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家族全传
多的地方。保住上海就保了天下,失了上海就失了天下。宋家应团结一致,用自己的影响力,最大限度地影响和说服蒋介石继续北伐,完成孙中山先生的遗愿。
终于,宋子文答应了以宋蔼龄为首的家族亲蒋势力,参加“宁汉合作”的活动,并去武汉充当说客,说服那边的人同南京合作。
1927年7月20日,宋子文抵达武汉,带来了蒋介石的要求,他对汪精卫说,蒋介石并不是想取你而代之,只是希望你能立即抛开共产党人和苏联顾问鲍罗廷,同南京联合,组成新的国民政府。
汪精卫也开始琢磨了。蒋介石是铁了心反共了,如果再和共产党合作,就必然要和蒋介石成为对立面。只是,我汪精卫如果也反对共产党,蒋介石能使我得到什么呢?……
宋子文在当晚还找到宋庆龄。他向宋庆龄转答了母亲、宋蔼龄、宋美龄及孔祥熙等人的“问候”和劝告。但和汪精卫不同,宋庆龄当时就坚决拒绝了宋子文的要求,她表示决不同蒋介石合作,决不到蒋介石的政府里任职。
正像孔祥熙来蔼龄和蒋介石预料的那样,声称把蒋介石开除党职的汪精卫不过是个懦夫,为保全自己的地位哪里会坚持什么原则。原来的剑拔弩张就像是一场戏,下了台卸了装他和蒋介石又成了朋友。汪精卫妥协了。他提出了几条保全面子的办法,无非是文字游戏,无非是为了他个人能重享荣华富贵。对蒋介石而言,这几条可以说是在乞求了。
据说,当时汪精卫的条件是:南京政府必须重新选举,并由武汉政府提出迁都南京。在新政府中,蒋介石掌握军权,而汪本人则应掌党政大权。
汪精卫立场变化之快令人咂舌,宋子文到武汉后的第二天,汪氏便同南京蒋介石达成了协议。难怪抗战爆发不久,汪精卫便很快地投靠了日本帝国主义。当然这是后话了。
对汪精卫的这些条件,蒋介石喜不胜收。这实际等于承认了他的先斩后奏,承认了他在国民党中的权威,承认了他有主宰中国政局的力量。南京和上海当时已成为蒋的势力范围,你汪精卫到了南京,就好比是到了如来佛的手掌心,即使是孙悟空一个跟头翻出十万八千里,又能怎样?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集“分共会议”,正式宣布和共产党决裂,并大肆诬蔑共产党和革命群众是“暴徒”。在“宁可枉杀一千,不可使一个漏网”的血腥口号下,大规模地逮捕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使中国革命再次受到了重大损失。
孔祥熙及其夫人宋蔼龄则在促使“宁汉合流”中,在争取说服冯玉祥的过程中,均有上乘表演。
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冯玉祥因“北京政变”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待北伐开始时,冯已号称50万军队(实际只有30万),是当时蒋介石和汪精卫都想争取的一支力量。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并且宁汉对立公开化后,冯玉祥表示,对蒋江双方都没有厚薄之见,一视同仁。而且在宁、汉两个政府中,他都派了代表,两个政府给予他的任命和军费,他也都照收不误。
1927年6月,冯玉祥约汪精卫到郑州会谈。汪精卫企图说服冯玉祥反蒋,并列举了蒋介石的种种恶行。冯玉祥当然知道蒋介石的为人,但对汪精卫也没什么好印象。他崇拜的是孙中山和廖仲恺,可惜他们都已逝世。因此,对汪的劝说,冯玉祥的回答只是希望江蒋二人能以国民革命大业为重,继续北伐,停止内部的争权夺利之争。汪精卫为了表示对冯玉祥的信任,以武汉国民政府的名义把河南、陕西和甘肃三省的党政军大权全部交给他,冯玉祥做为答谢,亦表示他的军队今后完全拥护武汉政府的一切命令和决议。
冯玉祥的这,着令蒋介石寝食不安。蒋介石最看中的是军力,如果冯玉祥的这30万大军真跟他较上劲,他蒋介石还真做难。且不说这仗能否打胜,要是段棋瑞再和冯玉祥挂上钩,他蒋介石不就成了孤家寡人了吗!
