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游三国之英雄与诸侯
。此处存疑。
原文38:从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前后同。
译文38:上杠孔距肋下7寸,前后上杠孔位置等高。
注文38:笔者将本模式上肋与辕相连的4根竖立的木柱称为立柱,分别称左前柱、右前柱、左后柱和右后柱。立柱上端与肋相连,下端与辕相连。上杠孔在立柱上,前上杠连接左右前柱,后上杠连接左右后柱。上杠的长度与前杠长1尺8寸相等。上杠孔长1寸5分宽7分(见注文39)。
原文39: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长一寸五分,广七分,八孔同。
译文39:上杠孔与下杠孔相距1尺3寸;上杠孔和下杠孔共8个,尺寸相同,孔长1寸5分,宽7分。
注文39:下杠的方位可有几种。一是与上杠平行,如此定位,下杠紧邻前杠且与上杠等三杠在同一平面,似无必要。果如此,则前句不必写“前后同”,而应写“上下同”。二是下杠与辕平行连接同侧前后柱,本模式取此方位。下杠与辕相隔一定距离,以托起板方囊,并防止板方囊与牛脚上端碰撞。推测下杠与辕相距5至10寸为宜,要尽可能小,以降低重心。下杠与辕之间的空间可容纳行李、武器等物。下杠的长应为3尺5寸,宽1寸5分,厚1寸5分。此数据以木材能负重为宜。上杠的宽和厚应与此同。立柱的宽和厚也以此为原则。与上杠和下杠相接的8个孔长1寸5分,广7分。
上杠距肋下7寸,下杠距上杠1尺3寸,加上杠占高1寸5分,下杠距肋下为2尺1寸5分。板方囊高1尺6寸5分,上方尚有5寸空间,便于装卸并可置放物品。
原文40:前后四脚广二寸,厚一寸五分。
译文40:前后4脚,宽2寸,厚1寸5分。
注文40:“前后四脚”说明木牛是4脚行走,且4脚是宽2寸厚1寸5分的四方形。圆轮车之说与此不符。
原文2有“曲胫”字样,说明木牛脚是曲线形的。推测是上宽下窄近似真牛脚的形状。其宽2寸厚1寸5分是木牛脚下部的尺寸。如果上半部也是这个尺寸,则上部不能有方圆2寸的脚孔和轴孔,木牛脚下半部应有3个“脚杠孔”与“三脚杠”相连,这“脚杠孔”在原文43记载为“孔径”。其尺寸可能与上杠孔相同,长1寸5分,宽7分。脚的长度推测为2尺5寸(从脚孔至下端)。这要根据人体高度和牛辕长度等因素来决定。
原文41:形制如象。
译文41:牛脚的形状见图。
注文41:这里的“象”可以解释为“图像”、“示意图”。这说明原书有1幅以上示意图。现已无原图,只根据“方腹曲胫”句推测木牛脚是曲线形,上大下小,厚度为1寸5分,上宽估计为5寸多,下宽为2寸,脚长(自脚孔至下端)推测为2尺5寸,脚的上部有脚孔和轴孔,下部有3只“脚杠孔”。下端包裹坚硬的皮革(见注文42)。前脚的脚孔以上有轴孔,后脚的脚孔以下有轴孔,因此前脚比后脚要长7寸左右。
此句“象”字可解释为“大象的脚”。如是,则此句要译为“木牛的脚形似大象的脚”。大象脚粗壮有力,接近方形,容易制作,取此形也不错。只是木牛装象脚,有些不妥。
原文42:革干长四寸,径面四寸三分。
译文42:包裹牛脚底部的皮革长4寸,宽4寸3分。
注文42:木牛脚底部包裹皮革,显然是为了保护木质并防滑。这种作用相当于马蹄,凭这点颇似“流马”。皮革的尺寸略大于牛脚下端(宽2寸、厚1寸5分),便于包裹固定,可能用铁钉或竹钉固定。用粘合剂(如生漆)的可能性不大。所用皮革可能是牛皮或马皮。
