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明
()
《窃明》 万仞指峰能担否 第四十二节 赌博
天启六年九月二十二日,长生岛黄石已经决定把选锋营带走了,也通知了辽南张攀等人率军前来换防。至于尚可喜、尚可义这些非嫡
系直辖的部将,黄石决定还是给毛文龙留下。有他们在辽南,局面就还可以维持,而且如果真把这些武将都划拉走了,恐怕毛文龙也会心
中不快,影响黄石在东江镇官兵心目中的形象。
因为黄石还抱着平定奢安之乱后再回辽东收拾后金的想法,所以他还是很在意毛文龙和东江镇官兵对自己的看法的。再说留下些熟人
在东江镇,也有助于维持自己在辽东的影响。万一将来辽东有事,黄石赶回来也能找到些肯接应他的人,比如孔有德、耿仲明和尚可喜这
哥三个,黄石在心里还是很看重的。
除了救火、磐石、选锋三营外,黄石还专门成立了一个新的营,这个新的营未来也会被编组成野战部队,不过目前最紧要的工作还是
用来收集工匠、水手和技师。这个新的营被取名为“天一营”,以符合长生岛一贯以来的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的起名规则。
这些日子黄石和他的部下飞速地整理出了人员名单,除了救火和选锋两营的七千官兵外,黄石还把一千多熟练工人和两千多辅助工人
都编入了战斗兵名单。除了这些人以外,黄石还整理了另外四万多军户男丁出来,这五万人都上报兵部请求改籍福建,能得到同意的批示
这是确定无疑地,也就是时间的问题罢了。
因为时间的关系。左协众将一时来不及赶来给黄石送行,听到消息后紧急赶到岛上的不过是金州的守将李乘风等少数人而已。
黄石端着酒杯走下座位,向着这些非嫡系将领一个个敬了过来:“辽东之事,有劳诸君了。”
李乘风和黄石之间本来一直有点疙瘩,但这次一听说黄石要走,他却毫不犹豫地赶来送行,黄石以酒相敬时李乘风慨然应道:“黄帅
尽管放心,建奴已如风前残烛,旦夕可灭。若遇非常之变,吾必定扼守辽南门户。绝不负黄帅所托。”
说完李乘风就把满满的一杯酒一饮而尽,饮毕发出痛快的一声叹息后,李乘风把空空如也的酒杯向着黄石一比:“唯死为止!”
……
“天津卫的海船已经到了,我和范乐由会跟首批的两万军户一起出发,等到了福建以后,我们会立刻开始动手修筑风车、水车和水库
。”
首批前往福建地军户里大多都是这几年在长生岛从事建筑工作的,除了这些人以外,黄石还会带走全部的建筑工兵。如果一切顺利的
话。黄石希望在第二批人抵达之前修建起最简易的水库,如果当地没有足够多的河流的话,黄石还必须为水库搭配风车。
“而这期间鲍博文继续在中岛负责生产,尤其是长州急需的武器,我们必须保证按时提供给他们。我一旦到达福建后,立刻就会组织
勘探当地地地形,如果我有把握修筑好水库和水渠,自然会让人带信给你,等你看到信以后就可以着手把我们的机器装船运去福建了。”
“遵命,大人。”
鲍博文这期间会继续坚持生产。本来黄石不愿意明目张胆的干涉日本内政,而且如果没有眼下这摊子麻烦的话,就算长州在战争中居
于不利地位,黄石也可以从容应对,可是现在长州已经不仅仅是贸易伙伴的问题了。
黄石针对爱国商人的贷款计划刚刚展开。而搬迁到福建也需要大量的启动资金,现在可以说是处处需要用钱,而长州的贸易就是黄石
现阶段的经济命脉。万一失去这个重要的桥头堡,黄石就会立刻丧失大部分收入,尤其是在眼前这个紧要关头,黄石承担不起任何闪失。
所以……
“杨兄弟,这次还要麻烦你一趟了。”
杨致远拱手应道:“大人放心,有末将在,长州那里必定万无一失。”
十天前黄石已经下令召回黑岛舰队了,现在黑岛舰队已经扩充到了七艘海船。他们将不参与搬迁工作,而是负责把磐石营地两千多官
