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苏公探案全集
公笑道:“王兄何必明知故问。那田真秀名为魏之郎妻妾,实则诱饵也。但凡有人勾引得他人妻妾,自然诡秘得很,暗中幽会,相通书信,却不曾料想留下把柄,反中他人奸计,受制于人。”王敦大惊,低声道:“原来苏兄早已知晓。”
苏公自怀中取出一物,抛与王敦。王敦急忙接过,粗粗看罢,道:“苏兄救我命也。”苏公笑道:“王兄早知田真真姊妹二人,却来瞒我。那日真假之论,我道宋盛所杀之人非田真真,或是那女子面容酷似田真真而已。大人面色顿变,苏某便疑心矣。”王敦苦笑道:“王某亦是一时受他诱惑,身不由己,险些酿成大错。只可惜宋盛宋大人枉自丢了性命。”
苏公笑道:“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望王兄好自为之。”言罢,回转马身,扬鞭而去。
《大宋苏公案之神秘窃案》:
1、十大手法,龙井茶炒制手法有抖、带、挤、甩、挺、拓、扣、抓、压、磨。至于十二道工艺一说乃是作者杜撰。
2、宋康定年间,宋仁宗赵祯命天章阁侍制曾公亮、尚书工部侍郎、参知政事丁度组织学者编撰《武经总要》一书,前后五年方才完稿。宋仁宗为此书作序,称道:“凡军旅之政,讨伐之事,经籍所载,史册所记,祖尚仁义,次以钤略,至若本朝戡乱边防侮计谋方略,咸用概举”。此书前后共四十卷,其中第十一卷《行烟》、第十三卷《守城》,记载有火药配方,如:毒药烟球法(共十三种成份)、蒺藜火球法(共十种成份)、火炮火药法(共十四种成份)等。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火药配方。至明代,火药技术大为改进,配方更加合理,工艺趋于简单,且火药性能大为增强。永乐年间,平苗大将军焦玉所撰《火龙神器阵法》,共记载火药十六种,又记载火器四十余种。无论宋、明,中国的火药制作及利用技术在当时世界上均处于领先地位。
3、中国、日本使者相互往来始于汉代,历经唐代、宋代、明代。至明代末年,朝纲不整、政治腐败、海防松弛,日本商人便纠集没落武士、浪人乘虚而入,出没在中国沿海一带(主要为浙江、福建、广东)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嘉靖东南平寇通录》描叙道:“驱掳少壮,发掘冢墓。束婴竿上,沃沸汤,视其啼哭,拍手笑乐”、“积骸如陵,流血如川”。其中浙江是倭寇侵犯最为严重的地区,明末江苏昆山有一书生,唤作郑若曾(字伯鲁),曾为明朝总督尚书胡宗宪的幕僚。此人颇有军事才干,一生留下不少军事著述,其中尤以《筹海图编》为最。《筹海图编》是世界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海防的军事著作,它开历史之先河,是早期海防战略思想发奠基作。全书共一十三卷,图一百七十二幅。其第五卷有:《浙江沿海郡县图》(其中有浙江沿海总图、温州府图、杭州府图、绍兴府图、嘉兴府图、宁波府图、台州府图)、《浙江倭变纪》、《浙江兵防官考》与《浙江事宜》,尤为详尽。正如抗日战争中的汉奸,明代倭寇之祸也少不了一些汉人为虎作伥。《筹海图编》第四卷《福建事宜》便指出倭寇频繁入侵,是与一些大姓宦族勾引的结果。至于近现代的耻辱更不必言,即便到了今日,日本依然不肯反省历史。呜呼,前车之鉴!
