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 建成-世民]决绝
昭示天下自己的地位?昭示大唐不能没有秦王?昭示……
不,他们都猜错了,那些并不是自己真正的初衷。
罗成的死,让他突然明白一些事情;众多将军们的请愿,让他突然看到了命运的轮环;而那个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更是让自己在数日间清醒:他们,一定要象天下人说的那样,有一场战争才行。
曾经,我是你最好的兄弟,前所未有,定也空前绝后,可既然你如此,我还能有什么好遗憾?可是,有一样,我一定要作到,无论你我将会面对怎样的结局,无论最后究竟鹿死谁手,我都要作那最出色的一个。
即使是对手,我也要作你最强劲的敌人,作那个可与你这大唐的太子相匹敌的王。
战争,血腥,河北的无数生灵,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的决心,献给你,我的兄长。
大哥,我们的战争从这一刻开始,不要怪我手下无情。
望着天上的星,念着地上的人,伸手笔划着那最亮的一颗星,知道,地上那个人,将离自己越来越远了。
“殿下,夜里风大,小心着凉。”陆峻明知道自己是白说,可还是忍不住劝。
李建成收回了手,半卧的身子坐了起来,“什么时候了?”
“马上三更了。”陆峻把“三更”说得很大声。
建成拧回身子看着陆峻,动动眉,“三更了还不睡,我又没让你陪我坐到早上。”
陆峻呆呆地看着面前这位太子殿下,一时没反应过来。他……竟然回将自己一军。
建成狡猾地笑了起来,心情不好的时候这样的掩饰最完美。
“殿下……”知道被他耍弄,知道他的笑一点都不真实,心,好痛。陆峻低下头,不想再说什么了。
见他不语,李建成也没再多说,清楚,自己如果真的坐到天亮,这人一定会奉陪。
轻轻又躺回松软舒适的卧榻上去,仰面刚好又看到刚才那颗最亮的星,深吸一口气,又重重地呼出去,心口上有点痛,脑子有些沉,想睡了。
【历史同人:建成/世民】《决绝》第十七章
第十七章
皇帝的寿诞在任何的朝代里都是个举国欢庆的日子,而作为大唐开国之君的李渊,他的寿诞则被赋予了更加严肃的政治意义。新生的王朝,全新的帝国,无限的光辉前路似乎就在眼前,而这样的日子,用来展示这一切,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就在那一天,整个的长安城都沉浸在了一种醉人的气氛里,虽然南方的战争还在星星点点地持续,虽然突厥人的问题还没有彻底的解决,但是,太平盛世的安定气息已经开始弥散在整个唐朝的疆域里。
此时的皇宫内,一片的喜气,群臣同贺,百官来朝,各路使节纷至沓来,李渊端坐在大殿之上,享受着这来之不易,但却极尽满足的一刻。
朝服的色泽在金碧辉煌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地耀眼,这些掌控一个时代命运的人们,此刻,都笑得开心而又无懈可击。而雕梁画栋之间穿梭的宫人侍者,则在以另一种方式展示着他们的生活状态,即使,他们不是高高在上的掌权者,即使,他们没有生杀予夺的权力,但,他们却能在和平的时代里得到一份异样的满足,逢盛世之变,沐浴其间。
刘文静坐在文臣一边的前排,裴寂之下,徐茂公之上,这个位置代表着他在这朝堂上的地位,可是,对于这样的排列,他是不满意的。从太原起兵的时候起,他跟裴寂之间就有着种种隔阂,个性使然,政见相左,针锋相对,而对于裴寂的花言巧语,搬弄是非,他更是一百二十个看不过去,但,皇帝陛下总是在最后的决策上相信裴寂,让自己的心中总是带着许多的不快与难安。执杯在手,面对今天的恢弘场面,自己什么也不能表现。
武将们在另一边,以齐王李元吉为首,秦琼等一班人按照应有的秩序排座。他们,疆场征伐风里来雨里去,豪爽的性子挥洒间表露无疑。战场上的趣事,家中的细小琐事,现如今大好的前程、无限的风光,高谈阔论,说笑间毫无芥蒂,好不快意啊!