原文43:孔径中三脚杠,长二尺一寸,广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
译文43:木牛脚上有3个孔,分别与3根脚杠相连,脚杠的长2尺1寸,宽1寸5分,厚1寸4分。这3根脚杠是同装在木牛脚上的。
注文43:这里的“孔径”在注文40被称为“脚杠孔”,是与脚杠相连的。左右前脚以3根脚杠相连;左右后脚同样以3根脚杠相连。这样使得2只前脚和2只后脚各为一个整体。2只前脚或2只后脚必须同时运动。3根脚杠的位置在原文未写明,这要视实际情况而定。位置偏高则可能上撞牛辕,偏低则易与地面障碍物(石块、树桩等)相撞。这3根脚杠是用作加固牛脚的。
3脚杠不是指连接左右脚孔或左右轴孔的木杠。因其尺寸不相符。
3脚杠长2尺1寸,比前杠长1尺8寸多3寸。这3寸正好是左右辕的厚度,说明牛脚在牛辕外侧。牛脚外侧是牛秋革由。脚杠长2尺1寸,加左右牛脚和牛秋革由的厚度共6寸,牛腹总宽为2尺7寸,与板方囊的长相等。
“同杠耳”释为“三根脚杠同与牛脚相连接”较为妥当。而释为“3根脚杠的尺寸相同”则有重复之嫌,不可取。“耳”当语气助词,表示全文结束。
⒊参考文献
⑴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⑵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
⑶罗贯中,《三国演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1
⑷陈寿,《三国志》,岳麓书社,1990
写作资料:武将实力(史实分析)
更新时间2010…12…7 15:39:45 字数:3702
前言:
一、整理原因
主要是因为看到有不少人,打着正史的旗号,乱下评论。对此我不加反驳,只是把人物的勇武评价和事迹列出,高低自然一目了然。
二、整理标准
(1)对人物勇武的评价及简单描述
(2)能直接体现出个人武力的事迹
(3)一般的领兵作战胜败绩,不在整理范围
如遗漏,望补充
三、拿史料说话
我们只能通过结合历史已发生的事迹,和已给出的评价,来看待三国人物的勇武。所以空话假设是没有意义的,若非要加上这个元素的话,那么对任何人物(甚至是小兵、百姓)都可以说空话,都可以假设,无一例外,话题就没法谈了。
四、第一印象
大家几乎都是先看的《三国演义》,相比正史真实性来说,演义小说的框架还可以,但说到具体情节和人物事物等方面,演义小说经夸大、歪曲、虚构、贬低等而真实性几乎全无,与正史相差甚远,这样的“演义印象”难免会给人造成思维、逻辑、认识上的错误,从而产生偏见、偏听、偏向、偏激、偏信、偏爱……所以不能客观正确的面对史料。这也正是演义混淆视听的所在,有言论为“演义”辩白说:“演义是小说,不是历史,演义没错,错的是大众,应该从艺术的角度对看待他。”好,那么我也说一句:“三国是历史,不是小说虚构,请打败演义印象,客观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待他。”
小目录
第一章评价篇
第二章过招篇
第三章事迹篇
第一章勇武评价(排名不分先后,你认为谁高,就是谁高!)
