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家族全传





介石耳光愤而辞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之职后,也又是宋蔼龄出面找蒋,孔祥熙才又得到了一顶“财政部长”的乌纱帽,我们这样说,倒并非是贬低孔氏无能,而是说每一个成功的男人后面,的确该有一名非凡的女性。宋蔼龄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当时,这篇讨袁檄文不仅使孔祥熙出尽了风光,同时也使他与阎锡山之间,就此建立了十分密切的联系。 
  第七章 “山西新政”纪事 
  1.投奔阎百川 
  在前面我们已经写到,当年为响应武昌起义,阎锡山等人发动和领导了太原起义并亦取得成功。辛亥革命后不久,袁世凯篡夺胜利果实。但是由于孙中山先生及其革命势力的压力,当时北京袁世凯政府于1912年3月正式任命阎锡山为山西都督。之后孙中山访晋,阎锡山做为孙中山的忠实信徒遵照孙中山提出的“保守山西这一块革命基地”的设想,贯彻执行了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一方面对北京政府和袁世凯作些表面的应付,一方面推行保境安民的新政以巩固自己在山西的统治地位。1913年国民党发动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将各省同盟会员任都督的大部撤换,只留下山西阎锡山和云南唐继尧未动。1914年5月袁世凯将各省都督改为将军并授阎锡山为“同武将军”。阎锡山以此为殊荣,特意在五台县河边村建门楼,镌刻“同武将军府。” 
  袁世凯的儿子袁克宽曾对人说:“阎锡山脑后没有反骨,所以令他执掌山西军政。”实际上在民国初年,人们都知道阎锡山对山西的教育、基层政权的建设、工农业的发展有一个宏伟的计划,却并不详知这些计划都是孙中山访晋期间向阎锡山指示并要其加以实现的。 
  1912年阎锡山做了山西都督以后,在一个很长的时期里,积极推行孙中山主持南京临时政府时所制定和颁布的30多条有利于民主政治和民生发展的资本主义的法律和政令。尤其是禁止买卖人口、提倡男女平等、剪辫子、禁止妇女缠足、改革教育制度。推行新政(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等方面,阎锡山做了极大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当时阎锡山通令全省男人剪辫子,女人不得再缠足,已裹脚的要放脚,且“听从者奖、违抗者罚”。并且在五台,定襄家乡率先做起。要求同盟会员首先自己带头,村里设立“保安社”定期检查。委任其同乡也是同盟会员和日本留学生康佩瑜负责推行。康佩瑜本人无疑是最早剪辫子的,当时村里人都叫他“康秃子”,他的老婆也是最早放脚的妇女。 
  “破旧立新”并不是件容易事。当时一个缠脚妇女,因为拒绝放脚曾被罚了一块银元,有钱人家还要多罚。 
  清朝统治时代男女必须梳一根长辫子垂于脑后,象征着对新潮代的归顺。不留辫子则被砍头,所以当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说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廷,脑后的“尾巴”自然要割掉。做三百年来传下来的这根辫子突然被剪掉,在一些守旧的中老年人当中首先通不过。有些人怕剪辫子,上街时都把辫子盘在头顶用帽子盖上,还有的人跑到偏僻的山村藏起来。但因当时把剪不剪辫子作为革不革命的标志,这样一来男人头上的辫子慢慢的都剪掉了,女人的脚也放开成了“天足”。 
  旧中国北方的习俗与南方有很大区别,北方的妇女再穷也没有打赤脚的。阎锡山指示道: 
  “女人们放了脚,不缠脚布也得穿双袜子吧!有钱人家好说,穷人家的女的也不能叫光着脚板子走路呀?这样吧,放了脚的女人,每人发给两毛钱,扯上三尺土布做双袜子穿!” 
