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游三国之英雄与诸侯
败曹军,被封为征西大将军。使一口大刀,箭法精良,百发百中,年岁虽大,却常不服老。刘备为汉中王后,拜忠为后将军,后赐关内侯。220年,黄忠病逝于营寨中,享年七十五岁。后人有诗叹道:
老将说黄忠,收川立大功。
重披金锁甲,双挽铁胎弓。
胆气惊河北,威名镇蜀中。
临亡头似雪,犹自显英雄。
搬一首我的爱是永恒写的五律:五律·叹黄忠
定军成故事,江水自朝东。
袍染英雄血,箭飞画鹊弓。
宝刀欺龙背,白首胜雪松。
老卒以死报,愧杀云长公
三国演义五虎中的黄忠是否换成魏延更好?
不可以。
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论战功,魏延在前期显然不如黄忠,在蜀汉前期,黄忠奇袭定军山,斩杀夏侯渊,使得汉中之战的战局转向对蜀汉有利的方面,这也是刘备为什么让黄忠当了五虎大将的重要原因。尽管在蜀汉后期魏延立下了很多战功,而且从这些战役上来看,魏延的能力不逊于黄忠,但是综合比较,黄忠的功劳还是要稍大于魏延。
第二,论人品,黄忠年龄虽大,但是却不倚老卖老,比较谦虚,更重要的是,在关键时刻总能显示出大将风范,以大局为重,反观魏延,在诸葛亮死后,为了争权,居然不听命令,擅自撤并,并烧毁栈道,这都是因为他想掌权,为一己之私,居然可以作出这样的事情,足以说明魏延还不能称之为有大将风范,自然也就不能被选为五虎大将。
黄忠,字汉升,公元147年生,南阳人。能开二石力之弓,百发百中,是历史上有名的老将,在老年时期表现活跃,与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廉颇齐名。
黄忠年轻时一直为荆州刘表效力,被刘表任命为中郎将,与刘表侄子刘磐一起驻守长沙攸县,公元208年,曹操占领荆州,临时任命他为裨将军,任驻守原地,归属于长沙太守韩玄。公元209年,刘备攻打荆州各郡,占领了长沙、零陵、桂阳、武陵等地,黄忠投降刘备。在三国演义里描写关羽带领五百校刀手攻打长沙,与黄忠首战一百合不分胜负。二战时因黄忠马失前蹄被掀于地,关羽饶过黄忠。三战时黄忠感恩,只用箭射中关羽盔缨跟,充分显示了他百步穿杨之能。书中之意,当时黄忠若要取关羽性命,亦非难事。三国演义中黄忠箭法如此了得,可堪称第一人。公元211年黄忠跟随刘备入川,征战益州,表现突出,勇冠三军。平定益州后刘备封其为讨虏将军。三国演义里描写黄忠在川中战斗中攻打雒城时斩杀刘璋将领邓贤,挫败泠苞,解救魏延。庞统死于落凤坡后黄忠再次解救魏延,领兵杀出重围,表现英勇。公元219年,刘备进击汉中定军山,黄忠一战斩杀魏国身经百战的守将夏侯渊,曹军惨败,黄忠自此声名大震。后黄忠升为征西将军。公元219年刘备自立汉中王,重用黄忠为后将军,三国演义里就是此时将黄忠与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四人并称为蜀国“五虎上将”,黄忠名列第五。诸葛亮曾劝刘备说,黄忠名望不能跟关羽、张飞等人并列,黄忠在益州的战功马超、张飞看见还能理解,但关羽却是远在荆州,恐怕会对此不满。但由于刘备坚持,黄忠最后仍与关张等人齐位并列,赐爵关内侯。三国演义小说里描写关羽对黄忠得的赐封不满,表示: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后经费诗点拨关羽才没有计较。
公元220年,黄忠病逝,享年73岁,追谥为刚侯。三国演义里黄忠是于公元222年跟随刘备征讨孙吴,因刘备言老将无用,黄忠不服老,在与吴将潘璋战斗中中了马忠埋伏,被流箭射中肩窝,因年老血衰,箭疮痛裂而逝。黄忠曾有子黄叙,早年死去,故黄忠无后。
写作资料:三国之东吴将领分析(一)
更新时间2010…11…11 10:24:05 字数:14478
鉴于甘宁在慕阳这边,最近又有江东猛虎孙坚的戏,江东将领要大放光华,便整理了一些资料,关于东吴名将的,大家敬请参考。
'江东四英将和江东十二虎臣',两篇是一起的,因字数限制,分开上传。
江东四英将:
如果说曹操手下除了曹洪曹仁等一班宗亲故旧外,荀彧郭嘉等人都是后来招揽的人才,张辽徐晃等人更是降将,真正是唯才是举,那么东吴主要就是亲朋故旧了。周瑜和孙策是好朋友,鲁肃和周瑜是好朋友,吕蒙是孙策好朋友邓当的小舅子更兼是孙权一手提拔的亲信,陆逊是孙策的女婿。而难得的是这四个人都是帅才,支撑了东吴的江山。周瑜打了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鲁肃制订了保有东南和联刘抗曹的策略,吕蒙取得具有战略地位的荆州,陆逊除了夷陵之战外更独担了后期抗曹的重任。靠亲朋故旧就能够有这么多人才,倒真是东吴的运气。相比之下,蜀国虽然在开始招聘了一批上岗,后来除了刘备实行亲朋好友路线外,学而优则仕的诸葛亮奉行了一条大多是他这种出身人实行的“比我高的莫进来”的政策,搞得最后只有廖化当先锋的场面。说“比我高的莫进来”是武大郎的做法,其实是对武大的冤枉,真正这样干的往往是高个,而不是武大这样的矮个。因为武大之流知道自己的高度实在寒碜,而很多活还是要高个干的,因此只要高个子不是歧视武大,武大不但欢迎高个子进来,而且还分外有些敬仰的。诸葛亮之流的高个就不同,要知道诸葛亮能够得到赏识靠的就是个子比正常人高那么一点点,这是他赖以生存和发家的东西,因此对于比他高的或者和他一样高的是坚决不能够放进门的,就是那些有威胁的也坚决是要压制而打击之的,他的手下只能是那些能够完全为他所控制的,或者能够以自己的愚蠢来显示领导的伟大的。无耻之徒曹丕就深知这点,故此在《典论》里有“文人相轻,自古已然”的话,看看他兄弟曹植就是有些笨,后来还一封一封给爱好文学的曹丕上写得那样精彩的奏章,曹丕当然不会用他。要是曹植假装从马上摔下来,摔得不会写文章了,然后上个污七八糟的表给曹丕,说不定还能够有点希望。鲁迅先生说奴才做了主子往往比原先的主子更严厉,学而优则仕者何尝不是对后来的人才更刻薄、压制得更厉害?要知道,历史上的**恰恰是有学问的人兴起来的,知识分子整起知识分子来远比大老粗恶毒,真正阻碍科学发展的并不是群氓,恰恰是一些靠腐败已经死去的科学家身体为生的所谓的现行科学家。
四个人当中有三个人短命,周瑜死的时候三十六岁,鲁肃死时候四十六岁,吕蒙死时候四十二岁,陆逊是六十三岁死的,也是应了“自古的忠良哪个有下场”的话。
陆逊虽然长寿,却未必能够算是比前三个人好命。他的鲁肃一样都是早年丧父,属于孤儿,然而陆逊还不如鲁肃。鲁肃估计是鲁家的唯一继承人,和祖母在一起住,家里也有钱。而陆逊虽然也出自江东的望族,但是却是寄人篱下,跟着从叔祖庐江太守陆康过。陆康说是陆逊的从叔父,但是看来年纪相差不大,因为陆逊比陆康的儿子陆绩还要大。陆绩六岁的时候在九江拜会袁术的时候才六岁,拿了席上的几个橘子,说是准备回家给母亲吃,是有名的孝子。结合后来陆逊投奔孙权的时候才二十一岁,陆逊应比陆绩大十岁以上。陆康因为不给袁术粮食得罪了袁术,并且因为孙策拜会他的时候只派了个秘书接见,被孙策从庐江任上给赶跑了。在此之前派陆逊带一家人避难,由陆逊执掌门户,看来陆逊还是少年老成的。
就比孙策小一个月的周瑜和鲁肃、陆逊一样是书生出身,世家子弟的音乐什么的都很在行。因为年少风流,被江东称为周郎,江东当时有谚语:“曲有误,周郎顾”的话,是说周瑜在酒过三巡后还能够听出乐曲演奏中的失误,采取的方法不是拍桌子说“错了”,而是看看演奏者,意会之,足见儒将的倜傥。吕蒙虽然先前也是拿刀砍人出身,后来却也读了不少书,让原先因为他没有学问而存着些鄙视的鲁肃说出了“非复吴下阿蒙”的话,他自己一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回答还成为了流传至今的典故。
书生能够当将军、当元帅,并且指挥千军万马决胜于疆场确实是中国的特色。所谓的儒将风流,在中国历史上不但出现过,而且还是举足轻重。肥水之战大破符坚百万兵的谢玄,“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吓破胆”的范仲淹,炮轰努尔哈赤于马下的袁崇焕,剿灭太平天国的曾国藩,带着棺材出玉门的左宗棠,没有怎么摸过枪的毛主席,同样师范出身的粟裕等等,在古代的与武举无缘,在现代的与军校无缘,却杀得古时的悍将和现代军校出身的高才丢盔卸甲,溃不成军,比他们笔下的文章还有戏剧性,还要精彩。可惜现在沿袭西方的军事教育制度只怕出不了范仲淹、毛主席之类的儒将了,能够出的恐怕只能是先拿刀砍人,上去了以后再读书深造的吕蒙式的半儒将。想起来确实令人怀念那个儒将辈出的时代,战争在这些人手里不是武夫的拼杀,而是一种艺术,里面充满这艺术家的浪漫和哲学家的理性。体现的真正是“运筹帷幄内,决胜千里外”,证明的确实是战争仅仅是政治的最高形式是政治的继续的真理。“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可惜的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斗转星移,时世异也,前有如诗如画般的古人风流,却不知道可否能见如古人的来者,古今多少事,能够都付笑谈中么?
