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深日暖 作者:怀愫(晋江金牌推荐vip2014-12-31正文完结)
俏Я於矗屯房瓷媳叩男寤ㄎ啤?br /> 这东西才是头一回戴,寻常家中潘氏不给她用,拜请访友才给她带上,就怕她拿手指头抠上头的金线,把线磨断了。
徐小郎被丫头请了来,才迈过门榻,一眼就看见蓉姐儿,他笑一笑,知道这回不能再抱了,蓉姐儿却跳到他跟前来,张开手去,潘氏赶紧叫一声:“妞妞过来,我们吃糕。”
吴夫人也拿话茬开:“你来瞧,这是潘阿婆为着咱们请来的佛像,我倒没想着要请这一尊观音来,瞧瞧,好细致呢。”
徐小郎便引了蓉姐儿去看观音,指了观音手臂拿话逗她:“这是甚?”
蓉姐儿两只合在一处,拜一拜道:“这是菩萨手。”
“什么菩萨长这许多手臂呀?”徐小郎笑眯眯的,蓉姐儿看看他,把手一抬:“菩萨要救苦救难的,才长这样多的手。”
她去庙里听了一肚皮的菩萨经,单观音就有三十三尊,那和尚说个不住,蓉姐儿半懂不懂,些许记得几句,全在这时候说了出来:“这一个是经书,这一个是宝剑,那一个是金莲花呢。”
她只以为徐小郎不懂,把这些她知道的都显摆给他听,小脑袋一点一点,很是得意的样子。倒把吴夫人逗乐了,她跟吴老爷两个止有一个儿子,吴老爷的妾氏们没一个生下孩儿来,一直都叹自家儿女缘份薄,见着这么个雪团团的娃儿怎么不爱。
招手把她抱坐在椅边,问她去庙里看了些什么,听见她说金冠金幡又笑一回,连柳氏都爱,她整日在家无事,私心里直盼着能怀上一个孩儿,若能一举得男,丈夫就是去个一年半载不归家,她也有了依仗。
可吴少爷出发前连着一个月的缠绵,到他走了,柳氏身上就又来了红,正叹息呢,看见蓉姐儿勾起这段心事,吴夫人也到了思想儿孙的年纪,看见蓉姐儿回身就对儿媳妇说:“甚时候你也养一个出来,便是女儿也不打紧,这粉团团看着就招人爱呢。”
潘氏一听这话接了口:“不若去请送子观音来,江州城里那观音堂最是灵验的,有求必应,个个都是捐的金身,太太为着儿媳妇请一尊家来,来年便给您生个小少爷出来。”
这倒合了吴夫人的意,天眼见着就要凉了,儿子在东台大营,离江州更近,她们不若举家搬到城里,待吴少爷休沐,还好回来喝一口热汤吃一口热饭,原就在心里盘算着,请观音不如送了儿媳妇过去。
再灵验的观音难道还能做无米之炊出来,还是得小两口常在一处,方能开花结果的,听了这话接道:“正要回去江州呢,到那里寻个宅子,不意秋日里南山竟凉得这样快,日头盛时正好,早晚风凉倒好穿细毛衣裳了。”
吴夫人早早打起了算盘,把江州的宅子好好料理一番,既添了人口,自然要多整几间屋子,儿媳妇的嫁妆也要叫人来抬,各处都要添下人,身边的管事婆子已被派到江州府的吴宅去了,买下人清屋子,事儿都已经做了一大半儿了。
柳氏一听婆婆有这个主意,脸上止不住的笑意,递了茶杯过去,一转身又瞧见徐小郎把蓉姐儿抱了起来,听她说早晨起来吃了什么,夜里又想吃什么,他竟还记得大白小白,问她:“小白还淘不淘气了?”
蓉姐儿摊开手摇摇头:“小白最不乖了。”
徐小郎笑一笑问:“那蓉姐儿要不要瞧瞧我养的猫儿?”上回听说过他便叫身边的小厮在宅子里寻那刚生养的母猫,抱一只小猫回来。
这时候哪里去寻刚生养下来的,小厮捉了只两三个月大的小猫儿来,一身黑毛,只头顶有块白斑,养的不挠人了才给徐少爷送去,只在屋子里,不许它出门,就怕养的时日短了,身上还带了野性,一放出去就叫跑脱了。
徐小郎领了蓉姐儿去看猫,潘氏便同吴夫人说些抱腰收小的闲事,两个说着不知怎的提到租陈阿婆院子来住的樊娘,各自心知肚明只不挑破了说,潘氏把那樊娘一通骂,说道叫人淋了粪时,吴夫人嘴角一翘,知道是自家儿子做的,嘴上瞒过:“也是她不积德。”
那边徐小郎进了院门儿,小厮瞧见自家少爷领了个小小女娃儿进来,先是一怔,赶紧去倒茶,一拍脑门儿跺了下脚,到上房去讨些甜口果子来,又调了蜜卤子,正经托了往少爷房里送。
蓉姐儿正蹲在猫儿褥子前给它挠下巴,奶猫儿今儿倒老实,伏在褥子上不动,伸脖子给挠,还眯了眼仁儿,蓉姐儿歪头玩了一会儿:“它叫什么呀?它的眼睛怎么是绿的呀?它怎么这时候睡觉呀?小白可不爱睡觉了!”