  就这样当时凡是放了脚的妇女,每人都得到了两毛钱的奖励。如此一来,放了脚的女人也就无话可说了。 
  当时的山西人都说:“阎锡山实在管的宽哩,连男人的头、女人的脚他也管。” 
  对于阎锡山号召乡镇搬掉泥神、腾出庙宇办学堂的主张,守旧之人更是反对。阎锡山的家乡五台一带就曾传诵着这样一段顺口溜: 
  “初三十三二十三, 
  河边出了阎锡山, 
  阎锡山,灰拾翻, 
  剃了辫子留了洋, 
  搬了神像立学堂。” 
  可是等到后来推行国民教育,城镇办起中学和高等小学,农村办起初等小学,人们又夸奖阎锡山做得对了。改革教育制度,发展国民教学育,可以说是阎锡山主政的一大功劳。继在农村。乡镇举办初等小学和高等小学校,阎锡山在太原创办了一所私立“进山”中学,又在家乡河边村创办了私立“川至”中学和附属小学。 
  1915年阎锡山私人出资,在河边村创办了两所小学校。学校聘请了大建安举人徐一监先生任校长,郭琅任庶务主任。入校学生全部免费。 
  1918年阎锡山又出资兴办中学。这便是后来定名为“川至中学校”的私立学校。 
  “川至中学校”以阎锡山的字百川的川字命名,“川至”名称又有各种解释,川者百川归大海也。 
  川至中学的校训是:“公毅敏洁”。另将阎锡山对山西全省学生的告谕:“苦学救国”四字刻巨匾悬挂礼堂。 
  川至中学编有自己的校歌,学生入校都得会唱校歌。校歌的最后两句是“苦学救国嘱吾曹,切莫负主人之设学意”。 
  川至中学原为五台县立中学,新校址在河边村建成后遂由五台县迁来,改为私立川至中学。1922年至1924年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徐向前曾在川至中学附属小学五年级担任教师。 
  川至中学的成立,主要目的是阎锡山造就家乡子弟。学生主要是五台县籍的,尤其是以河边村人为主。起初川至中学不但不收学费,每年还给学生发一身制服、一双皮鞋。后改为帆布鞋,再后来由于开支太大,不但不发制服了,还得交纳学费。 
  川至中学的学生和山西其他学校一样,其附属小学的二年级就有军事操课。操场上学生持木枪练习立射、跪射、卧射各种姿势。中小学校都有童子军组织,有童子军军歌。当时就有这样的歌词: 
  “哥哥华盛顿,弟弟拿破仑。 
  脚踢五大洲,气吞东西球, 
  不竞争,安能存! 
  谁云儒子不知兵! 
  万岁!万万岁!!伟哉吾军人!” 
  由于阎锡山是军人出身,所以对中小学生以至国民师范学校的学生,在军事训练方面要求都非常严格。一次阎锡山回家乡河边村,派人通知川至中学及附近各学校的学生,第二天都到J!侄中学的大操场集合听阎督军训话。 
  可是这天夜里,忽然下起了大雪。清早起来,鹅毛大雪仍飘落不止,这时副官进来请示道: 
  “雪下得如此之大,还要不要露天集合学生训话?” 
  当即阎锡山答道:“正是考验国民精神的时候,准时前往不误。” 
  就这样学生们冒着雪雨,集结在川至中学的操场上接受训导。当时阎锡山训话的头一句便是:“人不是纸糊的,下雪不是下刀子洞学们今天能来这里,是很不错的。” 
  办川至中学的另一个目的是为阎锡山在山西统治培养人才。该校毕业生大部分都在阎锡山的军政府的机要部门做事。所以当时流传这样一句话:“会说五台话,就把洋刀挂。”说明阎锡山对家乡子弟的重视。 
  1919年,阎锡山又创办了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学校的第一任校长是阎锡山的密友、同盟会员也是后来在国民政府中担任要职的赵戴文。 
  阎锡山办这所学校,确实下了大本钱。当时学校建设分东西两大块,东边是校本部建有教室、大礼堂、图书馆、理化实验室、教员办公室、学生自习室和宿舍。西边是大操场、校园、“园师里”(教员职工宿舍),还有附属小学,校址是太原市小北门街。 
  师范学校的课程当时设有军事、语文、数学、地理、历史、心理学、教育学还有音乐、体育、美术、武术等。学生生活半军事化,一律军人装束,上军事课的教员都是阎锡山部队中营级以上军官,要求非常严格。 
  这个学校为阎锡山在军政方面补充了大批干部,同时也培养出一批爱国人士。可以说也为中国共产党培养出一批军事家和政治家。后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徐向前就是国民师范学校毕业的,还有薄一波、李雪峰、程子华和王世英等也都毕业于这所学校。 
