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深日暖 作者:怀愫(晋江金牌推荐vip2014-12-31正文完结)
秀娘坐到车上听着车轱辘转,转一圈就掉个两行泪,王四郎原来自家走的时候并没这许多不舍,这回带了秀娘一处,倒有些放不下女儿了,他坐在大车外头还问:“可跟丈人丈母说好了,咱们一年给十两银子,别亏待了她去。”
蓉姐儿正坐在门廊下的大椅子上,荡了两条腿儿跟大白玩,她晃一下大白就往上跳一下,玩得累了,玉娘端了点心果子来,还有一和擦手的毛巾子:“姑娘抹个脸。”
蓉姐儿抬头看了她:“姑娘是谁?我是蓉姐儿!”
作者有话要说:谢谢莉子的地雷
谢谢Luna的地雷
么么哒~~~
看到有亲说可以把她一起带去
古代儿童死亡率太高,家里带着还动不动就不行了没了,船上路上走个两三个月,肯定不行嘛。
大吉大利求包养
☆、第43章 春意浓大白破初
头两日蓉姐儿还不晓得爹娘已经去了江州城,她只当自个儿是到外婆家来玩的;乖乖呆了几日便磨了潘氏要回家:“我娘呢;我娘怎的不来?”
潘氏年纪大了;夜里总有顾不过来的地方,蓉姐儿夜里叫着要茶要尿;她都打鼾听不见;蓉姐儿又去推沈老爹,阿公阿公的连叫几声;见两个都推不醒;憋不住要尿到褥子上了;“哇”的一声大哭起来。
阖家都给她哭醒了;醒了也来不及了,褥子被子全湿了;蓉姐儿晓得难为情,捂了脸直哭,沈老爹穿了件单裤抱了她,潘氏急急换过褥子,才说了一句:“你怎的不喊醒阿婆。”
蓉姐儿又扯了嗓子哭,沈老爹没的办法,套上衣裳带了她到院里去晒月亮,为着哄她,年少时看的那几卷书全从肚子里翻了出来,念了一遍又一遍的床前明月光,这才把小祖宗哄睡了。
到了第二日三个都起不来床,孙兰娘把一砂锅粥都熬好了,把那醉虾米腌酱瓜切了段儿摆到案上,沈老爹还在里头渴睡,潘氏趿了鞋子出来,也不问大清早的熬粥要费多少柴,坐下来喝了一碗,眼皮下面一片青。
玉娘小心翼翼的抬头,看了眼耷着脑袋的蓉姐儿:“要不,我带了姑娘睡,老太太也好睡个整觉。”她一句话说出来,两只手直绞衣裳带子,垂了头不敢看潘氏。
潘氏叫闹得几日不曾好睡,应了下来,让她带一天看看,“若不成还是跟我睡,你年纪轻轻哪里看过孩子。”
“在陈家,也学过照看孩子的。”玉娘低低应了一声:“我原就买来的是下人,给姑娘穿衣喂饭,打扇吹汤,都是该的。”
潘氏一想到是这个理儿,又觉得她会看眼色乖巧的很,不若放了手叫她试试,下回有个甚不凑手的时候,还能叫她顶上来帮一把。
陈大姐的管教妈妈是真个花了大力气调理的玉娘,就跟着陈家二郎的奶妈子学,从刚生的毛头怎么带,一直学到五六岁上要怎么带。
玉娘夜里便拿小盅儿给蓉姐儿喝水,不给她拿大茶缸子灌,给她分好了小碟小碗,单做了小菜喂她,不叫她饿着,夜里既不喊饥也不起夜,拍背哄她睡了,一夜好眠。既有了头一日,便有了第二日第三日。
到后来蓉姐儿便跟了玉娘睡,小人儿白日里玩耍忘形,到了夜里便想起了娘亲,她每每抽抽着要哭,玉娘就抱了蓉姐儿,在不大的屋子里踱步,扒拉开窗户给她看看天上的月亮,哼上两句船歌给她听。
门外头便是河道,夜里船泊在河道里,还有水浪拍着撞到石壁上的声响,蓉姐儿哭得累了,眯眯糊糊趴在玉娘肩上,听她唱歌谣。
玉娘有一管好嗓子,行院里头唱曲她认第一,现如今原来那些个情哥哥亲妹妹的曲子自是不敢再唱,泺水船户人家的船歌听了这些日子,也学会两支,一只手托了蓉姐,一只手拍着她的背,嘴里便唱:“姐儿头上戴了杜鹃花……”
她把声儿压得低低的,就恐叫人听了去,反复唱过两回蓉姐儿就学会了,一日坐在潘氏腿上绕花绳,嘴里不觉便唱了出来,嫩嫩的声儿奶声奶气的,配着船歌一个拍子都不曾出错,潘氏还道是外孙女听见外头唱学会的,不住口的赞,抱起来香了好几口,到处夸蓉姐儿聪明。
等陈阿婆一家从清波门家来了,蓉姐儿就又有了伴,几个女孩儿日日凑在一处玩乐。秀娘离开之前可着劲儿的在蓉姐儿身上花钱,外头铺子里的玩物搜罗了一箱子回来,刷了红绿漆的七巧板儿,一套十二花卉的花牌,还给那个瓷人娃娃置下一个家。
