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凶神-曼施坦因





  曼施坦因与搜索营的大部队在一起,通过了这座用奇袭手段拿下的桥梁。把搜索营送过河去之后,在回军部的路上,曼施坦因忽然想到,法军只有少数的坦克与机枪,就足以使整个搜索营的兵力在河边停留了8个小时之久,所以一定不能让法军有调集重武器的时间。一回到军部,曼施坦因立即派他的资深副官格拉弗中尉赶回去严令林德曼,在这一夜中必须渡过前面的罗里河,不得在岸边停留。
  果然不出曼施坦因所料,当格拉弗中尉赶到罗里河时,发现林德曼中校的搜索营正拟在河北岸休息,想第二天一早再渡过河去。格拉弗中尉传达了军长的命令,于是林德曼只好率领全营连夜渡过了罗里河。为了打消搜索营对对岸是否有敌人守军的疑虑,格拉弗中尉亲自指挥第一艘橡皮艇到对岸,发觉法军还没有来得及在对岸布防。
  当天夜里,38军军部接到了所属第6和第27两个步兵师中的搜索部队都已经渡过了罗里河的消息,曼施坦因马上赶往罗里河边。当他到达河边时,不禁暗自称庆:幸亏这里没有守军。
  他发现罗里河比想象中的还要宽,在两个渡口中,西面的渡口河水流速很大,两岸的距离达到600码。法军在撤走时炸毁了这里的桥梁,他们在中间的两个桥墩上安放了大量炸药,中间的两个桥墩几乎被炸掉了近30英尺。两个师的先头部队已经搭好了浮桥,但两边与中间高低几乎差了30英尺,中间架着极陡的跳板,车辆无法通过——即使是越野性能好的指挥车也不例外。所以全军的车辆必须用渡船过河。强水流和沙滩,使得航渡也不甚容易。
  东侧的渡河地点情况稍好,罗里河在这里一分为三,其中两座支流的桥梁齐整地落在德军手中,剩余的支流河面只有160码宽,比起西部的渡河点来说,容易得多。
  当天下午,在两个师的先头部队刚刚渡过河之后,河对岸出现了坦克炮声和机关枪的射击声,紧接着高高的河对岸出现了法军坦克的巨大影于。原来是法军的重型坦克和步兵赶了过来,试图驱散已经渡过河的德军。已经渡过河的德军先头部队的重武器全都留在了河的另一边,德军士兵被法军的坦克追得跑来跑去。在河的这边指挥渡河的曼施坦因看到情况紧急,马上命令把一门德军的88毫米高射炮拖进临时掩体,与对岸的法军重型坦克对射,德军的高射炮很快就被法军的坦克击毁。曼施坦因又命人推来了一座轻型战防炮,首发就直接命中了法军的这辆32吨坦克的前部,法军坦克立即起火燃烧。
  击退法军之后,第38军的两个师总算渡过了罗里河。这一天夜间,曼施坦因的军指挥所移到了卡仑尼斯附近的希南特城堡之中,这也是法国的一个著名的名胜古迹,其美丽壮观的程度简直是无法形容,原本是一个法国贵族的财产。在这座城堡中,曼施坦因发现了很多古画陈设,大饱了眼福。
  6月23日,从后方传来了惊人的消息,曼施坦因得知,法国已经投降,与德国在贡比涅森林的车厢中签订了停战协定。法军放下武器的那一天,使德国人擦去了其在心灵上的一个最黑暗的痕迹——那就是1918年11月11日,德国与法国福熙元帅在贡比涅森林中的专车中所签订的降约。现在法国人又在同一地点的车厢中签订了自己的降约。
  曼施坦因在听到这一消息的时候,不禁想起了去年波兰投降时,那位签字的华沙守军将军所说“轮子总是在不停的旋转,不久就会转回来”的那句富有哲理的话。是的,从1918年的贡比涅森林到1940年的贡比涅森林,历史的轮子又旋转了回来。
  法兰西的战役已经告一段落。曼施坦因以德军第38军最高指挥官的名义,向各师签发了一个嘉奖令,以表彰其自我牺牲、勇敢合作的精神,并特别指出,整个第38军是在没有享受装甲的掩护和机械化推进的情况下,进行追击行动的。在整个战役期间,第38军共前进了约300英里。
  在法兰西战役结束之后,德军有了将近一个星期的休整时间,希特勒在忙着争取英国屈服,而陆军总部也忙于把一部分步兵师改建成装甲师和摩托化师。