江东四杰首先都是战略家,论起天下大势来不比在许昌的郭嘉或者在隆中躬耕垄亩的诸葛亮差。而说到四杰之首,当然是鲁肃鲁子敬。
历史上的鲁肃虽然是儒将,但是却绝对不是诸葛亮那样只会摇摇羽毛扇子的纯书生,而是身有武功的全才。早年因为他讲武习兵的事情被同宗的老头子们臭骂为:“鲁氏世衰,乃生此狂儿!”,这点倒有些象曹阿瞒。后来鲁肃举家迁徙,让老弱先行,自己断后,州郡派兵来追,鲁肃先礼后兵,说道:“你们追上我们回到州郡里也没有什么奖赏,追不上回去也不会受罚,何苦和我们为敌呢?”说毕,“植盾于地”,引弓设盾,箭箭洞穿盾牌,和传说中的养由基能够射穿多重铠甲也差不多了,追兵不想自己的身体和盾牌一样来个透心凉,于是纷纷退走。不过是鲁肃的智商足以使他成名,人们后来都忽略了他的武艺了,就如同孔夫子其实能够力举千斤闸的,但是不以力闻(这还不是孔子的徒弟说的,是有些瞧不起他的庄周说的,应该可信)。后来因为荆州的事情和关羽放对的时候,鲁肃又武勇了一把,单刀赴会,索要荆州。当时关羽的一个手下说:“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却不知道大耳朵除了无耻还有什么品德),何常之有?”鲁肃厉声呵斥他,关羽挂不住,操刀而起,不过不敢对鲁肃,而是说自己的手下:“此国家事,是人何知?”让他滚下去。所以说应该是鲁大夫单刀会,而不是什么《关大王单刀会》。
建安五年,鲁肃在周瑜的引荐下见孙权,谈了没有多久就被孙权引入密室,合榻对饮,谈论天下大势。孙权倒很直接,想成就齐桓公和晋文公那样的事业(还不是取而代之,就是当权臣),问鲁肃该怎么办。鲁肃更直接,说道“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让孙权别去招惹曹操,而是先在平定江东的基础上控制荆州,也就是尽占长江天险以后再伺机而动。这番话很务实,毕竟以当时经济不发达和人口相对稀少的江东还很难与足智多谋的曹操为代表的北方集团争霸,占据长江之险,先保证能够割据一方的形势才是孙权所应该解决的问题,也就是兵法上说的先立于不败之地。
鲁肃的战略眼光是相当敏锐的,一句就点出了长江战略的急所——荆州。另外三杰也看中了荆州,不过周瑜、吕蒙和陆逊对荆州处理态度上是和鲁肃不同的。后者三人更强调对荆州的占有,然后以荆州为基地,西可取巴、蜀,北可威许昌。鲁肃之所以没有如后三人那样坚持对荆州的完全收回,与他认为“曹操不可卒除”的根本观点是分不开的。东吴的兵源毕竟有限,除非实力达到一定程度,否则占有荆州使攻守易势,反而会使战略上变为被动。在兵力不足的时候,控制比占有要有利得多,以有限的兵力无限拉长战线不但补给会成为问题,更容易被兵力相对多的一方分割;另外收起拳头再打人的蓄势待发,比那些把手伸到不能再伸的“强弓劲弩之末,不能穿鲁缟”的力道不可同日而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