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游三国之英雄与诸侯
爪黄飞电的出场就更是稀少了,宛如昙花一现,仅仅在“许田射猎”时出现了一次,其余便很少看到了。曹操骑着爪黄飞电在许田陪同汉献帝打猎,结果献帝屡次射鹿不中,请丞相射之。曹操取过献帝的弓箭坐在爪黄飞电上,一箭便射中了鹿,群臣看射鹿之箭以为献帝所射,齐呼万岁。曹操骑着马在献帝前面接受朝贺,傲视群雄不可一世,而这匹爪黄飞电也无疑为其增色不少。光看其名字就显得与众不同,气势磅礴,也惟独只有曹操这样的枭雄也才可以配得上这匹马。可能因为这匹马的气质高贵非凡,却不适合作战,所以曹操一般在作战中是不会乘其出征的,而会在凯旋回朝的时候骑乘以显示其与众不同的气势。更多的时候爪黄飞电给人一种花瓶的感觉。所以爪黄飞电并未有显示其速度的机会。
作为乱世的三国,和作为乱世三国的名将,几乎都会有一匹名马伴随其左右,跟随其驰骋。除了赤兔、的卢、绝影、爪黄飞电以为尚有许多名马出现在这个乱世,
诸如长坂坡上,令赵云七进七出,而落于不败,落入陷坑生,而又能飞跃而起的那匹马,名叫【夜照玉狮子】;
曹洪曾有一匹马名为【白鹤】。当时人称:“凭空虚跃,曹家白鹤”;
那匹刘备送给庞统而使庞统送出命的马,名为【白龙驹】(是否此马就为“的卢”不得而知);
张辽威震逍遥津时,骑得那匹马是【灰影】;
当时,孙权被逼无奈跃马跳过断桥,骑的是【玉龙】;
孙权还有另一匹名马,“驰骤烈风举帆之疾”,故名【惊帆】;
智可比诸葛亮,曹操称“吾之子房”的郭嘉的马的名字叫【白雪】;
与此马名字相对应的,东吴那“打不死”之周泰骑的马叫【黑云】;
以黑著称的张飞,马的名字很有气势――【王追】(也有称乌椎);
“生命力持久”、活跃在三国后期舞台的张的坐骑也之马为:【奔雷】;
老谋深算的司马懿,马的名字为【乌孙】;
名气稍差,一刀砍死魏延的马岱,却骑了一匹好马,名为【汗血】,此马是否就是传说中的汗血宝马不得而知;
魏延呢,也不差,足以唬人,【乌骓】,楚霸王复生矣;
火烧八百里连云,一战成名的陆逊,坐骑很符合他的儒将气质,名为【白鸽】;
大诗人陈思王曹值,也有一匹和绝影一样的“大宛良马”,名为【紫?】;
杀得曹操割须弃袍,名列五虎将之一的马超,马名却很奇特――【里飞沙】。不晓得这和锦马超有西凉血统是否有关;
老当益壮、弥尔益坚的黄忠,马的名字气势非凡,一听就有气势,【燎原火】。
赤兔
《曹操传》:吕布有骏马名赤兔,常骑乘之。时人为之语曰:“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
的卢
《马政论》曰:“颡上有白毛谓之的卢。”又曰:“上有旋毛及白毛者,谓之的吻,凶。”俗云的卢非也。刘备避樊城之难,过檀溪,谓所乘马的卢曰:“今日急,不可不努力。”马达备意,一跃三丈。又庚亮所乘马名的卢,殷浩以为不利主,劝市之。亮曰:“岂有已之不利,移之人者。”
绝影
《后汉书》:曹公所乘马名绝影。
白鹤
《拾遗记》:曹洪与魏武所乘之马名曰白鹤。时人谚曰:“凭空虚跃,曹家白鹤。”
惊帆
《古今注》:曹今有名马名惊帆,言其驰骤烈风举帆之疾也。
写作资料:东汉整体概析
更新时间2010…9…19 21:28:52 字数:17601
(公元25—189年)
东汉王朝始建于公元25年(建武元年),在名义上存在到公元220年(献帝延康元年)。可是,公元184年(灵帝中平元年)黄巾大起义之后,东汉王朝虽仍存在,但其统治已分崩离析。中平六年(189年),灵帝死,董卓率兵入雒阳,废少帝刘辩,另立献帝刘协,自掌大权。各地牧守将校推袁绍为盟主,联兵进伐董卓。董卓部众以力量不抵,将雒阳及其附近焚掠殆尽,将献帝挟持到长安。东汉至此时,已名存实亡,全国陷入军阀割据混战之中。因此,我们在讲东汉的政治、经济时,只讲到公元189年。190年以后的历史,按传统习惯归入三国时期。
一、加强封建专制体制
刘秀建立东汉王朝,以“中兴”汉家相标榜。在他即位之初,就废除了王莽制定的一切制度和政策,基本上恢复了西汉时期的制度和政策,有些制度、政策也有发展或变化。
1。中央集权
