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逸闻趣事





  有关人士均对《钢之洞》表示满意,阿西莫夫本人也以此第一部侦探小说为荣。就连戈尔德也是在稍微提出点修改建议后就给他开了一张支票。扣除波尔的佣金,此次阿西莫夫夫妇的银行帐户中又多了2,520美元的存款。
  阿西莫夫在创作《钢之洞》的同时,也没有冷落了为杂志写作。许多人错误地认为,阿西莫夫在为成为一名长篇小说家而努力时,完全放弃了短篇小说的创作。其实,他在50年代创作的短篇小说量与他专门从事流行杂志写作时期的创作不相上下。
  1952年中期,阿西莫夫意识到,他应该尽量利用自己与双日出版社的关系,将短篇小说创作的潜能发挥到极致。于是,他向布莱德伯利建议,希望能出版一部短篇小说集。出乎他的意料,布莱德伯利马上就同意了这一想法,并让他写个样本故事。
  阿西莫夫心中早已想好了这部专集的第一个故事。尽管他从来不是个政治积极分子,但他一直支持民主党并对麦卡锡主义的兴起极为反感,认为这种政治势头将迅速腐蚀美国的民主制度。他决定写篇稍带点政治色彩的故事表述自己对此事的看法,于是,《火星人的方式》应运而生。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反动、强大的地球政府与一小撮火星人之间的纠葛。这些火星殖民者以清扫地球宇宙飞船的残骸为生,阿西莫夫借此讽刺了麦卡锡主义。他站在被压迫的殖民者一边,支持他们反抗地球政府极端主义迫害的斗争。
  阿西莫夫对这个故事很满意,将它放在了《火星人的方式与其他故事》这个短篇小说集的头篇位置。但令他奇怪的是,竟从没有人来信与他探讨故事的象征意义。他后来认为,自己的讽刺一定是太微妙了。
  阿西莫夫的小说经常遭人非议之处,就是作品鲜有女性出场。在《火星人的方式》初稿中,这一特点被发挥得淋淳尽致:故事中没有一个女性人物。当沃尔特·布莱德伯利指出这一缺陷时,阿西莫夫顺从地加写了一个次要情节,给某位火星人找了个老婆。这个人物具有典型的阿西莫夫风格,是个蛮横无礼的家庭主妇,此人塑造得过于夸张,毫无新意。
  1953年11月,阿西莫夫在创作《钢之洞》的同时,试图构思下一部小说,但没找到灵感。在短短的四年时间里,他已出版了七部作品,而且还有一部正待出版。换了别的任何一位作者,可能都会对此成绩心满意足,但阿西莫夫却不是容易满足的人。有人曾告诉他,波士顿大学的图书馆藏有自1928年以来所有的《时代》杂志。阿西莫夫认为这些杂志没准能为他创作下一部作品提供点启示,便开始翻阅这些收藏,从第一期一直看到了1953年11月的最后一期,每期必读,无一挂漏。
  由于经常光顾图书馆,馆里的工作人员便给他起了个“《时代》教授”的绰号。令人高兴的是,他的一番工夫没有白费。刚看到第二卷,也就是1928年下半年的合订本,他发现了一则小广告,很快激起了他的创作灵感。
  当时,他正创览着广告栏,突然注意到有幅图形似原子弹爆炸后产生的蘑菇云。这让他吃了一惊,因为他清楚地记得这是20年代末的一本杂志啊。当然,这只是他乍眼一看时的印象,当他再仔细端详时,才发现图中所摄的是黄石国家公园里的老信徒天然喷泉。当时他便想到:如果这真的是一则用蘑菇云做的广告,那会怎样呢?它代表着什么?
