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游三国之英雄与诸侯
百官志二》说:“公车司马令一人……掌宫南阙门,凡吏民上章,四方贡献及征诣公车者。”
长史
秦官,李斯入秦后曾任长史,其职掌不详。汉沿之。西汉时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的属官均有长史,秩千石。又西汉前、后、左、右将军皆有长史,秩千石。东汉时,太尉、司徒、司空之下各设长史1人,秩均千石,其职掌为“署诸曹事”,权位极重,为三公之辅佐官。两汉在少数民族邻接各郡中,于太守属官设有长史,辅佐太守,掌一郡之兵马,其统兵作战者称将兵长史。南朝时,刺史之带将军官号而开府者,其幕府亦设长史。北朝之制略同。唐宋州郡也设长史,职任亦甚重。大都督府之长史往往即充节度使。又南朝王府设长史,而诸王多年幼出藩,因此长史行州府事。北朝之制略同,历代王府亦均设长史,总管府内事务。
水部
西汉少府下设都水长及丞,以掌管水利。晋代尚书35曹中有水部曹。隋代设都水台,置使者及丞。唐代工部内设水部郎中、员外郎各1人,掌津济、船舻、渠梁、堤堰、沟洫、渔捕、运漕、碾常隆?br /> 仆射(-y8)
秦代始置。凡侍中、尚书、博士、谒者、郎等官,都有仆射,意即其中的首长。仆射之名由仆人、射人合成,本为君主左右之小臣。西汉相沿,谓古者重武臣,以善射者掌事,故名。东汉尚书仆射为尚书令之副手,职权渐重;到末年添置左右仆射。魏晋以后,尚书令及尚书仆射同为宰相,称为“朝端”、“朝右”。唐太宗即位后,不设尚书令,左、右仆射即是尚书省的长官。唐初,与中书令、侍中同为宰相。中宗以后,仆射非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即不为宰相,只能处理尚书省内的一般日常事务。有时也用“仆射”官号作为加给大臣的高级虚衔。宋代相沿不革,神宗元丰年间改官制,又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徽宗时一度改左仆射为太宰,右仆射为少宰。钦宗靖康年间又恢复左右仆射之名。南宋孝宗时设左右丞相,无仆射之名。其后遂废。
元帅
全军统帅或军事长官的尊称。其名源於《左传。僖公二十七年》(前633年)所载晋文公的“谋元帅”(即考虑中军主帅人选)。唐李渊入关后,设有左右元帅。唐代有元帅、副元帅等战时统帅。元帅常以皇子或亲王担任,副元帅常以有威望的大臣担任。宋靖康时以康王赵构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以拒金兵;金侵宋时亦设都元帅、左右副元帅,多由亲王任职,权位极重,非定职。元代外省和边疆常设有都元帅、元帅府或分元帅府及置达鲁花赤、元帅等,为地区军事长官。元末地主武装首领多称元帅。
方伯
古代诸侯中的领袖之称,谓一方之长。《礼记。王制》载:“千里之外设方伯。”明、清时用作对布政使的尊称。
屯田郎中
东汉末年曹操接受其部下枣祗的屯田建议,设“典农中郎将”,招募百姓屯田许昌城下。晋代于尚书省设屯田曹。唐在尚书省工部设屯田郎中1员,秩从五品上,屯田员外郎1员,秩从六品上。其职掌是: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屯田之政令。屯田郎中虽为尚书省工部四司之一,但久已有名无实,各地军事区域进行屯田时,皆由各地长官主持。宋在工部下亦设屯田司,置屯田郎中、员外郎,掌屯田、营田、职田、学田、官庄之政令及其租入种刈,兴修给纳诸事。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于工部内设屯田司,置郎中1人(正五品),员外郎1人(从五品),掌屯种、抽分、薪炭、夫役、坟茔之事。凡军马守镇之处,有转运不给,则设屯以益守备。清代亦在工部设屯田司,掌修陵寝工事,及办理王公百官坟茔之事。大祭祀时供薪炭,并检督匠役,审覈海苇煤课。其官名虽沿旧,但与魏晋之屯田郎中之职掌已完全不同。
屯田校尉
