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魄珠魂
“是老婆子。”唐嬷嬷快步掀帘进入,裣衽施礼道:“老婆子本不愿惊扰郡主,怎奈非现出不可。” 狄云凤嫣然一笑道:“你有事何妨请说。”
唐嬷嬷道:“郡主不妨传讯令尊,佯作不知实情,应允书函一封由于老鬼转返,一面请卫前辈阻延韩于行程,最少也要七天。”
狄云凤诧道:“这是何故?”
唐嬷嬷道:“老婆子说过,当助叶公子成为宇内高手,但端视有缘与否而定,不过,有缘无缘,七日之期亦可知分晓。”
狄云凤虽不知唐嬷嬷葫芦里面卖什么药,但她知唐嬷嬷决无戏言,遂令苹儿取出文房四宝握管修书……。
□ □ □
子夜时分——
铁笔震九洲田非吾,川东二矮笑面如来邱浩东六眼灵猕霍元揆率领门人葛林李如霜郝元霸及巧手翻天卫童及驼叟莫潜先后赶至宁静庵。
他们目睹叶一苇神采焕发,了无丝毫伤病之容,不由大感欣喜。
巧手翻天卫童目注了叶一苇一眼,道:“贤侄系将暗器*在空穴内,老朽将韩仲屏暗器五行银须芒偷到手中,发现此一暗器打造得巧夺天工,细如发丝,擅破气穴循血攻心,中者若不及时封住穴道即不治身亡,亦无解药,所以贤侄日后对敌之际,不能施展十二成真力,以防芒针冲破气穴!”
田非吾道:“这不是指五行芒无敌天下么?”
“那也不尽然,功力绝顶之人若误中五行芒,体内三昧真火即圈束烧毁,而且五行芒配制不易,老朽偷来只有三支,看来韩仲屏视贤侄如生平罕遇劲敌,否则不能发出。”说着取出一拇指大小铜管,倾出三支五行芒。
众人凝目察视之下,只见五行芒细如毫发,色作灰白,长约两寸,软如鱼须,全凭内力发出,如非内功绝顶之人也是无用。
狄云凤柳眉微蹙道:“这暗器是梁丘院主炼制的么?怎么我等毫不知情?”
苹儿道:“这些暂不商谈,卫前辈,目前韩仲屏与于老鬼现在何处?有否良策阻住他们两人七日行程?”
卫童道:“他们两人现藏在洞庭分堂内,韩仲屏欲伤势尽愈七日很难平复,最好叫他永远带伤心存畏忌,我等也可便於行事,不过,苹姑娘须七日之期何故?”
苹儿娇笑道:“卫前辈,婢子也不知情,请问唐嬷嬷去!”
卫童道:“唐嬷嬷现在何处?”
“现在后庵香积厨下。”
卫童略一沉吟,道:“老朽去找他。”言起抱拳笑道:“暂且失陪!”快步走向庵后香积厨。
只见唐嬷嬷跌坐在蒲团上,瞑目调息,似闻得脚步声,倏睁双眼,精芒电射,喝道:“来的何人?”
“老朽卫童。”
唐嬷嬷慌忙一跃而起,口称:“前辈。”
卫童呵呵大笑道:“你我年岁不差上下,为何叫卫某为前辈!”
唐嬷嬷神色恭敬道:“老婆子与叶公子乃忘年之交,又是救命恩人,称呼一声前辈不算辱没了老婆子。”
卫童大笑道:“既然如此认真,卫某就托大了。”即请问延误韩仲屏于冰七日之内不能前来宁静庵何故!
唐嬷嬷沉吟久之,才道:“前辈不可说出!”
“卫某应允。”
唐嬷嬷道:“老婆子欲叶公子成为宇内第一高手,指点他一条明路,但端凭有缘与否,七日之期大概够了。”继低声细说情由。
巧手翻天卫童目露惊容之色道:“竟有此事么?那就要端凭叶贤侄的造化了,破晓时分,我等立即起程。”抱拳一拱,转身步出香积厨。
□ □ □
安徽青阳县九华山,乃地藏王菩萨道场,原名“九子”山,因山发脉,散为九峰,形如莲华,唐代诗人李白在此读经悟道,自号青莲居土,故改九子为九华。
唐开元末新罗国王子金乔觉渡海栖止此山,苦修七十年肉身成道,现九华尚有地藏肉身殿,每年来朝地藏王的善男信女数达百万,香火鼎盛,九华佛寺僧院甚多,山势挺拔,水流云飞,重锦叠翠,如诗如书。 那日,叶一苇一袭青衫,手握摺扇神采逸飞,飘然在登山山道上。
狄云凤诸女及卫童等人均已巧扮掩饰本来面目装成朝佛香客先后登山。
叶一苇由北城寺东行,过旃擅林,天池庵,石级行回,险道峨嵯,费历跋涉登上了东崖。
崖下壁立千仞,幽邃晦暗,深不见底,俗称舍身崖,相传王守仁在此崖独身静坐,静养心田,悟出知难行易,天人合一学说。
叶一苇到达东崖,只觉天风狂劲,穿峡云飞,探视崖下,不禁心笙猛摇,暗道:“唐嬷嬷告诉自己崖下潜隐一位奇人,可助自己消除体内郁伤,仅此而已!但任谁身负旷绝功力,也无法飞落这深不可测的崖底去!”
