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明
黄石忘了他剽窃的是高邦佐的原话,因此满心愧疚地说道:“我该去向高大人的家人谢罪。”
“不然!”方震儒断然反驳:“高大人走的时候,和他家人已经交待清楚了,临行前也和本官深谈过。高大人的夫人和公子们都深明
大义,我们都觉得你说的才是道理,正是大义所在。”
“临行前?”黄石听得莫名其妙。
方震儒讲解了一番,黄石这才明白,明朝的士大夫自裁以前,会先向家人交待好后事安排,向同僚讲明自尽的原因才从容赴死。高邦
佐在一个小屋里静静地自裁,方震儒和高的家人当时就等在门外。
儒家的士大夫一旦下定决心,别人的劝说大多没有意义,而家人和同僚也不会撒泼一般地去阻止。恰恰相反,受儒家的熏陶,家人要
带着笑送老爷上路,表示对这种高洁志向的理解,收拾完尸体后才能开始发泄心中的悲痛。
“黄石,你知道圣上怎么得知你的名字么?”
高邦佐临死前刺血上奏,里面没有一丝一毫为自己辩解的意思,整篇奏章都在检讨自己的责任,同时还重重地写下了黄石的名字。
“高大人说你智勇双全,天生忠义,假以时日,一定会是国家栋梁的,高大人请内阁一定要重用你,一定不能把你埋没。内阁把血书
转呈圣上,圣上下旨内阁,要他们给高大人挑一个美谥,纪念他的忠贞。”
高邦佐的遗书是方震儒代呈的。
“如果你真的想报答高大人的这份心意,努力在辽东杀奴吧,你的功绩比任何语言都更能安慰高大人的遗族。高大人对你的推荐,也
会成为一代代流传下去的美谈,直到千秋万世。”
方震儒最后郑重其事地说道:“黄石你万万不可辜负了高大人啊,否则本官绝不会饶了你的!”(第十五节完)
《窃明》 万丈高楼平地起 第十六节
(笔者按:收藏刚刚三千了,更新一节来小小庆祝一下,也是为了巩固一下。)
“腐朽愚昧的儒家思想压制了人性!”
离开方震儒的家后,黄石在心里骂了一句,这种华夏传统的士大夫之死,充满了悲壮的凄美和力量,压得黄石胸口有些闷,暗自骂了
一声后,黄石总算是出了口气。
既然已经选定了阵营,黄石就婉拒了祖大寿的洗尘宴。王在晋暂时还占些上风,依靠辽西将门的支持,他强行制定了加固边墙的计划
书。这份计划将在山海关内修筑新的堡垒群,南起一片石,北到欢喜岭,西面延伸到蓟门,全部都要形成筑垒地带。
这段时间里王在晋没有再召见黄石,辽西武人集团也对他敬而远之。方震儒倒是几次安慰黄石不要丧气,神色间还有些愧疚。黄石却
坦然自若地等孙承宗来视察,然后把自己忠忱所应得的报酬——粮食运回长生岛。
“黄将军,这里就是欢喜岭。”向导对黄石和他的几个部下介绍道,现在无事一身轻的黄石成天就是在山海关周围旅游,美其名曰熟
悉地形。
“也叫伤心岭,对吧?”黄石笑着问道。
“是,”那个向导愣了一下,就恭维起来:“黄将军博闻,标下佩服。”
“为什么又叫欢喜岭,又叫伤心岭?”贺宝刀立刻发问了,这家伙的好奇心真是让人受不了。
半个月前在长生岛,黄石曾给部下介绍过“温水煮青蛙”这种手腕,众人皆赞叹拜服,唯有贺宝刀立刻就去做实验,结果证明青蛙会
自己跳出来而不是等死,让黄石很没有面子。尤其过份的是,贺宝刀还当众把青蛙往沸水里扔,一下子就翻肚皮死翘翘了,这令黄石更加
不快——闷头作试验就好了,何必大叫大嚷,唯恐众人都不知道长官说错了呢。
“我大明边军回师,遥望此岭,知道归家在即,马上能见到父母妻子,人人欢喜,自然叫欢喜岭。”黄石卖弄了一下前世听导游讲的
故事。
“出兵关外的时候,就叫伤心岭?”
“是。”黄石叹了一口气,以前这个典故只是听着好玩,来到这个时代,眨眼间就生死两隔,比如那个以身殉职的马前卒,让黄石对
这名字有了很深的感触。
“国朝近三百来,百万同袍遗骨关外,方有海内安康,壮哉!”贺宝刀豪气大振,连声叹息手边无酒:“华夏自三代之后,武功之盛
当属我大明,壮哉!壮哉!”
