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
林与哈尔德进行了会谈。自称不是乐观主义者的约德尔说,西线战争已经结束,东线战事肯定不会持续多少个月;他要求,一旦战争爆发,芬兰要把苏军部队钳制在它的边界一带,并策应德军攻打列宁格勒、摩尔曼斯克与萨拉。这时,长期处在战争与毁灭边缘的芬兰人,正急于得到德国人提供的保护。1940年夏末,德国军火开始源源不绝地输入芬兰,挪威北部的迪特尔山地军奉命制订占领佩萨莫地区的计划。12月及次年1月,冯·福肯霍斯特指挥的驻挪威集团军受命着手研究代号为“银狐”的作战行动并提出具体计划。这次行动的目标是,由德、芬两军攻占坎达拉克沙港和科拉半岛,以切断摩尔曼斯克铁路,同时由拉多加湖和奥涅加湖地区向东南挺进。
制订“银狐”计划的立足点,本来是从挪威北部向芬兰东南部调动强大的德国部队,后来根据各方面的考虑,发现这是不现实的。从巴伦支海到拉多加湖只有一条铁路,它的起点在摩尔曼斯克,而摩尔曼斯克又掌握在苏联人手里。鉴于苏联北方舰队的基地就在摩尔曼斯克附近,英国海军在这一海域实力强大又很活跃,驻挪威的集团军又缺乏空中支援,因而谈不上从海上夺取摩尔曼斯克的问题。可供挪威那个集团军使用的公路车辆很少,通过陆路将部队从芬兰北部运到南部是不可能的。另外,瑞典人不愿意让大批部队过境。
希特勒在“巴巴罗萨”的最初指令中规定,驻挪威集团军要保护佩萨莫镍矿不受攻击,切断苏联摩尔曼斯克与外界的铁路联系。摩尔曼斯克是苏联唯一的终年不冻港。芬兰人对在北部地区作战不感兴趣,他们欢迎德国人在那里采取主动,所以决定,对摩尔曼斯克铁路的攻击将主要由德国军队进行;但是,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希特勒指示分三路在三个相距很远的方向上进行攻击。这样一来,哪一路的兵力都不够强,都难以达到目的。在北部沿海地带,迪特尔的由两个师组成的山地军将从挪威进入芬兰的佩萨莫地区,沿巴伦支海岸向摩尔曼斯克挺进。向南约二百英里,菲格的第36军(约有两个德国步兵师、一个芬兰步兵师),将从罗瓦涅米向东运动,切断白海坎达拉克沙港附近的铁路。再向南一百英里,西拉斯沃指挥的芬兰第3军(一个多师)将与第36军平行地向乌克塔和克姆发动辅助攻势。整个军事行动由驻挪威的德军司令福肯霍斯特指挥,他计划在他的挪威指挥部以外,再在芬兰开设一个前进指挥所。福肯霍斯特是向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负责,而不是向勃劳希契和陆军总部负责。
余下的问题是把芬兰部队纳入计划。初订计划时,只是说这个计划只是为了预防不测。6月3日,同芬军总参谋部举行了进一步会谈,德军的代表是最高统帅部驻挪威集团军的布申哈根和陆军总部东线外军处的金策尔。芬兰人同意,他们将负责芬兰东南部的军事行动,并准备在接到通知后五天,向拉多加湖以东、以西发起进攻(先用六个师,另有七个师的后续部队),但是芬兰人显然不愿意渡过斯维尔河。东南部的所有部队都由芬军总司令曼纳海姆指挥。他是个瑞典血统的芬兰人,曾在沙皇帝国军队和反对布尔什维克的独立战争中任过负有盛名的将军。芬兰战场指挥上的细节安排以及曼纳海姆与福肯霍斯特之间的协调问题,还含糊不清,未经确定。芬兰人在得到柏林关于德国将保证芬兰的独立、恢复其过去的边界的许诺之后,于6月17日开始进行秘密动员。芬兰人知道战争迫在眉睫(尽管不知道具体日期),也有事实说明,赫尔辛基曾要求柏林,它要在“巴巴罗萨”开始几天之后再参与军事行动,以便造成这样一种印象,好像芬兰是无可奈何地被拖进了战争。为此,芬兰于1941年6月22日宣布中立。它以为战争短期内就会结束,共动员了五十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十六。