徐小郎才要笑,正房把那尊观音菩萨送了来,因是延命观音,便摆到徐小郎房里,吴夫人还叫人传了话,叫外甥爱惜身体,不许过份用功。
蓉姐儿早分清了吴夫人跟柳氏,她自觉与徐小郎熟得很了,点一点手指头,招过他伏在他耳朵边上说悄悄话儿:“为啥我磕了头,没有红包拿?”
徐小郎一怔,“哧”的一下笑了起来,蓉姐儿回回来都给吴夫人磕头,还以为是拜年呢,他笑了一会儿,把她抱起来:“这舅姆忘了,我补给你。”满屋子找红纸,哪里寻得着,连猫儿睡的褥子都是蓝白布的,他也把手一摊:“没有红纸怎办?”
蓉姐儿拿手指头挠脸,想了半日道:“没有就香一口。”那是潘氏带她出去别人哄她的话,这时候说出来叫徐小郎红了脸,他拿眼睛往小厮身上一瞧,小厮赶紧低了脸退出去,才走到门边,听见内室小娃儿咯咯咯的笑声,小厮一摸鼻子,站到廊下。
☆、第64章 蓉姐儿灵前守灯王四郎州置宅
秋老虎一过;雨水就卷了凉意浇透了暑气;潘氏还张罗着给娘家送去中秋节礼,给老父做了身新衣;又纳了双新鞋;才要带了蓉姐儿去瞧他;娘家侄儿来给她报信:“阿公没了。”
潘氏的爹今年八十;算是高寿;一向跟在儿子家里;是蓉姐儿的太公,最爱同小辈儿玩闹,回回潘氏带了蓉姐儿去;他就将她抱到膝上;伸出拳头给蓉姐儿数手指头玩;往往捏紧了藏起一个,哄得蓉姐儿两只手捧牢大手,翻来覆去的找寻。
蓉姐儿知道阿公就是太公,眨巴眨巴眼儿,潘氏一听却跺了脚哭,还是沈老爹出来:“哭个甚,这是喜丧呢,还不赶紧办事儿。”
原来做的新衣新鞋子便成了潘老爹的寿衣寿鞋,全身换上了新的停在房中。潘老爹三十多上死了老婆,把一双儿女养大,又给潘氏寻了门好亲,自己的儿子更是疼爱,就为了这份疼爱,六十七八还在外头撑船,好赚些零碎钱给孙子孙女儿买糖果子吃。
潘大郎过过苦日子,性子同潘老爹一付模样,谁料到自家儿子这里,竟是个不肖的,成日不做正经事,专会逗草打狗,女儿又懒,万事不碰,十五六了还是横针不动,竖针不拈的,自家做一付袜子还要推到老娘身上。
潘氏赶紧收拾了包袱回娘家帮着治丧,蓉姐儿自然不能跟了去,叫玉娘带了她,兰娘带了妍姐儿,两个娃娃跟了她们去织绸,沈大郎跟着潘氏去买些锡箔纸钱。
待去了潘家,老嫂子刘氏倒能干,早早就把面和好了,要做一百零八的馒头供在灵桌前,屋子里一处狼藉,红纸白纸叠了一桌,却不见她女儿媛姐儿,竟还在屋里,将将起来洗漱。
潘氏也不说她,走到灶边烧火,又有请了信的亲戚旧友往门上来,赶紧煮起茶来,忙的脚打后脑勺,鹏哥儿一家家报了信,回来就吃饭,刘氏还要给她做,潘氏摸了三十个大钱出来:“这时节乱糟糟的,还做什么汤面,自家出去买一碗进来,问问媛姐儿,若要吃,也给她一碗。”
这才算把这两个打发了,潘氏从早晨忙到夜里,蒸得了馒头,调了红水点上点儿,裁了白布做衣,屋子里的喜庆颜色俱都换了下来,屋子里里外外都打扫干净。
潘老爹住的那间屋子便停灵用,潘氏嫌它太潮,想把院子里鹏哥儿单住的那间空出来,鹏哥儿说甚都不肯,刘氏惯了儿子,还是把公爹停要屋里,盖上白布。
潘氏回来气愤不过,又叹:“我爹一辈子不予人添麻烦,到走了,还捡这么个风凉日,要再热点儿,嫂嫂同我两个怎么办得过来。”
孙兰娘捧了茶汤过来,听见这说的不像,赶紧接口:“娘,明儿我跟了去,也好帮着打打下手。”第二日果真不再去织绸,跟了潘氏去下桥里,做了一天活计回来,累得浑身酸乏,捶了手道:“连娘都忙个不停,表妹怎生就这般站着干看,一只手指儿都不动的。”
“她便是那个性子,你莫同她多话,你看家里,寻常可跟那边来往?”沈大郎哄睡了女儿,又来给妻子捏肩,还倒了盆热水来:“给你烫烫脚儿。”
孙兰娘笑一笑:“劳动你,”说着去了脚袜烫起脚来,看一回沈大郎:“你怎的同那两个都生的不像,这家里同你最像便是秀娘了。”
闲话一回两个脱衣睡了,玉娘屋子里灯却没熄,蓉姐儿在床上翻来翻去睡不着觉,玉娘以为她要起夜,擦了火把灯点着了喂她水喝,蓉姐儿摆摆手不要:“玉娘,死了疼不疼的?”
