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风雷
此不疲,废弛政务,多日不朝。听说叔父求见,只当他又是来进谏的,皇帝头痛之极。叔父与他虽有君臣之别,却也算是长辈,抬出祖宗社稷诸般大道理,反驳不得,最好的办法就是拒而不见。他命内侍称说龙体欠安,将寿亲王挡在乾清门外。
寿亲王有为而来,岂肯罢休,一日三请。挨到第三天,皇帝推不过只得诏见。
却将觐见之处选在乾清宫之侧,月华门之西的隆道阁,并命封为护国真人的白云观主等几名妖道作陪。
他这是要与叔父斗法,让寿亲王识趣点,不要再罗罗嗦嗦。
隆道阁底层的仁德堂上,众妖道陪坐两侧,一个个峨冠羽衣,道貌岸然,还真有几分出尘之味。身着便装的皇帝斜倚在龙榻上,羸弱无力,神情恹恹。
寿亲王疾步入堂,行过君臣之礼。皇帝亲热地挽他共座,笑道:“皇叔时常责朕妄信道术,不纳谏言,耽误国家大事。为何自家却请了一名老道士为郡主治病,待如上宾。皇叔宽以待己,严以责人,今日莫非又欲劝谏不成?”
寿亲王心想:“一定又是这几个妖道在圣上耳边吹风,说我的坏话。”说道:“臣知罪矣!这几日冥思苦想,终有所悟。前汉文帝景帝从老庄之学,无为而治,遂致天下太平,万民乐业。大汉威德深植民心,虽经王莽之乱而终能复兴。
可见道术亦是正道之学。只是千载之后,一些江湖术士曲解老庄之言,兴邪术蛊惑人心,大异老庄初衷,陛下未可轻信也。”
皇帝道:“皇叔之意,是说朕信任的这几位仙师皆是邪术惑人的江湖骗子,皇叔府上那位老道士却是老庄正统。”寿亲王正容道:“臣正是此意。”皇帝大笑道:“皇叔差矣!听说尊府的那位老道士只是略通些医术,在正阳门外行医糊口。只因误打误撞医好了郡主的疾病,皇叔即信任有加,敬若神明。却不料此人并无多少真才实学,夜寝家中,祸从天降,被一江湖宵小所算,一命归西。皇叔说他是一位有道之士,岂不荒唐。”
寿亲王道:“此事虽然不假,却不似陛下所言。宵小行凶之时,老神仙施法术逃脱兵劫,安然无恙,现正恭候于乾清门外。陛下如果不信,可命他进宫见驾。”
方才还在暗中冷笑,幸灾乐祸的众妖道此时均大吃一惊。白云观主道:“乾清门乃大内禁地。不奉诏令,擅入宫禁,已犯下不赦之罪。陛下应命禁军擒此妖人,斩首以正国法。”
皇帝却对老道士遇刺未死之事很感兴趣。摆手令诸人勿言,说道:“内侍说皇叔是只身入宫,并无从人跟随。皇叔欲欺朕否?”寿亲王道:“非常之人,不可以常理忖之。老神仙道术通玄,肉眼凡胎焉能识其法体。陛下可命内侍去乾清门外呼唤,老神仙即可现身。”皇帝大喜,当即命内侍传谕召见。众妖道万分懊恼,却无可奈何。
过不多时,只听殿门外传来内侍尖锐的嗓音:“老神仙传到!”只见一鹤发童颜的老道士大袖飘舞,御风而来,拜倒阶前,口称:“臣道妙徼叩见吾皇万岁万万岁。”
皇帝笃信道术,对修道之人自然格外礼遇。下龙榻降阶相迎,亲手搀起,上下打量。只见老道士风骨不俗,飘飘若仙,皇帝更为欣喜。命内侍搬来锦墩,让他坐于龙榻之侧。众妖道虽然忌妒,却不敢稍露异色。
同胞手足,骨肉至亲,天性之中便有些难以言喻难以察觉却又牢不可破的微妙情感。皇帝虽不知当面而坐的就是他曾下毒暗害,事后又悔之不及,深感内疚的孪生兄弟,但天性使然,心中隐隐生出了几许好感,几许亲近之意。笑眯眯说道:“朕闻仙长乃有道之士,不知制何经籍,修何仙业?”
天赐略略欠身,说道:“贫道乃山野俗夫,逃世潜修,只为修身养性,祛病强身,焉敢妄谈仙业。”皇帝道:“仙长隐身于乾清门外,众目睽睽之下,居然无一人能知仙长所在,此非仙术乎?”天赐道:“此乃障眼法,雕虫小技,不敢污陛下之耳。贫道久居乡野,不知礼仪,擅入宫禁,望陛下恕罪。”
皇帝心想:“良贾深藏若虚。他如此谦逊,可见是真正的有道之士。我身边这几位只会大言欺人,胸中却无多少真才实学,均不及这位仙长。”无形中对天赐的好感又增加了几分,说道:“请教仙长,何者为道?”
