,汉代制度,“昭仪位视丞相,爵比王侯”。原为妃嫔中的第一级,自魏晋?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