玉娘给她正正小竹枕头:“似太公这般,活到八十便是喜丧了,老天带了他去享福呢。”蓉姐儿似懂非懂,又问:“那太公还来跟我数手指头么,上回数了四个呢。”她举起手伸出四个手指头,曲在一块噘起嘴儿:“太公答应给我买桂花糕儿吃。”
玉娘不晓得怎么答她,胡乱哄睡了她,第二日早晨起来还以为她不记着了,谁知道蓉姐儿怎么也要跟了去,按说这样大点的娃儿不该去到灵堂去,怕眼睛太干净了瞧见不该瞧着的,可潘氏拿她无法,只好把她抱了去,叫她去院子里玩。
潘家的天井比原来王家的还小的多,长了一棵树,此时刚黄了叶儿,蓉姐儿捡了一捧,趁了无人跑去太公屋里,悄悄把白布掀起来,轻轻叫他一声:“太公。”
潘老爹瞧着倒似睡着了一般,活着的时候慈眉善目,死了也不是狰狞模样,蓉姐儿见叫他不应,拿手去摸他的手背,潘老爹手背上生了许多斑,青筋一根根的,此时全都纠在一处,蓉姐儿拿手一碰,又是凉又是软,可要再把他的手团成拳头,那骨头却硬,她怎么也团不动。
外头刘氏哎哟一声,见蓉姐儿在,赶紧进来瞧一眼,见点的长明灯没灭,把她赶出去:“赶紧出去,这儿可不能呆的,别把灯弄灭了,太公还要走路的。”
蓉姐儿记在心里,倒有人进门问,她也似模似样的答:“太公没了,太公走路要点灯。”守在门边看着那油灯,灯芯若是烧到跟油平了,她还晓得伸手进去挑上来一些,把来吊唁的人家看得啧啧称奇:“好乖的娃儿,这样懂事体。”
媛姐儿心里不乐,太公没了,她也要守丧,原都在相看的亲事,这一停就是一年,原也能在百日里说亲成礼,可家中这般光景哪里能在百日里办两场红白事,日日躲在屋中不出来,难得出来倒个茶,听见夸奖个毛孩子,冷哼一声:“可不是,她倒是伶俐的,太公这才最疼她。”
蓉姐儿不理她,看见人来人往的在屋子里走动,拿两只手合了灯,不叫风把灯吹灭了,刘氏瞧见了,又奇一声:“怎的姐儿一点不怕,就是咱们媛姐儿都不肯再睡后头的屋子了。”只有一墙之隔,媛姐儿怎么也不肯睡在自己屋里,偏要跟父母调个屋睡。
蓉姐儿小人儿也听的懂,只说不出,潘氏一听接了口:“太公待她最好,变做了鬼也疼她呢。”蓉姐儿点点头,又去看那灯,灯火原还暗暗的,忽的亮起来,烧得旺了,蓉姐儿差点儿烧着手,缩回来盯着坐上看,笑一笑的招招手,转了圈子玩起来。
潘氏回头看见,把她抱过来:“太公走路,你莫要吵。”
蓉姐儿皱皱眉毛:“太公不走路,太公歇歇。”潘氏一把把她抱起来不许她再在这个屋里呆着,哄了她往外头去,拿给她一块细糕吃。
来吊唁的人家给了白包,还要拿一个长寿碗回去当做潘家的回礼,潘老爹活到八十,又儿女双全,算是长寿多福的,他的碗儿倒有人争,一个一个的拿出去,那熟识的人家一拿就是三五个,潘家备的碗很快就用尽了,潘氏领了蓉姐儿去瓷器铺子,支了钱钞叫再备一百个,同那伙计争了几句,把钱饶上几分。
蓉姐儿站在铺子外边,瞧见徐小郎坐在马上,后头跟了一路的车,还有人抬箱子捧包袱,徐小郎也瞧见了她,吴家一家因着天亮不用再避暑,拖家带口的全往江州去了,徐小郎看见她头上戴了朵白绒花,晓得是家中有丧事,又不是重孝,料是宗亲,便也不下马相问,只在马上冲她摆摆手,蓉姐儿歪头看看他,也伸出手来挥一挥。
见马儿走的远了,又蹲下去跟瓷器?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