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皇陵命运大揭秘之来龙去脉
亡了。他死了,一了百了。但他祖宗的坟墓却遭殃了。蒙古人对金国并无仇恨之心,但在打仗过程中死了不少蒙古士兵,蒙古人把这气发在了金国身上,进入北京后,他们见人就杀,人没得杀了,就开始对他们的祖宗陵墓发泄,把金帝王陵尽情捣毁一遍。大概蒙古人没有捣毁陵墓的经验,所以,金陵仍旧没有被实质性地摧毁,只不过是地面建筑被烧光而已。蒙古人统一中国后,想要拉拢金残余势力,就把金帝王陵进行了整修,并装模作样地定期祭祀,元世祖忽必烈找出了金世宗这个招牌,并大告天下,他对这位皇帝很是欣赏。正因此,金陵在元代得到了很好的保护。陵区成为燕南的一大景观,其中道陵苍茫与卢沟晓月、太液秋风等同为燕南八景。金帝王陵就这样安全地度过了不到一百年,元朝灭亡了。明朝跟金国并没有仇,所以,金陵在明代中叶以前依然受到保护并定期祭祀。明156
嘉靖年间,道陵仍是大房山的一处著名景观。但是到了明代后期,金帝王陵的厄运可就来了,原因只是满族在关东的崛起。满族就是金国女真的后裔,经过了三百多年的孕育,再度在北方兴起。到了万历年间,努尔哈赤就可与明朝分庭抗礼,并在不久后建立金,为的是向祖宗敬礼。在后来明金对峙中,明朝军队屡屡被击败,到了明朝天启帝朱由校时,大金政权已经有了进军中原的实力了。天启帝当时正忙着做木匠活,当他得知自己的军队总也不是努尔哈赤的对手时,就犯起了难。可老天似乎想要帮他,一位术士对他说,满人之所以屡战屡胜,跟他的祖陵有关,那块地方是风水宝地,埋在那里的人当然会保护自己的后代。天启帝相信了。他采纳了术士关于破风水,断龙脉,泄王气的妙计。这种妙计可想而知,就是把努尔哈赤的祖坟挖掉,让他的祖宗不能保护他。天启帝曾先后两次派人去九龙山掘陵搞破坏,从地上到地下,从里面到外面,金国帝王陵全给毁了,不留一座。在砸毁全部地面建筑的同时,又掘开各陵地宫,用散落在地的石柱、栏杆一类的建筑构件和乱石塞死。一时之间,大房山上好不热闹,有成群结队的士兵,有拿着罗盘的堪舆师,还有监工的太监,为了彻底绝断女真王气,堪舆师发挥聪明才智,在金太祖睿陵所在的龙头上动土,硬砍掉一块,龙头下所谓的咽喉部位也被掘挖了一个大《大金国志》载:海陵徙燕,令司天台卜地燕山之四周,岁余得良乡县四五十里大红谷,曰龙城寺,峰峦秀出,林木隐映,真筑陵之处,遂迁祖宗于此。又据《金史·海陵王纪》载:贞元三年(1155年)三月,命以大房山云峰寺为山陵,建行宫其麓,五月命判大宗正事京等如上京,迁太祖、太宗梓宫……十月梓宫到中都……葬始祖以下十帝于大房山。大房山金陵是一个规模宏大的金代帝王陵墓群,现存陵冢十七座。《中国历代陵寝纪略》金陵:被子孙连累的皇陵157
来龙去脉洞。可天启帝还是不放心,因为满族人太强盛了。又有术士给他出主意,通常打死一只鬼,还要在它脑袋上镇一东西,让它永世不得翻身。天启帝就命令镇金陵这只鬼,于是术士们又发挥聪明才智,就在各陵址上建起了多座关帝庙,镇一下女真的王气。特别是在金太祖的睿陵原址上修建了皋塔一座,请来与岳飞一道抗金的南宋名将牛皋,与关公一起,给大明王朝抗金。大家都是汉族人,在此危机时期,也不分是哪朝哪代人了,只要能镇住女真的王气,把远古人请来都没有关系。为什么要在睿陵原址建皋塔?据说气死金兀术,笑死牛皋的故事就发生在那里。当时所建的庙、塔遗迹至今尚存。大概是满洲人知道了明朝的所为,所以,在不久,他就把国号改为大清。说来也怪,改名后,满洲势力更加强大了。1644年清政权最终结束了朱元璋一手开创的大明王朝。天启帝终于没有让明朝起死回生,但他所做的挖人家祖坟的丑事却被后人记住了。金陵被挖,完全是他的后世子孙带给他们的福气,如果不是满洲人崛起,并和明朝作对,那些皇帝们还会在地下安静地躺着呢。元代散曲家冯子振曾作《鹦鹉曲》,咏叹《燕南八景》:卢沟清绝霜晨住,步落月问倚阑父。蓟门东直下金台,仰看楼台飞雨。道陵前夕照苍茫,叠翠望居庸去。玉泉边一派西山,太液畔秋风紧处。在这阕散曲中,位于大房山云峰寺的道陵苍茫和卢沟晓月、蓟门烟树、金台夕照、居庸叠翠、玉泉垂虹、西山霁雪、太液秋风同为燕南八景。158