(1)孙策
策为人明果独断,勇盖天下。威行邻国。——《傅子》
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三国志》
策骁雄,与项籍相似——《江表传》
策勇冠一世,有隽才大志——王朗
策勇锐无前——卢弼
猘儿,谓难与争锋——曹操
(2)关羽
万人之敌。威震华夏——《三国志》
万人之敌——魏程昱等
熊虎之将——吴周瑜
雄壮虎烈——蜀杨戏
张飞雄壮威猛,亚于关羽——《三国志》
(3)许褚
军中以褚力如虎而痴,故号曰虎痴。天下称焉,皆谓其姓名也。——《三国志》
长八尺馀,腰大十围,勇力绝人——《三国志》
汉之樊哙——《三国志》
(4)典韦
韦好持大双戟与长刀等,军中为之语曰:“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三国志》
形貌魁梧,旅力过人——《三国志》
汉之樊哙——《三国志》
(5)张飞
万人之敌——《三国志》
万人之敌——魏程昱等
熊虎之将——吴周瑜
雄壮虎烈——蜀杨戏
张飞雄壮威猛,亚于关羽——《三国志》
(6)吕布
布有虓虎之勇——《三国志》
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飞将——《三国志》
(7)曹仁
曹大司马之勇,贲、育弗加也。张辽其次焉——《傅子》
将军真天人也——魏陈矫等
(8)张辽
曹大司马之勇,贲、育弗加也。张辽其次焉——《傅子》
武力过人——《三国志》
古之召虎——魏曹丕
(9)马超
超有信、布之勇——《三国志》
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关羽)之绝伦逸群也——蜀诸葛亮
(10)曹彰
武艺壮猛。少善射御,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三国志》
(11)周泰
江表之虎臣——《三国志》
战如熊虎——吴孙权
(12)太史慈
猿臂善射,弦不虚发——《三国志》
气勇有胆烈——《江表传》
(13)董卓:卓有才武,膂力过人,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三国志》
(14)张燕:燕剽悍捷速过人,故军中号曰飞燕——《三国志》
(15)黄忠:强挚壮猛,其灌、滕之徒欤——《三国志》
(16)赵云:强挚壮猛,其灌、滕之徒欤——《三国志》
(17)孙坚:猛壮。勇挚刚毅——《三国志》
(18)颜良:勇冠三(绍)军——汉孔融
(19)文丑:勇冠三(绍)军——汉孔融
(20)董袭:长八尺,武力过人。江表之虎臣——《三国志》
(21)韩当:便弓马,有膂力。江表之虎臣——《三国志》
(22)徐盛:以勇气闻。江表之虎臣——《三国志》
(23)程普:江表之虎臣——《三国志》
(24)黄盖:江表之虎臣——《三国志》
(25)蒋钦:江表之虎臣——《三国志》
(26)甘宁:江表之虎臣——《三国志》
(27)凌统:江表之虎臣——《三国志》
(28)陈武:江表之虎臣——《三国志》
(29)潘璋:江表之虎臣——《三国志》
(30)丁奉:江表之虎臣——《三国志》
(31)朱据:有姿貌膂力。才兼文武。——《三国志》
(32)夏侯渊:虎步关右,所向无前——《三国志》
(33)孙翊:骁悍果烈,有兄策风——《三国志》
(34)孙峻:少便弓马,精果胆决——《三国志》
(35)刘封:有武艺,气力过人——《三国志》
(36)丁原:有武勇,善骑射——《英雄记》
(37)朱然:以勇烈著闻——《三国志》
(38)朱桓:以勇烈著闻——《三国志》
(39)乐进:以骁果显名——《三国志》
(40)全琮:为将甚勇决——《吴书》
(41)文鸯:勇力绝人——《魏氏春秋》
(42)夏侯敦:以烈气闻——《三国志》
(43)庞德:箭不虚发——《三国志》
(44)魏延:勇猛过人——《三国志》
(45)文钦:骁果粗猛——《三国志》
(46)臧霸:以勇壮闻——《三国志》
(47)韩浩:以忠勇显——《三国志》
(48)史涣:以忠勇显——《三国志》
(49)邓艾:矫然强壮——《三国志》
(50)满宠:勇而有谋——《三国志》
(51)吕蒙:勇而有谋——《三国志》
(52)姜维:粗有文武——《三国志》
(53)孙权:便马善射——魏张辽
(54)陈到:猛将之烈——蜀杨戏
(55)费观:欷殻奈洹裱钕?br /> (56)田畴:善击剑——《三国志》
(57)刘备:有勇武——《典略》
(58)袁尚:有勇力——《典略》
(59)严舆:有勇力——《吴录》
(60)曹真:鸷勇——《三国志》
(61)刘磐:骁勇——《三国志》
(62)张杨:武勇——《三国志》
(63)王平:忠勇——《三国志》
(64)阎行:有健名——《魏略》
(65)郝昭:雄壮——《魏略》
(66)曹性:健儿也——吕布
(67)邓展:善有手臂,晓五兵,能空手入白刃——《典论》
注:这里只提一点,当说吕布是“历史公认的天下第一”时,如果您不打算抢劫的话,请把“历史”二字,换成“演义”。当然,历史公认并不能代表绝对的事实,但是?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