4、作者语:有人看完此文后问我:其中有些章节语句的描写,“苏公”有好色之嫌疑,不甚适合。我以为,在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苏轼应该说是一个颇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于诗、词、文、赋、书、画皆有造诣,民间流传许多有关他的传说,机智、风趣、豪放、风流。其实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困顿忧患,尤其是他的晚年时期。
5、宋哲宗元祐元年(即公元1086年),旧党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因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祐四年,苏轼出知杭州,再次回到西湖。第七卷《百年古宅》 第一章 客栈命案
“世传桃花源,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民居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蜀青城山老人村,有见五世孙者,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醯,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亦益衰,桃源盖此比也欤。使武陵太守得而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尝意天壤之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予在颖州,梦至一官俯,人物与俗间无异,而山川清远,有足乐者。顾视堂上,榜曰‘仇池’,觉而念之,仇池武都氐故地,杨难当所保,余何为居之。明日,以问客。客有赵令畴德鳞者,曰:‘公何为问此?此乃福地,小有洞天之附庸也。’杜子美盖云:‘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神鱼人不见,福地语真传。近接西南境,长怀十九泉。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他日工部侍郎王钦臣仲至谓余曰:‘吾尝奉使过仇池,有九十九泉,万山环之,可以避世,如桃源也。’”此段语源于苏轼《和桃花源诗》。苏东坡晚年忧患,多写“和陶诗”,寄寓其心。
且说大宋神宗元丰二年春,湖州知府苏轼应杭州知府王敦之邀,与苏仁、严微、东方清琪同游杭州。原来杭州知府王敦遭遇数桩蹊跷窃案,甚是棘手,万般无奈,只得求助苏公。几经周折,窃案终于真相大白。窃案既破,苏公欲返湖州,王敦强留不住。只得罢了。苏公四人出了杭州城,王敦、薛满山在城外十里亭送别。苏公去而复返,与王敦细语数句,直惊得王敦目瞪口呆、胆战心惊。苏公扬鞭而去,追上严微等人,一并往湖州而去。
这一日,苏公一行入得湖州府德清县境。时近黄昏,苏仁道:“老爷,此离德清县城只一二十里,且快马加鞭,入城寻一家客栈歇足。”严微笑道:“苏爷寻客栈做甚?且不如寻一乡村酒家,吃得三四斤好肉、饮得四五斤美酒,何其快哉!”苏公思忖道:“严爷,此去莫干山有多远路程?”严微道:“遮莫六七十里。”苏仁道:“莫非老爷欲往莫干山?”苏公笑而不语。东方清琪笑道:“如此春光明媚,正是游莫干山最佳时机。”严微道:“若言游莫干山最佳时机,端是盛夏时节。清山绿水、甘泉飞瀑、古木苍松,别有天地,宛如陶潜所言世外桃源一般。传言春秋铸剑大师干将、莫邪在此为吴王铸剑,故此得名。今山中尚有所谓剑池、铸剑台遗址。”苏公笑道:“既有这般好去处,若错过,岂非可惜。”众人欢喜,严微引路往西北莫干山而去。
四人又行得半个时辰,远远见得大道旁有一酒家,挑着一面旗幌,其上有一斗大“酒”字。众人翻身下马,早有店小二出来相迎,高声吆喝。苏仁道:“可有三四间客房?”小二道:“小店有七八间空房,尚无客人住宿,只任客爷挑选。”店主闻声,赶将出来,满面堆笑,道:“几位客爷,且里面坐。”令小二将马匹牵入后院,喂些草料。严微入得酒家,把眼来望,只四五张桌,却无一人,惟见依墙叠着十余坛酒,不由大喜,取过一坛酒来,开得泥封,斟满三碗,自饮起来。苏公、东方清琪自去洗尘。店主引苏仁前去看房,这乡野小店,客房虽是简陋,倒也干净整洁。
