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家族全传





晃按蟮木录摇⒏锩液椭谢嗣窆埠凸脑В饩褪侵男煜蚯霸А!?br />   从阎锡山的曾祖父间兴泰起,阎家家道好转,基本脱离了贫寒状况。而当年阎兴泰的发家,并不是靠种地而是靠经商做生意。到了阎锡山祖父阎青云时,阎家有土地五六十亩,除自耕自种一部分外,与另一家合伙用一家佃户给他们种地,阎青云除了收取一些地租外,还做点小买卖。在当时属于当地的一个小地主,生活比较富裕。阎锡山的父亲阎书堂,除了继承父业外,后以500吊钱的资本在五台县城里开了个“吉庆昌”钱铺并雇了一个小伙计,自己做起了掌柜。所以说阎锡山是出生在一个地主兼高利贷者的家庭里。 
  阎锡山6岁时,他的生母曲月清去世。其父阎书堂续娶邻村(陈家营村)的陈秀卿为妻,过门时陈秀卿提出以不养前妻遗子为条件,因此阎锡山是在外祖父母家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的。 
  因为阎锡山是阎家后代的独苗,又放在外祖父家抚养,从小就很娇惯。不过,阎锡山虽然异常顽皮,却很聪明,他念私塾时像《百家姓》、《三字经》、《大学》和《中庸》等等,基本都能大段地背诵下来。 
  阎锡山16岁时,遵父命在春天的一个吉日良辰,与和他同庚的建安村徐一敬的长女徐竹春(字友梅)结婚。 
  婚后不久,阎锡山便到五台县城里和父亲一起经营“吉庆昌”钱铺。在“吉庆昌”他很快就把投机商人那套精打细算、唯利是图、投机经营和巧取豪夺的手段都学到了手。阎锡山18岁时因和父亲一起经营“吉庆昌”钱铺赔本,父子俩两手空空狼狈回家,一时连生计都难以维持下去。当时,一些债主追到河边村讨债。在这种情况下,阎锡山告别了父亲到五台山去当兵。只是,当兵也并没有给阎锡山的前途带来转机。他只是在军队上当了一名马夫。阎锡山认为整天的喂马遛马、担水铡草、清理马圈的活计“不是人干的”,于是他在军队没干多久,就开了小差又跑回家里。 
  后来阎氏父子又跑到太原,去投靠魏仰微(魏老五),因魏老五年轻倒运的时候,阎锡山的祖父阎青云曾救过他一命,阎家是魏老五的恩人。 
  当时,阎锡山拜魏老五为干爹,“干爹”把“干儿子”安排在繁华的钟楼街柳巷“裕盛店”里,当了一名小伙计。 
  阎锡山每当在“裕盛店”闲下来的时候,就到处走动进行社会交往活动。距“裕盛店”不远处有一家陕西人开的“四海店”。一天阎锡山串门进了“四海店”,由此而结识了两个青年,一个叫张瑜,一个叫黄国梁。因为三个年轻人谈得非常投机,后来三人举杯盟誓“桃园三结义”,拜为换帖兄弟。也就是这次结拜,由此而改变了阎锡山的一生。 
  1902年,山西恢复武备学堂,招生时三兄弟一同前往应试。当时应试题目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论》的论文。没过几天,他们就接到了武备学堂录取通知书,阎锡山、张瑜、黄国梁拜把三兄弟都被录取。当即他们又备了一壶酒,举杯庆贺。后来人们才知道,阎锡山的论文写的并不好,他所以能考取,全凭他的口试。口试时阎锡山对答如流,没得挑剔,而且精神状态好,很有点军人风度,当场深得考官们的赏识。这样一来他就被录取了。 
  阎锡山在武备学堂学习了两年。1904年他做为武备学堂的优秀生赴日本留学,先在东京牛达区振武学校里学习了两年,后转人日本弘前步兵31联队实习,然后正式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6期学习深造。 
  阎锡山在日本第一批加入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并成为准军事组织“铁血丈夫团”中的一员。当时孙中山先生有意培养山西的一批革命青年。因为同盟会把革命任务分为江北。江南两部分,举事的地点定在江南。因江南离北京较远,革命发动起来,北方的清军不易集中反击,而且江南有海口,易于运输军需品及得到外力的援助,革命热情也比江北高。当时按决定山西所负的任务是当革命军到河南时,山西出兵石家庄,接应革命军北上。由此可见,孙中山先生对山西革命的重视。 
