鹂语记.鹂语记:话唠太子妃 作者:七和香(晋江金牌推荐vip2014-09-25正文完结)
就是他找到蛛丝马迹谋划出来的,虽说被皇上硬插了一杠子,功亏一篑,可在这个过程当中,文蔚的策划和算计能力,已经叫卫贵妃十分信任了。
而文成周自然更为老辣,能从一介寒门子弟爬上如今的高位,虽说后期有贵妃娘娘的提携,可文成周自然也不是寻常人。
卫贵妃便道:“文大人新任阁老,定然是十分忙碌的,还能想到我的事,倒也真是难得。”
卫文氏忙笑道:“娘娘对我们家的大恩,文家便是万死也报答不了,父亲的意思,只要有机会,就不能放过。父亲认为,其实禧妃娘娘与敬国公府的谋划并无错处,太子册封不久,根基未稳,绝不能任其坐大,太子爷也不是庸碌之辈,给太子爷十年时光,铺排班底,掌控财源,在各部各府安进了自己的人,到那时,七爷即便大了,又能如何?”
卫贵妃听的不由的轻轻点头。
卫文氏侃侃而谈:“只是禧妃与敬国公府有一点儿错了,既小打小闹又不够严密,伤不了太子爷根基,反叫太子爷拿到把柄,翻手为云,才落得如今敬国公府蛰伏,皇上选五皇子出继这样的场面,父亲说,历代太子,最易为皇上猜忌的,并不是因为不贤,而是实在太贤德,万众归心,臣子信服,太子若是都这样能干了,还要皇上做什么呢?”
卫贵妃大悟:“不错不错,禧妃只会往外头传一些太子妃善妒跋扈之类的话,虽说名声不好,可究竟有什么用呢?也实在太小家子气了些,文大人果然是做大事的人,见得明白!”
“果然是娘娘有见识!”卫文氏掩嘴一笑,越发凑近了卫贵妃,低低的说了起来,卫贵妃频频点头,十分赞赏。
听到最后,卫贵妃击节赞叹道:“果然想的周到,如此精妙,竟是怎么想出来的!”
卫文氏轻笑道:“这是我大兄弟一手谋划的,父亲也颇为赞赏,赞其精妙,乃是个一举数得的精彩之局,也是因此,父亲才吩咐臣妾献计于娘娘,请娘娘定夺呢。”
卫贵妃显然没有想明白到底怎么个一举数得之法,她只看明白这个事儿是给太子下绊子,然后嫁祸给禧妃,只是她又不肯表明她不太明白,只得点头笑道:“很好很好,你去回你父亲,务必要仔细策划,算明白每个可能,宁可慢些来,也要小心仔细,不可叫人拿住把柄,若是有什么难处,只管进宫来告诉我。”
卫文氏忙站起来笑应了。
她知道卫贵妃还有些糊涂,却也不主动解释,有些事,就是要做的神秘莫测,才叫人惊叹,显得有本事呢。
她这小姑子贵为贵妃,献勤儿要得她欢心的人不知多少,自己若不是懂得经营,又如何能在正明宫这样有脸面呢。
卫贵妃与卫文氏的话虽说的机密,还是有些许风声吹进了燃墨的耳朵里,她犹豫了一下,还是往东宫里去找自己的干妹妹月牙儿说话了。
自从收服了燃墨,吴月华就施恩,把月牙儿要了来,放在自己身边做了个一等宫女,月牙儿虽是个嘴碎的,可性子却是活跃,就打发她管着自己的琐事,往各处要东西,送东西之类,燃墨与月牙儿说着话,见吴侧妃从屋里出来,打扮着似乎要出去,忙蹲身请安。
吴月华矜持的点点头,对月牙儿说:“前儿我家里送来的那一盒海棠堆纱的绢花儿,我叫你送两只给了洪良娣,剩下的在哪里,你去找给我。”
月牙儿忙笑道:“我就搁在东边屋里的多宝阁上呢,娘娘这会子要,我就去拿。”
吴月华便点头,月牙儿一溜烟跑了进去。
吴月华叫丫鬟接了盒子,便往外去了,进了东宫正殿,小樱正在桌上描花样子,见了吴月华,忙丢下东西上前请安,笑道:“侧妃娘娘来了,正巧太子爷和娘娘都在呢,我去替您通报一声儿。”
周宝璐正在与萧弘澄说些琐事,听说吴月华请见,看了萧弘澄一眼,说:“请吴侧妃进来就是。”又推他一把:“起来坐好。”
萧弘澄歪在炕上不动:“急什么,咱们话还没说完呢。”
周宝璐真是又好气又好笑的说:“又没有急事,回头再说,给我个面子,坐起来好不好?”