  孙中山访晋期间就指示阎锡山,推翻清廷、建立民国须大搞经济建设。也就是在这以后,山西资源丰富的煤和其他矿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和段棋瑞当政时期,改各省都督为督军。阎锡山为山西省督军兼省长。这期间阎锡山大力推行了“六政三事”。所谓“六政”即水利、种树、蚕桑、禁烟、天足、剪发。“三事”即种棉、造林、牧畜。 
  六政中开发水利资源包括开渠、凿井、修筑蓄水池。植树,阎锡山也抓得最紧,限令每人必须种植数株,还提倡道路两旁种树成荫。他规定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 
  三事中阎锡山则把种棉列为第一件事。山西除了晋北、晋西北,许多地区都适合种植棉花。为了推广种植,他还下令设了试验场,改良品种,为种棉人设“奖金”。阎锡山要造林并设了大、小林区,还设了林业传习所和林业促进会,号召“种用荒废山野造林”。 
  同时阎锡山在山西大力推行村治。遵循孙中山先生的指示,为保持山西这块华北仅有的革命基地,阎锡山颁布了《山西督军兼省长阎告谕人民八条》的通告: 
  (一)当兵纳税受教育,为国民三大义务,不可不知。 
  (二)身体不壮,为人生之大不幸,不可不知。 
  (三)尚武为国民必要之精神,不可不知。 
  (四)人能有所发明,才算真本领,不可不知。 
  (五)卫国以武,备战以财,不可不知。 
  (六)亡国之民,不如丧家之狗,不可不知。 
  (七)治病要在人未死亡前努力,救国要在国未亡之前努力,不可不知。 
  (八)军官能力的军队,抵不住政治能力的军队,不可不知。 
  阎锡山又颁布《山西督军兼省长阎立身要言六则》规定: 
  (一)公道为社会精神,国家元气,故主张公道,为国民之天职。 
  (二)桀做不驯,为野蛮人之特性。 
  (三)真血性男子,脑筋中有国家两字。 
  (四)欲自立,先从不依赖人起。 
  (五)欲自立,先从不碍人自由起。 
  (六)能忠于职务者,才是真正爱国。 
  阎锡山推行“村治”的同时,将上述告通汇编成册,取名叫做《人民须知》发给各县、村,作为训练一省人民的教材,同时也是附加给国民学校的课本。 
  以后阎锡山每到一地巡视,路过某一村庄,都要仔细询问该村“六政三事”的执行情况,询问植树、种棉和水利的情况。当他了解了太谷下庄村情况后,便命名这个村为模范村,还赏给村长一枚双穗奖章,授其一块刻着“功在桑梓”四字的牌匾以示嘉奖。 
  孙中山访晋时曾指示阎锡山说: 
  “此次到山西,见山西煤铁甲于天下。方今为铁钢世界,有铁有钢可以自制武器,即能争雄于世界。兄弟拟在山西设大炼钢厂,制造最新武器,以供全国扩张军备之用,要求军界诸君赞成。” 
  遵照孙中山先生的指示,阎锡山开始了炼铁炼钢厂和兵工工业的筹建。1917年以后山西实行自己制造军火,并成立了军人工艺实习厂,由当时的旅长商震兼总办。所辖工厂除原修械所的电气厂、机械厂、铜元厂、熔炼厂、翻砂厂之外,又陆续修建了炸弹厂、酸厂、无烟药厂、炸药厂、枪弹厂、炮弹厂、炮厂、枪厂、铜壳厂、双用引信厂、铁工厂和罐头厂等等。1924年还建立了飞机制造厂在不过配装过几架教练机不能生产飞机。1926年又添压钢弹设备,与铜壳厂合名为水压机厂,并又增设压药厂。至此,山西的军火制造初具规模。制造军火以弹药为主,日产手榴弹一万颗。枪弹先造六五、七九步、机枪弹,后增造冲锋枪弹,日产二万发。接着建成火药厂,后来又加紧火炮的制造。炮厂建成后可仿造日本的三八式七点五公分山炮,能制造一四式步兵曲射炮并大造迫击炮。为适合山西地形要求,还仿制法国十点五公分口径能驮载的重山炮和八点八公分野炮。仿造时作了改进,能平射又能曲射,能马拉又能驮载。阎锡山在山西自制的军火武器弹药,1925年与樊钟秀军阀部队作战时便初显威力。其后与奉系军阀张作霖作战时,傅作义防守琢州,使用山西自造的手掷弹和手雷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张作霖重兵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