觥筹交错之时,李元吉难免会侧头看过去,眯起眼睛仔细端详,端详那两个自己已经无法追上的人。
在李渊的左右,坐着的是太子和秦王,这两个让无数人竞相仰视的人物。
今天,不见了往日的白色紧衣和黑色战袍,李世民是一身的大红,这身极具特色的装束是为了今天的日子父亲李渊特意送来的。自己没理由拒绝,更不能不穿,可却实实在在没想过,要用这样的装扮来展示自己在父亲面前的隆宠。
大唐的秦王是英俊而威武的,眉宇间的气质透露的是王者的气度。数年沙场征战,百炼成钢,无坚不摧的意志让全天下臣服,还有,还有那心中已经点燃了的战火,抹去了他曾经的妇人之仁,取而代之的,是成为一个孤家寡人的全部胸襟与气魄。
较之李世民那耀眼的红,李建成则是一席的黑,除了走边的金线,这套衣服基本上没有异色,而就是这种似乎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色调,在这人的身上,却产生了一种不同寻常的神韵。
本似水中冷月,本似仙山灵株,本该清丽无尘、绝这乱世纷争,可是,神人的一点微笑,凡心跳动,换来的,是这数十年的尘世过往,呈现给天下人一颗无法参透的心。伸出手,轻轻拿起桌上的酒杯,晶莹剔透的物体攀上那嫣红一点的唇,抬眸,灵波闪过,空留下世人无数的遐想与缠绵。
虽然是正式的宫廷宴席,但李渊并没有将礼仪规定得很死板,所有的人都在尽情地欢笑,任凭胸中的激情发泄与释放。多少个年头的精心努力啊,多少个秋冬的拼杀征伐,终于盼来这江山一统、四海升平的一天,不快乐一番,怎对得起自己?
“殿下。”不知什么时候,陆峻到了李建成的身侧。
建成停下了手里的动作,稍微地一偏身。
陆峻顺势伏在他耳边低语,然后,很多好事的人,便看到了太子殿下那逐渐拧起的眉。
听罢,李建成毫不犹豫地起身,向着父亲李渊稍一躬身,绕过身前的桌子,在众人的面前疾步出了大殿。
顿时一阵地骚动,殿堂里低低的议论在不知多少人的口中传出。
“太子,怎么了?出什么事情啦?……”
望着那个背影,李世民突然不安起来,没来由地担心这个总是牵动自己视线的兄长。明知道这样不对,明知道这样毫无意义,却就是止不住这样去想。是该把一些事情说清楚了,有些话自己憋在心里好难受,不管他听与不听,不管他听后会有什么反应,他一定要说,因为,这也许,是他们之间最后能够倾诉的对白。
要对他说,不想就这样让战争无声地弥漫开来,既然要战,就放开手脚毫无牵挂地来。
此刻,不在东宫,也不在王府,应该可以吧。
心念动,不愿再多想,起身,同样向着父亲一躬身,同样绕过身前的桌子,同样在众人的瞩目中出了大殿。
这时的哗然似乎更盛,就连李渊也不免将身子靠在龙椅上颦眉思索,毕竟,先后走出去的这两个人,在如今的天下间,是何其地举足轻重。
刚刚收到的飞鸽传书就在手中,心啊,在那一刻沉得很痛。这个颉利啊,真是……混蛋、王八蛋!!!
看着太子脸上少有的怒气,陆峻知道,他们那位可汗大人啊,这次真是做得太出格了。
冷静冷静,这样可不行,无论任何时候,自己必须冷静下来才行,不然,一切都将前功尽弃。
用力捏着手中的书信,狠狠闭上眼,让黑暗来平息暴风雨般的烦躁心情。
虽然早知道那家伙绝对不会仅仅满足于跟自己协议中的那么一点点利益,虽然从最开始就知道那家伙同自己一样有着勃勃野心,可是,这样明目张胆地叫嚣跟索取,他还是不曾想到的。如果不是知道时机不到,如果不是懂得现今的政治格局不允许,如果不是曾经欠他一条性命,他真想……
突然地,眼眸中闪过一丝的异动。颉利,该是了解自己的人,知道自己并不甘心让突厥的铁骑践踏土地,知道自己所有的协议都是在保护大唐根基的基础上订立,知道……那,自己会不满,自己会反对,自己会翻脸,他会不了解?之所以会这样,必定事出有因,是什么要他写了这么一封挑衅的书信,什么才是他真正想要对自己表达的事情?真的仅仅是财富?真的仅仅是人口与土地?
