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之咒 作者:周德东
他说:“特殊的能力?比如说?”
我说:“他们体能超人,可以长时间不呼吸,会钻地。你一个人不可能把你女朋友救出来。”
他说:“我想跟你借个东西。”
我说:“车?”
他摇摇头:“那个电击器。”
我说:“你以为我会借给你吗?”
他说:“会。”
我说:“你拿了电击器,会用它来对付我。”
他说:“你不了解我,我不是那种坏良心的人。”
我说:“你不要幻想了,不可能。现在你能做的,就是老老实实跟我们呆在一起,不要想任何歪门邪道,大家一起等救援。”
他叹了口气,站起身来,说:“那我就回帐篷了。什么时候你相信我了,我再替你站岗吧。”
说完,他朝我们的帐篷里溜了一眼,然后晃晃荡荡地朝他的帐篷走去了。
我一直看着他走进了帐篷,这才把目光收回来。
我的脸上都是汗,背上的衣服都湿透了。我解开衣领,使劲扇。
扇着扇着,我再次迷糊了。
朦朦胧胧中,我听见了一些声音,离我挺远的,好像有车队来了!我甚至听见了很多人在说话,有男有女,叽叽喳喳……
我猛地睁开了眼睛,四周一片寂静。
我站起来,举起望远镜四下看,光秃秃的沙漠上,不见一辆车,一个人。
难道我刚才做梦了?
我再次坐下来,闭上了眼睛。
很静。
我等着等着,再次有点迷瞪的时候,又听见了那些声音,离我似乎更近了。我分明听见一个女人在说:“竹子,在这儿拍几个空镜!……”
听声音,这个女人30多岁,像个编导之类的身份。
我再次睁开眼睛,朝四下看,不见一个人影,一片静悄悄。
我发现,只有我在半梦半醒的状态里,才能听见那些人在说话。我太缺觉了,可能我的意识变得恍惚了?毕竟那是同类的声音,不管是不是做梦,我都要再听到它!
我又闭上了眼睛,去浅度睡眠中寻找那些声音。
很快,我又迷瞪了。
我又听到了一个声音,是个男的,他说:“……给我一块BP90电池……”
这次,声音离我只有几米远了!
我明知道睁开眼睛什么都看不到,但还是本能地睁开了眼睛,顺着梦里的声音看过去,一片平平展展的沙子,连个脚印都没有。
我诧异了。
我清清楚楚地记着几个关键词——竹子。空镜。BP90电池。
我在电视台主持过一年节目,我知道“空镜”,但是我不知道什么“BP90电池”。如果我是在做梦,那么,我只会梦见我了解的一些东西,而绝不会梦见有人说“BP90电池”!
还有,“竹子”很可能是个人名,也许是个摄像师,我根本不认识一个叫“竹子”的人,这个人名为什么在我梦里出现了?
我迷茫地四处张望。
会不会真有一群人来到了我们附近,而我们和他们置身两个平行空间,互相看不见呢?
那么,为什么我在半梦半醒中听到了他们的声音?
我想起了吴城——我们进入吴城之后,一切都像是真实经历,后来碧碧的车载视频上出现了“回放”画面,我们才知道,对于吴城人来说,我们从未存在过,只是,双方之间偶尔有诡异的交集……
怎么办?
不知道是着急还是激动,我的身体抖起来。
我要找到他们!或者说,让他们找到我们!
这也许是我们最后一个机会了!
我慌乱地拿起了望远镜,四下看,近处,远处,什么都没有。
我放下望远镜,快速思考,忽然想起了口袋里的手机,立刻掏出来,打开了录像软件,朝着四面八方慢慢转动……
我的天哪——通过那个小小的取景框,我看到了一群陌生人!
