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游三国之英雄与诸侯
,也为了彻底避免南方割据势力死灰复燃,在诸葛亮主持下,蜀国不惜本钱,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这就是无当飞军的来历。这支军队的成员到达蜀郡以后,就成为蜀国的军户,世代为蜀国当兵为生,成为职业军人。时成都和南中的繁华不可同日而语,南中夷族素重勇士,故每有空缺,南人必奔走而告,刺血踊跃,以此为荣。让人想起英国军队在尼泊尔招募廓尔喀营雇佣军的场面。当然,当时南方人口不多,徉柯郡两万户,建宁郡万户,朱提郡八千户,兴古郡四万户,一下子调走一万户能征惯战的世家,对当地割据势力可以算是釜底抽薪。无当飞军是何等形象呢?他们皆身披铁甲,能翻山越岭。,善于使用弓弩和毒箭,尤其精于防守作战。因为是举家迁移,所以俗以蛮姑为舞,皆团牌辟(披)发,号啸而进。<;三国演义>;在七擒孟获中,把这支还没有诞生的精兵配给了当地豪帅,银冶洞洞主杨锋,固然是无稽之谈,但大体形象没有错的。如此奇装异服,风俗独特的军队进驻蜀都,肯定也带来不小的文化冲突,至少广大士族阶层一定是又好奇,又担心。为了能够给这些剽悍的战士以良好的管理,蜀汉委任治军严谨的魏国降将,巴西人(也可能是徐州沛人)王平为该军团第一任司令官。王平,字子均,识字不满十,与士卒同甘共苦,而生性谨严,训练苛刻,很少说话。这样一位既能服众,又严厉而带点儿阴沉的将军,实在是雇佣军太合适的指挥官人选了。飞军不愧南中勇士的威名,英勇善战,在蜀汉的历次战争中都有着出色的表现。一出祁山,配属马谡部战张颌于街亭——本来大概也因为马谡熟悉南中情况,希望他能够充分发挥这支军队的特点。。--因为马谡的失误而全军溃败,打断后的正是王平率领的飞军,一面死战,一面击鼓迷惑敌军,成功的掩护其他各部撤离战场,自己也全身而退,算是小试锋芒。建兴九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令王平以副师屯南围,自设计围司马彝于祁山。司马懿抵挡不住,索性施展围魏救赵的招数,派张颌领主力大军攻打王平孤军。尽管当时王平所部无当飞军只有三千,只有魏军的二十分之一,但这些廓尔喀营式的勇士个个誓死如归,拼死抵抗,箭如飞蝗,张颌猛攻不下,司马彝的大营却已经被诸葛亮的大军攻破了。魏军退却,无当飞军却发挥山地兵团的特点,冲出营地,反击魏军后卫,前后夹攻,魏军大溃,损甲首数千。蜀国能在和司马懿第一次对阵时,取得相当优势,无当飞军死战曹魏猛将张颌的军团,居功厥伟。无当飞军由于山地作战的特点,常被用于讨伐叛乱少数民族。延熙三年(公元240年),汉嘉(今四川雅安北)蛮反,蜀汉出动向宠的宿卫兵代替其前去征讨,装备不可谓不精良,结果这位性行淑均的名将却死在了少数民族叛军手中,还是无当飞军从前线调回,才控制了局面。那应该是第二代或者第三代飞军了。无当飞军的最后也极为悲壮,那是姜维九伐中原中的第八次,为了掩护主帅退却,5000飞军和末任司令官张嶷进行了最后一战,全军战死,史载杀敌辈之。以后,虽然还有飞军之名,并且在防守阳平关等战斗中有所表现,无当飞军作为一个整体,已经不复存在了。最后补充一点,如果从血统上说,实际上飞军的成员包括两部分,南中夷族和青羌,前者包括叟,笮,炯,百璞等民族,后来成为彝族,布朗族等云南少数民族,精于射术,后者为氐羌和冉驰,自古有修筑碉楼的习惯,《华阳国志》记载了这些住在石碉中的民族夏秋如何入蜀为佣,打水井砌河堰,出售花椒苹果农副产品,冬春返回故里避寒的情形,石碉楼,记录了青羌的历史,也展示了他们善于守御的特点。
先登死士:
“绍令麹义以八百兵为先登,强弩千张夹承之,绍自以步兵数万结阵於后。义久在凉州,晓习羌斗,兵皆骁锐。”界桥之战,这八百“先登”在袁绍大将麹义(不要看不起被演义忽视的他,他在前期的表现比所谓的“河间四将”还抢眼,后来因为居功自傲,被袁绍杀死)率领下竟然击败公孙瓒的“万余”骑,其中还包括精锐的“白马义从”!“瓒见其兵少,便放骑欲陵陷之。义兵皆伏楯下不动,未至数十步,乃同时俱起,扬尘大叫,直前冲突,强弩雷发,所中必倒”,史书中写很明白,这八百人“晓习羌斗”,也就是熟悉“骑斗”,在公孙瓒骑兵冲来时他们躲在“楯下”,“未至数十步”时一起冲出,用千张“强弩”射垮了公孙瓒纵横北地的“控弦”。汉武帝时,李广之孙李陵率部卒五千,“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深入匈奴腹地,与相当于自己十六倍的匈奴主力骑兵相遇,结果他们硬生生坚持了十天,转战千里,杀敌数万!但最后李陵箭尽被擒,被俘前他曾说:给我的士兵每人三支箭,我们就可以坚持到汉朝边境。可惜他们一只箭也没有了!据说他们一共射出五十万支箭!!!!!从中可见“强弩”对缺少重甲的“控弦”的杀伤力可以用“恐怖”来形容。附带说一下曾经被袁绍寄予厚望的张合“大戟士”面对被麹义击败的2千骑兵时,根本没有还手之力,最后还是麹义来救了袁绍。麹义先登——轻骑兵的克星。
大戟士:
《英雄传》记载,袁绍听到白马义从,笑曰:“彼有‘白马义从’,某有‘大戟士’,安惧哉?”呼郃:“隽乂,盍为吾破之!”郃自张望不言。
大戟士属于重装“精”步兵,统帅是张郃,是袁绍部队中的精英部队,每个士兵都配备着大戟和重甲,但没有配备盾牌和弩,是袁绍跟公孙瓒的白马义从相抗衡的力量,可惜啊,不争气,反而被白马义从给克制。但是,有一点是不可忽略的,大戟士强调的也是精锐性,可以说每个大戟士成员都具有普通将领的实力,对付除了轻骑兵外所有部队都具有压制性的优势(重骑兵可以依靠枪阵)
其他还有:
张辽麾下“八百死士”:“于是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平旦,辽被甲持朝,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
曹仁的“骁骑”:“仁不应,遂被甲上马,将其麾下壮士数十骑出城。”
许褚的“虎卫”:“即日拜都尉,引入宿卫。诸从褚侠客,皆以为虎士。”
典韦的“近卫甲兵”:“太祖募陷陈,韦先占,将应募者数十人,皆重衣两铠,弃楯,但持长矛撩戟”
这几支虽为精锐,但只是“别部”,难称“军”,故不在列。
最后:魏:“魏制略如东汉,南北军如故”,曹魏先后置武卫、中垒、中坚、骁骑、游击等新五营,归中领军统帅。这都是精锐部队。张合赶奔雍凉抵抗诸葛亮时,专门跑到洛阳提调南军五营,就是因为他们是魏军精锐。
蜀:无前、无当,二者同为一支精勇的队伍。飞军,以羌族的一支——青羌为主,分为五部。虎步,精勇的步兵队伍。虎骑,精勇的骑兵队伍,此外还有散骑、武骑等骑兵队。诸葛亮严格的训练和纪律性,以及连弩,精练钢刀的配备,八阵图的推广,使蜀汉军队整体实力大幅度提升。
吴:羽林,是宫廷禁卫部队。虎骑,拱卫京城的骑兵部队。敢死、解烦、无难、马闲,都是精勇的冲锋队,多分左右两部,各以左部督和右部督领兵。五营、五校,各有五营兵,五营有五营督领兵,五校有五校督领兵。因为吴的兵制比较混乱,所以对这些吴国自诩的精锐部队不应估计过高。因为在一系列的战斗中他们也没有表现出精锐部队应有的战斗力。参考史料:《汉末英雄记》、《后汉书》、《三国志》、《诸葛集》、《华阳国志》、《汉晋春秋》
写作资料:三国谋士实力分析
更新时间2010…12…7 16:32:28 字数:13300
首先界定一下三国谋士。从公元184年黄巾起到281年灭吴止,是为三国。谋士,是出主意的人。所以凡是有谋士带兵打仗做统帅的,那是一律不在这个范畴内。参考资料以《三国
志》为准。所以某些李儒之流,不在此内。如果有诸葛亮、周瑜型的,出得厅堂打硬仗下得厨房耍花样的,则只算作为谋士这一社会角色时的作为。
下面是加分规则:
1。大谋:谋国谋军+4分