三国魏置,掌管屯田区的生产、民政和田租,也是该区的行政长官。其后西晋在屯田区成立正式县份。屯田校尉遂改为县令(长)。南方的吴国亦曾设置屯田校尉。
从事
据《后汉书。百官志》说:大将军之属官有“从事中郎”2人秩六百石,参预谋议。又司隶校尉之属官有“从事使”12人,其中分设都官从事、工曹从事、别驾从事、步曹从事、兵曹从事。另有郡国从事,每郡国各设1人。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皆自辟僚属,多以从事为称,如从事史、从事郎中、治中从事之类,到宋代废除。
开坊
明清制度,翰林院编修、检讨升一级即为詹事府的中允,赞善等官。这些官都属於左右春坊,所以称翰林初任之官升迁为开坊。开坊以后,一般都可以逐步升任高级京官。
开府
原指成立府署,自选僚属。汉代仅三公、大将军、将军可以开府,魏晋以后开府的逐渐增多,因此有“开府、仪同三司”(即开府置官,援照三公成例)的名号。晋代诸州刺史多以将军开府,都督军事,唐宋定“开府仪同三司”为文散官的第一阶,元代通用於武职,至明代始废。清代称出任外省督、抚者为“开府”。又“开府”也是府兵之军职。魏和北周时全国府兵分属於24军,每军设一“开府”以统之,兵额约2,000人。
户部
官署名,本为西汉时尚书之“民曹”。三国时魏设“度支”,吴设户曹。两晋、南北朝沿设“度支”,掌财用。隋始以度支尚书为民部尚书。唐初因避李世民之讳改称“户部”,为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长官为户部尚书,副长官为侍郎,部下分司办事。历代相沿不改。清末将民政部分出,改设民政部;财政部分出,改设度支部,户部之名遂废。
比部
魏晋尚书有“比部曹”,据《晋书。职官志》说:晋武帝时,于尚书设35曹,其中有比部曹。隋文帝沿用,设比部侍郎1人,属都官尚书,掌诏书律令、勾检等事。唐於尚书省刑部之下设比部司,置郎中、员外郎各1人,掌勾会内外赋敛、经费、俸禄、宫廨、勋赐、赃赎、徒役、课程、逋欠之物,及军资、械器、和籴、屯收所等。亦於刑部设比部,置郎中、员外郎,掌勾覆中外帐籍。比部的职务实际上是审核性质。因为涉及对官员的行政处分,故列为刑部之一司。金元以后废。
互市监
官署名。隋代在西北设“交市监”,和突厥族贸易。唐初改为互市监。后曾改称通市监,掌管陆路上的对外贸易以及和少数民族进行马匹贸易等事务。其长官称互市监。
凤阁
唐武则天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改中书省为凤阁。旋复旧称。参见“中书省”。
孔目
孔目原指档案目录。唐代州、镇中设“孔目官”掌六书,如严庄曾为安禄山之孔目官,孔谦以魏州孔目官为度支副使。“孔目”之意,据宋人胡三省说:“孔目者如一孔一目,无不经其手”。宋以后渐不用此名,独翰林属官有孔目,北宋於三馆书院设孔目官,掌管图籍。南宋设都孔目、副孔目,秘阁设都孔目,副孔目2人,管理图籍。清代翰林院设孔目,满、汉各1人,从九品。
文学
官名,汉代于州郡及王国置文学,或称文学掾,或称文学史,为后世教官所由来。魏晋以后有文学从事之名。唐代于州县置博士,德宗时改称文学,宋以后废此称。又隋唐以后,太子及诸王下亦置文学。明清废。
文案
清代总督、巡抚衙门中草拟文牍、掌管档案的幕僚。在“内签押房”(即机要办公室,签署文件)办公的,与长官关系密切,得预闻机要,称为“内文案”。
文渊阁
明、清时宫内的阁名。当时职居宰相之位者,往往以文渊阁系衔。
分司
唐宋制度,中央之官有分在陪都(洛阳)执行任务者,称为“分司”。但除御史之分司有实权外,其他分司多用以优待退闲之官,并无实权。又清制,“盐运使”下设“分司”,属运同、运副或运判管领。
支应局
清代后期,各省督、抚可以就地筹款,应付特殊用途,通常设支应局,作为非正式的财务机构。
支度使
官名。唐代节度使多兼支度、营田等使。《旧唐书。职官志》载:“凡天下边军有支度使,以计军资粮仗之用。”与三司使中之度支使完全不同。
贝子
爵位名,满语为贝勒的复数,有王或诸侯的意思。满族早期社会中,贝子意为“天生”贵族。清代颁定宗室爵号,有固山贝子,简称贝子。其位在亲王、郡王、贝勒之下,常用以晋封蒙古贵族。
