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明
听黄石这么一说,孙承宗只是深深叹了口气,接着老少二人对视一眼就都笑了起来。黄石笑了几声就偷偷别过脸去,心里对孙承宗这
个文官的胆识也暗暗佩服。自己多次上战场摸爬滚打还好说,这个老孙头从来没有见过敌军,但乍一看见敌军的兵力却毫无慌乱的意思。
也没有显出一点儿畏惧或是退缩。
很快尚可喜、耿仲明和李乘风都来了,这三个看过军情后都紧张得坐立不安,尤其是金州守备李乘风,已经是面无人色了。探马报告
发现了后金正红、镶红、镶白、镶黄四旗的旗号,领军地似乎是努尔哈赤本人,援军也至少有六十牛录之多。
黄石估计在南关的后金军很快就会抛弃辎重来和援军会合,因为努尔哈赤的援军携带来了不少物资,他们既然空国而出那么也肯定会
急于返回辽阳,所以不可能再在金州附近推大车了。没有辎重的拖累,南关后金军很快就可以和援军合流。那么后金全军就至少有八千以
上的披甲战兵。甚至可能会有上万之众。
面对这种压倒性的实力,黄石相信怎么玩谋略也是一个字——死,更不要说他玩谋略还未必是那边的对手……准确地说是远远未够班
。
“建奴动员六旗而来,还真是看得起我们啊,”黄石轻轻地微笑了一下。后金这个强盗团伙是来辽南抢劫的,结果什么也没有抢到。
这次大规模动员估计也让他们并不宽裕的储备更加窘迫了。想来努尔哈赤的经济这次是伤筋动骨了吧。
空国而出,粮草不济,估计很快就会退兵——黄石反复琢磨着对方可能的行动,心里一时想得出神,嘴上就脱口说道:“本将计较已
定,我自领救火营坚守金州,毛可喜守备带领本部保护孙大人去码头要塞。”
金州的码头处也修起了一个城堡,而且这个堡垒有大海的掩护所以只有一面靠着陆地,而且这面也躲在金州堡的后面受到不错的掩护
,所以码头要塞实在是个很安全的地方。让孙承宗躲到码头去不但不容易遇到危险,而且实在不行还可以利用船只撒退,这样安排也就万
无一失了。
但既然孙承宗坐在这里,那这种军事部署本来就轮不到黄石来说了。一时走神的黄石说完以后发现周围几个武将都用古怪的眼神望着
自己,赵慢熊也正在疯狂地抛过来眼色,如梦初醒地黄石赶抉掉头向孙承宗谢罪:“孙大人,末将失礼了,请大人恕罪。”
孙承宗抚须大笑:“无罪,无罪,你继读说。”
黄石和孙承宗相处多时,从来没有感到老孙头仗势压自己,所以他也就渐渐地放开了,现在既然听孙承宗这么说,那黄石也就毫不客
气地把军务全部部署了一遍。这一通忙下来就是大半个时辰,让所有的人都清楚了自己的任务后,黄石又和他们反复敲定了其中的细节。
“孙大人,您还有什么要指教的么?”黄石安排全部工作地时候孙承宗始终没有打扰他,等一切的一切都结束后黄石才象征性地问了
一句。
“很好,就这么办吧。“孙承宗不假思索地表示了同意。但紧跟着又补充了一句:“不过本官不去港口要塞,本官要留在这金州堡。
”
如果换了其他人,黄石一定会说上两句场面话。但而前的不是其他什么文臣而是孙承宗,这个人是华夏典型地那种传统得不能再传统
的士大夫,讲究的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居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历史上孙承宗被崇祯猜忌后就告老还乡,回到他的老家高阳后,孙承宗把大半的祖产捐献出来修筑高阳的城墙。崇祯十一年近万辫子
兵再次入关劫掠时,十几万明军争先恐后地转进,孙承宗高阳老家的守军也一哄而散。
当时有朋友苦劝孙承宗去坚固的保定避难,还说孙承宗已经退休了,不再有守土的义务了。可孙承宗却激愤于官军的胆怯和无能,用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激励自己的子孙,领着他们奋起抵抗。高阳的保卫战中见不到大明官军的一兵一卒。城头只有孙承宗的子