天赐道:“道乃大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万物运作之理也。其体无形无相,其用一阴一阳。太极未分之时,道包阴阳,太极即分之后,阴阳生道,一而二,二而一也。”
皇帝道:“道可求乎?”天赐道:“可求也,若不可求,我辈修道何为?”
皇帝道:“如何求之?”天赐道:“禀以自然,顺乎天命即可。”
皇帝大喜,心想:“那几位与我讲经论道,不是说什么‘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说什么‘玄而又玄,众妙之门’,故弄玄虚,空洞无物。何如这位仙长之言,深入浅出,开我茅塞。”又问道:“修道有何益处?”
天赐道:“小则惠及自身,安而不病,壮而不老,生而不死。大则惠及天下,普济世人。
万物之中,最灵最贵者人也。惟人也穷万物之理,尽一己之性,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全命保生,以合于道,当于天地齐而同得长久。“皇帝对什么“普济世人”不感兴趣,却十分留意“安而不病,壮而不老,生而不死”之说。问道:“几位法师曾献朕仙家秘药,授朕吐纳之学。朕服食修练多日,初时尚有些奇效,久之反觉身体不适,更不如前,不知是何道理?”
天赐愤然作色,说道:“此乃不法之徒,为一己荣华,不择手段,妄进邪术邪药,蒙蔽圣聪,毒害龙体。陛下万万不可服食此药,收一日之利而遗百日之害。
应速斩献药之人,以儆效尤。”
众妖道大惊失色,再也顾不得身份礼数,一起跳起来破口大骂:“胡说八道!”
“妖道该死!”“他奶奶的,老子……。”这个胆大包天,竟敢在皇帝面前自称老子的妖道法号玄清,原本是个不学无术的地痞无赖。闻知皇帝的嗜好,一时心血来潮,购买了几本道书苦读数日,换上一身道装,充做道士。机缘巧合,竟让他混到皇帝身边。此时性急之下,口不择言,终于露出马脚。
这几名妖道之中,只有白云观主尚有几分真才实学。他心中暗骂诸同道沉不住气,上不得台面。向皇帝道:“陛下日理万机,操劳国事,以致疲病交加,龙体失和。臣等闻知,忧心忡忡,肝肠寸断。故不避斧钺,冒死进献仙丹奇术,皆出于忠君之心,苍天可鉴!这位道友未见仙丹之方,不知吐纳之法,即断言臣等欺君,其心叵测,陛下万万不可轻信。”
无奈皇帝听众妖道言辞放肆,已生厌憎之心。又见天赐微笑不语,不与众妖道争论,对天赐的好感便增至十分。他冷冷扫视众妖道,说道:“孰是孰非,朕已了然。尔等勿复多言,速速退下,不奉诏令,不得再入。”
众妖道大失所望,不敢争辩,鱼贯退出。一出宫门,众妖道就开始相互攻讦,埋怨他人的错处,争得面红耳赤,最后不欢而散。自此众妖道失宠,终此生未能再见皇帝一面。寿亲王见密谋已成,心中暗自欢喜。也告辞退出,回府与段云鹏程万里等人置酒庆贺。
众人去后,皇帝命内侍宫娥退出,宽敞的仁德堂上只剩下他们两个人,空荡而又静寂。
皇帝多次欲言又止,走下龙榻,往来逡巡。忽然停在天赐面前,说道:“仙长言修道能强身健体,不知可有速成之法?”
天赐暗想:“求教强身之法为何这般吞吞吐吐,难道涉及什么难言的隐疾不成?是了,他耽于美色,纵欲过度,面对后宫三千粉黛,自觉力难胜任,故而求助于仙道之学。”心中虽然不齿,却又不能不略作敷衍。说道:“道家言性言命,性者,神也,命者,形也。命乃为体,性乃为用,性命双修,可期大成。下乘之术,服气炼丹,修命不修性,本末倒置,流于异端。上乘之术,先性后命,遣欲澄心,识心见性,炼精化气,乃为正途。故修道无速成之法,当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未可以一日之力而期百日之功。”
皇帝深感失望,又问道:“长生之道可求乎?”天赐道:“生死常事,确乎在天,但禀以自然,则生死之道无可无不可。道家言长生,乃道之长存,而非身之不死也。其身虽死,其道存焉,传之百世而不绝,如此而已矣。”
皇帝十分迷惑,问道:“古有羽化登仙,白日飞升之说,皆欺人之谈乎?”
