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逸闻趣事
诙亍!痘乇咴怠吩蚪颐谴肆说诙氐男脑唷⑺闹行氖サ亍⒀匀嘶嵋椤?br /> 从哈里·夏尔登时代开始,第二基地就一直在发展心智威力。这种威力能看穿人的心思并轻而易举地操纵别人的思维,因此尽管第二基地的成员为数不多,但他们真正控制着整个银河系的命运。
前三部的结尾曾提到,第二基地是在特伦特星球——也就是老帝国的所在地建立起来的。真正的第二基地人是12名发言人,他们组成的小组控制了一切。另有几千名第二基地人维持着社会的运转,但发言人会议拥有最强大的心智能力和最精确的数学能力,监督计划的执行,并控制着“璀璨明灯”——引导银河系未来的指路灯。
年轻有为的发言人斯托·杰恩迪伯雄心勃勃并富有远见——属于基地议员崔维兹式的人物——与其他几位发言人的想法完全不同,他也认为夏尔登的计划失败了。他还得出结论,认为银河中另有一组织存在,就如第二基地控制着第一基地一样,这个组织也正控制着第二基地。结果杰恩迪怕重复了崔维兹的命运。发言人会议做出决定,杰恩迪伯必须进入太空,寻找这一组织,并在必要的时候摧毁它。
与此同时,崔维兹已找到了这个组织——盖阿星球。在这个独立的星球上住着独立的个人,他们被一张心灵之网(或称为集体的无意识)联系在一起。由此而产生的超能远远大于个人的能力。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发现盖阿星球的居民实际上都是些机器人。故事中还捎带着提到,骡子原来就是盖阿星球的叛徒。
骡子是个自大狂,想远离盖阿星球上的众人。而星球上的其他人却认为,他们得到了指示,必须推翻夏尔登的计划,创造出一个更美好的未来,以取代旧帝国灭亡之后的黑暗时代或取代夏尔登的两个基地。由于盖阿人能保持一定程度的独立存在,并拥有联合起来而产生的巨大威力,所以他们认为自己的方式是人类最美好的未来——换句话说,就是创造一个银河盖阿。
但盖阿面临着一个问题。因为这些独立的个人都是机器人,不能决定自己的计划是否真能为人类创造出更美好的未来,因此他们必须遵照机器人的定律,找一个拥有强大直觉能力的人来为他们做出决定。于是崔维兹成了最合适的人选,他必须对人类的未来做出决定。
当崔维兹、杰恩迪伯与第一基地市长都抵达盖阿星球时,故事达到了高潮。为决定人类的未来,他们展开了一场智慧与力量的较量。
最后,崔维兹被迫做出明确决定,选择留在了盖阿,而杰恩迪伯与市长则被送回了各自的基地。他们相信自己已完成了使命,将发生的一切忘得一干二净。
在《基地边缘》的结尾,崔维兹发现对自己的决定并没有把握,但为了建立银河盖阿的机制却已经启动。阿西莫夫巧妙地在结尾开了个口,以便接着写续集。即在下一个故事中,崔维兹将竭力寻找证据支持他的决定。
在写《基地边缘》时,阿西莫夫虽不得不联系到前几部《基地》系列中的故事,但也加人了一些新的素材。这些素材都是以20世纪下半期现实世界的种种发明为基础的。如在早期的《基地》丛书中,阿西莫夫并没有真正提到计算机,但在《基地边缘》中,他却对计算机进行了充分的利用。崔维兹驾驶的一艘奇妙的“远星”号超现代飞船,就是由一台与崔维兹大脑联网的计算机操纵的,而这是第一基地创造出的最高级机器。
此外,盖阿构想对阿西莫夫构思的这个故事也产生了有力的影响。在阿西莫夫写这个故事时,英国化学家詹姆斯·拉夫洛克已创立了他的“盖阿假说”,假定地球是一个独立的生物,能够自我调节,保护自己不受外界的影响。这个假说给阿西莫夫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创作《基地边缘》及其续篇《基地与地球》时,他围绕这一理论编织了大部分的情节。另外,阿西莫夫对“超级生物”这一概念也很感兴趣。在他1956年写的《最后的问题》中,人类在某一阶段竞融为一种超级生物。拉夫洛克的盖阿假说使阿西莫夫继续编写故事有了一个更为牢固的框架。