吴月华把盒子里的花儿送了周宝璐的四个大丫鬟,这才进门儿去回事,见太子爷和太子妃一边一个坐在炕桌两旁,她也不敢耽搁,就把燃墨过来递的消息说了一回。
周宝璐从来不见燃墨,直到如今,燃墨还一心认为自己是吴月华的人,并不与太子妃相干呢。
吴月华道:“那丫鬟说,似乎贵妃娘娘从香兰那里知道了一些事儿,昨儿贵妃娘娘的嫂子进宫来,她们把伺候的人都斥退了,只贵妃娘娘和她嫂子两人,说了半日话儿呢,燃墨同屋的柔心进去换茶,只听到半句,‘……不就合着那祥瑞了吗?’”
香兰就是吴侧妃娘家送进宫来,不过半个月就被周宝璐罚到了后头做粗活,由贵妃娘娘施恩救了她,拿她刺探东宫消息的丫鬟。
周宝璐深谙虚虚实实的道理,通过那丫鬟放出去些真真假假的消息,听说,如今香兰颇受重用呢!
周宝璐点头,勉励了吴月华几句,便打发她回去了。
然后,她就回头去看萧弘澄。
萧弘澄想了半晌,拉着周宝璐的手,委屈的说:“父皇嫌弃我。”
这是哪儿跟哪儿啊,饶是周宝璐这样聪明伶俐的,也实在不明白萧弘澄这是唱的哪一出戏。
吴月华过来说的这事儿,是怎么让他突然说出这句话来的?
可是看萧弘澄还挺认真的等着她问呢,只是耐着性子的哄道:“父皇怎么嫌弃你了,我竟没瞧出来,你是父皇的爱子,怎么会嫌弃你?”
周宝璐这样上道,萧弘澄才说:“我是怕你担心,前儿没告诉你,我去与沈叔喝酒,沈叔也嫌弃我,你不知道,沈叔嫌弃我,肯定是因为父皇嫌弃我!”
问题是嫌弃你哪儿呀!
萧弘澄垂了脑袋:“沈叔嫌我锋芒太露,不知收敛。他是喝了酒才会漏一句两句话的,这一回,他说了两句,第一句是——回回都是你赢,今后谁还敢跟你玩?”
这话听起来,怎么听怎么违和,周宝璐搬着他的脑袋问:“第二句呢?”
“第二句是——虽然你不喜欢,到底皇上喜欢,你总得容让一二,才显得尊重。”萧弘澄接着说。
周宝璐觉得,这位沈大人真是个人才!就是皇上说话,还没他那么难懂呢。
周宝璐琢磨了半天,终于有了个大概:“沈大人的意思,是说父皇的嫔妃对咱们动手的时候,不能次次都打回去,得要让她们赢个一回两回的,父皇才有面子?”
这是个什么鬼!
皇上拿这种面子做什么!
萧弘澄说:“不是不是,你不大懂沈叔这个人,他的意思是,难得父皇有喜欢的,咱们就算吃点儿亏,也要保住了留在父皇身边儿,才是孝敬。不然万一这个没了,父皇另喜欢个聪明的,大家都不消停!”
周宝璐绝倒,还有这种意思吗?这样的话,他们是怎么能明白这样的意思的?
萧弘澄见周宝璐的神情就知道她的猜疑,他往外头打量了一眼,见到处都安安静静的,这里一向收拾的清净,不会有人听到他的话,才小声笑道:“你不知道,沈叔那人,可有意思了!看着冷峻,又不爱说话,可是心里头对父皇可真不是那么尊崇的。不过他从来不明说,只要说的,从来都是好的,只有他不肯评价的,都就肯定是不好的。所以他老人家心里头就是看不上那位贵妃娘娘,可是……”
萧弘澄有点沮丧的说:“就这样他老人家都发话说我不对了,那我们大约还真是太不肯认输了一点。不过这会子想想,沈叔说的也是,这贵妃才做了几日啊,要是就这样没了,叫父皇的脸往哪搁?唉,这话要不是我从小儿跟着他长大,也真不能明白。”
萧弘澄与沈容中的感情极好,说起他来便有些眉飞色舞的样子:“沈叔那脾气,就是父皇,也拿他没法子的,横竖不是好话他不说,但也不肯违心,这种时候,他就是在父皇跟前,也一言不发,只恭敬的低头,父皇也只能笑一笑算了。可是沈叔对我是没的说的,从来就纵着我,父皇也不是不好,就是没那种耐心,父皇恼起来,就懒得理我,把我撵出去,全靠沈叔护着我呢!”