2。小谋:谋身,料中+2分
3。史书无传者算无遗策+2分,有传者算无遗策+5分。
4。升官一次+0。5分
5。《三国志》或《后汉书》无列传者,考虑记载疏漏+5分
6。一开始便选对主子且始终不渝+2分(这里的选对主子,单指曹孙刘三家。但如
果像彭羕之流,在刘手下并不如意的,则不予以加分)
7。其他,视情况加分。如击败高手、著名计谋,可予以酌情加分。
下面是扣分规则:
1。跟的最后一个主子不是曹孙刘任何一家的,-2分
2。未能保全自身的,-2分
3。谋划失败一次,-2分
4。未能保全主子基业,-2分(若目的不是护主而是卖主者不受此项限制。如张松
之流)
5。其他,酌情扣分。
根据以上界定及规则,从每家军阀及三国历史上选出以下人物:
1。曹家: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辛毗、杨阜、桓
范、司马懿。
2。孙家:张昭、鲁肃、张纮、顾雍、诸葛瑾、步骘、阚泽。
3。刘家:诸葛亮、庞统、法正、黄权、刘巴、马良、李恢。
4。袁绍:田丰、沮授、审配、逢纪、许攸、郭图。
5。刘表:蒯越。
6。吕布:陈宫、陈登。
7。张鲁:阎圃。
8。刘璋:张松。
以上,计曹家12人(何况曹家还有好多名臣未上榜,难怪曹老大的基业如此强盛啊)、孙家7人(东吴四英将只选了鲁肃,因为考虑其他三人更适合做统帅)、刘家7人、袁绍6人(这么强大的谋士阵容,遗憾的是遇到了曹老大。既生绍,何生操!)、刘表1人、吕布2人、张鲁1人、刘璋1人(刘璋:其实偶的谋士也很多的,被大耳挖去老!哭…),共计37人。
下面先从张松开始,倒着往上。精彩的总要留在后头嘛。
一,万紫千红总是春:群雄的谋士
一、张松:
张松这个人物要加以特别说明。他从登场起就是一个卖主之人,所以他的一切作为都是为
刘备服务的。凡是有利于刘备的作为都予以加分。(刘璋再哭:喂喂,不是吧?我只剩这么一个谋士了呀……)
1。把曹操的整本兵法背下来,确是一绝。虽然无关大计,但也属智力的体现,+2分。
2。劝刘璋迎刘备成功从而开三分之势,+4分。
3。刘备假装要回去,张松没看出来,着急写信召唤大耳回来,失算,-2分。(看来张松到底不如大耳老谋深算啊!)
4。未能保住身家性命,-2分。
5。史书无传,+5分。
总计得分:+2+4-2-2+5=7分
二、阎圃:
阎圃是张鲁首席谋士,出场两次,算无遗策。我个人对他印象好得很。
1。力排众议劝张鲁不要称王,+4分。张鲁如果称王,想必下场和袁术差不多。
2。张鲁战败以后,急着去投降;阎圃劝张鲁先跑山里躲起来再和曹操作谈判,可以抬高身价,又
是一个高招,+4分。
3。没能使张鲁势力久存,-2分。(阎圃:这个……是不是太难为我了?)
4。降曹后封列侯,+0。5分。
5。史书无传,+5分。
6。算无遗策+2分鼓励一下。
总计得分:+4+4-2+0。5+5=11。5分
三、陈登:
陈登这个人物,最近在三国读家中大受关注。有兴趣的大可以参考一下灿烂海滩的《细说陈登》。
和张松一样,陈登也是卖主的。所以后期一切行为基本以对曹操有利为准。
其实说穿了,陈登一切行为以对徐州利益集团有利为准。要不是他39岁就死掉,说不定还能继续左右徐州的局势。
1。在陶谦手下时,劝陶谦让位刘备,+4分。
2。作为使者出使曹操时,劝曹操早图吕布获曹操赞赏,+2分。
3。为自己谋得广陵太守的位子,为老爹谋得中二千石的爵禄,+0。5分。
4。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以“养虎养鹰”的怪论蒙过吕布保全自身,+2分。这里赞赏一下温侯的智商。这段怪论我至今没想明白,吕布却一下子就“意乃解”了。
5。曾经率军击败孙策的袭击,并且内政能力一流。虽不属于谋士范畴,但特别鼓励+5分。
6。降曹后受封伏波将军,+0。5?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