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游三国之英雄与诸侯
乱怠!安患茫笞谢谱妫嬗忠苑踩诵笾!?br /> “权讨祖,祖军败奔走,追兵急,宁以善射,将兵在后,射杀校尉淩操。”这是甘宁第一次出彩,亲自射杀敌人大将,救下己方主将。堪称立下大功。不料黄祖熟视无睹。甘宁绝望之余,听了朋友苏飞的建议,另谋他处,于是投奔了孙权。
刚到东吴的甘宁,就献上了他的一番军事战略,陈计曰:“今汉祚日微,曹操弥憍,终为篡盗。南荆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宁已观刘表,虑既不远,儿子又劣,非能承业传基者也。至尊当早规之,不可后操。图之之计,宜先取黄祖。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务于货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舟船战具,顿废不修,怠于耕农,军无法伍。至尊今往,其破可必。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权深纳之。张昭时在坐,难曰:“吴下业业,若军果行,恐必致乱。”宁谓昭曰:“国家以萧何之任付君,君居守而忧乱,奚以希慕古人乎?”
这番宏观战略,正与周瑜的天下二分思想吻合,足见甘宁的实力,并不仅仅是武艺卓绝,在用兵方面,也颇有心得。对张昭的一番话更见其豪气干云。结果“权遂西,果禽祖,尽获其士众。遂授宁兵,屯当口。”令人感动的是,当时苏飞与黄祖一起被捕,甘宁为了救被判处死刑的好友,“下席叩头,血涕交流”以自己的性命担保,最终感动了孙权,使苏飞被释放。
“后随周瑜拒破曹公于乌林”,“攻曹仁于南郡”,赤壁、南郡两大战,甘宁全是作为军中大将参与,地位渐高。在南郡战役中,“宁建计先径进取夷陵,往即得其城,因入守之。时手下有数百兵,并所新得,仅满千人。曹仁乃令五六千人围宁。宁受攻累日,敌设高楼,雨射城中,士众皆惧,惟宁谈笑自若。”随后“遣使报瑜,瑜用吕蒙计,帅诸将解围。”
南郡之战中,曹仁曾在江陵上演过“天人”般的精彩一幕,而甘宁这次“谈笑自若”面对“雨射城中”的敌军,也足以显示出他的勇猛,比之曹仁,不遑多让。
“后随鲁肃镇益阳,拒关羽。羽号有三万人,自择选锐士五千人,投县上流十余里浅濑,云欲夜涉渡。”面对关羽大军,“宁时有三百兵”,差距之大,不言而语,但是他说:“可复以五百人益吾,吾往对之,保羽闻吾欬唾,不敢涉水,涉水即是吾禽。”肃便选千兵益宁,宁乃夜往。羽闻之,住不渡,而结柴营,今遂名此处为关羽濑。
上一次力阻曹仁,这一次威慑关羽。曹刘两家的名将在甘宁面前,都显得那么无可奈何。于是,“权嘉宁功,拜西陵太守,领阳新、下雉两县。”
甘宁的表演还远远没有结束,“后从攻皖,为升城督。宁手持练,身缘城,为吏士先,卒破获朱光。计功,吕蒙为最。宁次之,拜折冲将军。”皖城之战,他又找到了做海盗时那种舍我其谁的霸道,身先士卒登城杀敌,刻下了自己绝伦的武艺和过人的勇气。
甘宁的一生就可以用一个“勇”字概括。对曹仁是勇,阻关是勇,登皖城还是勇,但是最勇的一幕发生在合肥之战。“权密敕宁,使夜入魏军。宁乃选手下健儿百余人,径诣曹公营下,使拔鹿角,逾垒入营,斩得数十级。北军惊骇鼓噪,举火如星,宁已还入营,作鼓吹,称万岁。因夜见权,权喜曰:“足以惊骇老子否?聊以观卿胆耳。”即赐绢千疋,刀百口。”
这就是传说中的百骑劫曹营。甘宁一生中最无畏的表演。也正由于此,孙权由衷感叹:“孟德有张辽,孤有兴霸,足相敌也。”
孙权在合肥简直被张辽打出了噩梦。特别是那次几乎要命的追击,“从攻合肥,会疫疾,军旅皆已引出,唯车下虎士千余人,并吕蒙、蒋钦、淩统及宁,从权逍遥津北。”“张辽觇望知之,即将步骑奄至。宁引弓射敌,与统等死战。”“宁厉声问鼓吹何以不作,壮气毅然,”