部队能否克服在补给和运动方面的困难(尤其是芬兰北部和中部)是北部战争成败的关键。将补给品和部队运到芬兰的最稳妥途径是波罗的海的水上航线,但是这条航线在冬天结冰不能使用,就是抛开这一点不论,也要受到德国运输船只缺乏的限制。北部通过大西洋的海上交通线又有英国水面舰只和潜艇沿途夹击,从挪威到芬兰边界上的基尔克内斯也只有一条公路,这条公路在坏天气还不能使用。仅有的另外一个通道是通过瑞典的一条公路和一条铁路。在芬兰国内,公路寥寥无几,铁路只有一条单线,只供中部的德军使用,北部的德军还用不上。这条铁路只有极少量机车,用的又是俄国宽轨,德国铁道部门无法弥补这个缺陷,火车也不能驶过瑞典边界。06第六章 武器和人第六章 武器和人艾伯特·西顿 '英国''出自《苏德战争 1941…1945》'
1870年以前,法国人被公认出了许多世界上第一流的军事思想家和最善战的军人。拿破仑·波拿巴的参谋机构和军队编制成为包括普鲁士、俄国、日本和美国在内其他军事强国的楷模。普法战争之后,世界上军界的兴趣集中在普鲁士和新生的德意志帝国军队上。从那以后,他们都效仿德国。因此,所有强国的军队的体系、编制以及战术都大体相似,带有欧洲大陆的特征。法国人先搞的、一百五十多年来仍在采用的野战部队基本单位是师,它是一支主要由步兵、炮兵和工程兵诸兵种合成的部队。说它是最基本的,是因为它可以用来单独作战,不依赖支援。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力量大小是看这个国家掌握的师的数量。一个师的兵力少则一万人,多则一万七千人不等。然而,战斗力不单靠人数,而是取决于它的火力、机动性以及战术的运用。师以上单位的组成则不是固定的或一成不变的。通常,若干个师编成一个军,若干个军编成一个集团军,若干个集团军编成一个集团军群(俄国叫方面军)。大战初期,苏军有时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面军置于隶属最高统帅部的战区司令部的指挥之下。尽管如此,集团军群通常由最高统帅部直接控制。
德国人在波兰、法国和巴尔干国家的胜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精良的武器,有高水平的战术训练和战地指挥,能革命性的使用飞机和坦克。原先,坦克的作用介乎炮兵和工程兵之间,因为人们指望坦克提供火力和扫除障碍物来支援步兵作战和运动。但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军事理论家开始设想在步兵和其他兵种的支援下,使用大量坦克来迂回包围行动缓慢的敌军步兵。这时,坦克与步兵一样,不是支援部队,而是主力部队。但是,除在德国外,这种理论家大多数是没有地位和影响的人。
到1941年,德国的装甲兵已组成装甲(坦克)师,每个师有一个装甲团和一个摩托化步兵旅。装甲团有三个装甲营,总共约有一百六十辆坦克。摩托化步兵旅有两个步兵团,每个团有两个营,不是装甲步兵营便是摩托化步兵营。所不同的是,装甲步兵乘坐半履带式装甲车,伴随坦克进入战斗,可以立即提供支援,如果必要,可以在装甲运输车上进行战斗;摩托化步兵则由卡车运载,他们须下车徒步进入战斗。德国另一种装甲部队是摩托化步兵师,即1943年5月以后人们熟知的装甲护卫师。它有两个摩托化步兵团,每个团有三个营。这些摩托化营人数不到六百,由卡车运载。随着战争的发展,部分人员再度由半履带式装甲车运载。此外,摩托化步兵师通常有一个拥有三十至五十辆装甲作战车辆的装甲营或是一个强击炮营。这两种装甲师只是在坦克对步兵的数量比例上不同。装甲师里的四至六个步兵营,约有一百六十辆坦克。摩托化步兵师里的六个步兵营,约有五十辆坦克。这些装甲部队(在德国称为机动部队)原先编成装甲军,每个军有两个装甲师和一个摩托化步兵师。装甲师执行突击任务,摩托化步兵师是一支支援部队和后盾。两至三个装甲军编成装甲集群,即以后的装甲集团军。它的坦克可以多达八百辆。,还有装甲步兵和摩托化步兵以及支援部队。
