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风雷
赵威毛骨悚然,惊道:“你……,你没死?”那冷冷的声音道:“不错,我没死。你却死定了!”
天赐刚才被赵威一刀刺入胸口,当时不及闪避,胸部向后急收,虽然仍被刺中,力道却已经缓了。这些时日天赐苦练玄天真气,内力大有进境,生死关头终于派上了大用。钢刀入肉,抗力立生,肌肉收紧,将刀锋逼歪。他胸部肌肉虬结,这一刀虽深,并未伤及内腑。中刀之后,他胸口剧痛难当,只当已经死了,仰身摔倒完全是出于本能的反应,片刻之后方知受伤不重。目睹赵威杀害结义兄长,他又惊又怒却阻拦不及。见赵威又要伤及无辜,他再也顾不得身上的伤痛,出手将赵威制住。
赵威方才没有立即补上几刀,现在后悔不及,哀求道:“大侠,饶了小人这一遭。小人再也不敢了。”
天赐冷笑道:“还会有下次吗?方才一时不忍,没有取你性命。料不到你恩将仇报,更有甚者,杀害结义兄长,天理难容。”赵威依旧哀号不止,只盼天赐会再饶他一次。天赐暗骂无耻,冷冷道:“看在韩大哥面上,我给你一个痛快。
象你这路货色,该死一万次。算你拣了个便宜。”一刀割断赵威的咽喉,哀号声嘎然而止。看着赵威的尸身仰面摔倒,颈中鲜血汩汩流出,天赐心中只觉无比痛快,并无半分怜悯之意。
走到韩龙的尸体前,天赐俯下身去。只见韩龙面如死灰,双目兀自圆睁,似在怒视着茫茫苍穹。天赐万分伤痛,轻声道:“韩大哥,你死不瞑目是不是?小弟已经为你报仇,你该合眼了。”替韩龙轻轻合上双目,心想:“他兄弟二人论武功只能算是不入流的小混混,坐井观天,妄自尊大,自称双侠,说来十分好笑。
但这韩龙今日所言所行,实不愧一个侠字。
武功高低,已经微不足道了。“又想:”那双刀赵威算得上世间第一等歹毒之人,我今日险些为他所害。今后一定要多加小心。江湖鬼蜮,人心不可测。切不可对敌人心存慈念。“
想起赵威之言,韩龙家中似乎尚有妻子儿女。韩龙一死,她们如何过活?天赐从赵威的怀中翻出那两锭大金,又取出几张银票,一道塞入韩龙怀中。他认为过一会儿县里的差役来察验死者遗物,自然会将这些财物如数归还死者家属。却没想到这些财物一旦落入贪婪成性的差役之手,无异于羊入虎口,怎么可能再送给旁人。
办妥了这些事,天赐站起身,注目地上的韩龙,心中无限感慨,长叹道:
“韩大哥,咱们萍水相逢,你却为小弟而死。恨小弟无能,不能为你收敛尸身,照顾家中妻小。大哥侠肝义胆,苍天有眼,自会保佑大哥家小平安。”回头看着茶棚中的老者,心中闪过一丝毒念,随即又暗暗自责道:“李天赐,你这样做与那禽兽不如的赵威又有什么分别。拼着泄露行藏,也不能伤害一个无辜老者。”
将铁弓收入行囊,上马离去。那老者兀自呆立在棚中,浑不知片刻之间两次逃过杀身之祸。
天赐强忍胸口的疼痛,策马疾驰,逃离是非之地。向南跑出数十里,到达栖霞山脚下,已经是酉末戌初时分,天色漆黑。他循着灯火找到了一个破落的小山村。村中只有五七间茅屋,土坯的墙壁,茅草扎制的门窗,低矮残破,看了真令人心酸。
天赐在一间茅屋前停住脚步,朗声道:“屋里有人吗?过路人求宿,请主人行个方便。”
只见这茅屋的草门用麻绳扎在门框上,所谓门框也只是一根七扭八歪的树枝。
天赐不由得想起书中所言“瓮牖绳枢”四个字,暗道:“往日我读书至此,每每不解。若不是今日亲眼得见,焉知世上有此等贫苦之人。”心中酸楚难言,几乎为之落泪。
门开了,一为老者当门而立,颤抖的声音道:“小伙子,进来吧。你要求宿应该去县城,或者去马良集,怎么跑到咱这穷山村来了。”
天赐栓好马匹,跨进屋门,说道:“多谢老伯。小可心急赶路,错过了宿站,中途又迷失了方向,误打误撞就闯到这里来了。打扰老伯,心实不安。”