苏仁回得前堂,苏公、严微、东方清琪正围桌而坐,言语甚么。苏仁依下首坐了,道:“不知严爷已喝得几碗?”严微笑道:“已四碗入腹矣。此酒香醇,苏爷且饮一碗。”苏仁细品一口,果然香醇无比,端的是难得美酒。不多时,店小二上得菜来,四人喝酒吃肉,言及湖州民间风情习俗,严微娓娓道来。那店主坐在一旁,听得兴趣,不免也插些话语。
正言语间,忽闻得店外大道远处有马蹄之声,不多时,只见两匹马近得酒店前立住,马上人翻身下马,店小二急忙迎出店外,当先一人道:“小二哥,可有歇脚处否?”小二连声道有。那人只道欲住宿一晚,又道:“借问小二哥,此离芭蕉庄尚有多远?”小二笑道:“客爷,此已是芭蕉庄矣。”那人闻得,甚是诧异,环视四下,疑道:“小二哥莫非欺我不成?怎的不见人家?”小二道:“此是芭蕉庄头,依道前行二里,穿一片桑林,便是了。”那人大悟,道:“原来如此。”那厢苏公听得分明,心道:“原来此处唤作芭蕉庄,却不知可有芭蕉否?”那二人入得店来,但见当先一人,约莫三十开外,白白净净,满面书生气,举手投足颇为得体。其后一人,约莫四十岁,面容干瘦焦黄,贼眉鼠眼,形态甚是猥琐,胸前缚一青布包袱,见着苏公四人,满面狐疑,好似见着剪径贼人一般。那白面书生径自坐下,吩咐小二弄些饭菜充饥。小二道:“客爷可要美酒?”那黄脸汉子闻得,喜出望外,正待开口,却见那白面书生冷笑一声,那黄脸汉子顿时止口,甚是沮丧。二人吃些饭菜,便自随小二进房歇息去了。
苏公与店主言语间,知晓店主姓向,名韶,德清人氏,自小随父酿造谷酒,后与浑家在此开店,又雇了二名伙计,因大道前后数十里不曾有第二家酒店客栈,故而往来客商多在此歇足,每日不免有些生意。那向韶问道:“客爷似是蜀中人。”苏公笑道:“向掌柜怎生知晓?”向韶笑道:“往来商贾多有蜀客,方才听客爷言语,其中有几分蜀音,故此省得。”苏公笑道:“向掌柜见多识广,在下确是蜀客。” 苏公问及德清民生民情,向韶笑道:“我德清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安土乐业,人和家兴,兀自快乐。”苏公笑道:“如此言来,这德清县令必是为民造福之官。”向韶连声道:“正是正是。非我夸口大言,我大宋天下诸多州府,无有及我湖州者。湖州诸县,又无有及我德清者。”苏公不解,道:“向掌柜此言何意?”向韶道:“但凡一州一府之好歹,非在其民,而在其官吏。这天底下无有良民刁民,只有清官污吏。若逢得清官廉吏,则刁民成良民,若逢得贪官污吏,则良民成刁民。”苏公闻听,惊讶不已,不免叹息:朝中官员甚多,言论所思竟多不及一山野乡民。
向韶道:“我德清乃湖州府所辖,湖州府前任知府张大人、现任知府苏大人,皆是当世名士、少有清官,一心为民,多有善政,百姓无不敬仰。我德清县令东方雨大人亦是难得好官,自上任来,兴农助商,安富恤贫,大办私塾,清正廉洁,爱民如子,百姓无不交口称赞。此皆我百姓之福。客爷以为如何?”苏公笑道:“我闻那东方雨为人孤傲,狂妄自大,若言他是难得好官,恐非……”向韶闻听,面有不悦,急忙道:“客爷所言差也。但凡好官清官,必不合时宜,不阿谀奉承、不趋炎附势,正所谓德高则谤兴。那奸佞小人往往恶语中伤、暗中诋毁。客爷同乡苏轼大学士便是这般,不肯与朝中那干小人为伍,便遭同僚嫉恨,被贬谪来我湖州,只道他恃才傲物、自以为是。”苏公淡然一笑,道:“那苏轼确有几分自以为是。”向韶正欲反驳,忽又止口。
苏公自来湖州,与德清县令东方雨见过数面。初见东方雨,见其约莫三十一二,气宇不凡,言少语寡,似甚为诚恳。再见其面,却觉其貌似忠厚,而实则隐含狡诈,与寻常官吏大不一般。其后又见数面,苏公愈加疑心,此人城府颇深,难以捉摸。今酒家掌柜言及,苏公不由言语挑拨,不想向韶竟道他是“难得好官”,心中暗自冷笑。又道:“我南来北往多年,见过几多知府县令,如向掌柜所言东方县令这般人物者,甚是少有。”向韶笑道:“客爷说的是。这东方大人初来德清任上,案无留牍。一日郊游,忽有田间一牛发狂,径直往一孩童奔将过来,那孩童唬得半死,竟不能动。众人皆惊。那东方大人眼急身快,冲将过去,将那孩童救下。好生凶险。若迟一步,那孩童必被那牛挑死。”严微闻听,道:“此事确有所耳闻。”向韶道:“可惜众乡农不识县令大人,只当他是救命恩人。那东方大人恐被认出,竟匆匆而逃。”苏公木然不语。那向韶又道:“还有一事传遍德清。”苏仁问道:“甚事?说来一听。”向韶道:“又一日,东方大人巡视街巷,行至一街,不想临街楼阁上一莽撞汉子倾下一盆洗脚水来,不偏不倚,正淋着东方大人一头。随行官吏衙役皆怒,正欲将那厮拿来问罪。不想东方大人甚是平静,抬头望那楼阁上,笑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竟不追究那厮。”苏仁、严微连声惊叹,苏公亦不免惊讶。那向韶说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