孙、亲友和邻居,在他们身后擂鼓助威的是那个已经七十六岁高龄地老人……
黄石在他的前世,也就是三百年后曾读到这段历史,因此他知道对孙承宗说:“大人千金之体岂可留在险地”或是“敢请大人坐镇后
方,也好让末将等后顾无忧”等等恐怕是对老孙头的一种侮辱。
“如此,就请孙大人坐镇金州堡北门敌楼,守城之际末将敢请孙大人为全军擂鼓助威。”
黄石提出的要求很是有些失礼,让其他几个武将都不安起来。但老孙头却大笑着说道:“好,好,正合本部堂心意。”
天启五年二月十九。
努尔哈赤的王旗就在金州北门三里外,不过黄石没有丝毫的兴趣地去打上一炮。第一、他的六磅炮打不了那么远;第二、就算黄石有
能打三里远的炮,他自问也没有那个人品能轰到野猪皮。三里外人显得比蚂蚁都小,能一炮轰中那真是九世善人……不,九百世善人才能
创造的奇迹。
吴穆和两个锦衣卫躲在远远的后面。太监是皇帝的家奴,而孙承宗是皇帝的老师。所以自从孙承宗来了,吴穆就再也不曾出现在黄石
的眼前,今天情况这么严峻可吴穆还是不敢走上前来履行他的监军职务。
努尔哈赤的援军对金州形成了半包围的态势,一万六千名被困近一月的后金满汉两族士兵步履蹒跚地绕过金州堡走向努尔哈赤王旗的
方向,他们几乎吃光了所有的马匹和劫掠来的牲口。他们从旅顺本还抢到了不少布匹和农具,现在这些物货和所有的车辆也都和南关一起
付之一炬。
这些在南关坐吃山空的后金兵大多都蓬头垢面,那些无甲辅兵和汉军士兵都衣衫褴缕,他们见到来增援的后金兄弟部队后纷纷激动地
嚎啕大哭。这些家伙们都知道万一到了孤注一掷突围的时候,他们肯定是炮灰和累赘。
自从建州女真崛起以来,他们还是第一次品尝到这种绝望,并感受这种死里逃生的经历。
站在金州城头的黄石冷冷地观赏着这感人的场面,城下的后金强盗集团从来都是靠战无不胜来维持士气和威信,从来没有被明军逼入
这种窘境中。黄石关于辽南未来的设计中,他还打算采用张盘的故技,把主力调回长生岛,并全力把金州建设成为一个坚不可摧的要塞。
想必经此一战,后金军在拔除金州之前是再也不敢深入旅顺了。如果后金方面真的还打算再玩这种长途奔袭,黄石也不介意在再玩几次关
门打狗,努尔哈赤总不能指望以后还能有这次的好运气,能及时把部下救走吧。
此时孙承宗着着城下抱头痛哭的后金官兵,他心中也是感慨万千:“黄石你只有四个营而已,建奴就要动员六个旗才能全身而退,真
名将也。”
只要皇太极一天不上位,那后金就还是盗贼团伙而不是国家。黄石连忙谦虚道:“末将是大明军官,末将手下是大明官军,建奴不过
是强盗而已。孙大人谬赞了。”
“如果我大明每个将官都像黄石你这么想,怎么会让建奴猖撅至此。”孙承宗闻言只是一声冷笑:“那辽西将门世受国恩,但每次本
部堂要他们出战,就都跟我哭诉什么‘奴骑射无双,野地浪战,万万不可。’哼,真该把他们都叫来这金州看看。”
这“骑射”论顿时让黄石爆发出一阵冷笑,他是从来不信什么的“骑射天下无敌”说的。华夏历史上的邻居里,从匈奴、柔然、突厥
到蒙古,几千年来骑射的民族是一波又一波,但从战国开始,暴秦、强汉、以至魏、晋、隋、唐,一百次里有九十九次都是华夏的步兵弓
弩把骑射牧人打得满地乱爬。这五千年的历史里,骑射威风过地时候不过几十年。结果一百仗赢九十九次的汉人反倒被说成懦弱的种族,
那些一百年只能威风一次的游牧民族反倒是“天下无敌”,这真是岂有此理!
“不过是蒙元自夸武力,欲借此震慑我华夏子民罢了。”在黄石的印象里,蒙古人千年来就一直是当奴隶的命,不要说汉人,就是突
厥、高句丽、辽什么的任谁都能欺负他们一把,与其说是他们蒙古人玩了上千年的骑射厉害,还不如说是铁木真这个人厉害。但可惜很多
汉族人没有自信。反倒认为自己的祖宗不如这些世世代代的奴隶种厉害……天下无敌的骑射民族一代代都躲在草原上流浪吃沙子吹暴风雪
,反倒让懦弱无能的汉族占据东亚的所有膏腴之地,天下难道还会有这种道理吗?