同时,阿西莫夫也受到了时事的影响。特米勒斯的女市长、“青铜布朗洛的原型无疑就是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早在1981年,她就以态度强硬闻名于政坛,被称为“铁女人”。
《基地边缘》的结构与早期的《基地三部曲》完全不同。前三本书是短篇小说的合集。这些短篇在10年中断断续续写成,直到后来才被编辑成书,而《基地边缘》则是一部长篇小说,讲述的也只是某一时间段里的一个特定故事。这本书于1982年10月出版,紧接着便跻身于《纽约时报》的畅销书行列,上榜时间长达25周,令阿西莫夫惊诧不已。
过去,阿西莫夫从未写过一本畅销书。虽然他所有的作品几乎都卖得不错,但它们都是在较长的时间内才取得令人瞩目的销售成绩;如果他的《基地三部曲》能在短期内创造出当初的销售成绩,自然早就成了头号畅销书。《基地三部曲》曾令数代科幻小说迷如痴如醉,人们急切想看到这部长篇故事的续篇;而现在,经过了30年漫长的等待,终于有了结果。到1980年底,《基地边缘》单在美国的销售量就超过了100万册。
《基地边缘》不仅跻身于畅销书排行榜,还获得了1983年雨果奖的最佳小说奖。评论界对它的反应也不错,一致认为它不愧是《基地》系列的续篇。詹妮弗·布莱尔认为,这本书之所以能写得这么出色,是因为阿西莫夫积蓄了30年的创作激情一下子得到了释放。
双日出版社自然也为这本书的成功感到高兴,甚至在它未出版之前,就催着阿西莫夫签另一份合同。阿西莫夫抗议说,他没那么多时间,并且创作《基地边缘》已让他殚精竭虑了。然而,他的编辑奥耐尔却轻松地建议阿西莫夫取消其他计划,专心致志地创作科幻小说。
1982年春,珍尼特在读《基地边缘》的终稿时,对阿西莫夫说:“艾萨克,我想让你现在就写下一部小说。”
想到又要接受一份巨额预定金,投身于另一部小说的创作之中,阿西莫夫突然焦躁不安起来;但他已别无选择,只能同意。
从许多方面来看,我们都很难同情阿西莫夫因接受双日巨额预定金而产生的焦虑。1985年,罗伯特·亨纳恩的最新著作《穿墙之猫:讽刺习俗的喜剧》,仅美国的预定金就收了100万美元,而在此之前他还收取过数额不小的预定金,已是不言自明之事。另外,阿西莫夫的所有作品,都不仅能保证将预定金收回,而且通常都能为出版商及他本人赚到大钱。他焦虑的根源应是他卑微的出身——一个糖果店出身的男孩,难以接受没送货就付钱这个事实。
好在阿西莫夫很快就摆脱了焦虑,投入了新的小说创作之中;但这次他决定不急着写《基地》的续篇,而是写艾利加·贝利与R.丹尼尔的第三个故事,也就是1957年出版的《赤裸的太阳》的续篇。在编织《基地边缘》故事情节的同时,阿西莫夫就已经开始收集整理自己四五十年代作品中的各种线索了。
他曾说:“实际上,我在大部分时间里,一直都在开采自己22岁时发现的矿藏。”①尽管如此,但真要将银河帝国。机器人甚至《永恒的终结》中的永恒者都混编在一起,创作出后来的15部长篇小说,确非易事。
①艾萨克·阿西莫夫:《有个性的小锡神》,载《艾萨克·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杂志》1985年5月号。
在《基地边缘》中,阿西莫夫解释了骡子的身世,而在早先的《基地》的作品中骡子只是个次要的神秘人物。另外,他还捎带提到了永恒者,并暗示是他们通过改变人类的历史,才使得早期的银河殖民成为可能,从而也使太空探索成为可能。他还在这篇故事中加入了机器人,这在前三部作品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黎明的机器人》是他的第三部机器人小说,又是这26年来的第一部,在这本书中,阿西莫夫重又拾起了他头两部机器人小说《钢之洞》和《赤裸的太阳》中的银河早期殖民这个主题。
实际上,早在1958年《赤裸的太阳》出版后不久,他就已经开始了第三部机器人小说的创作。原打算给这部作品起名为《无限之边界》,但刚写了前四章就搁笔了。阿西莫夫自称,放弃这个写作计划是因为前苏联发射人造卫星这一空间计划的实施,使他对创作非小说类作品产生了兴趣。还有一种可能是,阿西莫夫在科幻小说创作方面已经江郎才尽。