  到底是真革命还是假革命?孙中山先生当年曾对阎锡山和赵戴文等山西的革命骨干进行过一次考验。当时阎锡山和赵戴文一同回国度假;奉孙中山先生的嘱咐布置华北革命,两人由东京携带炸弹回山西,经上海海关时因检查甚严,阎锡山把二人所带炸弹都集于一身,并且对赵戴文说:“如被检查出来,我一人担之,汝可不承认是与我同行之人。”检查时阎站在前列,赵站后列。赵说:“我站前列,你站后列如何?”阎说:“后列有怕检查之嫌。”故阎锡山仍在前列。经检查果然是检后列比前列更为细密,二人遂得渡此难关。 
  后来,辛亥革命太原起义成功的实践证明,孙中山先生当年的选择是正确的。 
  阎锡山从日本留学归来,担任了山西省陆军小学的教官,3个月后升任监督。到太原起义时,阎锡山做为八十六标标统领导并指挥了太原起义,并在太原起义成功后被推为山西都督。所以说阎锡山虽然比孔祥熙小3岁,但就当时的活动能力及影响力来看,要比孔祥熙大得多。当孔祥熙对武昌、太原起义不甚明了时,阎锡山已威风凛凛地坐在山西军政府都督的交椅上了。 
  阎锡山被推为山西都督后,山西军政府也很快成立。接着阎锡山召集了重要的同盟会员和起义有功人员,研究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会上大家一致认为应该首先扩充武装力量,光复全省;尤其应当派兵防御清军的反扑。于是军政府决定都督之下成立四个标,任命张煌为第一标标统,苗文华为第二标标统,刘汉卿为第三标标统,张瑜为第四标标统。又以姚以价为东路军总司令,赵戴文为参谋长,率张煌第一标前往娘子关防御清军进攻。以张瑜为北路军总司令,率部北上攻占雁门关并向大同进军。以刘汉卿为南路军总司令,南下河东光复平阳和运城。 
  当时,阎锡山作为孙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在辛亥革命太原起义中所作的一切,直接加速了清廷的覆灭。为此清政府十分恐慌,以袁世凯为首的反动势力急忙调兵遣将,并于1911年11月4日派北洋陆军第六镇(相当于师)统制吴禄贞为山西巡抚,带兵人曰。 
  吴禄贞字寿卿,湖北云梦人,由湖北武备学堂选送留学日本,在日本结识了孙中山先生,加入中国同盟会。回国后,打人清军并一直担任重要官职。当时,他看出清廷总理大臣袁世凯派其带兵人晋扑灭革命烈火的阴谋,便给同盟会会员亦即他士官学校同学、太原起义的实际领导者阎锡山亲笔致函,联络共同革命行动。函件开头一句便是:“公不崇朝而据有太原,可谓雄矣!”吴禄贞此函件大意是革命的障碍是清奴袁世凯,欲完成革命,必须阻袁人京。袁若人京,无论忠清与反清,均不利于革命。希望山西的革命军,尽数开来石家庄,共同组织革命联军,并由吴、阎分任燕晋联军正副都督。阎锡山得此函甚喜,但其幕僚提醒阎锡山防其有诈。当即阎锡山激动地说:“吴公亦为同盟会盟友,岂有骗人之吴寿卿乎?”阎锡山当即复函吴禄贞,约好娘子关会见,共商北方革命大计。 
  1911年11月5日,阎锡山与吴禄贞在娘子关前会面。俩人商量的结果是立即决定组织“燕晋联军”,公推吴禄贞为大都督兼总司令,阎锡山为副都督兼副总司令,温寿泉为联军参谋长。山西出兵两营车运石家庄,听从吴总司令指挥并共同作战。吴禄贞申明已与滦州张绍曾及山东靳云鹏约定日期会师北京,扫除清室,以使革命早日完成。当时大事已决,吴禄贞又说:“闻袁世凯野心勃勃,近来大肆活动,他若到京就成了革命的最大障碍,等他过石家庄时杀之,以除此害。” 
  吴禄贞可算是孙中山先生手下的猛将之一。他回到石家庄便对铲除袁世凯作了完善的布置,预备在石家庄车站接送袁世凯时,借保护为名,暗伏下手枪连和机枪连一齐动手。然而可惜的是,吴禄贞将军事不机密,暗杀袁世凯之事,被打人其内部的清廷密探所侦知。遂以3万重金买通了吴禄贞旧部周符鳞。周符鳞原为第二十协统领,因曾被吴禄贞撤职而仇恨在心。接受行刺任务后,他便去找他的东北老乡、骑兵第三营营长马恩田,马恩田在一大堆金银财宝面前,亦决定刺杀吴禄贞。 
  马恩田曾当过吴的卫队长并颇受信任。当时吴禄贞的参谋何遂觉得马恩田行迹可疑,向吴禄贞做了报告。但吴禄贞却说:“不要紧,卫队长马恩田是靠得住的。” 