正迟疑不能之际,叶一苇突见唐嬷嬷、铁笔震九洲田非吾、川东二矮及葛林郝元霸等人扮作村农,各挑一担篾萝疾奔而来。
唐嬷嬷放下萝担走在叶一苇之前,伸手入怀取出一叠纸页,道:“老婆子口语不清,恐临时有什么遗漏未曾嘱咐易出差错,此行只准成功不能失败,所以老婆子昨晚一夜未睡,写下了这些,请熟读紧记!”递向叶一苇手中,催促阅读。
这时田非吾等人取出萝筐内之物,原来每只筐内有两束粗如儿臂麻绳,每束长达二十余丈。
葛林郝元霸则用铁扣套环扣入崖侧一株合抱古干上,并圈牢结扎,每根麻绳结牢缓缓垂向崖下。
原来他们想用绳索把叶一苇悬落崖底。
那唐嬷嬷的一叠纸页委实使叶一苇惊心骇魄,倘与他早说明白了,可能叶一苇说什么也不会轻身涉险。
但,箭到弦上,不能不发。
巧手翻天卫童走了过来,道:“贤侄,你都记下来了么?”
他们彼此之间虽有师徒名分,但为避人耳目却以叔侄称呼,叶一苇道:“小侄都紧记在胸。”
卫童目注叶一苇一眼,道:“通往崖底原有一条秘径,为何舍弃不用,由此径而入,十有九死,故取悬身下崖,崖后内与其说是隐有一位奇人,毋宁说是狂人。老朽不想再作赘言,纸页上写得十分详明清楚,总之,此行极为重要,非但为了贤侄本身,而且可助令师恢复原有功力。”说着取出一囊及一柄带鞘短剑,接道:“两物或可相助贤侄,千万谨慎小心!”
狄云凤等诸女均蒙在鼓里,只知唐嬷嬷领叶一苇引见一位武林异人,却不知有非常凶险,她们均守在上天梯附近防江湖人物无意撞来坏事,不然,定要偕同叶一苇前往。
当下葛林郝元霸整牢了麻索后,走向前来预祝叶一苇成功。
叶一苇谢了两人,缘索缓缓而下。
由崖顶直抵崖下,壁立千仞乃属夸大之词,但少说也有二百余丈,叶一苇心想只要有落足之处,便可安然无虞。
然而,却满不是那么一回事,悬索下深数十丈后,非但幽暗如晦,而且山风强劲无比,身形如荡秋千般晃来晃去,撞向崖壁若不手脚迅疾抵触,必遍体鳞伤。
叶一苇小心翼翼缘下,只觉风势愈来愈劲,有几次身形被谷底卷来强风宛如陀螺般旋转不止,而且荡飘之势愈来愈大,几乎把持不住堕下崖下,不禁惊出一身冷汗。
他缘下大约三分之二际,宛如黑夜,伸手不见五指,耳闻下面水声如雷,只觉霏雾扑身,寒意澈骨,猛感脚下有股强猛无匹的吸力将自己躯体扯下。
此刻,他已无法攀登,心神猛骇,身形加速滑了下去,暗喊道:“我命休矣!”