第51节:金陵:被子孙连累的皇陵
四百多年前的报应
按照中国人的思路,一个人为恶必会遭到报应,即使他本人兑现不了,他的后代必会遭到报应。金陵之所以遭到被恶意挖掘的报应,它的子孙出力不小。就在北宋灭亡的当年,攻陷了北宋都城东京的金国大将粘罕与伪皇帝刘豫一道,先后对位于今河南省巩义市境内的北宋帝王陵寑进行了大规模的疯狂的盗掘,太祖赵匡胤的永昌陵、太宗赵光义的永熙陵、真宗赵恒的永定陵等八位陵寑,无一幸免,一一被破坏掉。北宋的皇陵比较简单(实际上也是花费巨大,如宋仁宗赵祯的永昭陵,耗银五十万两、钱一百五十万贯、丝绢二百五十万匹,费用占当时国库年收入的一半,动用民工近五万,所谓简单不过是相比于汉、唐皇陵而言),掘起来并不费多大劲。据记载,刘豫与粘罕盗墓很有一套,小墓采用直接揭顶的方法,大墓则从陵台一侧挖洞,撬开墓顶券石,缒绳而下。期间,陵区内到处都是盗墓的士兵,宋哲宗赵煦的尸骨被挖出后,乱抛在地,曝晒日下。当时被弃尸骨漫山遍野,风水宝地成了乱坟荒冢。比天启帝的行为更为野蛮的是,他们还把北宋帝王、帝后、陪葬臣子的尸骨从陵内拖出来暴骸辱尸,令人发指。明天启以前,金陵也享受祭祀的,天启元年才罢金陵祭祀。之后,大规模的对金陵的破坏也开始了。据清康熙二年圣祖仁皇帝御制碑文载:金朝房山二陵,当我师克取辽阳,故明惑形冢之说,谓我朝发祥渤海,气脉相关。天启元年,罢金陵祭祀,二年拆毁山陵断地脉。三年又建关庙于其地,为厌胜之术。从来国运之兴衰,关乎主德之善否。上天降鉴,惟德是与。有德者昌,无德者亡,与山陵风水原无关涉。有明末造,政乱国危,天命已去。其时之君臣,昏庸迷谬,罔知改图,不思修德勤民,挽回天意,乃轻信虚诞之言,移咎于异代陵寝,肆行摧毁。迨其后,流寇猖獗,人心离叛,国祚以倾。既与风水无与,而前此厌胜之摧毁,又何求于乱亡乎。古之圣王掩骼埋胔,泽及枯骨。而有明君臣乃毁及前代帝王山陵,其桀谬实足贻讥千古矣。金陵:被子孙连累的皇陵159
来龙去脉刘豫这个人,不知廉耻,他曾是北宋的重臣,居然与外人粘罕联合起来挖自己的祖宗坟墓。两个不知廉耻为何物的人居然在攻破北宋京城之初,装模作样,下令禁止军人抢掠陵庙器物,并备置大礼,派人祭悼永定、永昭二陵。在盗掘得手后,为不留痕迹,还放火焚烧,陵墓地上部分和附属建筑全都烧毁了。当时,偏居于杭州的南宋政权闻讯后,大为惊讶,随即派出淮北宣谕使方庭硕到巩县谒陵,发现八陵全被盗掘毁坏了。见到抛在外的赵煦尸骨,方庭硕于心不忍,脱下自己的衣服把尸骨包裹了起来。可是,这又有什么用呢?在地下很好地躺着的北宋诸皇帝们,被人拿到了上面来接受阳光的灼烧,他们所受的痛苦又岂是一个惨字可以评说的?当时的宋朝皇帝宋高宗赵构得知此事后,一改消极抗金的态度,急命河南镇抚使翟兴和英雄岳飞北上,赶走金兵,并修复了皇陵。可不久,金兵再度归来,北宋皇陵又一次遭到毁坏,本来就被刘豫淘得一干二净的北宋皇陵,最后彻底完了。而让北宋皇陵损毁的就是金人,这样说来,真有因果关系,所谓一报还一报不虚。160
第52节: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风景这边独好
孝陵位于南京钟山,是历代风景最好的一座皇陵。这种风景不仅仅表现在风水上,还表现在孝陵的命运上。迄今为止,没有一座皇陵能和孝陵一样不被盗墓军团所窥探。孝陵就像是一个安静的处子,安静温柔地注视着人世间所发生的一切。是什么让他享有如此优越的待遇?风景这边独好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
孝陵位于南京钟山,是历代风景最好的一座皇陵。这种风景不仅仅表现在风水上,还表现在孝陵的命运上。迄今为止,没有一座皇陵能和孝陵一样不被盗墓军团所窥探。孝陵就像是一个安静的处子,温柔地注视着人世间所发生的一切。无论是太平时节还是纷纭乱世,所有的人都对它表示出了好感。而孝陵之所以得到这么好的待遇,完全是因为里面住着明太祖朱元璋。风水学上的龙山祥瑞