这些“骑射”或者“蒙古”无敌的理论总是让黄石又好气又好笑,在第一个成吉思汗出名前,已经有至少上千个成吉思汗被汉人拍成
猪头了。就是这个蒙元也是趁着华夏腐败内乱才得以兴起,而且不到一百年“天下无敌”的上百万蒙古骑就被明太祖的竹竿兵赶出中原去
了。当然有些蒙古同胞争辩说蒙元后期腐败了,被明军打成猪头地蒙古铁骑没有发挥出真正的实力。但让黄石奇怪的是,凭哈蒙古欺负欺
负腐败懦弱的宋就能说明他们“天下无敌”,而明军拍了蒙古人三百年就都是胜之不武呢?
刚刚逃出生天的后金士兵很快就重新意识到了自己的强大,他们惊魂稍定后就纷纷涌向金州城边开始谩骂。后金军还拿出了不少旗子
,在上面画着各种猪狗肖像,嚷嚷着黄石的名字说他就是一只胆小的牲畜。
“黔驴技穷。”黄石对此只是嗤笑了一声就不再说话了,后金军这手段好比黄石他在盖州城下撒尿一样,这个时候救火营要是出战那
就真是傻子了——骂就骂吧,我迟早会去辽阳和沈阳城下骂回来。野猪皮,咱们走着瞧好了。
但是过了一会儿黄石轻松愉快的神色也凝重起来,后金三旗士兵纷纷把他们掳掠来的妇女推到了城下,他们就在守军地眼前肆意地轻
薄她们。这些汉族女人中只要有人稍显不快,后金士兵就毫不迟疑地挥刀砍下那些女人的脑袋。
最后那些女人都强颜欢笑,就在金州明军的面前和那些强盗嬉闹成一团,不少明显是汉军的家伙还冲着城头大声淫笑,并送来一阵阵
不堪入耳的恶毒话语。守城的不少选锋营士兵和南关辅兵从那些苦难的妇女中认出了他们的妻子姐妹,金州堡上空渐渐响起士兵低沉的吼
叫声和急怒攻心后的哭泣声。
“嘿嘿,好手段,好手段啊。”看着城下不忍目睹的景象,黄石也惨然冷笑了几声,他摇了摇头把脸色一沉,厉声对洪安通说道:“
传令,让那些人要哭到城下去哭。还有,让各城门守卫睁大眼睛,敢私自出战者,斩!”
就是在孙承宗面前黄石才敢这么放肆,这个老孙头是明末少有胸襟开阔的文臣,黄石记得历史上的遵永战役时,秦良玉曾经两次违抗
孙承宗的命令,还屡次对孙承宗的部署提出过反对意见。武将、女人加少数民族,作为三朝重臣的孙承宗却毫不介怀,反倒在一群义愤填
膺的文臣面前替秦良玉辩解,更反复强调他更重视一线武将的意见。
如果是其他的文臣,欺软怕硬的黄石是断然不敢如此地。以他现在三品参将的地位,别说阁臣了,就是七品的御史黄石也惹不起啊。
比如另外一个著名的辽地边臣袁崇焕,如果是在他的面前,那黄石就绝对是不敢废话的。在宁远的时候一个游击才和袁崇焕顶了一句
嘴就被斩首了,为此孙承宗还曾指责过他。袁崇焕当时也表示以后会对武将更宽容些。
满桂。那可是和袁崇焕有过出生入死的交情啊,宁锦战役的时候满桂只是不太听话外加顶嘴,袁崇焕立刻就把他扫地出门。后来到了
北京战役的时候,满桂被关宁军的溃兵射伤了,满桂就想也不想地一口咬定是袁崇焕指示的。还在大殿上当着崇祯皇帝、孙承宗和其他阁
臣把盔甲解开,指着自己的伤口投诉袁崇焕——这也是袁崇焕下狱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事后证明满桂好像是错怪袁崇焕了,但这个事件
也足以说明袁崇焕和满桂之间的矛盾和误会已经到了什么样的地步。
至于两次上书弹劫袁崇焕的毛文龙,黄石更是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下场。
总之,明末大部分文臣都缺少容人的雅量,正所谓“文视武如奴婢,武视文如寇仇”。
黄石下令的时候,孙承宗已经是双目尽赤,听到黄石竟然下了这样的命令,他眼中也露出了些失望和不满:“黄石,老夫倒是觉得士
气可用,以此军出击,不能大破建虏么?”
或许士气对封建军队很难得。但黄石治军中最怕的就是头脑发热不守纪律:“阁老有所不知,军中讲究的是‘令行禁止’,若是让军
队出战,末将恐怕他们不知进退,难以约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