□ □ □
叶一苇只觉身形一震,已然落实在崖底,忽感一股腥风擦身而过,似是一条巨蟒,不禁大骇,慌忙解开系体麻索后,凝目探索四巡。
谷底幽暗如漆,目力难辨景物,片刻才依稀可见自己立在一泓深潭之侧,右侧不远草丛中忽亮出两盏红灯,时明时灭,仔细分辨之下,敢情那是一条巨蟒双目,心神为之一阵猛凛。
不言而知,方才悬身而下之际,那股强猛吸力无疑是巨蟒所为,但巨蟒却有畏惧自己之意,不然已变蟒腹之食。
叶一苇不解巨蟒畏忌自己之故,寻思良久,猛然悟出巧手翻天卫童赠给自己一只珠囊,莫非巨蟒畏惧囊内之珠。
这条巨蟒似有十余丈长短,粗如水桶,时而卷曲其体,张牙吐信,欲伺机而噬。
叶一苇暗道:“莫要为了这条畜生耽误了正事。”凝神察视崖底洞腹入口,半晌,才隐隐发现洞口正为卷曲蛇身堵住,除了歼毙或驱之离去外并无良策。
但,驱之离去谈何容易,那么非杀死此蟒不可了。
叶一苇霍地拔出那柄短剑,只觉青虹一闪,只见此剑是极好的缅钢打铸,虽比不上干将莫邪之属,却也锋利无匹。
巨蟒似知叶一苇心意,喉间发出咕咕怪鸣,目中红光大盛,蟒身蠕蠕而动,却不离洞穴入口。
叶一苇只要蟒身让开洞口,也不致萌启杀机。
忽的叶一苇发出一声大喝,身如箭射扑出,青虹疾闪砍向蟒身。
只听铮的一声,短剑砍中蟒体如中精钢,反震之力将叶一苇弹了回去,虎口发热,几乎把短剑震出手外。
巨蟒似激怒性发,蟒尾扫向叶一苇而去,卷起一股悸耳啸风。
叶一苇闻风知警,两足一踹直拔而起让开蟒尾横扫之势,叭的一声大响,崖底一株巨干被一扫之力断成两截,叶飞如雨,威势骇人。
巨蟒一击不中,尾扫又起,叶一苇不禁大骇,展开了一场人蟒凶搏,青虹疾闪中只见人蟒飞舞,啸风雷动。
叶一苇汗透重襟,却又不敢妄施十成真力,恐引发伤势,不由暗感急躁,只觉此蟒金铁难伤,必有致命之处,除非一击中的,否则必活活累死,於是缓了下来,凝目静虑观察巨蟒腾扫之势有无可乘之机,发现蟒身要害更是求之不得之事。
虚空生明,叶一苇本内功甚佳,渐渐可将三丈内景物纤细辨明,发现巨蟒腹底有一条白纹,宽仅盈寸,自颈延伸至腹,不由大喜忖道:“莫非那条白纹就是蟒身致命要害?”
无奈蟒身飞动,若欲一击而中,非时机分寸拿捏得极准不可。於是,叶一苇守定心神,不急不燥,施展无名叟所授之旷绝奇学“大罗剑法”与这条巨蟒搏斗,静俟有利时刻一击中的。
“大罗剑法”威力无俦,精博玄奇,施展起来,如江流汇海般滔滔不绝,其实雄浑浩瀚中却蕴涵神奇玄诡。
巨蟒似极畏惧这等剑法,攻势未像方才那般凶猛,渐至畏缩。
叶一苇不由心中大奇,猛感自己胸前悬的珠囊内珠光大盛,发出眩目红光,立时悟出个中道理。
巨蟒攻势一缓,就有可乘之机。
突然——
叶一苇发出一声大喝,金虹疾闪,剑尖倏地点中了巨蟒胸下要害白纹中间。
那巨蟒躯体未曾动弹一下,似甘愿待宰,蟒目内忽流下两行泪珠。
叶一苇正要力聚剑尖,忽见巨蟒流泪,不禁心中大诧,暗道:“怎么蛇还会落泪。”不由动了恻隐之念,仍剑抵蟒身要害,却不刺入,向巨蟒道:“你这孽畜,不知害死了多少人,难道你也怕死不成!”
只见巨蟒点了点头,蟒嘴张开,缓缓吐出一物,落地呛当有声。
珠光映照之下,叶一苇定睛望去,只见是一柄龙鳞软鞘宝刀,情知是一柄稀世珍物,道:“你可是献出这柄宝刀换你一命么?”
巨蟒似懂人言,点了点头。
叶一苇暗叹一声,忖道:“它修练年久,深通灵性,只要不再为恶,饶它一命算了。”逐沉声道:“从今以后不得再为恶,除非性命受得伤害,不可再伤人,你去吧!”
巨蟒向叶一苇点首三下,蜿蜒滑入潭中。
叶一盖收起短剑,伸手抓住那柄龙鳞宝刀,屈指一弹,只听呛当当一声龙吟,宝刀夺鞘冲出,一片青蒙蒙光华泛出,寒光澈骨。
宝刀上只见嵌着两颗明珠,距握柄之下不远,不知有何珍异之处,叶一苇轻轻一拂,寒飈起处,四外枝叶籁籁如雨飞落,知是一柄神物,不禁大喜,忙佩戴在身旁。
叶一苇拂开洞穴外长草步入洞内,幽暗似漆,伸手不见五指,胸悬囊珠亦敛蓄不透发光华。
只听洞内传出一声轻噫。
叶一苇不禁一怔,沉声道:“洞内何人?”
“孩子,老朽幽居此洞十数年,能黑夜见物,你当然瞧不见老朽。”语声沙哑软弱无力。
嚓的一声,火光疾闪,叶一苇已打着了夜行火摺,一道熊熊火光燃烧起来,照亮了三尺远近。
只见一个长发浓须面目难辨短装的老叟挨着洞壁而坐。
再一仔细瞧清,发现老者膝下双腿已失,一身短装已破烂碎片仅能掩体,不禁骇然。
那老叟似发现叶一苇胁下悬佩宝刀,不禁目中暴射慑人心魄神光,喝道:“你这刀从何处得来?”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