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风雷
陆鸿儒神色黯然,垂首无语。天赐一揖到地,笑道:“陆兄别来无恙。家师鲁莽,失礼之处,小弟代为赔罪。”陆鸿儒道:“你我本是生死仇敌,势难两立。
如今你为座上客,我为阶下囚,何必再称兄道弟。龙老不听我言,杀身之祸早在意料之中,既已被擒,唯死而已。
你若还记得昔日情分,请给我一个痛快吧!“天赐道:“陆兄何出此言,小弟绝无加害之意。龙老贼败亡在即,陆兄混迹其间,不能自拔,终必难逃一死。陆兄欲全君臣之义,小弟则欲全为友之道,故友身在险中,不能不尽力相救。只恐陆兄见拒,无奈出此下策,望陆兄见谅。”
陆鸿儒叹道:“我与贤弟萍水相逢而成挚交,蒙贤弟厚爱,披肝沥胆,推心置腹。我深知贤弟心意,只恨今生无缘,来生当有所报。人生百年,终有一死,但求得一明主,平生之愿足矣,虽死何憾。”
天赐道:“兄言差矣!死有轻重之别,君子言死,必有所值,或舍生取义,或杀身成仁,轰轰烈烈,足以惊天地泣鬼神。今为龙在天而死,终难逃乱臣贼子之名,遗臭万年,后世子孙亦将以兄为羞也。”
陆鸿儒道:“若龙老肯纳我忠言,据关中之固以临天下,修甲兵广积贮以待天时,焉知来日不能成就一番伟业,焉知我陆鸿儒之死不是轰轰烈烈,惊天地泣鬼神。唉!只怪我时乖命蹙,苍天不佑,夫复何言。”
天赐大笑道:“苍天有眼,只佑善人,不会保佑他龙在天。即便龙老贼从陆兄之言占据关中,又能有何作为?他一不通制乱,二不知恤民,三不敬贤士,四不爱士卒,纵然富有四海终必失之,区区关中之地何足为凭。依小弟之见,龙在天非明主也,陆兄何不弃之。”
陆鸿儒黯然无语,想是为天赐之言所动。良久方道:“龙老待我不薄,弃之不义。”天赐道:“可笑陆兄识人不明,有目如盲。龙老贼豺狼之性,寡情无义,今日不去,终为所害。
他待兄不薄,不薄在何处?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是不薄吗?只因几句忠言便心怀芥蒂,大业初创,便弃功臣如蔽履,这是不薄吗?陆兄该醒醒了,为这无恩无义之徒而死,枉负了一身所学,虚掷了大好头颅,弟为兄惜之。“陆鸿儒道:“我与龙老数年朝夕相处,岂能不知其心性为人。大丈夫以信义为先,即以一言相许,便当终生无二。背主另投,有始无终,非君子之为也。”
天赐道:“君子所守者,大节大义也。上则为国为民,务求惠及当世,泽被后人。下则洁身自好,不合于流俗,不惑于利欲。陆兄所守者,小节小义也。只为昔日一言,助纣为虐,害人害己。常言道:良禽择木,良臣择主。又道:见善乃迁,知恶则去。龙在天不过一乱国逆贼,弃之而就正途,方可称君子所为,方可称大节大义。”
陆鸿儒眉梢向上一挑,神情微动,却又迅即转为淡漠,说道:“想当年,我陆鸿儒初出茅庐,目空四海,壮志凌云,自以为凭胸中所学,扶明主成霸业,取天下如在囊中。只因一念之差,所托非人,蹉跎半生,一事无成。到而今反落得个乱臣贼子之名,天下之大,竟无我容身之地,芸芸众生,知己者只余贤弟一人。
我心早已成灰,无复当年豪情,纵有弃邪归正之心,无奈所作所为实难见容于人。
与其背负不义之名,庸碌一生,不如此时便死,全我一生节操。”
天赐心中暗喜。听陆鸿儒言中之意,便知他已经心动,只因尚有疑虑,方借故推辞。他死守者忠臣不二主的古训,开口节义,闭口操守,这也是读书人可笑又可敬之处,驳倒他十分不易,不如索性做个圈套骗他入彀。天赐笑道:“不是小弟吹嘘,当今圣上可谓英明神武,宽厚仁德。他能容得下贺震天,依为膀臂,不存猜疑之心,一样也能容得下陆兄,善加任用。
陆兄才干胜贺震天多矣,何故自轻也?“
陆鸿儒道:“自古帝王多无恩义。天下纷乱之时,则敬四海贤士,收豪杰之心以为己用。
天下即定之后,则屠戮功臣以树君威固权位。今上何独不然。贤弟与我一样是寄人篱下,受人辖制。他今日能用你,焉知来日不会害你。“天赐笑道:“陆兄之言固然不假,但有情有义的君王也不乏其人。假使小弟便是当今圣上,陆兄能信得过吗?”陆鸿儒叹道:“可惜贤弟不是当今圣上。”
天赐笑道:“将相本无种,帝王出布衣。如何小弟便不能为帝为王?假使小弟一朝为帝,陆兄是否愿出将入相,佐我建立功业。请试言之,权作笑谈。”
陆鸿儒不加思索,说道:“我深知贤弟为人,轻生死重情义,一朝富贵,必不改英雄本色。假使贤弟有争雄天下之心,我陆鸿儒愿以此身相托,尽心竭力以报知己,生死不足为惜,荣辱亦不足为论。”
天赐抚掌大笑道:“妙哉!小弟没有白费唇舌,陆兄终于答应了。大丈夫一诺千金,陆兄高义,小弟感激不尽。”陆鸿儒诧道:“贤弟何出此言,我何时答应了?几句戏言,当不得真的。”天赐笑道:“在陆兄是戏言,在小弟却是诺言。
只因今上便是小弟,小弟便是货真价实的当今圣上。”陆鸿儒愠道:“我以贤弟为知己,剖心示诚,贤弟何故出言相戏?”