兵尽数运送去长州。根据黄石的命令。这些官兵将尽可能地化妆成日本人,目前已经开始进行简易的日语对话培训了。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我的通盘计划是要在半年内把长生岛主力搬迁到福建去,在这段时间内我们实现自给自足,并储备足以维持
三千到五千兵力远征的粮饷,然后我会在半年后带领这支部队前往西南,统一指挥西南明军,以平定奢安之乱。”
西南四省地十八万明军中,大部分也都是自给自足的卫所兵,黄石对于他们的战斗意志和战术素养并没有报什么太大的希望。而且这
些卫所兵之间还分成了无数个山头,各个大小指挥使每人都带着数百到上千不等的官兵,从五湖四海聚集到西南平叛。
除了这些卫所边军外,还有几万纸面上的明军都是地方土司地征集部队,黄石查看这些征用部队的详细清单时,其中秦良玉重建的白
杆兵他倒是有些印象,不过其他的部队黄石就完全没有了解了,对这些土司的征用部队战斗力如何黄石暂时也存疑。
不管是土司地征用部队,还是分属无数个军镇、卫、所的西南边军,边部给地兵力数字也都是土司和将领自行上报地数字,这些数字
到底可信程度有多少,黄石现在也还是两眼一抹黑。所以归根到底。黄石必须要有一支嫡系的精锐部队随行,不然他就是彻底的空降干部
了。
一支精锐的嫡系部队不仅仅具有保命符的意义,黄石也要靠他们来压制那些大大小小的军头。虽说明军讲求大小相制,可是黄石深信
如果他是光杆司令的话,那他只有被那些军头制,绝无反过来制人的道理。
那些西南土司也不是易与之辈。比如这次作乱的安邦彦,他们水西安家从汉朝开始就是西南的土官了,两千年流传下来,水西安家在
西南根深蒂固,和周围地势力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黄石同样确信。就是隶属明军的这几万土司征用军队中,和安家私通款曲的也肯定不
在少数,自己如果不能靠嫡系武力震慑住这帮土司,那黄石到了西南同样也肯定是一事无成。
除了军队方面的麻烦以外,文官也可能给黄石带来其他麻烦,以前戚继光身位总理,地方官尚且给他捣乱,现在黄石不过是一个提督
军务的总兵。想来一定也有不少人等着看他的笑话。而且此次黄石赴西南指挥作战,肯定还要受到云南巡抚的节制,这位闵洪学闵大人是
不是好相处,黄石心里也还没有谱。
贺定远嘟嘟囓囓地说道:“奉命驰援云南地军队中有几万是湖广的部队,如果朝廷同时任命大人为湖广总兵的话,这些军队也比较容
易指挥,现在给了一个莫名其妙的福建总兵,这就比较麻烦了。”
“还不是成心给我们找麻烦,”金求德哼了一声,同时在桌子上重重地拍了一下:“俞大猷之子俞咨皋。因父功袭卫指挥佥事,本已
经积官至都指挥使,加衔福建总兵,去年来连有海贼在福建闹事,内阁日前突然就把他的总兵抹了。扔到厦门去做副将。俞将军在福建已
经做了三年的南路副总兵了,素有“世仰标铜”之誉,现在突然把大人扔去做总兵,这分明是要挑拨我们和俞将军之间的矛盾。”
这些手下听到黄石半年内出兵西南的宏伟计划后,再联想到这里面的不少麻烦,他们一个个也都露出了点信心不足的样子。贺定远第
一个叫道:“不可能。半年内我们很可能才刚安顿好,要积攒起足够出兵数千地粮饷,我看怎么也得再过半年。”
金求德横了贺定远一眼,也对黄石进言道:“大人,半年确实有些紧张。我们计划上不妨做得再宽松一些,争取九个月内出兵好了。
”
“就像我刚才说的。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如果定九个月出兵,我们心里就松懈了,再遇上什么事情,说不定一、两年都出发不了。
”历史上奢安之乱虽然耗时长久,绵延十几年,但基本就是靠这四省十八万明军将之消灭的,所以黄石认为叛军和明军实际上战斗力已经
接近平衡了,只要再加上一个强有力的砝码,那快速压倒叛军并非是完全不可能的任务。
“让我们变不可能为可能吧,诸君努力!”