  第38军军部又移到了法国的桑西里地区,那是在罗里河的中游,曼施坦因将在这里处理一些师的改编工作。于是曼施坦因依依不舍地离开希南特古城堡,住进了桑西里的一家法国人的别墅中。这里是一个法国酒商的私产,面积自然比不上希南特古堡的宽敞,而且也不是真的古建筑,而是被蹩脚的设计师设计的一座仿古建筑,显得趣味极为低劣。唯一值得一提的是,从这家别墅可以眺望罗里河的河谷。
  7月2日,曼施坦因终于在军部接到了德军最高统帅部发出的第一道关于继续执行对英国作战的指令。
  7月11日,希特勒在上萨尔茨堡召集了三军首脑,听取了对英作战的意见。海军元帅雷德尔提请元首注意,英国皇家空军正对威廉港、汉堡和基尔等德国的主要海军基地进行破坏性轰炸。
  7月16日,希特勒作出了决定,发出了“关于准备在英国登陆作战的第16号指令”。翌日,德国陆军总司令部部署了执行“海狮计划”的部队,并且命令13个精锐的师开到海峡沿岸的出击地点,以便作为头一批登陆部队。同一天,陆军总部的参谋人员完成了在英国南部海岸广阔的前线登陆的详细计划。
  7月19日,曼施坦因以及所有的高级将领都被召往柏林,去参加德国国会的开会典礼。希特勒在典礼上正式宣布西线战役已经结束,同时为了表示国家对军人的感谢起见,给了一部分高级军官以极高的荣誉。
  7月25日,曼施坦因获得骑士十字勋章。
  希特勒还任命了12个陆军元帅和一位海军元帅。曼施坦因为,一次授予这么多的元帅,未免太多了一点,而元帅多了,自然使元帅的威望贬值。过去在德国授予元帅是一种军人的极高荣誉,只有威廉二世任命过几位元帅。这些元帅必须亲冒矢石,立有极大战功,才能获得此项军衔。在波兰战役之后,陆军总司令与南、北两位集团军总司令是有条件获得元帅军衔的,但元首并没有给他们。现在他却制造了一打元帅。空军部的副部长也被破例提升为元帅,他的组织功绩固然是功不可没,但却不足以与陆军总司令相提并论。
  曼施坦因所指的这位空军部副部长,就是米尔希空军元帅。在德军元帅中他是非常特殊的一位。他的工作仅限于空军的组织和其他事物,而没有直接上战场指挥,只是由于戈林对他的特别器重,才由此发迹。
  米尔希1892年出生于威廉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担任过驱逐机队队长,是戈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友。航空部组建的时候,戈林把他拉进来,任命他为副部长,从此米尔希步步高升。1933年他还是个上校,一年之后就晋升为中将,1936年晋升为航空兵将军,两年之后晋升为上将,1939年被任命为空军总监,对法战役之后,希特勒又擢升他为元帅,此举遭到了陆军高级将领的非议。
  果然,在后来的对英空战中,德国空军暴露出很大的缺陷,空军使用权属于戈林和米尔希,不受陆军总部的调动,而他们指挥的空军不能适应整个战场战局的要求。此外,陆军与空军之间常常发生摩擦,米尔希把陆军看成是“一帮落伍和守旧分子的收容所”。
  戈林和米尔希故步自封,拒绝接受改进空军的计划,结果在空战中被英军打败,把制空权拱手相让英国。
  曼施坦因还不满元首把戈林升到“帝国大元帅”这一头衔。这一头衔凌驾于陆、海两军总司令之上,简直是狂妄之极。元首还授予了戈林铁十字勋章中的最高一级——大十字勋章,这也是唯一的一枚。这样做就使得陆军脸上无光,故意贬低了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
  授予12位元帅军衔的仪式结束之后,曼施坦因也得知了第38军的新任务,它们将移驻法国西北部的海岸上,准备入侵英国。他的军仍然下辖三个师,驻扎在李托奎特,这里靠近包罗根的海滨胜地,有许多英国人在这里建有美丽的别墅。
  曼施坦因的军部设在海滨的一家极为豪华的大旅馆内,而他本人和几个机要人员则是住在另一个较小的别墅之内。这个别墅属于一个法国船主,他本人已经逃走,留下管家照料这里的一切。
  “海狮作战计划”中规定,曼施坦因所指挥的第38军预定在9月24日的第一攻击波中渡海。没想到这一驻就是半年。