多亏到80年代初,阿西莫夫又获得了创作科幻小说的新动力,才接着就25年前未完成的那部小说的结尾,开始了新的写作计划,并将书稿暂时定名为《黎明的世界》。1982年9月开始动笔,5个月后便交了稿。
《黎明的机器人》的故事发生在奥罗拉星球,这是前两部机器人小说中曾提到过的外星人世界中的一个。书中大部分人物也都曾在《钢之洞》和《赤裸的太阳》中出现。主人公仍是艾利加·贝利。这次他再度与其机器人伙伴R.丹尼尔·奥利瓦合作侦破了另一起谋杀案。天才的机器人制造家法斯托尔伏博士也再度登场,另外还有一位新人物——机器人吉斯卡德也初次亮相。
《机器人与帝国》是阿西莫夫的第四部,也是最后一部机器人小说。这部小说于1985年出版,在内容上与《黎明的机器人》密切相联,许多故事情节都已在上一部作品中初露端倪。故事发生在《黎明的机器人》结束后的200年,因此在机器人系列中,是第一部也是唯—一部未写艾利加·贝利侦破谋杀案的小说。相反,这部故事将焦点集中在丹尼尔与吉斯卡德的身上。
《机器人与帝国》将近结尾时,阿西莫夫已将自己诸多作品中的各种松散线索揉合在一起,插入了故事情节中。为使这一混合工程达到天然去雕饰的效果,他颇费了一番苦心。
这些小说中一个最重要的进展,就是引进了另一条“机器人定律”,即凌驾于前三条定律之上的扎罗斯定律。在《机器人与帝国》中,这条定律是客观解释的:
机器人不能伤害人类,而且必须保护人类不
受伤害。①
①艾萨克·阿西莫夫:《机器人与帝国》,1985年双日出版社首版。
这一定律与前三条明确简洁的定律相比,要复杂得多,不仅给机器人增加了麻烦,就连它对人类的影响也变得复杂起来。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类自己尚说不清楚哪些对自身是有利的,哪些是不利的,遑论机器人了。这个问题是永恒者在《永恒的终结》中发现的,当然,他们为此付出了代价。
在《黎明的机器人》与《机器人与帝国》中,只有负责制定扎罗斯定律的两个机器人丹尼尔和吉斯卡德知道这一定律的存在。丹尼尔对这一定律应付自如,并在后来的章节中使它发挥了有益的作用,而可怜的吉斯卡德则被它复杂的哲理弄得晕头转向,结果在《机器人与帝国》结束时“不幸身亡”(碰巧的是,针对吉斯卡德之死,许多读者纷纷致信阿西莫夫,其量之大,又创一项记录)。
在小说的结尾,吉斯卡德解释了他的困惑:
丹尼尔老兄,我实在不能接受扎罗斯定律。
你知道,我曾饱鉴人类历史,总发现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犯下了滔天大罪,但却总是能得到原谅。因为是出子民族、国家、甚至人类的需要,这些罪行都成了是替天行道。由于人类是个抽象的概念,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将它用来做挡箭牌,为自己的任何行为辩护,因此,你的扎罗斯定律是行不通的。①
假如阿西莫夫能以这种方式写下去,他可能会走出一条科幻小说创作的新路来,也比他后来实际遵循的规则要有趣得多。但不幸的是,《黎明的机器人》与《机器人与帝国》充其量不过是在阿西莫夫15本小说集中凑数罢了,因为故事本身既没有吸引力,一些人物也很乏味,那个艾利加·贝利早就该退休了。
尽管与《基地边缘》相比,这两部作品显得底气不足,但还是创下了不错的成绩。它们没能达到《基地边缘》所创造的高度,可能也反映出读者对阿西莫夫创作模式兴趣的消失。两本书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流连了数周。《黎明的机器人》出版后,在18个月中甚至还创下了逾100万册的佳绩。但这次评论界的意见却出现了分歧。加利福尼亚记者克林顿‘劳伦斯写道:
《黎明的机器人》又一次展示了阿西莫夫讲故事的天才。它与前几部机器人小说衔接紧密,情节生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