天赐心想:“当然是欺人之谈。实话实说只怕你要大失所望,我且骗你一骗。”
说道:“贫道不敢妄论前辈仙人。钟离权言曰:惟人可以为鬼,可以为仙。少年不修,恣情纵意,病死为鬼。知之修练,超凡入圣,脱质而为仙也。然仙道无凭,可遇而不可求。人生匆匆,不过百年,以百年修为之浅,而求万世长生之厚,无异于缘木求鱼,未可得之也。”
皇帝道:“仙长所修者,非长生之道乎?”天赐道:“贫道所修者,乃积今世之功,而求来世之缘也。今世不可得而期之来世,一世之修为浅,积百世之功则可矣。陛下贵为天子,一举一动关乎天下兴亡,为恶则百姓皆苦之,为德则百姓皆惠之,励精图治,施惠于民,则一世之修可胜贫道百世。此陛下前世福泽,不可不慎之。”
皇帝悚然动容。沉默良久,忽然问道:“朕闻道家有房中之术,仙长知之乎?”
天赐心中冷笑:“正事你不感兴趣,说来说去还是离不开这个。看样子不给你点甜头是不行了。”
说道:“古人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夫妇之道,人伦大礼,阴阳赖以调,子孙赖以传。今人斥房中术为异端,何其谬也!陛下身为人君,当先齐宫室,而后方可言治国平天下。
修持房中术,良有益也。贫道不才,愿献薄技以助陛下。“皇帝大喜,兴奋地说道:“仙长真朕之良师也。朕加封你为奉天至圣保国大真人,并授太师之衔,君臣之礼皆可免之。”
天赐心想:“你真是欢喜的糊涂了,加封什么真人也就罢了,太师之衔岂是可以随便送人的。”说道:“太师位尊三公,贫道布衣之身,实不敢居之。真人之号尚可,只是至圣二字有些不妥,请陛下收回成命。”
皇帝道:“那就去掉至圣二字,奉天保国大真人则可也。太师之衔暂缓授之。
仙长可将房中术传授于朕。”天赐道:“仙家秘术,未可轻传。陛下宜节欲百日,以示诚心。贫道有仙丹一颗,陛下请先服用,益气清神,强筋健骨,数日之内即有效验。”皇帝接过丹丸,只觉一股奇香扑鼻,中人欲醉。他欣喜非常,说道:
“仙家至宝,果然不同凡响。朕即从仙长之言,百日之后再向仙长求教。常人求道须百世之功,朕只费百日,并不算长。”
天赐心想:“你这病就是由纵欲而起,节欲百日,自会好转,哪里要修练什么秘术。这枚丹丸乃华神医精心炼制,我花费了不少唇舌才向小蔷小薇求到一颗,却转赠于你。可见做皇帝有做皇帝的好处。”
当日皇帝与天赐畅谈直至深夜,乐而忘倦。第二天又命内侍接天赐入宫,继续昨日的话题。一连十余日,日日不缺。天赐知时机未至,绝口不提朝政,只与皇帝讲论道术,旁敲侧击。他在沧海书阁逗留半载,道家经籍多有涉猎,博闻强记,口若悬河,令皇帝深为叹服。
日久天长,天赐每日巳时入宫,申时出宫,已成惯例,不须内侍传报通禀。
这日天赐象往常一样进宫,到了隆道阁,却不见皇帝。有一名十二三岁的小太监正在等他,战战兢兢跪地叩了个头,说道:“奴才见过老神仙。”只见他眉目清秀,伶俐可爱。天赐亲手扶起,说道:“以后见到贫道不必行此大礼。你叫什么名字?”
小太监道:“我叫刘信,大家都叫我小信子。余公公命我在此等候老神仙。”
天赐问道:“余公公?是司礼监大太监余广吗?”小太监道:“是的,余公公说您老要见万岁爷,可以去养德斋,万岁爷正在哪儿处理国务。余公公要伺候万岁爷,不能亲迎您老,请您老恕罪。”
这个余广是皇帝身边的大红人,为人比他的前任王保更加圆滑,深得皇帝宠信却不露骄矜之气,故而颇得称誉。天赐每次出入宫禁多是由余广迎送,时常见面。他对天赐十分巴结,天赐对他却没什么好感,更谈不上交情。
来到乾清宫,余广正恭候在宫门外。他是个见人就笑的矮胖子,白净的娃娃脸,弯眉细眼,人见人爱。见到天赐,他堆起笑脸,说道:“老神仙,您老好啊!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