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皇陵命运大揭秘之来龙去脉





令把老爹放进去,随即关上地宫大门,明成祖从此在人间消失。毋庸置疑,长陵里的主人就是明成祖朱棣。而之所以有那么多长陵里没有朱棣的传说,一部分原因是有人憎恨他的残暴,另一部分原因是有人对他篡位的大不愤,所以才造出了要他死无葬身之地的传说。在他被葬入两年后,长陵竣工,明十三陵就此有了开端。明朝的皇家陵园共有四处:埋葬朱元璋祖父母的盱眙祖陵,埋葬朱元璋父母的凤阳皇陵,埋葬朱元璋的南京孝陵,埋葬朱棣等十三位皇帝的北京十三陵。景帝朱祁钰的陵墓独坐北京海淀的西山,土木之变中皇兄、明英宗朱祁镇被蒙古人掳去后,朱祁钰因祸得继大位,后被废。北京的十三陵最有规模,分别是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思陵。十三陵有三座陵墓规制比较大,其中之一就是明成祖朱棣的长陵。那么,作为十三陵的首陵,它这六百多年是如何过来的呢?明成祖朱棣的长陵:这里埋藏着血腥189
来龙去脉事实上,皇帝盗墓一半是出于宝藏的诱惑,另一半是出于坏人风水的考虑。乾隆一朝虽然已经是大清王朝的鼎盛时期,但作为少数民族,他自卑与恐慌的心理从来就没有消失过。再就是,这位把浪费当成美德的皇帝很想为自己建造一座举世无双的陵寝,所以,他开始对明十三陵打起了鬼主意。但乾隆皇帝毕竟是明君,他不像别的帝王那样一声令下,军队就扛着挖掘工具破土动工。他采用了一种当时汉人很喜欢的说法:修葺明皇陵。乾隆五十年(1785年),乾隆皇帝下令修葺明朝皇陵。两年后,明皇陵修葺工程在他的宣布下竣工。历时两年多的修葺工程并不算浩大,因为他的本意根本就不是修葺。用当时民间流传的说法,乾隆的这次修葺是拆大改小十三陵。而乾隆盗木的故事在民国时期还仍是家喻户晓。据说,乾隆当初就是因为看上了朱棣长陵祾恩殿的金丝楠木大柱,所以才降旨修明陵的,企图将长陵大殿的楠木拆下来给自己的陵寝当柱子。汉大臣刘墉与纪晓岚等人苦苦劝阻,并且拿出当初清朝祖宗定下的不允许挖掘前朝皇陵的规定来告诫乾隆。乾隆十分不想自己抽自己嘴巴,但楠木的诱惑力太大了。他趁着在修葺永陵祾恩殿时,将该殿的楠木偷换下来,搬到了自己的裕陵里面。经考古证实,经过乾隆这次修葺,永陵祾恩殿确实缩小了。《大明会典》记载中的祾恩殿重檐七间,左右配殿各九间,恩门面阔五间。而考古得出的结果却是祾恩殿重殿为五间,恩门减为三间,柱网分布也与《大明会典》上所记不同。长陵之所以躲过这一劫,并非是因为乾隆大发善心,或许是冥冥中自有天助。二百多年后,它再一次得到天的帮助。1955年十月四日,当时新中国六位赫赫有名的人物:郭沫若、沈雁冰、吴晗、邓拓、范文澜和时任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的张苏联合向国务院秘书长习仲勋递了一份《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习仲勋觉得事关重大,立即请示周恩来总理阅示。五天后,周总理批示:同意发掘。这四个字无疑宣布了长陵命运的结束,但是,长陵发掘委员会190