这位沈大人,从出身身世,到遇到皇上,到一生仕途,连同性格喜怒,都十分的传奇,周宝璐敢打赌,帝都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女人,对这位传奇的沈大人十分好奇。
当然也包括她。
周宝璐便拖着萧弘澄的手,叫他接着说。
虽说在深宫里,自有人抚养,可萧弘澄坚持认为自己是自幼跟着沈大人长大的,他说:“见到父皇的时候,十回有九回都能见到沈叔,可是见到沈叔的时候,不一定能见到父皇,你说我算不算跟着沈叔长大的?”
歪理!周宝璐说。
萧弘澄不搭理她的不赞同,只是说:“沈叔是这宫里最值得信任的人,你若是有要紧事,找不着我,只要能找到沈叔,也就不怕了,你记住。”
“嗯。”周宝璐乖乖点头,星星眼等八卦。
萧弘澄不负她所望,果然说给她听,沈容中一生传奇,确实有十分可说的,不仅传奇,有些时候还很有趣,而且周宝璐从萧弘澄的语气与角度中能感觉到,萧弘澄对他的信任、尊敬,甚至还有依赖。
或许,没有沈容中,就没有如今的萧弘澄。
两人能从午饭后聊到掌灯,周宝璐津津有味,觉得可有意思了,而萧弘澄,有一个愿意、有兴趣听他讲以前的事的人,又是何其幸运。
或许爱一个人,就是迫不及待的想参与他的全部过去。
熙和六年的夏天,于大盛王朝来说是一段很艰难的日子,这一年的夏天来的很早,进了四月,就分外的炎热,从六月十七日黄河决堤开始,黄河水冲入淮河夺淮入海,淮河沿线数十州县府,上百万百姓受灾,大量灾民流离失所,各地告急求援的奏折雪片般飞往帝都,要银子要粮食要人力,朝廷紧急从其他各地调运库粮赈灾,各部衙门高速运转,通宵达旦处理政务。
七月十四日夜,钦天监跌跌撞撞跑进宫廷,奏月食之事,皇帝悚然,起驾登观星台,果见星空浩瀚明月正在慢慢变缺牙。
整个帝都无数人都见到了这一不祥之兆,有些人担忧国家社稷,夜不能寐,而有些人,却在弹冠相庆,说:“黄河决堤之际,又生不祥之兆,正是绝妙时机,果然天助我也!”
月食之后不久,皇帝染了风寒,开始还勉强临朝,处理政事,后来病情渐重,卧床不起,太子与诸皇子日夜侍奉汤药,未见好转。
御医奏请皇上休养,不应劳心劳神,皇帝不允,于病床上勉强批阅奏折,后内阁宰辅率众大臣跪请,皇上才下旨,着太子监国。
这样的形势,对早已有了预谋的人来说,正是最好的时机。
皇上病重之际,自然最容易怀疑。
一个月之内,崇州、越州、莱阳三地均有祥瑞,崇州为农人劳作之时,挖出一块乌木,上有江海图案,越州则是在水中捕鱼捞出的一只白龟,壳背上依稀有河晏水清四字隶书的形状儿,莱阳则是从天而降的一块黑漆漆的入手沉重的精铁般的石头,浮凸出一个不知道像什么的形状来。
三地地方官不敢怠慢,将祥瑞装了盒子,快马进献给圣上,却不料圣上拿了祥瑞,转头就给三地下旨训斥,言其不思治理地方,专在这等怪神乱力上做文章,以图幸进!
但话是这么说,有心人已经留意到,圣上得了祥瑞,连连招钦天监进宫。
此时已经有精明人嗅到了一点不同寻常的味道,果然,祥瑞一出,各地渐渐的流传起几句童谣来:圣人出,江海澄,一个馒头三个僧,米面笼上蒸。
童谣慢慢的传入帝都高门府邸,这些家主却与外头那些人不一样,听见家中幼儿稚童唱着这样的童谣,无不喝止。
这样浅显而又意思明确的童谣,谁听不懂呢。
皇太子萧弘澄就更明白些,上月圣上招了钦天监,解读三地祥瑞,钦天监奏曰:此为万象更新之象,可见江海平宁,河晏水清。
而这童谣,则浅显直指萧弘澄,借天灾不详,指当立新圣人,百姓才有米面吃。
大盛朝的成帝本纪中对此事的记录只有一句:宣宗时为太子,闻之惶然,诣帝前请罪,帝不允。
史书中的记载总是举重若轻,但当时朝局之中,皇太子颇有些风雨飘摇之象,常在皇帝跟前议事的皇太子,突然连续三日见不到皇上,已经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