刘秀加强中央集权是西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继续和发展。
退功臣,进文吏:东汉初年,刘秀认为他的功臣多是戎马出身,不熟悉典章制度,不懂得治理国家;可是他们多自恃功高,不听命令,或不遵守法纪。为了表彰他们的功勋,并笼络他们的人心,刘秀封其中功劳最大的三百六十多人为列侯,给予他们尊崇的地位;但却解除了他们的实权。除高密侯邓禹、固始侯李通、胶东侯贾复三人参与议论军国大事外,其余大多数列侯成为闲员,只是“以列侯奉朝请”①。这些列侯的食封数量,如邓禹、吴汉二人,都食四县,其余为县侯、乡侯、亭侯,小的只食数百户。总的说来,比西汉少得多,也是衣食租税而已。
刘秀很重视隐居山林、不仕王莽的士人。他认为这些人既熟悉典章制度,懂得治理国家;又情操高尚,不趋炎附势。所以就多方访求,重礼征聘。平帝时的高密令卓茂不仕王莽,刘秀征为太傅,名儒伏湛(zhàn占)征为尚书。尚书的权力是很大的。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刘秀削弱三公的权力,加强尚书台的权力,这是他的重要集权措施之一。东汉初年,中央最高的官职是三公,就是司徒、司空和太尉。司徒是由丞相改称的,管民政,权力比丞相小的多。司空是由御史大夫改称的,不再管监察,而是改管重大水土工程。太尉管军事。太尉一职应改称司马,因刘秀曾任刘玄的“行大司马事”,为避讳而未改。三公的职位虽高,徒有虚名,并无实权。权力集中于尚书台,尚书台则直接听命于皇帝。东汉后期的政论家仲长统曰:刘秀“愠(yùn运,怒)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①
东汉初年,进一步扩大尚书台机构。设尚书令一人,秩千石(西汉时为六百石),为尚书台的主管长官;另设尚书仆射一人,秩六百石,为尚书令之副;又设左、右丞各一人,秩四百石,为令、仆之佐。尚书台下分六曹,每曹有尚书一人,秩六百石。尚书的职掌:
吏曹尚书(亦称常侍曹尚书),主公卿事。
二千石曹尚书,主郡国二千石事。
民曹尚书,主官吏上书事。
三公曹尚书,主断狱事。
南主客曹尚书,主少数民族和外国事。
北主客曹尚书,主管同于南主客曹。
每曹置侍郎六人,称尚书侍郎或尚书郎,秩四百石;置令史三人,称尚书令史,秩二百石,各有职掌。这是一个组织完善的、具体而微的中央政府,尚书令的权力在日益加强。章帝以后,已有“尚书出纳王命,赋政四海,权尊执重,责之所归”①之说。至此时,尚书台已是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关。三公、九卿只受成事。东汉时的太傅、三公或大将军等要直接参预中枢决策,必须加以“录尚书事”的头衔。
加强监察制度:东汉初年,就恢复了西汉时设置过的三套监察机构,而且有所加强。
1。御史台——东汉初年,改御史大夫为司空,管工程。原属御史大夫的御史中丞主管御史台(府),掌监察,秩千石。御史中丞下有治书侍御史二人,掌解释法律条文;侍御史十五人,掌察举官吏违法,接受公卿、郡吏奏事。官吏朝见皇帝或国家举行祭天、祀庙、封王侯、拜将相等大典时,御史中丞或侍御史监察威仪。御史中丞的权力仅次于尚书令。
2。司隶校尉——西汉武帝时置司隶校尉,至成帝时废除。
东汉又复置,兼领一州事①,秩比二千石。设从事史十二人,主管察举中央百官犯法者和本部各郡事务。司隶校尉既是京官,又是地方官。参与议论朝政时,位在九卿之上,朝贺时,处于公卿之下。监察权之大,“无所不纠,唯不察三公。”②在公卿朝见皇帝时,尚书令、御史中丞、司隶校尉会同并专席而坐,号曰“三独坐”。
3。州刺史——东汉初年,在司隶校尉辖区之外,分全国为十二州(部)③,每州设刺史一人,秩六百石。刺史于每年八月巡行所属郡国,检阅刑狱情况,考察长吏政绩,年终奏于皇帝。刺史的属官与司隶校尉略同。
三套监察机构的恢复和加强,对加强皇帝的权力起了巨大的作用。
集军权于中央:刘秀一再削弱地方的军权,加强中央的军权。他在建国不久,就下诏撤销了郡国都尉的建制,将兵权并归守、相。后又取消了各郡、国的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士四种常备军④,还取消了每年一度的都试制度⑤。从此,守、相的军权也被取消了。郡、国的军队很少,一般不能作战。大的战争要依靠中央的军队。