……
黄石在最终踏上通向着福建地旅途前,他还写了一封长信给毛文龙,这封信中他当然不能说袁崇焕会对毛文龙如何,第一,这种未卜
先知的东西毛文龙是不会信的,第二,万一泄露出去,黄石肯定会被弹劾污蔑朝廷大臣,所罪非小。
所以黄石只是泛泛地谈到了文武之争的问题,此时毛文龙已经是山东、辽东文官的公敌,而且朝中大臣对东江镇也越发不满。毛文龙
不愿曲意献媚于魏忠贤,这更导致他孤立无援,以往黄石人在东江,还能帮上毛文龙一些,现在历史拐了一个小弯又回到原本的轨道,毛
文龙再次变成了孤家寡人。
在这封信里黄石用心地劝说了毛文龙一番,建议他稍微收敛自己地锋芒,为了东江军、为了辽东子弟、也为了他毛文龙自己,还是要
忍气吞声为好,毕竟文官集团牢牢地掌握着边军的命脉,和他们争斗虽然能出一时之气,但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
“大哥,这封信真的有用吗?”
张再弟和黄石并肩站在长生岛的沙滩上。现在辽海已经看一天少一天了,黄石写地这封信件张再弟不以为然,他认为以毛帅的脾气,
黄石说了也是白说,毛文龙肯定会当成耳旁风,过些天一受气就又要跳起来和山东布政司打笔墨官司。
“略尽人事,聊以报德罢了。”
其实黄石心中也对这封信地效果不报太大的指望。历史的车轮仍在滚滚向前,本来黄石去辽阳赌命,就是为了避免离开辽东,但这次
的调动真让黄石哭笑不得。他望着渐渐在眼前展开的辽阔海洋。长叹道:“小弟啊,这就叫势所必至啊。”
“嗯,大哥你说什么?”
“自萨尔浒以来,辽事一败再败,一误再误,我常常想,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在黄石的前世,不少人吹嘘建州女真骑射无敌、天
下无双。而当时黄石也认为他们说的有些道理,毕竟一战说偶然,两战也能说偶然,但战战如此就实在无法用偶然来解释了。
张再弟听到黄石的疑问后,就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因为朝中有小人!”
这个简短的回答让黄石沉默了很久。他来到辽东这么多年了,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直到这次调动令下达之后,黄石才觉得自己终
于想明白了。可是出乎黄石意料的是,这个问题似乎张再弟他们早就明白了。
像张再弟这样地明末辽东子弟,他们亲眼看到了建州女真的崛起。反倒能认清后金军的武力也不过如此。正如张再弟所说,真正推动
辽东局势发展的并不是后金的军事实力,而是大明自己的问题,大明内部的政治问题才是因,而辽事的败坏不过是果罢了。
张再弟也有不少亲戚是辽镇军户。这些年他更接触了不少军事情报,黄石只听张再弟恨恨地说道:“就像萨尔浒之战,工部发给辽东
子弟地全都是粗制滥造的兵器,兵部也不发给辽镇足够的军粮,因为他们觉得差不多也能打赢。那些贪墨的官吏,他们知道就算惨败也死
不到他们自己头上。可是他们却害死了多少人啊!”
张再弟的话中带着明显的憎恨,在黄石心中引发了共鸣。他点点头道:“泰昌元年,沈阳、逢集堡,已故熊经略两场野战皆胜,几乎
收复了边墙内所有失土。一看到辽东局面好转。朝中马上就有人眼红不已,然后迫不及待地跳出来给自己人拆台。”
就像熊廷弼连续两次倒霉一样。每次辽事稍有好转,想抢功的官员就像一群秃鹫一样聚拢上来,争先恐后地想撕扯一块战利品走。
天启六年以来,除去黄石的战绩不论,东江军两次攻入辽中平原,还围攻赫图阿拉,兵锋直逼萨尔浒。朝中大臣一看建州似乎快不行
了,就又开始给自己人捣乱了,既然你不肯分我一份功劳,那我不搞死你就不算完。
黄石突然朝着海天一线处发出愤怒已极的吼声,就好像是在面对面地质问那些官僚一样:“你们不给自己人捣乱——难道就会死么?
”
……
柳清扬会留下来负责贷款事宜,他还向黄石建议,应该鼓励这些商人从事海贸。以前长生岛的物产有限,但现在既然黄石地势力已经
开始渗透入福建,那培养自己的海商力量也就是应有之意了,大明彻底放开海禁已经有四十年了,商人们也都很清楚海贸的利润,想必也
都会慎重考虑这个问题。
这个计划很显然会遭?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