豁然开朗,洞开的心扉一片的明亮。再高位的人,都会有着普通人的血性,何况是颉利这一类的人。
平静下来了,平静下来的自己异常清醒,他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只要这一切向着那个方向在走,便没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何况,这,未尝不是件好事。
想着,脸上露出释然的微笑。好吧,既然他想,那就满足他好了,不过,他也同样有着这样的自信,两兵交战,这个对着自己叫嚣的突厥可汗,不会有便宜占。
“大哥。”声言不大,却在这一刻惊得他不轻,转头,看到的,是李世民平静的面容。
“秦王。”陆峻礼节性地施礼。
李世民一挥手,目光却在建成的身上,“可以单独谈谈吗?我们似乎很久没这样的机会了。”
李建成将手中的书信递给陆峻,秀丽的面容上找不到什么异样的神情,“好啊,在这儿吗?”
“外面的天气不错,出去说吧!”李世民笑着轻扯建成的衣袖。
同样的微笑,静得不会让任何人看出涟漪,点头,随着世民的步伐走进了阳光里。
陆峻没有跟上,跟在太子身边太久了,明白在一些场合里,自己,还是不要出现为好。
前方,是一望无际的宫殿,远方,是无限的江山、万里的征程,曾经,他们并肩翻云覆雨,曾经,他们携手共划这天与地,可如今,如今,手足,亲情,无谓生死的情意,一切的一切,都被那古老的诅咒埋进了漫天的黄沙里。
“哥,非要这样吗?”李世民看着远方的天空,声音轻而又轻。
“同是李家男儿,同有凌云壮志,你说呢?”建成微微昂起头,沐浴着阳光的温柔。
苦涩地笑笑,这话,似乎很多人都对自己说过。
太子,秦王,这两个同样强大的人,是无法共存的,这是定论,改不了啦!
“真的要战?”李世民转过身子郑重地看着面前的人。
李建成没有回避那耀眼的目光,迎上,“早就开始了,不是吗?”
紧紧盯着那目光,李世民多么希望可以在那目光中看到一丝的动摇,多么希望抓住一根救命的稻草来挽救如今的局面,可是,直到自己的心彻底的冷透,也没能找到。
原本,有满腹的话滞留在胸中,原来,有很多的话想要留住他们曾经的情意,可现在,看着他眼中明晰的决定,想起他毫不留情地对待自己,那些,都似乎苍白得没有了力度。算了,算了,就这样结束也好,毕竟,既然他如此决绝,自己也就没什么好遗憾。
“好,我懂了。”
转身,李世民走出了阳光,从他们来的地方离开。
李建成没有去看那背影,而只是独自静立,阳光依旧温柔,可落在身上、脸上,却带给他彻骨的寒。
【历史同人:建成/世民】《决绝》第十八章
第十八章
公元623年,山东战事结束,江南的平定也只是个时间上的问题,中原一统,天下归一,这样的时刻对于大唐来说,时日已是不远,而另一方面,突厥的侵扰仍在,只增不减的劫掠让这个新生的王朝政局时不时地产生着种种微妙的变数。
大殿之上,百官朝议,争论的焦点,便是那个已经不是说了一天两天而已的话题——迁都。
“自从我大唐建国以来,突厥的侵扰就不曾停断。”大臣裴寂是主张迁都的一派,“关中地区物资丰富,人口繁茂,突厥人屡次入侵,劫掠烧杀正是他们游猎民族特有的习性,想要以武力、在短时间内改变这样的局面,实在是不太可能。为了我们刚刚建立起来的壮丽山河,为了不让我们已经疲惫的将士再度陷于浴血奋战的境地,陛下,迁都,绝对是现阶段一举多得的选择。”
其实,作为李渊自己,他是赞成迁都的。他曾多次派出人马到樊(今湖北襄阳北)、邓(今河南邓县)一带探察地理位置和政治形式,为的,就是防范于突厥的侵扰而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