  答案在《永恒的终结》这部作品中得到了体现,那就是时空旅行。
  在此之前,阿西莫夫也曾写过关于时空旅行的作品。实际上,他写的第一个科幻短篇《宇宙之钻》讲述的就是一个时空旅行的故事。这位旅行者漫游到了未来,发现那时的地球空无一人。在《空中卵石》中,时空旅行也起了开篇作用,它将斯图瓦茨送人了芝加哥的未来世界,但那时它只不过是一种手段,仅在开篇中发挥了一次作用。《永恒的终结》则不同。这是阿西莫夫首次专门讲述一个时空旅行的故事。围绕这个主题,他创造了一个完整的宇宙,包括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从1953年12月初到1954年2月的第一周,阿西莫夫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永恒的终结》这部书头稿的创作,当时它只有一部中篇小说的篇幅。他试图将这部作品卖给《银河》杂志的戈尔德,但几天内,他却出乎意料地收到了退稿。戈尔德没看中这个故事,他建议阿西莫夫重新再写。阿西莫夫根本不同意他的建议,并将自己的观点如实地告诉了对方。他非但没有重写,反而将它作为一部长篇小说的样本拿到了双日出版社碰运气。
  双日对这部作品的看法截然不同。布莱德伯利当即看中了这个故事,并与阿西莫夫签了一部长篇小说的合同。
  自《空中卵石》起,双日给阿西莫夫的预付金就不断增多,布莱德伯利信心十足地预付了《永恒的终结》1250美元。双日正日渐注意到他的才华,这令阿西莫夫感到欢欣鼓舞。现在,他们显然已把他视为旗下较有分量的作家了。但阿西莫夫最终并没能把《永恒的终结》卖给《惊奇》、《银河》或当时的任何一家杂志。虽然戈尔德最后总算同意收下这部作品,但又宣称一年后《银河》才能刊登它。按阿西莫夫与《银河》签定的合同条款,他的作品必须在《银河》上登出后方能成书出版,这就意味着这本书必须等到一年以后才能上市。布莱德伯利没有这份耐心,与《银河》的交易也就泡汤了。
  阿西莫夫只得回过头来找《惊奇》,但坎贝尔当时手头上的小说已泛滥成灾,也拒绝了他。结果,阿西莫夫的这部小说未曾连载就出版了,使他蒙受了近3000美元的损失。
  在我看来,《永恒的终结》是到那时为止,阿西莫夫所创作的最完整、最精彩的小说。在他的其他作品中,几乎都缺少一个元素——爱情。
  尽管阿西莫夫风流成性并且在多年以后毫不避讳地承认自己是个名副其实的大众情人与偷情老手,但直到70年代创作《诸神》前,他似乎一直不好意思在自己的小说中描写性或浪漫场面。在《永恒的终结》中,这种模式几乎完全被打破。我说“几乎完全”是因为故事情节虽围绕男女主人公的恋情展开,但其中唯一的“性场面”却令人大失所望。
  当杰特鲁德听说艾萨克的最新小说中有一段“性场面”的描写时,曾兴奋地要求拜读一下。但读完后,她看着丈夫说:“你不是说有段性场面的描写吗?我怎么没看到呢?”她又重看了一遍,当读到以下这段描写时,她笑了:
  ……他不知道她是什么意思,但突然间,他不在乎了。他全身像着了火一般。他笨拙地张开双臂,摸索着。她没有反抗,只是与他熔为一体……①
  ①艾萨克·阿西莫夫:《永恒的终结》第56页,黑豹出版社1959年版。首版于1955年,纽约双日出版社。
  “哪儿是床上戏呢?”她问。
  “你刚看完。”阿西莫夫面红耳赤地回答道。
  从这段小插曲中,我们看不出阿西莫夫的破绽,却对杰特鲁德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如果真如阿西莫夫再三向朋友们申述的那样(杰特鲁德死后,他就公开向读者们申述了),杰特鲁德对性生活没有一丁点儿兴趣,那么,她为什么如此热衷于《永恒的终结》中的性场面呢?也许只是她对丈夫在从事写作数年后,终于触及到这个主题感到好奇吧,但仍存在一个问题:阿西莫夫夫妇之间的性生活不和谐,是否应该完全归咎于杰特鲁德呢?毕竟,我们只有阿西莫夫的一面之词,他自称在第一次偷情后才发现自己是名猛男。他当然会这么说。阿西莫夫能为自己辩护,而我们却只能臆测杰特鲁德的心思。一方面,阿西莫夫自称在婚姻关系之外才真正找到了性爱,而另一方面,他却从未能在作品中展示其应有的描写诱惑场面的天才。对此我们绞尽脑汁,仍百思不得其解。杰特鲁德从未解释过此事,也未留下任何有关的文字记载,所以我们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事实的真相。