第61节:明成祖朱棣的长陵:这里埋藏着血腥

长陵平面图委员夏鼐与其学生赵其昌在长陵转了几天后,发现长陵的挖掘口并不好找。夏鼐就找到吴晗等人汇报情况,几经商讨下,大家决定先试掘朱高炽的献陵,积累经验再发掘长陵。朱高炽仅当了十个月皇帝就死了,死后葬入献陵。由于在位时间太短,其陵也不可能太大,由长陵的规制简化而来,仅有基本的建筑,可以说是长陵的精减版。用夏鼐的解释就是,试掘与发掘其实方法程序上完全一样,完工后整理材料没有什么不同,照样印出报告,只是没有很大把握时叫法谦虚一些而已。吴晗和夏鼐要挖献陵无非是想找到长陵的挖掘口,无疑,献陵成了一实验品。而这个实验无论成功与否,无论时间长短,长陵都在劫难逃。明成祖朱棣的长陵:这里埋藏着血腥191
来龙去脉可就在考古人员一心准备试掘献陵的时候,夏鼐和吴晗又改了主意。两人都认为,即使献陵挖掘开,意义也不大。他们把目光锁定在了明神宗的定陵上。吴、夏挖掘定陵的原因大概有两个:第一,定陵是十三陵中营建年代较晚的一个,地面建筑保存得比较完整,将来修复起来也容易些。第二,万历是明朝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个,做了四十八年皇帝,可能史料会多一些。这样的分析依据是,定陵与长陵在营造规制上不会有太大变化,确实可为以后发掘长陵积累经验。而作为明史专家的吴晗,当时力主发掘长陵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目的,就是希望掌握第一手史料。由此,长陵的命运线延长了。定陵的挖掘着实费了不少功夫,经过新中国大量人力与物力的投入,两年后,定陵现于人间。但是,让人遗憾的是,由于保护技术的欠缺与落后,定陵的文物一一损坏。当时,负责全国文物保护、考古发掘的郑振铎心急如焚,立即上书国务院,请求国家对皇陵的发掘之风遏止,周总理立即批示,以后不会再动皇陵一草一土。1959年,吴晗再次提醒周总理:我们是否要再发掘长陵?周总理问道:需要多少钱?大约要四十万。吴晗有些激动地回答。周总理没有说话,吴晗继续追问是否可以挖掘长陵。周总理沉思片刻,淡淡地回道:我对死人不感兴趣。仅仅八个字,就让长陵保存至今,也让陵寝的主人明成祖朱棣一直安睡到现在。由此看来,长陵是幸运的。明成祖生前杀人无数理应得到报应,所以才有乾隆想偷他的楠木,才有了吴晗想见见他的尸体。但他的确建立了无数功勋,苍天或许有感于此,让它几次三番地躲过了被挖之祸。192