贝勒
满语王或诸侯的意思。满族早期以贝勒为“天生”贵族的称号,其尤尊者称和硕贝勒。努尔哈赤曾用以称其子侄。清代颁定宗室爵号,有多罗贝勒,简称贝勒。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定封爵,置贝勒于亲王、郡王下,用以封蒙古贵族,崇德以前的贝勒,实即后来的亲王。
劝业道
清末新官制中地方官名之一,掌一省的农工商各政。
戈什哈
清代高级官员的侍从武弁,简称“戈什”,满语护卫之意。总督、巡抚、将军、都统、提督、总兵等官属下均设有此职。
乌布
满语差事之意。清制,各部郎中以下官员,凡实际负责办事者,如掌印、主稿等,皆称为“乌布”。
五画
史
商代设置。甲骨文中已有此名,原为驻守在外的武官。卜辞说:“在北史其获羌”。“史”可能是后世之使,“在北史”,可能是防守北方边界之军使。商王在其左右设有史官,掌管祭祀及记事等任务,或称“作册”。周代亦设有此官,王国及诸侯国均有此职,如太史、内史、外史、南史、左史。《礼记。王藻》说:“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又,古代对官之助理人员也有称为“史”者,如《周礼。天官。宰夫》:“辨其八职,其六曰史”。“史”是“掌官书以赞治”。可见“史”是一种负责记载政事的官。后世遂以记人、记事之书为“史”书。
左史、右史
周代史官有左史、右史。左史记动,右史记言。一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春秋时,晋国、楚国均设有“左史”。后世相沿,名称各有不同。如唐代于门下省设“起居注”,用以记事,中书省设“起居舍人”,用以记言,所记大体都是帝王起居事项,但也保留了一些有价值的史料。
左师、右师
春秋时宋国设在师、右师,均为执政官。
左徒
战国时楚国官名,屈原曾任此官,《史记。屈贾列传》说:“屈原为楚怀王左徒”。《史记》正义说:“盖今左、右拾遗之类”,当是一种谏议国政,传达命令之官。
左丞相、右丞相
春秋时齐景公曾置左、右相各1人,以崔杼为右相,庆封为左相。虽未用“左丞相”、“右丞相”之名,但已分“相”为左、右职。战国时秦武王曾置左、右“丞相”各1人。秦统一后,亦分设立、右“丞相”。西汉初年,高祖设丞相1人,后改称为“相国”,以萧何及曹参先后任之。惠帝及吕后时,置左、右“丞相”,以王陵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汉文帝以后则仅置丞相1人。北齐、北周沿设左右丞相。唐玄宗开元初改左、右仆射为尚书左、右丞相;天宝初改侍中为左相,中书令为右相,尚书左、右丞相仍为左、右仆射。南宋、元及明初都曾设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以后废。
左冯翊(冯P@ng)
官名,亦为行政区名。为汉代三辅之一。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将左内史更名“左冯翊”,治所在长安(今西安市西北)。职掌相当于郡太守,辖区相当于一个郡,约当今陕西渭河以北、泾河以东、洛河中下游地区,因地属畿辅,故不称郡,东汉移治高陵(今高陵县西南)。三国魏时去左字改辖区为冯翊郡,官名为冯翊太守,移治临晋(今大荔)。
左民尚书
魏、晋、南北朝时设置,掌天下计帐户籍等事。唐避太宗讳改“民部”为“户部”。后世以左民为户部的代称。
左右补阙
唐武则天时置,其职为对皇帝进行规谏,并举荐人才。左补阙属门下省,右补阙属中书省。北宋时改为左、右司谏。南宋及元、明沿设,但时设时罢。低一级的称为左、右拾遗,合称“遗补”。
左右拾遗
唐代谏官名。唐武则天时置,分属门下、中书两省。其职掌和左、右补阙相同。北宋时改为左、右正言,后随设随罢。
司士
周代官名。《周礼。夏官司马》说:“掌群臣之版,以治其政令。岁登下其损益之数,辨其年岁与?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