据说,朱元璋在远处望南京的一座山时,总能见到有云气浮沉冉冉,红紫相间。风水师告诉他,这就是传说中的王气,真龙都藏在那里,等待机会腾空而飞。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和在风水学上造诣很深的刘诚意、徐中山探讨寝陵的地址。三人都把地址写在一张纸上,最后拿出来一对,居然都是龙山二字。朱元璋遂决定在龙山营建陵墓,而龙山就是今天的钟山,那座朱元璋经常看到有云气的山。事实上,朱元璋所选取的龙山真的是一风水宝地。早在东汉末年,龙山就被诸葛亮、孙权等政治家视为龙蟠之地。朱元璋虽然接近于文盲,但对这种外史还是略知一二的。我们可以想见,这位明帝国的缔造者生前一定经从朝阳门出城,在钟山脚下寻觅自己的归宿宝地。在无数次的踏看后,他终于勘察到了这个不宜多得的风水宝地,而他的臣子们对他也投去了附和的意见。钟山有东、中、西三峰,古代的风水学称其为华盖三峰。按照中国传统,以中峰的地位最高,而孝陵所处的独龙阜,恰好处于中峰南面的玩珠峰下。当诸葛亮与孙权将此地视为龙蟠之地后,梁代高僧宝志和梁武帝萧衍也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就在他下令开始兴建寝陵时,有人报告他,宝志和尚在这里有个宝公院,阻挡了施工。他虽然当过和尚,但对自己曾经的同类一点都不客气,断然下令将宝公院往东挪。传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风景这边独好163
来龙去脉说,在搬宝公院时,宝志和尚的塑像没有人能搬动,夜幕降临时,塑像就会有金龙缠绕,龙的面目狰狞,吓得施工士兵逃跑大半。朱元璋得知此事后,亲自来到塑像前,朝塑像许诺,若可东挪以后香火不断,全由自己供给。宝志和尚的塑像这才被挪到了东面。这件事不久,施工的人再次报告他,遇到了孙权墓。他看着主体陵寝前面一个凸地的小土包,这里就是三国时吴国碧眼长髯的孙权的陵墓,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留着他为我守门吧。无论是当时还是今天,钟山都是一块风水宝地。朱元璋选择金陵龙脉以为葬地,是完全符合风水要义的。他先在钟山的南面建造自己的帝陵,又在钟山的背面陪葬功臣,让自己的臣子在死后也护卫着自己,南北对应,尊卑昭然。孝陵一瞥宋寝齐陵尽晚莎,英雄有恨欲如何!宝城石坏狐巢大,龙座金销蝠粪多。瞻像犹惊神猛气,禁樵浑仗帝恩波。萧条异代微臣泪,无故秋风洒玉河。(清)孔尚任:《拜明孝陵》164
孝陵开建的第二年,皇后马氏去世,遂被葬入孝陵。马皇后卒谥孝慈,对于母仪天下的女人来说,没有比这个称号更为尊崇、确切的了。这座明代最大规模的陵寝也因此被称作孝陵。在孝陵之西,有一座小山,人称小虎山,在以前,大家都不明白它的意思。而现在从风水地貌上分析,才知其正处于孝陵之右的虎砂位上,与孝陵之东的龙砂之象左右对列。而那位给他的陵寝看大门的孙权墓就是现在的梅花山,在渐渐演变的过程中,它逐渐成了孝陵风水中的案山,在文化象征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孝陵西南方向的前湖及逶迤南下的钟山浦也具有灵动的朱雀风水特征。这样孝陵陵宫及宝城就具备了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风水四象,加之孝陵的三道御河都呈由左向右流淌的形式,这种水,在风水上称冠带水,不要说是在北方,就是南方多山水的地方也是十分难得的。如果我们略懂风水,就知道朱元璋和他的建筑设计师们是在刻意利用大自然。朱元璋因势利导,将三条河纳入自己的寝陵范围,既可以保留泄洪通道,又让河流为陵墓增色。这是朱元璋尊重自然规律使然。所谓风水学,说得通俗点就是,凡是屋宅,左边有流水的,称为青龙;右边有长道的,称为白虎;前面有水塘的,称为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