天赐正色道:“陆兄以诚相待,小弟岂敢相戏。小弟确确实实是当今圣上。”
陆鸿儒惊得跳了起来,天赐之言他不敢相信却有不能不信。问道:“贤弟乃至诚君子,当不欺我。你难道不是李天赐李公子吗?何时又成了皇帝?”天赐道:“小弟是当年的李天赐,也是如今的皇帝陛下。如何成了皇帝,日后自知,只要陆兄相信就好。陆兄最重信义,适才一言之诺,量必不会反悔。”
陆鸿儒哑然,思虑良久,忽然跪倒,说道:“陆鸿儒有眼无珠,言语之中多有冒犯,望陛下见谅。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臣蒙陛下知遇之恩,愿效死力以报。”
天赐大喜,扶陆鸿儒重新落座,说道:“你我乃患难之交,私下里不妨兄弟相称,不必拘于俗礼。”
陆鸿儒仍有些拘谨,脸上的阴霾却已尽数消散,说道:“世事变幻,白云苍狗。与贤弟瓜州一别,至今不过三载,而人事尽非,贤弟贵为帝王,愚兄却沦落至斯。在南阳时常听到京里的一些传闻,言天子之英明,朝政之振兴,每每惊叹不已。如今方知贤弟便是当今天子,以贤弟的襟怀才干,成一中兴之主绰绰有余,不足为怪。愚兄不自量力,妄图逆天而行,致有今日之羞,始信贤弟之言不虚,悔之无及。”
天赐笑道:“亡羊补牢,犹未晚也。这几日小弟举棋不定,只等陆兄驾临,聆取高论。
自大军南下,河北尽平,但大河之南仍为贼寇盘踞,各拥重兵,难以卒定。
小弟所领人马不过二十万,算上河北关中之军亦不足四十万,一要围攻龙在天,二要防备江南湖广之敌,捉襟见肘。当此成败攸关之际,如何举措,望陆兄教我。
“
陆鸿儒微笑道:“先致力于中原,中原即定,再并力南向,则天下可定也。
贤弟成竹在胸,何必问我。”天赐道:“龙在天亦一时之雄也,虽经大败,实力犹在,依洛阳开封之险固守,不可等闲视之。陆兄可有破敌之策?”陆鸿儒笑容顿敛,说道:“背弃旧主已属不忠,设计相图更为不义。一之为甚,岂可再乎?
贤弟胜我多矣,必有良策,何必一定要令我为难。”
天赐暗中摇头,这陆鸿儒食古不化,不知变通,脱不开读书人的呆气。说他痴也罢,愚也罢,却是一片赤诚,恋故主,重情义,难能可贵。作为朋友唯有敬之重之,不可相强。要让他出谋划策,必须略用些技巧。天赐又问道:“小弟若督大军沿大河西进以取开封,另遣关中河北两军夹攻洛阳。待两城攻下,再合力围剿南阳残寇。假使陆兄为龙在天谋划,将如何应付?”