这就是甘宁,虽然他前面做了不少目无法纪的事,虽然他曾不讲信用的从吕蒙手里骗回自己家犯罪的厨子,将之处决。虽然他因为粗豪得罪过孙权。但是“开爽有计略,轻财敬士,能厚养健儿”的甘宁绝不是一勇匹夫,智勇双全的他有着自己的性格,当那份桀骜遇到吕蒙的宽容时,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回报。甘宁一生作战,虽然没有早期将领那么多的讨贼、讨山越的战绩,但大多是大战大功。且个人出彩的时刻层出不穷,堪称东吴数一数二的虎将。
附:甘宁功绩表
1、权讨祖,祖军败奔走,追兵急,宁以善射,将兵在后,射杀校尉淩操。
2、权遂西,果禽祖,尽获其士众。遂授宁兵,屯当口。
3、后随周瑜拒破曹公于乌林。
4、从攻曹仁于南郡,
5、宁建计先径进取夷陵,往即得其城,因入守之。时手下有数百兵,并所新得,仅满千人。曹仁乃令五六千人围宁。宁受攻累日,敌设高楼,雨射城中,士众皆惧,惟宁谈笑自若。
6、后随鲁肃镇益阳,拒关羽。羽号有三万人,宁时有三百兵,乃曰:“可复以五百人益吾,吾往对之,保羽闻吾欬唾,不敢涉水,涉水即是吾禽。”肃便选千兵益宁,宁乃夜往。羽闻之,住不渡,而结柴营,今遂名此处为关羽濑。权嘉宁功,拜西陵太守,领阳新、下雉两县。
7、后从攻皖,为升城督。宁手持练,身缘城,为吏士先,卒破获朱光。计功,吕蒙为最。宁次之,拜折冲将军。
8、权密敕宁,使夜入魏军。宁乃选手下健儿百余人,径诣曹公营下,使拔鹿角,逾垒入营,斩得数十级。北军惊骇鼓噪,举火如星,宁已还入营,作鼓吹,称万岁。因夜见权,权喜曰:“足以惊骇老子否?聊以观卿胆耳。”即赐绢千疋,刀百口。
9、从攻合肥,会疫疾,军旅皆已引出,唯车下虎士千余人,并吕蒙、蒋钦、淩统及宁,从权逍遥津北。张辽觇望知之,即将步骑奄至。宁引弓射敌,与统等死战。
PS:因甘宁的角色重要,特别整理了一些关于他的其他资料,后续参考。
(甘宁的出身及其在益州的早年生涯,在陈寿《三国志·吴书·甘宁传》写到:“(甘宁)少有气力,好游侠,招合轻薄少年,为之渠帅;群聚相随,挟持弓弩,负毦带铃,民闻铃声,即知是宁。人与相逢,及属城长吏,接待隆厚者乃与交欢;不尔,即放所将夺其资货,于长吏界中有所贼害,作其发负。至二十余年。”同传裴松之注引吴·韦昭《吴书》也说:“(甘)宁轻侠杀人,藏舍亡命,闻于郡中”。由上述两段史料可以看出,甘宁首先是“有气力”,能“挟持弓弩”,武艺高强;并且“招合轻薄少年,为之渠帅”,拥有一只精锐的私人部队;而且平日里做的是杀人越货、“藏舍亡命”的勾当。甘宁这类人不是个别的,《三国志·魏书·刘晔传》说:“扬士多轻侠狡杰,有郑宝、张多、许乾之属,各拥部曲。(郑)宝最骁果,才力过人,一方所惮。……(刘)晔曰:“(郑)宝无法制,其众素以钞略为利”。郑宝等人的行径与甘宁如出一辙。他们都是所谓的“游侠”。
“游侠”是两汉社会中一个颇为活跃的阶层。东汉末年的荀悦在《汉纪》中说:“立气势;作成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者;谓之游侠。”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就记录了汉初“游侠”朱家、郭解、剧孟等人的事迹;到了社会动荡的东汉末年,“游侠”之士更是横行起来,益州巴郡临江(今重庆直辖市忠县)人甘宁即是其中突出的一位。
陈寿《甘宁传》对甘宁的早年生涯语焉不详,幸好裴松之的注还留下一些线索。裴注引韦昭《吴书》说:“(甘)宁本南阳人,其先客于巴郡。(甘)宁为吏举计掾,补蜀郡丞。顷之,弃官归家”。由此可知,甘宁祖籍是荆州南阳郡人,他的先人客居于益州的巴郡。甘宁曾担任地方上的计掾(掌计簿的官吏),后来补蜀郡的郡丞(郡太守的佐官),不久,“弃官归家”。又据《三国志·蜀书·刘焉传》:“(献帝)兴平元年(194),(刘焉)痈疽发背而卒。”裴注引王粲《英雄记》:“(刘)焉死,子(刘)璋代为刺史。会长安拜颍川扈瑁为刺史,入汉中。荆州别驾刘阖,璋将沈弥、娄发、甘宁反,击璋不胜,走入荆州。璋使赵韪进攻荆州,屯朐□。”