中央的军队主要有四支。在首都有两支,就是南军和北军。南军又分两部,一部归光禄勋①管辖,下设有七署,就是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羽林左监、羽林右监,掌守卫宫殿和侍从;另一部归卫尉管辖,掌守卫宫门。北军置中候一人,下分为五营,就是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每营设校尉一人,掌营兵,保卫京师。
地方上有两支,一为黎阳营,合幽、冀、并三州兵骑而成,驻黎阳(今河南浚〔xùn迅〕县东),以谒者监军②。主要任务是守卫黄河以北,以为首都雒阳北面的屏障。一为雍营,驻雍(今陕西凤翔南),主要任务是守卫三辅(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为西汉皇陵所在地),亦是首都雒阳西面的屏障。安帝时,为了防御鲜卑贵族的侵扰,又增置渔阳(今北京怀柔)营兵。此外,还有使匈奴中郎将、度辽将军、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等统率的边防驻军,亦直属于中央。
2。社会经济政策
刘秀采取的社会经济政策,绝大部分都是西汉的政策的继续和发展。主要有三个方面。
解放奴婢:奴婢问题是西汉中后期留下来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汉哀帝和王莽时期都没能解决。
刘秀称帝的次年(建武二年,公元26年),就下令解放奴婢。从这年至建武十四年,共下解放奴婢令六道,解放奴婢的地域范围,适用于全国;奴婢种类,包括了因贫穷而“嫁妻卖子”者,王莽时没入为官奴婢者,被权势之家略为私奴婢者等等。有抗命不解放奴婢者,以“略人法从事”。
刘秀还在建武十一年的二、八、十月中,三次下令禁止残害奴婢。如二月的诏令曰:“天地之性人为贵,其杀奴婢,不得减罪。”①
刘秀的解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的政策的实行,对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发展社会经济,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度田事件:土地问题是西汉中后期留下来的另一重要社会问题,也是最主要的社会问题,汉哀帝和王莽时期亦没能解决。
东汉初年,在农民大起义之后,土地问题稍有缓和。当时刘秀亦未想对这一问题做进一步解决。他于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下令各州、郡,清查人们占有田地数量和户口、年纪。这样做有两个目的:一、限制豪强大家兼并土地和奴役人口的数量;二、便于封建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当时,许多大地主拥有武装,号称“大姓兵长”②,他们隐瞒的田地和依附于他们的人口很多,反对清查。地方官吏惧怕他们,有的贪于贿赂,就互相勾结,任凭地主谎报;而对农民,不仅丈量田地,还把房舍、里落都作为田地进行丈量,以上报充数,这就给广大农民制造了极大的痛苦。
刘秀以“度田不实”之罪诛杀了十余个郡太守,下令加紧度田。于是大姓兵长们就武装反抗,许多农民不明真象,也跟从大姓兵长反抗,这就是史称的“度田事件”。刘秀一再发兵镇压反抗者。“郡县追讨,到则解散,去复屯结。”后来刘秀采取了镇压与分化相结合的政策,规定反抗者们“自相纠敗╰í惕,揭发),五人共斩一人者,除其罪。”③对捕获的大姓兵长,迁徙到他郡、县,给予优厚的田宅安排,不予处罚。这实际是一种妥协政策,度田不了了之,反度田斗争也就平息下来。
二、社会经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