德国人在1941年底以前所取得的那些胜利,有一部分功劳应归功于大量使用坦克以及强调机动性和果断处置。德国人清楚地懂得坦克和步兵的相互依赖关系,并给步兵和支援部队配备适当的装备,使他们能以坦克的速度运动并作战。摩托化师更是两者皆擅长,因为它的装备和组织形式使它能象装甲部队和步兵部队一样作战,能巩固先头装甲师取得的战果。另一方面,也不大会出现步兵束缚装甲军的机动性或使它迁就大量徒步跟进的步兵师的运动速度的情况;而且孤军深入和翼侧过于暴露的风险,一般来说,也是不足为虑的。火力支援主要不是靠炮兵提供,而是由攻击地面目标的飞机、坦克和履带式装甲强击炮提供。苏联T…34坦克出现之前,德国坦克一直是世界上最好的。德国坦克的电台和光学仪器在整个大战中始终稳居首位。1941年德军装甲兵的主力是二十二吨的III型和二十三吨的IV型坦克。
德国步兵对装甲强击火炮的依赖可能大于对坦克的依赖。大战快结束的时候,德国生产的强击火炮多于坦克。早期的装甲强击炮无炮塔,无顶盖,用履带式坦克底盘,有装甲,车上装有一门火炮。它原先是为步兵提供近距离火力支援而设计的,提供支援的方法是用火炮进行直接瞄准射击。这种装甲车辆体形很低。早期型号顶部敞开,车组成员可以耳闻目睹周围的战斗,不会遇到坦克车组成员在确定方位和识别目标时所遇到的困难。这种炮几乎不能转动,整个炮车实际上都得对准目标。但是,这种炮可以像有炮塔的坦克一样迅速转向另一个目标,只要路面硬实,没有障碍。强击炮还有比坦克优越的地方。它制造较容易,有较厚的前装甲和较大口径的火炮。强击炮归炮兵管辖,不属于坦克兵。它编成营,每个营有十八辆作战装甲车,后来增加到三十一辆,以后又改为强击炮旅。大战结束前,出现了由一支混编步兵部队和有四十五门强击炮组成的强击炮旅。
这些强击炮营是德军战斗序列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美国和英国均无类似的编制。因此,不应把它同自行火炮相混淆。自行火炮的履带式装甲车底盘只是提供可活动的炮台,用间接瞄准向目标射击。强击炮则和坦克一样,是一种与敌人进行近战的战车。早期型号的火炮甚至连进行间接瞄准射击的必要装置都没有。
1940年和1941年的强击炮通常装在III型坦克底盘上,有一门口径为75毫米,炮管是口径二十四倍的低初速火炮或一门低初速105毫米榴弹炮,其目的是用榴弹射击点目标、步兵或炮手。为了更有效地对付敌人坦克,低速火炮和榴弹炮逐渐被口径75毫米,炮管是口径四十三倍和四十八倍的火炮所取代,它用实心弹攻击坦克,用榴弹支援步兵。因此,虽然强击炮营由炮兵指挥,其作用与装甲营相差甚微,实际上,可以相互代替。它的反坦克性能确实令人生畏。到1944年,强击炮兵自称已摧毁敌坦克二万辆。鉴于他们取得如此大的成功,苏军也装备了自己的相类似的火炮,叫做自行火炮,其战术运用与德军完全一样。
在德军中,装甲部队和反坦克部队的任务与炮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随着战争的发展,要区分它们各自的任务范围更加困难。虽然强击炮的两项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反坦克,但是,依然使用了由反坦克部队指挥的反坦克歼击炮。其中,最轻型的是装在N型或十六吨的捷克坦克“煽动者”底盘上的口径为75毫米,炮管是口径四十八倍的火炮。它们同样具有强击炮的那两个用途。真正的反坦克歼击炮是出现在战争后朗的1943年和1944年。那时,88毫米炮装在V型(豹式)和VI型(虎式)坦克车体上,叫大黄蜂式(后叫犀牛式)和斐迪南式(后叫象式)。战争临近结束时,情况更复杂,德国装甲部队、强击炮部队和反坦克部队除了有大量直接瞄准射击的装甲战斗车辆外,还都装备了履带式带装甲的自行野炮和中型火炮,这些火炮,有的是装在II型或法国坦克底盘上的105毫米黄蜂式榴弹炮,有的是装在III型和IV型底盘上的150毫米熊式和野蜂式榴弹炮。它们是用间接瞄准射击目标的。
尽管德国人由于善于使用坦克部队,在早期取得那么多的胜利,但是他们进入俄国时只有十九个坦克师和十四个摩托化步兵师。其余一百一十二个师都是徒步的步兵师。其原因是,德国人的坦克和车辆产量有限,油料缺乏。无疑,当时两种类型的装甲师都需要大量增加,可是在德国人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