屋里燃着一段松明。昏黄的火光之下,天赐看清这老者的面貌,心中又是一酸。只见他一头蓬乱的头发,两腮干瘪,双目无神,容色憔悴不堪。身上的衣服不知打了多少的补丁,又不知有多少天没有洗过,早就看不出原来的颜色。一双手黝黑如墨,五指屈曲,有如鸡爪。
身子佝偻着,干咳不止。再看屋中的陈设,一方桌一长凳,别无它物。北首是一个土炕,炕上是两条破烂的棉絮。灶台生着火,铁锅里热气腾腾,大约是老者正在做晚饭。
老者干咳两声,问道:“小伙子,累了吧?老汉正忙着呢,没空招呼你。自己上炕歇着,不用客气。”天赐道声谢,坐在炕沿上,将包裹往上一扔,问道:
“老丈贵姓?”老者一边向灶中添柴,一边答道:“我姓李,山野人没什么名字,村里人都叫我李老六。”
天赐喜道:“李老伯,小可也姓李。咱们五百年前是一家。您老不见外就称小可一声侄儿好了。”李老六嘿嘿笑道:“老汉我可不敢高攀。咱们虽然同是姓李,可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你是大户人家的公子哥,我只是山里的一个穷老汉,没这个福分。”天赐一惊,说道:“李老伯,小可也是农家子弟。”李老六轻蔑地哼了一声,说道:“老汉我虽然老眼昏花,可也不是瞎子。你那匹马,那马上的鞍具,哪个农家子弟买得起?再看你的脸,白白嫩嫩象个大姑娘。这双手更不是干粗活的样子。哼!吃饱了没事干,跑到城外来鬼混,消遣老汉我。”
天赐大为惭愧。他自以为乔装改扮之后便能躲过追踪,不想改得不伦不类,连一个乡野老者也骗不过。他长叹一声,说道:“并非小可有心欺骗老伯。实不相瞒,小可确实是出身富贵之门。可如今家破人亡,孤身流落在外。往日的荣华富贵已是过眼云烟,提起令人伤感。”
李老六有几分恍然,上下打量天赐,很是同情,说道:“小伙子,别伤心。
这年头家破人亡的还少吗?拿老汉我来说,半截入土的人了,临死不还不知有没有人给我送葬呢。”
天赐叹道:“乱世难为人,是贫是富没什么两样。老伯,你家中还有什么人吗?”李老六苦苦一笑。说是笑,可脸上的表情比哭还难看。说道:“只剩下我一个人了。本来还有一个儿子,家里太穷,养不活他。今春出外谋生去了,这以后就再也没有消息。也许是在外面过得快活,不想再回来。也许是混得不如意,没脸回来。也许已经饿死在路边,在也回不来了。”
天赐道:“小可一路过来,见田里的庄稼还算茁壮。这一带人丁又稀少,怎么会连一个人也养活不起?”
李老六话题一开滔滔不绝,愤愤道:“老汉我有十来亩地,如果赶上好年成,打下十几石粮食,养家糊口不成问题。可是架不住捐呀税呀,租呀赋呀,压得你喘不过气。如果仅仅是朝廷常例的捐税也就算了。每年还要翻出许多新花样。生儿养女要收钱,婚丧嫁娶要收钱,就连老汉吃饭穿衣也要收钱,叫什么灶口税制衣税,听也没听说过。老汉我就这十几石粮食,能榨出多少油水?养了皇帝养官吏,养了官吏还要养兵勇,养了兵勇还要养乡里的差役豪霸,养人不算还要给朝廷养马。老汉我连吃饭都吃不饱,拿什么来养马?”
李老六所说的养马是指朝廷的马政。朝廷养马有官马民马之分。民马就是将马匹散于民间,或十户或五户负责养一匹,将来充做军用。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捐税徭役。马政与盐政一样,是朝廷命脉,沿袭已久,天赐深知其弊。听这李老六亲口道出苦经,他心中感慨万千。
想要安慰李老六几句,却不知从何说起。
李老六揭开热气腾腾的铁锅,端出一碗红薯,又盛了一碗菜汤,说道:“小伙子,饿了吧?我这儿也没什么好东西,将就着吃些吧!”