  如果撇开阿西莫夫蹩脚的性虚构不谈(“与他熔为一体”,他真是太科学太客观了,而且天知道“摸索着”是什么意思),那么《永恒的终结》则具备了一部流行小说所必须具备的其他一切元素。它拥有构思巧妙、令人信服的情节,极富冒险、充满悬念,并且读者很快便被吸引到主人公一边,义无反顾地支持他们,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善良、正直或申张正义,这些在阿西莫夫的许多小说中是常见的,而是因为他们彼此相爱。
  故事围绕着主人公安德鲁·哈兰展开。哈兰生活在永恒之境——时空之外的“无时之地”,时空旅行者们,即‘永恒者”就在此生活、工作。永恒之境的宗旨及永恒者们的工作,就是监视人类历史并及时进行修正,使其沿着他们认为最合适的轨道发展。永恒者们漫游到各个不同的时代,对历史进行微妙的修改,以使未来完全符合他们的远大计划。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抵抗,永恒者们将人类历史停滞在了永远不能探索太空并将最终灭亡的阶段,这自然惹出了麻烦。这些永恒者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造成的破坏,甚至还自认为干了件好事。他们将全力以赴地维持这种社会状态——毁灭生命、破坏伟大的艺术和科学成就、使夫妻不能结合、涂炭生灵、使生命不能降生……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实现他们所认为的更伟大的完善。
  读者不久就能发现,这是个彻底腐败的制度。同时,永恒之境这么个庞然大物显然又是不可推翻的。在阿西莫夫的笔下,惟有爱情的力量,才能使人类返回正常进化的轨道。美丽的诺伊丝·兰本特出场了。她并非永恒者,只是个普通的凡人,一个“时限者”。尽管永恒者与时限者间严禁发生个人关系,哈兰还是爱上诺伊丝。这就是故事的核心。
  诺伊丝将被卷入一场现实的演变中,这是永恒者们为使现实符合他们的计划而进行的一次再安排。哈兰发现,如果这一演变发生,诺伊丝将不复存在。他自然被这个念头惊呆了,于是决定干扰永恒之境的计划,挽救他的爱情。
  随着情节的发展,我们了解到永恒者们所知道的人类历史。我们发现,24世纪一位名叫维克科·麦兰肖恩的科学家发明了“临时场”,首次创造了时空旅行。这被认为是人类原始历史的一部分。我们的英雄哈兰碰巧是位研究原始历史的专家,他发现了一个反论,认为麦兰肖恩不可能研制出“临时场”,因为研制工作中所必须的数学直到27世纪才能发明出来。
  在得出此结论的同时,哈兰接受了一项任务,教导一名新加人的永恒者,一个“无知”的年轻人。这是个刚出场的人物,叫布林斯利·库柏,生于78世纪。哈兰的工作是教授他原始历史——他的老本行。不久,哈兰开始收集线索,但得出的结论不对。他意识到,必须教会库柏原始历史,让他返回24世纪去教会麦兰肖思创造永恒之境所必需的27世纪的数学。换言之,永恒之境这个能让人飞越数万个世纪的巍巍大厦是建立在一个反论的基础上的。
  随着故事的发展,诺伊丝与哈兰的关系也更加复杂。我们发现,哈兰的理论在一个关键的细节上出了错。他根本不用教库柏原始历史以便其去教麦兰肖恩数学:库柏就是麦兰肖恩。
  我们很快了解到,库柏确实生于78世纪,但他被送回到了24世纪,并在那儿遇见了麦兰肖恩。哈兰竭尽全力想教会库柏时空旅行的原理,但库柏尚未学会,麦兰肖恩便在一次事故中丧生。库柏无法返回自己的世纪了,情急之下,他便假冒成了麦兰肖恩,最后终于亲自创造了时空旅行。但是,哈兰、库柏、麦兰肖恩及包括被牵连在内的诺伊丝·兰本特和整个永恒之境,都处在一个不能被打破的时空循环之中。哈兰必须继续教库柏历史,库柏必须及时返回24世纪,发明时空旅行,从而创造出永恒之境,而哈兰出生就是为了教库柏,库柏又得及时返回……
  不用说,是诺伊丝·兰本特的介入,才打破了循环。结果,库柏却被送到了错误的世纪,永恒之境将面临着不复存在的威胁。
  而后,哈兰与读者一道从故事中的另一重要角色——超级计算机兰本·忒塞尔那里了解到了有关时空循环的一切。计算机做出决定,在库柏走错地方后,哈兰必须千方百计地找到他,并修正他的错误,这是永恒之境继续存在的唯一机会。哈兰同意了这个决定,但有一个条件:诺伊丝必须与他同行,且任务一旦完成,他们就能生活在一起。忒塞尔别无选择,只能答应他的条件。于是,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