黄石虽然心中不以为然,但却不想多话,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无论放在什么时代都是可歌颂的感情,军人的骄傲更是令人心潮起伏
。
不想贺宝刀见长官没有附和,就连着偷看了黄石好几眼,显得有些无礼,黄石淡淡地解释说:“我觉得汉、唐也不错。”
“哈哈,”贺宝刀爆发出一阵狂笑:“大人此言差矣,我大明无汉之和亲匈奴,更无有和夷狄结为兄弟之盟,敢犯我大明者,必要赶
尽杀绝,周围夷狄,定要他们俯首称臣。唐天子要称天可汗来拉拢夷狄,到了宋,纳币不说,还有什么鸟阿骨打、鸟成吉思汗乱我华夏。
现在蒙古那帮蛮子,连成吉思汗这个汗位都是我大明册封的,哈哈。”
“贺千总,慎言!”黄石断喝了一声,元太祖的地位是朱洪武钦定的。虽然现在蒙古的青吉思汗是大明册封,但按照这个时代的逻辑
,贺宝刀对元太祖不敬就是对明太祖的金口玉言不敬,就是对大明天子不敬,就是对朝廷不敬……
贺宝刀被黄石一喝就泄了气,但还是小声咕哝说:“骚鞑子。”
向导把脸别了过去,装作什么也没有听到。这个向导也是军户出身,几百年来明军和蒙古人反复厮杀,军人无论如何也不会对蒙古人
或者他们的祖先有什么好感。
更何况明朝对异族一向坚持强硬政策,绝不和谈更绝不妥协,皇帝被掳走也一定要打到服为止,明朝皇帝还曾亲自上战场,亲手杀了
一个蒙古兵,这也是华夏历朝的独一份。
过了一会儿贺宝刀又不安分起来:“强汉还算能和我大明比比,前唐从开国就蛮夷称兄道弟,后来弃京师潜逃,开国百年就被攻破首
都,随后二百年夷狄在中原屡屡进出,唐天子可没有得力的武将勇士,如何能同我大明相比?哈哈,哈哈。”
说到武人勇士这就是贺宝刀在胡扯了,毕竟他接触到的主要是明的丰功伟绩。汉唐武人乱政的教训让宋开始崇文抑武,从此再也见不
到天子登台拜将,武人在万民的欢呼声中慷慨出征的壮丽景象。
贺宝刀还在喋喋不休地说着什么,黄石却是一个字也没有听进去,来到明朝这么久,他渐渐学会用明人的视角看问题。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宋朝的惨状给明人的震动太大了,这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手段最僵硬的一个,思考方式和历朝完全不同,所有的外
交手段都被归为怯懦。
黄石发现在明朝,最有市场的一句话就是“夷狄人面兽心,反复无常,绝不可信。”
蒙古的残酷屠杀让北方汉人锐减六成的人口,南方损失也超过三成,华夏的仁慈和包容就此从历史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从上到下的
警惕和怀疑,明朝对北方异族只有一种语言——打。
黄石记得有不少专家教授抨击这种野蛮的民族政策,满清入主中原后的手段他们认为好得多,清朝的“大帝”们不歧视华夏眼中的“
夷狄”,还肯把格格不停地送去蒙古——靠女人的身体维持和平多好啊,还多了不少风花雪夜谈资。
一丝嘲讽的笑意从黄石的嘴角浮起。
某会长说得好,满清为中国打下了近代疆域的基础,没有满清就没有五十六的民族,没有满清就没有东北,新疆,西藏。
大明的奴尔干都司和乌思藏都司是什么?幻觉!反满人士的无耻谰言。
抗战其实没有发生,共和国也不曾派兵西藏、新疆。这都是幻觉!统统是为了诬蔑伟大的清朝而故意扭曲事实。
历史真相是中国人喊了几声:“我们是满清遗产的继承者!”日本人就乖乖从哪里来回哪里去了,分离主义者也都痛哭流涕地回归祖
国了,天神更是急不可待地送来财富了。中国的兴盛和国人的自强不息无关、和战士流出的热血无关、和父辈洒下的汗水无关,一切的一
切都是满清的余威罢了。
黄石毫不怀疑明朝君臣都是榆木疙瘩,他们抱残守缺——“祖宗之地,祖宗之民,不能弃之”,只懂得“华夏之君,牧守华夏之民”
,只懂得“华夏之君死社稷”,没有满清那种政治上的“大智慧”。
“明朝君主说不出‘宁与友邦,不与家奴’,”无神论者黄石也忍不住向冥冥祈祷:“佑我华夏,永远永远不要再听到这种话。”(
第十六节完)
点击察看图片链接:东周末年有战国
《窃明》 万丈高楼平地起 第十七节
“杀得好!”向导一声大叫打断了黄石的祈祷,原来是贺宝刀正在讲他如何在广宁杀叛军。
看着这些明军眼中的狂热,黄石心中突然有种无力感——忘战必危、好战必亡。汉唐时期华夏有着宽广的胸怀,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
:“我只是一个生命只有几十年的普通人啊,就算我能得意于中国,就一定能重新打开华夏的胸怀吗?能逆转汉唐武人祸乱天下的影响么
?”