  那天夜间12点多,吴禄贞正在石家庄车站附近一座小院的办公室里的批阅机密文件,马恩田突然出现在吴的面前。马进门便说:“我来向大帅贺喜。”行跪礼时突然掏出手枪向吴禄贞一击,吴禄贞当即绕案躲避并谕以大义,并未持枪还击。但马仍追击不已,后吴禄贞破窗而出,马向院外奔去引吴进击。吴不知是计,追击中不幸中了伏兵的袭击,当场头部中弹而死。叛贼周符麟和马恩田刺死吴禄贞后,将头割去向袁世凯去献功了。 
  吴禄贞一死,燕晋联军娘子关会商的进攻北京、扫除清室的计划,顷刻之间化为泡影。 
  1911年11月15日,袁世凯任命张锡銮为山西巡抚,率曹锟第三镇开往石家庄,准备攻破娘子关并向山西开进。 
  娘子关一战山西民军失利,阎锡山被迫撤回太原。不久,由于民军内部发生矛盾,自行其事,阎锡山和赵戴文各骑一头小毛驴行动。取道保德,攻入绥远,占了包头,阎锡山才算生存下来。 
  这时的北京政府,有不承认山西、陕西的革命之说。而孙中山先生从辛亥革命中已认识到了山西革命的重要性,认识了阎锡山等山西同盟会员及“铁血丈夫”团组织成员的领导核心作用。所以,孙中山先生给袁世凯打电报23次之多,一再向袁世凯施加压力,表示如不承认山西为起义省份,即使南北和议破裂也在所不惜。袁世凯迫于无奈,于1912年3月正式任命阎锡山为山西都督。 
  1912年9月18日,孙中山先生从石家庄出发,正午时分抵达山西境内的岩会车站。当时,都督阎锡山身着军礼服在车站仁立恭候。然后陪孙中山前往太原。访问太原是孙中山一生中的头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当抵达太原时,阎锡山仍然按国家元首的规格迎接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先生在太原逗留两天三夜,他的访晋十分成功。临行前,孙中山特嘱阎锡山:“北方环境与南方不同,你要想尽办法,保守山西这一块革命基地。” 
  当年,阎锡山的确曾很好地贯彻了孙中山先生的民主革命思想。即便后来孙中山先生逝世留下《总理遗嘱》后,阎锡山曾下令此后每星期一上午为“总理纪念周”,所有省政府官员逢这一天都要在总理孙中山遗像前举行纪念活动,并且阎锡山要到会讲话。 
  作为孙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阎锡山在山西无不受到北洋军阀强大势力的压迫,山西的革命烈火有随时被扑灭的危险。为了更好地贯彻实行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也为了自身的生存,阎锡山在做了山西都督特别是在孙中山先生访晋之后,采取了“保境安民、惟力是视”之方策,并以此和北洋政府相对抗,以实现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保守山西这一块革命基地”的设想。 
  在民国初年,阎锡山对山西的国民教育、基层政权的建设以及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都定了“宏伟”的计划。可以说这些计划都是孙中山先生访晋期间,向阎锡山指示并要其加以实现的。阎锡山在自己的施政纲领中,提出民德、民智、民财三大目标。所谓“民德”即以信、实、进取、爱群为民德四要;所谓“民智”即推广国民教育、人才教育和职业教育;所谓“民财”即改良农业,提倡工业,以利民生。的确,当时阎锡山在山西大抓各项建设,工业和农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军工生产成绩显著。这样才有力量抵御北洋各派系的武装进攻。 
  正是阎锡山在山西很好地贯彻了孙中山先生的民主革命思想,才为孔祥熙在辛亥革命中及以后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2.民军司令孔祥熙 
  当年尽管孔祥熙和阎锡山同处山西一地,且同是同盟会员又同时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反清革命以推翻专制统治、建立一个民主国家,但由于当时历史条件所限,两个人却一直没能建立联系。辛亥革命前夕,孔祥熙是太谷铭贤学校的校长,整天办他的学校、讲他的经史、练他的洋操;而阎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