当时蒋介石急在眉头,孔祥熙急在心头。他找到蒋介石说,他和冯玉祥曾有过交情,能说上话,愿前往冯处游说。此外,他觉得冯玉祥未必就真会听汪精卫的指挥和蒋作对,冯无非是觉得形势不明朗,想看一看然后再做决定。
孔祥熙和蒋介石秘密商讨后,便赴河南去见冯玉祥。几年前,孙中山得到冯玉祥有革命倾向,曾派孔祥熙前去联络,当时二人谈得十分投机。所以这次孔祥熙来,冯玉祥自然欢迎,以礼相待。孔祥熙虽不擅言辞,但对大是大非倒也说得明白。他给冯玉祥分析当今天下之事,指出只有国民党能得人心得天下。各派军阀虽雄踞一方,但思想保守,利益冲突;得不到民众的拥护,就像战国七雄战到最后终究要被消取。而在国民党中,惟有蒋介石能得天下。孔祥熙向冯玉祥分析了当时蒋已占尽的天时地利,汪精卫只是徒有其表。只有压汪和蒋联合,才是当务之急。而宁汉一旦合解,则国民革命大事告成。
在孔祥熙的撮合下,蒋介石、李宗仁等和冯玉祥于当年6月20日举行了著名的徐州会议。会议就反共问题达成共识,冯玉祥亦表示要支持蒋介石代表的南京政府。
同月ZI日冯玉祥向武汉汪精卫发电报,电报攻击武汉地区的工农运动是“阳冒国民革命之名,阴布全国恐慌之毒”。冯玉祥还在电报中提出应让鲍罗廷回国,并督促汪精卫尽快与蒋介石谈判沟通。
冯玉样的电报正中蒋介石和孔祥熙下怀。蒋介石当即表示拨赠军费50万元给冯玉祥以资鼓励,还表示从这一年的7月起每月拨给冯玉祥军晌250万,顿使冯受宠若惊。
由于孔祥熙等人的斡旋,宁汉双方开始在反共反人民的基础上实现妥协,双方的对抗暂时出现缓和。
但一波未平又起一浪。1928年8月13日,蒋介石突然宣布下野,旋即又于9月28日同张群等人东渡日本,暂时远离了国内政治漩涡。原来汪精卫同意反共后,蒋介石(代表南京)、汪精卫(代表武汉)和李宗仁(代表桂系,当时桂系在蒋北伐后已在南方迅速扩展了势力)在上海会谈,正式组成了“特别委员会”以接管国民党政权。汪精卫未能在“特别委员会”中掌握实权,就又重回到武汉,勾结军阀唐生智反对特别委员会。李宗仁也借机“逼宫”,要挟蒋介石要么交出兵权,要么出兵消灭汪精卫和唐生智。蒋介石一看事情不妙,来了个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硬把个烂摊子甩给李宗仁。
同年10月下旬,以李宗仁为代表的宁方(蒋介石未曾料到的半路杀出的一匹黑马)下令讨伐唐生智,宁汉双方再次开战。不过上次是唇枪舌剑,纸上交锋;这次则是真枪实弹、血流成河的较量了。
此时的孔祥熙,又开始了四处奔波。他穿梭于宁汉之间,希望双方停止战斗,又西去太原老家说服阎锡山和冯玉祥不要参与李宗仁与唐生智的纠纷;他已汇同各方联合发出通电,希望双方息事宁人,并希望蒋介石速回南京复职。
1927年10月,唐生智军大败,李宗仁虽胜犹败,因为他得罪了太多的人。
这一年的11月10日,蒋介石由日本回到上海。抵沪后即拍电报给汪精卫,希望与他到上海共商党务。于是汪精卫和蒋介石在上海相见,原来的深仇大恨已被桂系的干扰驱散。他们达成共识,由蒋出任总司令,由江出任国民政府主席,以便共同对付桂系。
但时隔不久,国民党内就有人对汪精卫进行弹劾,说汪是变化无常的势利小人,不能一心为公而只想个人争名夺利,一旦当不上主席就去勾结旧军阀反对革命,这种人还有什么资格出任国民政府主席?