有床有桌有镜台,难为做得这样小的镜子,把瓷娃娃换成了个木头雕的,手脚还能动,还有红罗裙白披帛给她穿戴,只头是陶土烧的,头发是画上去的。
这东西整个泺水也没第二套,一拿出来,三个女孩儿便不肯离了,围在一起嘟嘟哝哝的说些孩子话,宁姐儿把自家那套瓷娃娃也拿了来,三个人一人拿了一个。
妍姐儿最大,主意也最多,一会儿是姐妹三个去踏青,一会儿是穿上红衣红裙,头上盖了碎红布要出嫁,她在乡下外婆家,见着自己最小的姨妈出嫁,一样样的告诉蓉姐儿听:“要先净脸,还要绞,再抹胭脂,穿红衣,桥子来抬,就是嫁人了。”
清明一过,春意就盛了,游丝飞絮杏花春雨,碧水荡了红花,船橹“呲呀”出声,载了盖着红布的箱子,一船船往桥洞里过去,驶到夫家家里,人间嫁娶,野猫野狗也开始闹起春来。
这时候才晓得大白是只公猫,外头叫的恁的凶,它只懒洋洋的躺了晒太阳,尾巴一甩一甩的就是不到外头去,夜里还是守了蓉姐儿睡,外头母猫跳了檐,踩得瓦片“吱吱”响,婴儿哭似的直叫,它也还是伏在褥子上一动不动。
沈家有只鸳鸯眼的大白猫是整个大柳枝巷都知道的事,大白生了这样一双好眼睛,体长毛白,早就被好几家相中了,想把它求回去,跟家里养着的母猫配种。
潘氏初时不肯,等人家拿了浅浅一竹篮子的鸡蛋并一脸盆猫儿鱼来,还拿红布在竹篮把上系了个结,潘氏把布儿一掀,点点头应下了,当天单煮了个鸡蛋,把蛋黄挖出来拌了鱼汤米饭,再加上两条炸猫儿鱼给大白加餐。
一面给它吃,一面还在嘴里念叨:“别说咱们吃了你的,这是给你开枝散叶呢,以后猫子猫孙的,你就是猫太爷。”把在坐在廊下摇椅子上的沈老爹烦得直拿拐杖撞地,潘婆子只当听不见,看着大白吃了,点着它的头:“你可吃了啊,吃了人家的蛋,就要卖力气。”
夜里那家人来抱猫,蓉姐儿以为要带大白走,死活就是不肯,紧紧抱了大白不放手,大白喵呜喵呜的叫,借力跃了几下跳到屋檐上,潘氏在下头又是跳脚又是骂猫:“你是个白吃的,赶紧下来,我瞧过啦,那丫头长得俊呢。”
那家人脸上便有些不好看,潘氏看看下面跳来跳去的蓉姐儿,再看上头伏着不动身的大白,脸上笑的尴尬:“要不,把你家的狸儿眼抱来。”
事儿就这么定下了,第二日又是一餐猫饭,这回大白怎么也不肯吃,潘氏哄了又哄,把炸小鱼儿放在小碟子推到它跟前,它就是不动嘴。
潘氏怒了:“恁个不识好赖的猫,等会儿出力气的可是你!”说着把碟儿一推起身转回去,蓉姐儿偷偷把干点心包在帕子里,带到屋里给大白吃,眼泪都流出来了:“大白,你不走。”
“它不走,是配种呢。”玉娘到灶下拿了猫饭过来,潘氏拿了它不肯吃,玉娘手里的它也只闻一闻,等蓉姐儿把鱼肉撕下来递到嘴边,它才咬了。
“配种是什么?”蓉姐儿更不懂了,歪了头问玉娘,玉娘捂了嘴儿笑个不住,又不好给个四岁的女娃娃说配种是甚,便说:“配种便是,给大白,添个小白罢。”说着收拾了碟儿出去了。
到夜里那家拿竹篮子装了猫拎过来,大白一听见那叫声就缩在屋里不出来,任潘氏怎么拍巴掌都不应,潘氏接过竹篮,把布一揭,往房里一倒,把门“磅”一声关上了。
蓉姐儿的饭碗都滚到了地下,她站过去勾门,一家子望了她笑,连妍姐儿都在乡下看过母牛配种,只她不知,一边拍门一边哭,里头的大白叫得比她还要惨,外头有人探了脑袋进来,一看晓得是猫儿闹春,又缩了回去。
蓉姐儿发急的拿脚踢门:“大白!大白!”又仰脸去叫潘氏:“阿婆,开门罢,大白要叫它挠死啦。”说着跌在地下哭,玉娘赶紧把她抱起来,屋子里还闹个不休,“匡堂”一声,还有东西打烂的声儿传出来。
潘氏直跌脚,赶紧拿钥匙捅开了门,大白从里头闪电一样的蹿出来,那家人跟在后头进去,见打翻了个恭桶,幸而是干净的,弯了腰爬到床底,把自家的猫儿抱出来,那狸儿眼的白毛猫正眯了眼睛舔爪子,晓得成事了,笑呵呵的走了。
大白整整伏在檐上两天不肯下来,蓉姐儿日日在下面叫它,它只是不应,潘氏要抱她回屋去,蓉姐儿就背身抱了手不理她,板着小脸噘嘴巴发小脾气:“大白肯定叫挠坏了!”