陆鸿儒略作沉吟,说道:“此乃纵虎归山之策,不可取也。假如我是龙在天,便弃洛阳开封而不守,全军退据南阳。南阳城坚粮足,若有十万大军,足可固守一年有余。贤弟顿兵于坚城之下,更有江南湖广之敌虎视于侧,日久无功,势必退兵。则洛阳开封得而复失,贤弟将前功尽弃。”
天赐道:“小弟还有一策。兖州一战,龙在田授首。贼众精锐尽丧,所余者不过十数万人,散布各地,已成惊弓之鸟。小弟若不攻开封洛阳,先遣一军出武关,轻骑急进,直取南阳,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必能一鼓而下之。贼众根本一失,军心必乱。那时小弟再攻取洛阳开封,陆兄又如何应付?”陆鸿儒笑道:
“退路已绝,我也只能束手就擒了。”两人相对大笑。
天赐道:“若非陆兄指点,小弟几误大事。龙在天新败势弱,不可与他喘息之机。明日便依计而行,小弟亲统大军,剿灭此贼,戡定中原。陆兄以为然否?”
陆鸿儒笑道:“贤弟又在考较我。自经兖州一战,中原大势已定,只一二勇将便足以胜任,贤弟不可轻出也。”
天赐道:“愿闻其详。”陆鸿儒道:“徐泗之地扼守卫河,为山东门户,得失之重更在洛阳开封之上。贤弟若去,司马长风必乘隙来犯,一旦有失,山东危矣,京师危矣!司马长风非龙在天可比,部众训练有素,号令严明,麾下猛将如云,能人辈出,如钟云翱诸葛桢曹国梁之流皆一时之选。贤弟曾在武林盟滞留非止一日,不须我多言。朝中诸将无人是司马长风对手,只有贤弟方能敌之。”
天赐道:“英雄所见略同,陆兄所虑者亦小弟所虑也。可惜陆兄新至,难令众将信服。
否则以陆兄镇守此处,安如泰山。小弟即可放胆西向,无后顾之忧矣。“陆鸿儒微笑不语,心中十分受用。
翌日天赐依然按兵不动,传燕山双雄至后帐,交给他们两封密函,吩咐道:
“这两道圣旨一是给严将军的,一是给韦郡王的。事关军机,非同小可,交给旁人朕不放心,烦请二位辛苦一趟。先见严梦熊,而后前往潼关,限三日之内赶到,嘱咐他们依计而行,不得有误。”
燕山双雄将密函郑重收妥,奉旨退出。
天赐又传太行双杰入见,吩咐道:“请二位分头前往王致远贺震天军中,传朕旨意,要他们即刻起兵西进,进逼开封,大造声势。却不可攻得太急,每日只许行军三十里。遇上贼众抵抗,不妨稍稍退却,越迟抵达开封越好,切记,切记!”
太行双杰莫名其妙,依言前去传旨。
忙碌了整整一日,天黑之后,天赐返回后帐,支走小蔷小薇,与兰若映雪相见。自从汶上重逢,小夫妻始终未得闲暇一述别情。天赐忙于军务,东奔西走,昨夜又被孙老头所扰,直至今日方如愿以偿。兰若映雪洗去易容,恢复如花娇靥。
灯下小酌,笑谈如烟往事,芙蓉帐暖,尽偿数载相思。闺房之乐,实不足为外人道也。
第三十一回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帆出石头
兖州一战,天下震动。其时天子驻跸于徐泗,虎视江南,分遣诸将向南攻略,连战连捷,克城数十,直抵淮河北岸。司马长风闻知消息,顿生戒意,当即将众将招回南京,共商对策。
诸葛桢向司马长风献计:“江南虽然殷富,却非久居之地。不入中原,不足以争霸天下。
今朝廷发兵征讨龙在天,两虎相争,必有一伤,此正本盟入主中原之良机也。
况龙在天势孤,若为朝廷所灭,唇亡齿寒,亦非本盟之福。乘朝廷分兵西顾,龙首应速下决断,兴师北上,即解龙在天之危,又取中原之地,则王霸之业可成矣!
“
司马长风深以为然,众将也无异议。是年初冬,司马长风令长子司马玉麒守南京,他自己亲统大军五十万,征用舟车民夫亦有数十万,共计百万余众,浩浩荡荡,向北进发。一路之上,所遇小股官军皆望风而走,不出数日便过了淮河,直逼徐州。
得前敌急报,天赐心惊不已,连夜招陆鸿儒问计。陆鸿儒不慌不忙,摊开一张地图,中原山川尽在图中。陆鸿儒指点其间,说道:“我军在大河,敌军在大江。这一江一河相距千里之遥,其间河港纵横,入冬之后,舟船难行。司马长风劳师远征,跋涉千里,势必师老兵疲,所谓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也。虽有百万之众,亦不难破之。”天赐欣然点头。
陆鸿儒又道:“司马长风若龟缩江南不出,凭大江之险固守,一时也难以攻取。如今他倾巢北犯,我便有千条妙计,让他有来无回。江淮一带不适合骑兵驰骋,于我军不利。徐泗一带却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