回复 860楼2014…02…28 18:16举报 |来自手机贴吧
十匿
富有美誉9
第193章 在视频画面中相遇
周志丹写了一篇文章——《罗布泊和复活节岛是相通的》,寄给了台湾一家报馆,然后,他就来到新疆,加入了季风那个团队,进入罗布泊寻找那些求救的旅行者。
实际上,从周志丹他们进入罗布泊之后的第13天,外界就开始了搜寻行动。
新疆的专业救援单位,以及一些志愿者,总共53人,组成了搜寻队伍。其中有向导,武警,通讯人员,司机,测工,医务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出动大小越野汽车、水罐车、油罐车、物资装备车共15辆,直升机3架……
搜寻一直在进行,从若羌往西,从敦煌往东,从库木塔格沙漠往北,从库鲁克塔格山往南……罗布泊太大了,做不到地毯式搜寻,问题是,他们不但没看到失踪团队的踪影,也没有发现他们的车,以及他们留下的任何痕迹——比如车辙,比如脚印,比如求救信号,比如丢弃的垃圾,比如尸体。
那些人,就像在罗布泊上被蒸发了。
兰城电视台财经频道三个人跟随第4搜寻小队,进行实地报道。
制片人叫逗豆,瘦,但性感。她穿着绿T恤,在沙漠上十分醒目。
记者叫小A,短发,跟男孩似的。
摄像师叫竹子,个子很高,走路不免摇摇晃晃。
自从大家一进入罗布泊,头上就笼罩着某种神秘的恐怖的气氛。两个团队,先后在此失踪,活不见人,死不见尸……那么,他们会不会遭遇同样的命运?
每个人都保持着警惕。
搜寻小队的队长叫艾尼江,维族人,一个红脸膛的热心汉子。车队在罗布泊腹地转悠了两天,这天下午,艾尼江让大家在一个低洼处停下来。
单调的沙漠上,摆着一块很独特的三角形石头。搜寻小队以为那是失踪团队留下的某种记号,可是,经过反复观察,怎么都读不出任何信息。
艾尼江眼尖,他看到不远处有个东西,于是跑过去捡起来,竟然是一张古老的羊皮纸,周边很不规则,说不清是什么形状,上面画着一幅画,很像出自幼儿园小朋友之手,他画了一个圆溜溜的湖,在湖边画了很多绿草,还画了一只鸟,麻褐色,画得跟鸭子一样丑。
大家围到了艾尼江身边,开始分析这张画。
看起来,它应该是很久以前画的,已经开始褪色了。
谁把一张画丢在了这个无人区?
难道是那个失踪团队中的某个人画的?
如果是,这张画透露了什么信息?
画画的人为什么不直接写上一行字,比如:我们快死了。比如:我们遇到了不明飞行物。比如:我们从余纯顺墓地朝北走了……
如果它是失踪团队中的某个人画的,那么,也有两种可能——
第一,这个人已经严重脱水,濒临死亡,他渴望水源,渴望绿洲,他画的其实是他的幻觉,或者说梦想。
第二,他们团队被什么东西劫持了,不能用文字传达信息,只能画画。
如果他们团队真的被什么东西劫持了,那么,这张画到底想告诉营救人员什么呢?
议论了半天,终无结果。
最后,大家都觉得,这张画就是哪个小孩画的,它被大风刮走了,刮到了天上,一直毫无目的地飞,最后飞到了罗布泊……
随后,大家又回到了那块三角形石头前。
竹子没有参与分析那张画,他正在那块石头上捣鼓着什么。竹子个子最高,有1。85米,他拍采访对象的时候,总是半蹲着。
此时,他正在石头上刻字,已经刻出了:竹子到此……
逗豆戴着很大的草帽,来到了他旁边。他看见逗豆来了,不好意思地说:“领导,我很……幼稚吧?”
逗豆说:“很好啊,我也想刻呢,就是没地方了。”
竹子停手了,憨笑着说:“你拿我开心。”
逗豆说:“真的,刻完,你把它刻完。”
竹子真的蹲下去,接着刻上了:……一游。
其他人也走过来,开始谈论这块石头。它是不是失踪团队留下的线索呢?如果是,它代表了什么?
从符号学的角度看,三角形给人旋转感,用来表示飘落物,比如在天气预报中,它代表冰雹,增加其警示作用。因此可以说,三边的含义是——从天上飘落的。三角的含义是——危险物。
从天上飘落的危险物?