大白终究还是下来了,狠狠吃了两个蛋一碗猫饭,潘氏去摸它的毛:“哎哟,那狸儿眼太悍了,咱们下回找个不悍的。”
沈老爹重重“哧”了一声,潘氏理也不理,等再有人拎了鸡蛋来,大白便早早躲到外头去,任潘氏怎么叫,都不出来。
潘氏迈了小脚踩了石板路去寻它,石坊下船坞边,那窄小的地方全寻遍了,也不见大白的影子。街坊邻居听见潘氏寻了两三日,以为大白跑了,过来要回了那篮子鸡蛋,第二日,大白就自己家来了。
“阉猫瘟猫,恁的没用!”潘氏唠唠叨叨几回,也不再往家招那配种的母猫了,大白又重回到它的垫子上晒太阳,蓉姐儿喜滋滋的,夜里睡觉的时候偷偷告诉玉娘:“我把它藏起来啦,藏在宁姐儿床底下。”
玉娘“扑哧”一声笑了,又赶紧掩了口,给蓉姐儿擦了脸抱她上床脱下外衣,蓉姐儿乖乖躺到被子里,一只手绕了圈儿点素帐子上印的暗花,秀娘教给她的,从一数到百,数完了似模似样的叹出一口气,扭头问道:“我娘是不是还坐船?”
潘氏只告诉蓉姐儿爹娘坐船出去了,等回来给她带一船好东西,蓉姐儿记牢了,看见玉娘点头,鼓了嘴儿小大人似的说着孩子话:“要是船会飞就好了,长了翅膀就到家了。”
作者有话要说:
人处不能破就破猫处喽,破处这种事是要看缘份的,破不了处呢也不没有办法,人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呐,吃面去吧~~~
嘛,大白已经不是初哥了,猫生识得情滋味,人间为主作良媒
嘿嘿~~~~
大吉大利求包养
☆、第44章 蓉姐初遇少年郎
清明之后;大柳枝巷儿出了一桩新鲜事;陈阿婆家早年间把街西头那间空屋典了来;原想着给小儿子住;哪里知道小儿子在乡下看蚕,过得逍遥惯了;再不肯到镇上来,就在乡间说了一房媳妇,靠着岳家的茶园栽了桑树开桑园,忙蚕忙茶,一年到头也回不来几趟。
陈阿婆这间屋白空着也是糟蹋房子;两进的院子;三面是屋;临水的那一面开了门,外头就能泊船,屋子里还有卷棚井台,一家几口人住着正好。
小儿子既不回来,房子就贴了白条儿招租客,这条巷子里都是民居,人来人往好不热闹,看蚕的不肯租,来南山消夏的更不会租,便一直空关着积灰。
谁知竟被人用大价钱租了去,屋子自买来便没修葺过,瓦也是漏的,井也是枯的,陈阿婆厚道,把事儿一项项说明了,愿免些子租钱,叫租客自家去修,一条街上泥瓦工都是有的。
那租客却不要她饶钱,一气儿付了一年的租金,房子敲敲打打修了一个多月,不光砌了个照壁出来,还有个造了个房门的小木板房儿,一溜儿乌瓦白墙,井也叫人掏过,工人连着担了十好几桶的水去,那街边洗衣的妇人见了还道:“恁的清了,怎的还叫你掏。”
工人苦笑一声:“这个精细劲儿,哪家也没有过。”工钱给的是爽快,可人却挑剔,手下那个管事的婆娘,一样样的挑剔,看见人做活便一边眉毛挑得老高,桩桩都不如她的意。
不是墙粉得不白便是柱子漆得不好,边边角角恨不得人跪在地上替她整房子,把原先的卷棚也给拆了,自家又新搭了一个,一盆盆的花儿连着往里头搬。
水里的土里的都有,红粉白黄连成一片,有邻居家的打着送夏盆的名头去探看,回来就啧舌头:“一院子都成了花海了,廊下还摆了几十盆花,卷棚上还垂了紫藤,里面的丫头一个个都穿了红绫裙子呢。”
这几句话一说,一个巷子住的女人们都对这个新邻居起了意头,想瞧瞧到底是个甚样的人儿,到了四月初八佛祖生日这一天,十几抬的箱子往院儿里搬,个个是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