我们注意到,前引《吴书》所记已“弃官归家”的甘宁,在这里又成为“璋将”。这之间有何事件,由于史料缺乏,不得而知。但下面需要分析下《英雄记》的这段史料。当时,东汉政府还控制在凉州军事集团李傕等人手中。而据《刘焉传》,刘璋的继任为益州刺史,是由于地方实力派庞羲、赵韪等人的拥护并最终为东汉政府所承认(《英雄记》所谓“会长安拜颍川扈瑁为刺史”,可能是始有此举,但最终因益州实力派的反对而作罢)。作为回应,刘璋也同意“以(赵)韪为征东中郎将,率众击刘表。”(因为刘表并未完全依从东汉傀儡政府)按理,荆州方面也应该有所动作,但《英雄记》谓“荆州别驾刘阖,璋将沈弥、娄发、甘宁反,击璋不胜,走入荆州。”,显得龃龉不通。刘阖既然是“荆州别驾”,则攻击刘璋无所谓“反”。《资治通鉴》摘用此节时即删去“荆州别驾刘阖”六字,显然也意识到这点。我认为这里应该有字脱漏,或当作“荆州别驾刘阖'诱'璋将沈弥、娄发、甘宁反”,刘阖是在作策反活动,唆使益州的某些反对派如甘宁等反叛,这样释读似乎能文从字顺。甘宁显然在益州并未受到重用,他的反叛也可以说是其不满情绪的一种反映。至于为什么刘氏父子都未重用甘宁,令人费解。
甘宁在荆州前后待了十来年,但却一直默默无闻。据上节,甘宁是败逃入荆州的。东吴韦昭的《吴书》有意回避了这点,只说“(甘)宁将僮客八百人就刘表。(刘)表儒人,不习军事。时诸英豪各各起兵,(甘)宁观表事势终必无成,恐一朝土崩,并受其祸,欲东入吴。”司马光《资治通鉴》基本上照搬了这段话。甘宁率领他残存的精锐部曲(“僮客八百人”)往投刘表,韦昭说“(刘)表儒人,不习军事”,仅稍微暗示甘宁在刘表处的境遇;接着就极力称赞甘宁的政治眼光:“观表事势终必无成……欲东入吴”。其实多少是事后的溢美之词,因为根据裴注可考出甘宁在刘表处待的时间并不短,起码有四、五年(约兴平二年至建安四年,195—199)。陈寿《甘宁传》就客观、准确些:“(甘宁)乃往依刘表,因居南阳,不见进用,后转托黄祖,(黄)祖又以凡人蓄之”,原来甘宁的“欲东入吴”,最主要的原因是“不见进用”。
甘宁在刘表处的五六年如何度过,韦昭的《吴书》没作交代。而陈寿《甘宁传》则有“因居南阳”这几个字,透露了一点信息。前面提到,“(甘)宁本南阳人”,那里应该有与甘氏有姻亲血缘关系的宗族,可这并不是他在南阳淹留数年的主要原因。下面需要分析下东汉末年南阳的状况,从中寻找答案。荆州拥有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长沙等郡,其中南阳郡位于最北面,是荆州的北大门。东汉末,“江东之虎”孙坚杀荆州刺史王叡,又北上杀掉南阳太守张咨。刘表得以被任命为新的荆州刺史,而袁术则趁机“屯鲁阳(属南阳郡),尽有南阳之众”(《三国志·魏书·刘表传》注引司马彪《战略》),后来刘表在地方豪族蒯良、蒯越、蔡瑁等人的支持下,“南收零、桂,北据汉川”(《刘表传》),但始终没能控制南阳郡。直到汉献帝初平四年(193),袁术北上与曹操战于封丘,大败,退居扬州九江郡,刘表才得以奄有南阳。但没过几年,到建安元年(196)凉州军事集团的张济、张绣又进占南阳。张济死,“(张)绣领其众,屯宛(南阳郡的郡治),与刘表合”(《三国志·魏书·张绣传》)。为了抵御北面的曹操,刘表默许张绣在南阳的统治。事实上,从建安元年(196)到建安四年(199)张绣听贾诩之计投降曹操前,曹操“比年攻之,不克”(《张绣传》)。张绣走了,建安六年(201),刘备又来了,“(刘表)益其兵,使屯新野”(《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一直到建安十三年刘表去世,曹军南下为止。也就是说刘表从继任荆州刺史一直到死去,对南阳的控制始终是无力的,南阳前后被袁术、张绣、刘备三位军阀实际控制着。可以参照下江夏的黄祖。南阳的军事力量主要是北拒曹操,而江夏的黄祖则是东?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