只见碗中的红薯只有三只,比指头也大不了多少,不够李老六一人塞牙缝的。
那菜汤清可见底,没有半点油星。天赐暗暗叫苦,客气道:“老伯,我不饿,您老自用吧!”李老六嘿嘿一笑,抓起一只红薯塞到天赐手里,说道:“小伙子,别客气。老汉我虽穷,一只红薯还请得起。”
天赐无法推托。这也许是他平生头一回吃红薯,细细品尝,味道倒也香甜,三口两口便吃完了。李老六又送上第二只,天赐说什么也不能再要了,说道:
“谢谢老伯,小侄已经饱了,再喝碗汤就行了。”端起桌上的菜汤就喝。李老六咕哝道:“公子哥就是公子哥,饭吃得这样少。也许只有鸡鸭鱼肉才合胃口。”
抓起红薯细嚼慢咽,一口一口咂着菜汤,好似味道十分鲜美。
天赐汤一入口,忍不住暗暗皱眉。汤中野菜又苦又涩不用说,汤里似乎没有放盐,淡而无味。他勉强将汤喝完,问道:“老伯,您这汤里为什么不放盐?”
李老六瞪眼道:“放盐?
你知这盐有多稀罕?老汉我已经有一个多月不知盐是什么滋味了。“天赐诧道:”您有一个多月没吃盐?这怎么可能?“李老六冷笑道:”要吃盐也可以,拿粮食去换。一斤盐要好几斗米。老汉我连饭都吃不饱,哪里有粮食去换盐?你出身大户人家,自然不明白咱穷人的苦处。“天赐道:“老伯,据我所知,朝廷在各地盐场都设有盐运使,专门负责向各州县运盐。
盐晒制甚易,咱们山东自春秋年间便盛产海盐。此地距盐场路途又不算遥远,怎么盐会如此昂贵?“
李老六道:“你不提这盐运使还好,你一提我这气就不打一处来。你以为这盐运使是负责运盐的吗?错了,这盐运使是负责刮地皮的。每年朝廷要收多少盐税?又有哪个盐运使不大肆搜刮?千里为官只为财。海盐从盐场运到这里不知要经过多少层盘剥,每个经手的官吏都要中饱私囊。在加上各地盐商大户屯积居奇,大发横财。这些钱从哪里来?还不是出在我们这些穷苦人身上。”
天赐哑口无言,半晌方道:“老伯知道的不少吗?”李老六道:“这些事老汉我本来不知道,是邻村的刘老三说的。他常在外面跑,见过世面,懂得也多。
比不得老汉我,被人榨干了骨髓,还不知是谁榨的。听说刘老三还参加了一个什么帮会,现在神气得很,连地方上的里正乡绅也不买账。捐税徭役自然全免了。”
天赐道:“好家伙!什么帮会居然敢同官府作对?”李老六道:“咱们这儿帮会多如牛毛。反正是大家结成一伙,抗拒官府的欺压。管他什么名目。”天赐问道:“这些帮会都是干什么的?难道官府就不加过问吗?”李老六道:“这些帮会小的结伙抗捐抗税,闹大了就拉到山里落草。小的官府管不胜管,大的官府想管也管不了。”长叹一声,又道:“可是家业太大难免良莠不齐。一些人借帮会的势力无恶不作,奸淫抢掠,横行乡里,勾结官府,欺压百姓。到头来苦的还是咱们这些无财无势的穷汉子。”
天赐大起同情之心,暗道:“苛政猛于虎。朝廷视天下百姓如草芥,丧尽民心,怨情汹汹,天下丧乱并非无因。新皇如果不知存恤,听之任之,长此以往,难保不生大乱,祸及其身。”又想:“他听信谗言,害得父亲含冤而死,害得我沦落天涯,此仇此恨不共戴天。我为什么还要替他担心?”
当天夜里天赐与李老六一同在土炕上过夜,两条薄薄的棉絮李老六偏偏要让一条给天赐。
他偌大的年纪,怎耐得住深秋的夜凉?天赐力辞不受。李老六裹着棉絮哆哆嗦嗦睡去了。天赐起身打坐练功直至夜深。
翌日天赐起身告辞,取出二十两纹银相赠。不料这李老六人穷志不短,坚决不收,说道:“老汉我天生的穷命,你这二十两银子救得了我一年两年,救不了我一生一世。孩子,还是收起来吧!你出身富贵之家,不知世事的艰辛,有钱时大手大脚,没钱时就知道苦处了。你出门在外,时时少不得银钱。老汉我在本乡本土,怎么都好混。”
天赐只得作罢,离开这贫穷的小山村。他心中百念杂陈,暗道:“天下穷苦人何止千千万万,我纵然散尽金银能救几个。世上不平事数不胜数,我纵有三头六臂又能管得了几桩?
李天赐啊李天赐,你一定要记住,不能凭金银救一人两人,要凭胸中所学救天下人。“
天赐顺着山间小路向南疾行,翻过栖霞山,直奔大河岸边。他畏惧官兵盘查,不敢从官渡过河,沿着大堤向西行,盼望能找到一只民船。昨日的经验告诉他,这一身装束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