那是什么?
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逗豆对竹子说:“竹子,在这儿拍几个空镜!”
竹子立刻扛起机器,开始工作了。
这一片沙漠很美很美,它太干净了,透着一种宁静的死亡气息。只有死亡才能带来干净的感觉。
忙了一会儿,竹子换上了一块BP90电池,记者小A出镜了,她要录制最后一段现场报道。
逗豆站在竹子旁边,一只手托着下巴,监督小A的表现。
其他人各忙各的——
有人在抽烟。
有人用卫星电话与指挥部联络。
有人用望远镜张望。
有人坐在车下的阴影里聊天……
小A站在镜头前,伶牙俐齿地说道:“各位观众,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在余纯顺墓地以南大约80公里处。罗布泊的搜寻工作已经进行到了第26天,距第一个旅行团队的失踪,已经过去69天,距第二个旅行团队的失踪,也已经过去39天。这是继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失踪33天以来……”
小A突然停住了,朝逗豆吐了下舌头,然后说:“对不起,错了。”
逗豆对竹子说:“再来一条。”
小A继续说道:“这是继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失踪33年以来,又一次震动全国的失踪事件。这次不是个体失踪,而是集体失踪。专家预测,他们生还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我们搜寻4队有一名志愿者,已经发生严重脱水,被直升机运出了罗布泊,送到乌鲁木齐进行救治。从今天起,营救人员开始陆续撤离。我们的记者跟随第4搜寻小队,也将离开罗布泊……财经频道小A为您报道。”
竹子说:“没问题。”
小A走出镜头,逗豆递给她一瓶水,小A喝了几口,又拿来毛巾擦了擦汗。
逗豆说:“还得补几句话。”
小A说:“补什么?”
逗豆说:“现在的气温。今天是6月29日,罗布泊的气温53度,地表气温80度。”
小A说:“好的。”
然后,逗豆又对竹子说:“竹子,你再拍拍我们的蜡烛和巧克力,都变成液体了,很直观。”
竹子说:“嗯。”
他扛起摄像机,准备接着拍了。
小A正走向镜头前,竹子突然惊叫一声,猛地放下机器,接连后退了几步。
小A不知道他看到了什么,也跑到了逗豆身边:“怎么了!”
竹子看着前面空空的沙漠,语无伦次地说:“有人!我看见他了!……”
其他人围上来。
逗豆冷静地问:“哪有人?”
竹子指着正前方,惊骇地说:“就在那儿!”
逗豆说:“你是不是中暑了?先不拍了,你去车上吹吹空调。”
竹子说:“你从摄像机里看!”
他一边说一边把摄像机举起来,自己再不敢看,举给了逗豆。
逗豆凑上前,从寻像器看进去,黑白画面上真的出现了一个脑袋!逗豆的身上一冷,不过她没有躲开,她紧紧地盯住了这个人。
很奇怪,对方举着手机,好像也在拍。他盯着自己的手机,激动地说:“我在这儿!我们在这儿!”
这个人看上去40岁左右,穿着纯白T恤,米黄色大裤衩,白袜子,运动鞋。他全身上下都是沙土,就像刚刚走过万里长征。他的脸色黑红,不知道脱了几层皮,胡子拉碴,头发乱蓬蓬,看起来好久没剪过了。
逗豆当然认得,他就是失踪团队的一员——那个作家周德东!
逗豆没有慌乱,她在最珍贵的时间里,问了一句最关键的话:“为什么我们放下摄像机就看不到你了?”
对方依然盯着手上的手机:“我们剩下了三个人!……”
突然,画面就像电视信号受到了干扰,“吱吱啦啦”响起来,转眼就被雪花覆盖了。
逗豆离开了寻像器,看着前面,呆住了。
干干净净的沙子上,没有人,也没有脚印。
周德东也在最珍贵的时间里,传达了最重要的信息——他们剩下了三个人。
他放弃了逗豆的那个问题,没有回答,因为太复杂了,他不可能说清楚,他选择了陈述。实际上,他的陈述也是一种间接回答——表明他不知道答案?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