  这里成为法国著名的旅游城市,也不是浪得虚名,温暖的大西洋暖流带来了足够的热量,使得游人在这里的海滨在11月中旬还能洗海水澡。38军军部的军官们自然不会放过这一得天独厚的大自然恩赐,把每天洗海水澡当成一件乐事,直到有一次,英吉利海峡涨了大潮,他们几乎被海浪卷走而葬身鱼腹,这才罢了。
  这倒使曼施坦因想起了一件事:近26英尺大的潮位落差,对渡海攻击英国也是极为不利的。渡海作战,德国缺乏足够的工具,现造也来不及,只好改造莱茵河上和易北河上的民用驳船权以充数,甚至摩托艇和小拖船也不放过。在风平浪静的环境中,德国陆军的登陆部队还可以适应,一旦遇到大风浪,连上下船都困难。
  德军担负渡海作战任务的部队,以占领军的身分驻在如此美丽的地方,有丰富的物质享受,很可能会滋生畏战的情绪,而且军纪也成了使曼施坦因头痛的一个大课题。曼施坦因不得不把部队拉出去,找一个人烟稀少的地方,让士兵们每天在沙滩上训练,并告诉士兵们,这里与计划中的登陆地点地形相似。而陆军的士兵们原本就对上船下船这一套不太熟悉,学起来自然也有兴趣。渡海作战,对以陆军立国的德国陆军来说,确实还是一个陌生的课题。
  在法国海岸准备发动对英国入侵的这半年之内,曼施坦因也仔细研究了对英国作战的种种细节。
  在曼施坦因看来,假如无法使英德之间获得谅解,则德国必须尝试用武力来消灭英国,这是一个悲剧。按照元首的为人,他是愿意避免与英国之间的生死决斗的,他的真正目标是东面。但这并不意味着德英两国就能避免战争。通过元首在德国国会中发表的空有气势的讲话中可以看出,元首此时是因胜而骄,对胜利已经具有狂热的信心。所以即使英国同意和谈,他是否愿意接受一个以理智为基础的和约是颇有疑问的。最重要的是,由于他在捷克事件上食言而肥,在世人面前已无信用可言,即令他愿意签订和平协定,恐怕也不会有人再相信他了。
  丘吉尔的入主内阁,也使德国求和的希望渺茫。他这个人具有过分的战士气质,他心目中最注意的问题就是战斗和最后的胜利。以丘吉尔的个性为代表的英国民族性,多半会采取战争而不是和谈的方式来回答趾高气扬的元首,英国人的韧性是很可钦佩的,一旦他们投入战斗之后,不管当前的情况是如何的艰险,他们都可能打到见出分晓。这一点曼施坦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就已经充分领教了。
  曼施坦因实在是不理解英国人,认为他们只知道痛恨希特勒的纳粹政权和所谓的“普鲁士军国主义”,却忽视了布尔什维克政治制度对西方现有的社会制度更具破坏性,对欧洲的威胁也更大。如果英国此时与德国妥协,相信过不了多久,德国和苏联的这两个极权国家就会相互火并。这必定是一个两虎相争的局面,结果是两者必将都会被削弱,盎格鲁一撒克逊民族到那时就可以坐收渔人之利,从而变成世界的主宰者。所以,德国与英国的交战;不仅对于双方人民而言是不幸的,而且对整个欧洲而言也是一个悲剧。其实,即使意识到这一点,英国人还是要与德国人作战,因为英国人在制定对外政策时,还受一条无形的规则所左右,这就是必须符合欧洲力量的平衡,德国太强大了,在英国人的潜意识中是不能容忍的。
  没有任何机构获得草拟对英战争计划的授权,人们只好听命于希特勒的直觉,一些人是甘心情愿,如戈林和凯特尔;一些人则是沉默的接受,如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和海军元帅雷德尔。由于事先没有一个对英国作战的战争计划,所以准备工作花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错过了利用英国弱点的最佳时机。
  曼施坦因认为,如果与英国的战争不可避免,那么可采用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切断英国的海上补给线,迫使其不战而降。此时德国已经完全拥有了挪威、荷兰、兵力和法国的海岸,可以用来当作空中和潜艇战的基地。中策是与英国争夺地中海生死线,地中海对于大不列颠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