第62节:明孝宗朱祐樘的泰陵:这里的风水很不好

如果从风水学的角度来讲,明朝第九位皇帝孝宗朱祐樘的泰陵绝对可以大书特书,但只能归到反面教材里去。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后来,所发生的事情和风水师的评判都能证明泰陵的风水绝对不好。事情也奇怪,自明孝宗朱祐樘后,明朝的国运就开始走了下坡路,并且一直走到底。难道帝王陵寝的风水真有这么神奇,对江山社稷真有这么大的影响吗?这里的风水很不好明孝宗朱祐樘的泰陵:
如果从风水学的角度来讲,明朝第九位皇帝孝宗朱祐樘的泰陵绝对可以大书特书,但只能归到反面教材里去。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后来,所发生的事情和风水师的评判都能证明泰陵的风水绝对不好。事情也奇怪,自明孝宗朱祐樘后,明朝的国运就开始走了下坡路,并且一直走到底。难道帝王陵寝的风水真有这么神奇,对江山社稷真有这么大的影响吗?朱祐樘其人
曾有人这样评论明朝的皇帝:明只一帝,太祖(朱元璋)是也。这种论调虽然有钦佩明太祖的成分,但不容置疑的是,明朝的皇帝被普通人所知的很少。就比如这位明孝宗,许多人对他生平事迹的了解就不多。所以,在进入正题前,我必须要谈一谈此人,只有了解了此人,我们才能知道明朝为什么自他而后一落千丈,永不崛起。明孝宗朱祐樘是明宪宗皇帝的大儿子,这位皇帝的童年并不美好,因为他母亲在有着蛇蝎之心的万贵妃的压迫下偷偷生下他,直到六岁时,他母亲才敢把他领出来与父亲宪宗皇帝相见。宪宗皇帝高兴得不得了,因为他当时没有子嗣,对于突然冒出来的这个儿子,他立即册立为太子,正位东宫。明朝中期的皇帝在没有成为皇帝时大多都苦大仇深,朱祐樘自然也不例外。他被册立为太子后,万贵妃自然不肯善罢甘休,可这位女人大概由于做了太多的缺德事,就是不肯生下一男半女来。因为自己不能,所以对别人的能,她使出了最恶毒的手段。她不再对宪宗的私生活进行无理的干涉,让宪宗到各个妃子那里住宿,宪宗作为一个男人的能力不可小觑,于是,许多妃子都为他生下了孩子。万贵妃就天天在宪宗耳边说太子如何不好,让他改立其他皇子。女人让皇帝改立太子在明朝的历史屡见不鲜,而且都能起到作用。明宪宗于是也答应了万贵妃的请求。在做了诸多准备后,他在朝堂上宣布要废黜皇太子。但宪宗一朝的大臣却极力反对,他们据理力争,但这明孝宗朱祐樘的泰陵:这里的风水很不好195
来龙去脉丝毫不能动摇明宪宗换太子的决心。可朱祐樘注定了要当皇帝,正当宫中为改易太子的事争得不可开交时,象征着皇太子的泰山地区发生地震。此奇异天象一出,正好给了群臣一个借口,他们一致认为:上天已经示警了,如果改立太子,必将引起动乱。笃信佛教的明宪宗赶紧去拜太上老君,并坚信这就是上天示警,朱祐樘的地位这才稳定下来。十二年后,也就是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九月六日,朱祐樘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弘治。他即位之初,就着手改革弊政。由于他父亲在位时宠信佛道,致使许多社会无赖都冒充法师混进宫中,搞得朝廷乌烟瘴气。朱祐樘对此深恶痛绝,先对以方术、房中术进献父亲而得到宠幸的李孜省开刀。他将此人逮捕,并牵连出许多这类人渣,或杀或驱逐,使得文武百官弹冠相庆。紧接着,朱祐樘开始整顿吏制,将成化朝通过贿赂、溜须拍马发迹的官员一律撤换。内阁所谓的纸糊三阁老先后被请出内阁,他重新起用了一些在成化朝由于直言被贬的官吏,其中著明孝宗朱祐樘196
名的有王恕、怀恩、马文升等人,使得无论是朝中还是宫中都为之一新。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讲,孝宗皇帝都是一个好皇帝。他常把阁臣召到文华殿,让大家共议大臣的章奏,写出批词后,自己再批改颁发。当时的阁臣李东阳对孝宗的夸赞溢于言表,他说:天顺以来,三十余年间,皇帝召见大臣,都只问上一二句话,而现在却是反复询问,讨论详明,真是前所未有啊!弘治十三年(1500年),大学士刘健上奏说,晚朝散归后,天色已黑,各处送来的文件往往积压内阁,来不及处理,如有四方灾情,各边报警等紧急事务,就有耽搁的可能。他建议皇帝对这种情况应该拿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来。孝宗皇帝便下令,除早、晚朝外,每日两次在平台召见有关大臣议事。平台召见这一新的朝参方式由此诞生了。另外,孝宗可能是历史上唯一实行一夫一妻制的皇帝。他非常喜欢自己的皇后张氏,终其一生没有临幸过其他嫔妃,而且对张氏一家都非常好。孝康敬皇后张氏,孝宗元配,本兴济人,都督同知封寿宁伯张峦女。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选为太子妃。孝宗即位后就册立其为皇后。武宗立,尊为皇太后。正德五年(1510年),上尊号慈寿皇太后。1541年八月八日去世,谥孝康端肃庄慈哲懿翊天赞圣敬皇后,十月九日葬泰陵。由于孝宗一朝削弱了太监乱政的现象,采取了一些发展经济、挽救危机的治国措施,缓和了社会山川自然之情,造化之妙,非人力所能为,天不可得而为之……《葬经翼》明孝宗朱祐樘的泰陵:这里的风水很不好197
来龙去脉矛盾,出现了一个较为稳定的时期,史称其时为弘治中兴。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七日,孝宗逝于乾清宫,享年三十六岁,谥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该年十月十九日葬入泰陵。明孝宗把明朝带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这个阶段却是短暂又不稳定的。这缘于孝宗的宗教信仰,他虽然否定了父亲的宗教信仰,但自己也堕入其中,并不可自拔。朝堂的清明与安静不过是三两年的事情,他虽然在理政上勤奋不辍,但在信仰上也是孜孜以求。道士们照常出入宫廷,用各种手段为自己聚敛财富,与此同时,朝纲为之破坏。建造泰陵
泰陵是在明孝宗去世之后所建造的。他儿子明武宗即位后,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该怎样替老子选一个好地方。这种事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的确很难。武宗首先询问礼部左侍郎李杰和钦天监监副倪谦,两人对风水宝地都有不同的见解,自说自话。武宗拿不定主意,就找来司礼监太监戴义。他希望这位太监能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复。可太监懂什么,他又转回头去找李杰和倪谦。三人在这个问题上破天荒地达成一致,他们找到武宗,对武宗说:您爷爷的茂陵西面有个叫施家台的地方,应该是个好地方。武宗就说,那你们去勘察一下吧。三人就当旅游一样来到了施家台,在那里逗留了几天后,回到皇宫,对武宗说,这个地方的确是风水宝地,这样的好地方只能建陵,依我们之见,先皇陛下陵寝就在那营建吧。武宗对风水一窍不通,他对臣下的工作努力状况也不是很清楚,就决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