就在他有些颓废的时候,黄石眼前猛地闪过一个人影,就是他成为孙得功亲兵时在地牢见过的那个“后金细作”,濒死的人眼中仍散
发出令人心惊的狂热信仰,这对黄石的触动从来不曾减退。
既然相信自己的理想,那就努力去实现它吧!
猛醒过来的黄石咳嗽了一声:“去一片石那里看看。”
“一片石,那里没有什么好看的。”向导三言两语就介绍了一片石的大概情形,确实没有什么引人注意的。
黄石以前也去过一片石,在他原本的历史中,那里还是很值得凭吊的,不过现在的明人还不会重视该地。既然如此,黄石也不坚持,
他觉得在这个时空,一片石大战未必会发生,不去看也罢:“杨致远呢?”
“杨兄弟啊,嗯,嗯,他身体有些不舒服。”贺宝刀一下子变得支支吾吾。
“哦?”黄石自己就闲得发慌,成天到处转悠。杨致远却能静下心足不出户,这让黄石有些奇怪。
在山海关的生活很无聊,自从黄石表明立场后,辽西将门对他也就敬而远之了。黄石和赵慢熊通过次信,知道岛上一切正常,十几天
来各项工作都有条不紊。
杨致远见到黄石的第一句话,又是该死的芝麻,他一直惦念着岛上是不是开始种芝麻赶杂草了。交谈了一番以后,黄石感觉杨致远确
实有些郁郁寡欢,就拿出长官的威风,要他老实交待。
“大人,有个朋友要叫属下明天去喝谢媒酒。”
黄石在心底叹了口气,怎么又是愚蠢的感情问题。杨致远那个朋友在辽镇混得还可以,凭借黄石留下的勋章,当上了把总还盖了房子
。前几天碰上了杨致远,就死拉硬拽地拖他吃了顿饭,并邀请他过几天——也就是明天再去吃酒,其间乖宝宝还出来奉过茶,她也有了身
子。
强作欢笑的杨致远回到孤零零的小屋后,忍不住一阵伤心难过,还不无嫉妒地想到,如果不是去了辽西,这幸福生活本该是他的。这
个念头让杨致远觉得对不起朋友和黄石,但是却怎么也驱赶不走,几天下来,自己折磨自己的杨致远就觉得生不如死,在山海关的日子他
一天也过不下去了。
“明天我陪你去吧,”黄石知道感情的事情没法管,也没法用道理说明白:“你那朋友也是我的旧部,我去看看他完全合理。”
最后一百两银子已经留在老张家里了,到旅顺的一路上,加上抢来的铜钱,黄石只有不到十两银子和十几吊铜钱,送门包还花过一些
。
黄石叫张再弟拿出最后的五两银子,这本是打算送给方震儒的。袋子里只有些制钱和几角碎银了,一时间黄石竟有点舍不得:“明天
把这个带上。”
那旧部见到老长官到来,也是受宠若惊,赶快让他坐了上首。小张把包好的银子送给他,那个部下千恩万谢一番,就赶快拿回后房收
好了。
黄石和张再弟可不同杨致远,跟那个旧部谈不上通家之好、妻女不避,所以乖宝宝不出来见人也情有可愿。黄石觉得这样也好,省得
杨致远继续被煎熬。
桌子上黄石替杨致远吹嘘了一番,还说他跟着自己就是前程似锦,那个旧部也频频点头,还连连道贺,黄石觉得这样也算是替杨致远
撑起了脸面。
门口突然响起了敲门声,还传来了一个甜甜的女子声音。
“大人恕罪。”旧部道了声歉,就招呼乖宝宝出来开门。
“属下内人的一个朋友,请大人见谅。”
“无妨。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