汪精卫无奈只好再度出访法国,以求暂避锋芒。于是,蒋介石重新成了核心人物。1928年1月,蒋介石复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2月,又出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重新控制了国民党党政军大权。
这段历史给史学家们留下了不尽的课题。孔祥熙自不必说,在“四·一二”政变前后,在宁汉双方明争暗斗中,他不辞劳苦,四处奔波,为蒋介石充当说客,为协调蒋汪之间的矛盾可谓作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
但当时在中国颇具实力的几派中,蒋、冯、阎及桂系的表演却如同走马灯一般,转换变化之快令人咋舌。宁汉又合又斗,冯玉祥则坐山观虎斗,桂系更真刀实枪……蒋介石重掌国民党大权后,这四派又突然联合在一起继续北伐,以共同对付占据北京的张作霖奉系军阀统治。
1928年6月3日,张作霖被逐出北京不久,蒋介石终于完成了所谓的“统一”大业。但时隔不久,共同北伐的盟友之间又爆发了战争,原来在北伐战争中桂系基本控制了平津和两湖地区,对蒋介石构成了“威胁”。于是蒋介石又对桂系开战,冯玉祥亦又由拥蒋变为反蒋。
1929年6月,桂系黄绍闽、白崇禧兵败后,逃往香港。
后来,蒋介石对孔祥熙和宋蔼龄自是“知恩必报”。1928年蒋介石重掌国民党军政大权后,就任命孔祥熙为南京国民政府工商部长,并推选其为国民政府委员;宋子文亦被蒋介石任命为财政部长。当时,还有陈果夫被任命为组织部长等。届此,可以说“四大家族”初具模样了。
1929年3月,在国民党“三全大会”上,经蒋介石安排,孔祥熙被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
1930年12月,南京政府将工商和农矿两部合并为实业部,孔祥熙出任实业部长。
1933年蒋介石和宋子文因财政预算撕破脸后,孔祥熙又接替宋子文出任财政部长,从此开始主掌国民党财经大权达11年之久,成为其后11年中国民党最高决策层的核心人物之一。
可以说,1927年对孔祥熙来说是一个最重要的时期,一个人生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当时,他经过慎重考虑后决心投靠蒋介石,并在蒋介石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和宋蔼龄全力以赴地帮蒋渡过难关,进而赢得了蒋介石的信赖。如此一来,便为他在后来尤其是抗战时期爬上国民党政治经济权力的巅峰,奠定了基础。
4.蒋宋联姻
1927年可以说是蒋介石最风光的一年,这年他刚满40岁,北伐大出了风头,和汪精卫的争斗中亦占了上风,并看到了自己政治上的光明前途。更重要的是,他娶了自己梦想许久的新夫人宋美龄。而促成蒋宋联姻的最大“功臣”,就是宋蔼龄和孔祥熙。
1922年,蒋介石在孙中山家里第一次见到宋美龄。那天宋美龄本是看望姐姐宋庆龄的,不料恰巧遇到也在那是的蒋介石。世界上最说不清的也许就是婚姻,宋美龄1917年由美国佐治亚州梅肯市的威斯里安女子学院毕业回国前,在美国遇到了英俊潇洒的留学生刘纪文。二人一见钟情,并且一直把恋情保持到同蒋介石结婚前。一般认为,宋美龄对刘纪文是真心实意的,刘纪文也是如此,但他们为什么没能结婚呢?
关键还在宋美龄。一是她不想过早地结婚,让家庭的羁绊妨碍自己自由的生活;二是她虽然钟情刘纪文,但并不认为他就是理想的丈夫。他只是个理想的情人。宋美龄曾不只一次对宋蔼龄说,她爱他,但不想嫁给他。当年的宋美龄风姿绰约,儒雅秀丽,精通几国语言,又善于交际,早已成为上海乃至江南红得发紫的“明星”,崇拜者无以计数。宋家也一直在为她物色一个才貌双全、权高势大的如意郎君。可这谈何容易。历数上海滩的大亨大腕,哪个没有三妃六妾,哪个不是抬花惹草,叫宋美龄嫁给他们怎能放心?再看那些军阀虽威震一方,但举止粗鲁庸俗,美龄又怎能看得上?
这次巧遇蒋介石,二人四目相对,不禁心动怦然。蒋介石那时虽还未成大气,但他初得孙中山信任,人又长得仪表堂堂,言谈举止颇见风度,宋美龄心底荡起了春波。那蒋介石早闻宋家三小姐才貌出众,是一绝色佳人,今日相见,果然名不虚传。于是想占有美龄的欲望和意念便像钉子钉在了他的脑子里,越钉越深,怎么也赶不走了。
蒋介石虽然对宋美龄有意,但毕竟没傻到立即表白的程度。他有自知之明,知道以当时的身份前去求婚求爱,必遭冷遇。自古美人爱英雄,只要自己卧薪尝胆,紧跟孙中山则必有出人头地之时。到时天下美女尽可选择,何愁一个美龄?再则,蒋介石当时还正恋着陈洁如,恋得如痴如狂。宋美龄再美,还是水中月镜中花,而陈清如却是活生生的伸手可得的美女。
但到了1927年,情况就不同了。蒋介石已成为北伐军的总司令,成为北伐成功的“英雄”,成为国民党最有希望的新领袖。以这样的身份去向?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